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口腔正畸资料

口腔正畸资料

来源:九壹网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口腔正畸学资料

名解:

1. 口腔正畸学(orthodontics):是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学科内容是研究错颌畸形的病因

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 2. 错合畸形(malocclusion):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等导

致的牙齿、颌骨、颅面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各种畸形,是一种发育畸形。 3. 预防矫治(preventive orthodontics):在牙颌颅面的胚胎发育和后天发育过程中,采用各种预防措

施来防止错合畸形的发生。

4. 阻断矫治(interceptive orthodontics):当错合畸形发生的早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早期矫治,

阻断错合畸形向严重发展,将合颌面的发育导向正常。 5. 一般矫治(corrective orthodontics):是口腔正畸矫治中最多见的,根据不同牙颌面畸形选用各类

矫治器,如可摘矫治器、固定矫治器、功能矫治器等。一般矫治方法比较复杂,应由口腔正畸专科医师施行。

6. 外科矫治(surgical orthodontics):是指对生长发育完成后的严重的骨源性错牙合畸形需采用外科 手术的方法矫正其错牙合。

7. 骨龄:处于生长发育期孩子的骨龄是根据骨骼x线影像中骨化中心出现、成熟过程以及骨骺和干

骺端融合的过程来加以判断的。

8. 牙龄:牙龄是以萌出牙的数目和种类作为指标,来评价个体所处的发育阶段。

9. 正畸力:力值较弱,作用力范围小,通过牙在生理范围内的移动以矫治错牙合畸形。

10. 矫形力:作用力范围大、力量强,主要作用在颅骨、颌骨上,能使骨骼形态改变,能打开 骨

缝,对颜面形态改变作用大。

11. 早期矫治的概念:早期矫治是指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一般指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及高峰期阶

段,对已表现出的牙颌畸形、畸形趋势及可能导致牙合畸形的病因进行预防阻断矫治和导引治疗。

大题:

12. 替牙间隙(leeway space)定义及作用:乳尖牙及第一,二磨牙的牙冠宽度总和比替换后的恒尖牙和第一,二前磨牙大,这个差称为替牙间隙。由于这个间隙存在,当乳牙脱落后,则上下第一恒磨牙均向近中移动。

上颌单侧约有0.9—1㎜,下颌单侧约有1.7—2㎜

13. 灵长间隙:在上颌乳尖牙的近中和远中出现间隙,一般称灵长间隙。 14. 上颌骨的三维生长 (1)长度的增长:

有4条骨缝:额颌缝、颧颌缝、颧颞缝、翼腭缝 唇侧增生新骨,舌侧吸收陈骨 上颌结节后部新骨增生 腭骨水平后向增生 (2)宽度的增长:

腭盖宽度:腭盖表面增生、腭盖正中缝处增生新骨 颧骨宽度:颧弓嵴宽度增生 上颌骨前部:牙槽宽度增生 (3)高度的增长:

鼻中隔生长 牙槽生长 腭盖表面生长和下降

1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15. 建颌的动力平衡: (1)向前的动力:颞肌、咬肌、翼内肌的咀嚼力都有推动上下牙弓向前发育的作用,舌肌也有此作用。 (2)向后的动力:口轮匝肌、上下唇方肌、颊肌、颏肌、颧肌等,则因直接加力于上下前牙,通过接触点而传导于全牙弓,又通过颌斜面而传导于上下牙,使同颌的牙经常保持紧密的邻接而相互支持,借助于斜面关系而使上下牙弓相互稳定,保持一定的形状。

(3)内外的动力平衡:内侧有舌体、肌的作用,使牙弓外扩;外侧有唇颊肌之作用,使牙弓向内而起外扩。牙弓在两种肌的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宽度和大小。

(4)垂直向的动力平衡:闭口肌如颞肌、咬肌、翼内肌,与开口肌如翼外肌等的动力平衡,对维持牙槽高度的正常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避免产生深覆牙合或开牙合。

