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哲学史习题练习02

中国哲学史习题练习02

来源:九壹网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本心(孟子)。 2、虚壹而静。 3、《黄帝四经》。 4、自性(佛教哲学)。

二、分析题: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每小题6分,共30分)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通为一。 3、白马非马。

4、越名教而任自然。 5、一本而万殊。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2、简析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3、简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论陆九渊的人生修养论。

参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本心(孟子)。

孟子将“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视为人的“本心”,它是一种天赋的善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5分) 2、虚壹而静。

所谓“虚”,是指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是指不因为对另一些事物有认识而妨碍专心地认识某一事物;“静”是指不让各种梦幻或空想来扰乱认识。荀子认为,做到“虚壹而静”,可以使人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5分) 3、《黄帝四经》。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帛书,这四篇就是史书所说的《黄帝四经》。它在哲学体系上基本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5分) 4、自性(佛教哲学)。

自性是梵语的意译,指一切事物各自具有的体性或体相。在佛教哲学中,自性一词含义非常广泛,它既指每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别性,又指一切事物的真正性质,即觉悟者所现证的超言绝相的空性。(5分)

二、分析题: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每小题6分,共30分)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主张。“一”、“二”、“三”是形容“道创生万物的历程。“一”是指混沌未分之气,“二”是指分化了的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二气结合所成的和气。万物就是由“道”一层层地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下贯而成的。(6分) 2、道通为一。

这是庄子的主张。庄子认为,在“道”的层面上,万物在经验世界、经验事物范围之内的分判都是没有本真意义的,都可以化去。在庄子看来,将它们看是齐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进达于“道”。(6分) 3、白马非马。

这是公孙龙提出的命题,他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论证,但他的论证是似是而非的,他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6分) 4、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是嵇康、阮籍等人的主张。他们对“名教”持批评态度,主张超越“名教”的约束,率性而行。从这个命题可以看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6分) 5、一本而万殊。

这是黄宗羲编篡《明儒学案》的基本原则。“一本”与“万殊”的相互规定与相互渗透,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6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1)自然是从肯定面来讲,意思是自然而然,依其本性来发展。无为是从否定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份。(5分) (2)“自然无为”原是道的特征,人效法道,需要效法其“自然无为”精神。(5分) 2、简析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1)荀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礼的作用在于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进行。(5分)

(2)荀子同时又重视法。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作,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荀子常常将礼、法并称,(5分) 3、简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1)董仲舒通过“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建立起天人感应”论。(7分)

(2)“天人感应”论是一种神学目的论。(3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论陆九渊的人生修养论。

(1)陆九渊首先强调“发明本心”。他所讲的“发明本心”,即是孟子的“求放心”,但他却不是像孟子那样直下地肯认“四端”,而是强调必须经历一番“剥落”的工夫。他主张,对于本心的各种障蔽,首先要从公私、义利之辨入手,克去私欲。在此基础上,再清除各种“意见”。(5分)

(2)陆九渊认为,人修养的目的,是使本心活生生地显现于实践生活之中。为达此目的,还需要有存养之功。存心即是对本心长存不放,养心即是对本心的充实涵养。(5分) (3)陆九渊的修养论也突出“自作主宰”。他把“自作主宰”看成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极致指向,且只能存在于一系列道德修养活动的尽头,而不是随一己之心的自作主张。(5分) (4)陆九渊人生修养论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关于此点,考生可作自己的发挥。(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