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整合复习
【单元概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先后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在中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也有失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对内进行经济改革,对外实行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专题整合】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典题对练】
1、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解析】材料展示的是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过程。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化农业。每一步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作出的;都适合当时的国情,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应选D。
【二】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1)原因:党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承认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和发展生产力。 【典题对练】
2、北京大学教授、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8年,都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快速的共同因素是() ①正确路线的指导②经济变革了社会生产力
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吸收和运用④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就正确路线来说:前者有过渡时期总路线,后者有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就经济变革来说:前者实现了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转变,后者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
逐步迈进,都在当时的情况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就吸收和利用外国经验来说:前者主要是吸收和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后者那么是向一切发达国家学习。就民主建设来说:前者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彰显人民当家作主,后者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表达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应选D。 【通史概览】 【一】通史连线
【二】特征概览
1、新中国初期,党和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否定了路线,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十年内乱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4、通过对内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外开放,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典题对练】 曾指出,“农业稳了,工业也就稳了;农业不稳,工业就提心吊胆。”以下历史事件最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大跃进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村经济改革D、扩大企业自主权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农业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A、B两项都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甚至破坏农业生产,表达材料的后半句;C项从正面说明农业的地位。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