16. 口呼吸引起错牙合畸形的原因:在口呼吸时,因下颌下垂导致面颊部分肌张力增加,舌体也被牵

引向下,使上颌弓内侧失去舌体的支持,造成牙弓内外正常的肌动力平衡系统也被破坏。牙弓外侧受到异常颊肌的压迫,内侧失去舌肌力量的支持,使上颌弓的宽度得不到正常发育;同时,由于气流从口腔通过,使得正常腭顶下降的机制出现障碍,而导致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上牙列拥挤或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等畸形。当扁桃体肥大时,咽腔变窄,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舌体必须前伸,舌体会离开会厌,带动下颌向前,而这种功能状态的长期存在会形成下颌前突的畸形。

17. Angle错合分类法:

(一)第一类错合---------中性错合

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即正中合位时,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

(1)若全口牙齿无一错位者,称为正常合 (2)若有错位者,则称为第一类错合。 (二)第二类错合————远中错合 下牙弓及下颌处于远中位置。

(1)若下颌后退1/4个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 对时,称为轻度远中错合。

(2)若下颌再后退,以至于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则是完全的远中错合关系。

1、第二类,第一分类:磨牙为远中错合关系,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2、第二类,第一分类,亚类:一侧磨牙为远中错合关系,而另一侧为中性合关系,且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3、第二类,第二分类:磨牙为远中错合关系,上颌前牙舌向倾斜。

4、第二类,第二分类,亚类:一侧磨牙为远中错合关系,而另一侧为中性合关系,且上颌前牙舌向倾斜。

第二类第一分类可表现为上前牙前突、前牙深覆盖、深覆合、上唇发育不足和开唇露齿。第二类第二分类的临床症状可能有内倾向深覆合、面下1/3过短、颏唇沟较深等。 (三)第三类错合————近中错合 下牙弓及下颌处于近中位置。

(1)若下颌前移1/4磨牙或半个前磨牙的距离,即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相对,为轻度的近中错合关系。

(2 若下颌前移1/2个磨牙或1个前磨牙的距离,以至于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第一、二磨牙之间,则是完全的近中错合关系。伴随症状可有前牙的对刃或反合。 第三类,亚类:一侧磨牙为近中错合关系,而另一侧为中性合关系。

2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18. 毛燮均分类法:

共有6类:第一类,牙量骨量不调。第二类,长度不调。第三类,宽度不调。第四类,高度不调。第五类,个别牙错位。第六类,其他。 错颌畸形分类

1、第Ⅰ类——牙量骨量不调 1)第1分类(Ⅰ1)

主要机制:牙量相对大于骨量。 主要症状:牙齿拥挤错位。 2)第2分类(Ⅰ2)

主要机制:牙量相对小于骨量。

主要症状:缩小牙弓或结合修复治疗。 2、第Ⅱ类——长度不调

1)第1分类(Ⅱ1)——近中错牙合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小,或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大,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为近中错牙合,前牙为对牙合或反牙合。颏部可前突。 2)第2分类(Ⅱ2)——远中错牙合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大,或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小,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为远中错牙合,前牙深覆盖,颏部可后缩。 3)第3分类(Ⅱ3)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前部较小,或下颌或下牙弓前度较大,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中性牙合,前牙反牙合。 4)第4分类(Ⅱ4)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前度较大,或下颌或下牙弓前度较小,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后牙中性牙合,前牙深覆盖。 5)第5分类(Ⅱ5)

主要机制:上下颌或上下牙弓长度过大。 主要症状:双颌或双牙弓前突。 3、第Ⅲ类——宽度不调 1)第1分类(Ⅲ1)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大,或下颌或下牙弓宽度较小,或二者兼有。 主要症状:上牙弓宽于下牙弓,后牙深覆盖或正锁牙合 2)第2分类(Ⅲ2)

主要机制: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小,或下颌或下牙弓宽度较大,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上牙弓窄于下牙弓,后牙对牙合、反牙合、或锁牙合。 3)第3分类(Ⅲ3)

主要机制:上下颌或上下牙弓的宽度过小。 主要症状:上下牙弓狭窄。 4、第Ⅳ类——高度不调 1)第1分类(Ⅳ1)

主要机制:前牙牙槽过高,或后牙牙槽过低,或二者兼之。 主要症状:有牙深覆牙合,可能表现面下1/3过低。 2)第2分类(Ⅳ2)

主要机制:前牙牙槽过低,或后牙牙槽过高,或复合机制。

3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主要症状:前牙开牙合,可能表现面部下1/3过高。 5、第Ⅴ类——个别牙齿错位

主要机制:由局部变化所千万的个别牙齿错位,不代表牙合、颌、面的发育情况,也没有牙量、骨量的不调。

主要症状:一般错位表现有舌向、唇(颊)向、近中、远中、高位、低位、转位、易位、斜轴等情况。有时几种情况同时出现,例如:唇向-低位-转位。 6、第Ⅵ类——特殊类型

凡不能归入前五类的错牙畸形统属此类。

19. 拥挤度:牙冠宽度的总和与牙弓现有弧形长度之差。 Ⅰ度拥挤 0mm<拥挤度≤4mm Ⅱ度拥挤 4mm<拥挤度≤8mm Ш度拥挤 拥挤度>8mm

20. 深覆盖:上下前牙切端的前后距离超过3mm以上者,称为深覆盖。 Ⅰ度深覆盖: 3-5mm Ⅱ度深覆盖: 5-8mm Ш度深覆盖: >8mm

21. 深覆牙合: 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切1/3以

内者称为正常覆合,可分为3度 ●I度深覆合: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3而不足1/2,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超过切1/3而不足1/2者。

●Ⅱ度深覆合: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2而不足2/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超过切1/2而不足2/3者。

●Ⅲ度深覆合: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2/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超过颈1/3者。 22. 各角的代表意义

(1)SNA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 代表上颌基骨对颅部的位置关系。

(2)SNB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 代表下颌基骨对颅部的位置关系。

(3)ANB角: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 代表上下颌基骨间的位置关系。 NP-FH(面角):面平面NP与眼耳平面FH相交之后下角。 此角反映下颌的突缩程度,此角越大表示下颌越前突。 NA-PA(颌凸角):由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NA),与颏前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PA)延长线之角。 反映面部的上颌部分相对与整个侧面的关系。

23. Downs分析法:是以眼耳平面作为基准平面

24. 骨骼间关系的测量:①面角 ②颌凸角 ③上下齿槽座角 ④下颌平面角 ⑤Y轴角 25. 牙牙合与骨骼关系的测量:①牙合平面角 ②上下中切牙角 ③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 ④下中切牙-牙合平面角 ⑤上中切牙凸距

26. 阻抗中心、旋转中心的代表意义及两者间的区别

(1)阻抗中心:当力作用于一物体时,该物体周围约束其运动的阻力中心 旋转中心: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转动时所围绕的中心 (2)牙移动的阻抗中心和旋转中心

4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平移:当外力作用力线通过牙的阻抗中心时,牙产生平移,此时旋转中心距阻抗中心位于无穷远处 ●转动:当一力偶以阻抗中心为圆心,在对应的等距离处相反方向作用于牙体时,牙产生转动,此时旋转中心在阻抗中心。

27. 正畸矫治力的分类

(1)以矫治力强度划分:①重度力:>350g ②轻度力:<60g ③中度力:60-350g之间 (2)以力的作用时间划分:①间歇力 ②持续力

(3)以力的作用效果划分:①正畸力 ②矫形力(又称整形力) 28. 正畸矫治的生物学基础 ⑴颌骨的可塑性 ⑵牙骨质的抗压性

⑶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

29. 牙周组织的反应:(1)牙周膜变化 (2)牙槽骨的反应 (3)牙龈的变化

30. 乳牙移动对恒牙胚的作用:在乳牙根尚未吸收的情况下进行矫治时恒牙胚可随同乳牙向同 一方

向移动;恒牙胚移动时受压区得陷窝骨上出现破骨细胞引起骨质吸收,相应的张力 区有新骨形成,最红恒牙胚也随乳牙移动而达到一个新的位置。

31. 临床合适的矫治力作用于牙时可以有以下的表征:①无明显自觉疼痛,只有发胀感觉; ②叩

诊无明显反应;③牙松动度不大;④移动的牙位或颌位效果明显;⑤X线片示,矫治牙的根部及牙周无异常。

32. 常见牙移动类型:

(1)牙倾斜移动(tipping movement):是指牙以支点为中心,牙冠和压根朝相反方向移动。 (2)牙整体移动(bodily movement):是牙冠、牙根同时向唇颊或腭舌、近中或远中的等距离移动至新的位置,此时外力所在的一方为张力侧,外力所向的另一方为压力侧,分别发生增生与吸收。 (3)牙伸长或压低(extrusion or intrusion):是指将牙向外拉出伸长是,牙槽骨的基底部和牙槽窝周边的牙周膜纤维受牵拉多,由新骨沉积,很少出现骨吸收的现象。

(4)牙旋转移动(rotation)时牙周膜纤维基本都被拉长扭纹,纤维之间的毛细血管被压扁,影响血液循环,使骨质的增生和吸收均较缓慢,矫治时间较长。 (五)牙转矩(torque):就是使牙体的一部分移动,另一部分其移动。

33. 支抗(1)支抗: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

小相同的力,能抵抗矫治力反作用力的结构称为“支抗”。 (2)支抗的种类:颌内支抗,颌间支抗,颌外支抗。 (3)加强支抗的方法:

(1)增加用作支抗牙齿的数目

(2)将支抗牙连成一整体而增强支抗作用

(3)增大活动矫治器的基托面积,保持与组织面的密贴

(4)在应用颌内间支抗的同时,加用口外唇弓颌外支抗来增强支抗,以防止支抗牙的移位 (5)6|6间加横腭杆 (6)6+6间加Nance弓 (7)下颌6+6间加舌弓 (8)颌骨内种植体支抗

5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34. 常用功能性矫治器

1)肌激动器:用于安氏Ⅱ类 1分类;安氏Ⅱ类 2分类;安氏Ⅲ类;开合。

2)生物调节器:用于安氏Ⅱ类 1分类;安氏Ⅰ类的牙弓狭窄、深覆合;安氏Ⅲ类;开合。 3) 功能调节器:用于矫正早期的前牙反颌。 4)双合垫矫治器:适用于安氏Ⅱ类 1分类。 5)Herbst矫治器。

35. 方丝弓矫治器主要组成部分:(1)带环(2)托槽(3)矫治弓丝(4)末端颊面管(5)其他附件。

36. 方丝弓矫治器的特点

方丝弓矫治器的特点之一:能有效控制矫治牙各个方向的移动。

方丝弓矫治器的特点之二:牙弓由弓丝连接成一整体,支抗力较大,减少支抗牙的移动,将上下牙弓分别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牙弓及颌骨位置关系的矫治。 37. 方丝弓矫治器的基本原理

一是使被弯曲矫治弓丝的形变复位:弓丝弹性良好;弓丝弹性形变;弓丝原来形状与牙齿理想位置一致。

二是应用保持性弓丝作为固定和引导:弓丝本身不具有形变能力,不产生矫治力弓丝与牙弓形态一致;弓丝引导和控制牙齿移动;需要额外添加矫治力。 38. 方丝弓矫治器的基本矫治步骤:

排齐和整平牙列:主要解决上下牙弓错位的牙齿排列整齐和整平,不解决牙弓间的错位关系,以圆丝为矫治弓丝。

关闭拔牙间隙及矫治牙合关系:拉尖牙向远中;切牙舌向移动关闭间隙矫治深覆盖。

牙位及接触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这一阶段使用理想型弓丝,调整牙齿的位置达到良好的功能位。 保持:上颌多用Hawley活动保持器,下颌选用固定保持器

39. 方丝弓矫治器有3个常规序列弯曲 第一序列弯曲:(1)内收弯(2)外展弯 第二序列弯曲:(1)后倾弯(2)前倾弯(3)末端后倾弯(4)前牙轴倾弯 第三序列弯曲:只能在方形弓丝上完成。

40. 矫治器(appliance)是一种治疗错牙合畸形的装置,或称正畸矫治器。

41. 第三序列弯曲:只能在方丝上完成。这类弯曲是在方形弓丝上做转矩,而使产生转矩力。第三序

列弯曲既转矩弯是方丝共矫治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牙进行控根移动的关键步骤。 42. 正常牙合的六项基本标准:

①磨牙关系: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沟上;同样重要的是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的远中斜面咬合于第二恒磨牙近中颊尖的近中斜面上,上颌尖牙咬合于下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

②牙近、远中倾斜(冠角、轴倾角):临床冠长轴的龈端向远中倾斜时冠角为正值,向近中倾斜时冠角为负值。正常颌的冠角大都为正值。

③牙唇舌向倾斜:不同牙有不同的冠转矩:上切牙冠向唇侧倾斜,冠转矩为正,下切牙冠接近直立,从尖牙起,上下牙牙冠都向舍侧倾斜,冠冠转矩为负,磨牙比前磨牙更明显,下颌比上颌为甚。 43. ④旋转:正常颌应当没有不适当的牙旋转。

⑤间隙:正常牙合弓中牙都保持相互接触,无牙间隙存在。

⑥牙牙合曲线:正常颌的纵牙合曲线较为平直,或稍有spee曲线,spee曲线深度在0~2mm

44. 所谓差劲牙移动方式,是指首先容许牙冠倾斜移动,然后再进行根直立,可达到间接整体的牙移

6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动。

45. 反合的早期矫治:1 多数乳前牙反合的矫治

(1)乳前牙反合,反覆合浅者 下前牙唇侧、上前牙舌侧调磨 (2)乳前牙反合,反覆合中度者 上颌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双曲舌簧 (3)乳前牙反合,反覆合深者 联冠式斜面导板

(4)乳前牙反合,反覆盖过大者 头帽、颏兜+口内矫治器 46. 混合牙列期个别恒切牙反合的矫治

(1)上切牙舌向错位→咬撬法、上切牙斜面导板、上颌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双曲舌簧 (2)下切牙唇向错位→下颌合垫式矫治器+双曲唇弓 47. 后牙反合的矫治(1)单侧后牙反合 原因:龋坏→单侧咀嚼

矫治方法:1)调合 2)治龋 3)单侧合垫式矫治器 (2)双侧后牙反合

矫治方法:1)调合 2)扩弓:活动、固定矫治器

48. 二.牙列拥挤的矫治

(一)病因:牙量骨量不调:牙量>骨量

49. 1.遗传因素: ①进化因素:人类演化过程中咀嚼器官表现出退化减弱的趋势 (肌肉--骨骼-

-牙齿)

②过大牙齿、多生牙以及一些因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牙列拥挤与遗传因素有明显的关系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中乳恒牙的替换障碍对牙列拥挤的发生起重要的作用 (二)临床表现:1.部位:多见前牙区,其次后牙区 2.表现:个别牙或多个牙在各个方向的错位 ⑴牙列拥挤与牙齿错 ⑵牙体牙周组织的变化 ⑶面形的改变 3.危害性:破坏牙弓的正常形态

上下牙弓关系异常 影响美观

(三)诊断 1.牙列拥挤的分级:Ⅰ:轻度(2~ 4mm)、 Ⅱ:中度(4 ~ 8mm)、 Ⅲ:重度(>8mm) 2.牙列拥挤度的测量分析(space analysis): 模型的测量 - 50. 牙列拥挤矫治原则及方法

矫治原则:减少牙量,或(及)增加骨量 减少牙量途径: 减少牙齿体积-邻面去釉 减少牙齿数量-拔牙

减少牙齿所占方位-扭转牙、舌倾牙的纠正 增加骨量途径:

扩大牙弓宽度与长度-腭中缝扩展

外力刺激颌骨及齿槽骨生长-上颌前牵引 功能性刺激颌骨及齿槽骨生长-唇挡、颊屏

外科手段刺激颌骨及齿槽骨生长-骨膜牵张成骨术 方法:牙弓扩展(arch expansion)

(1)扩展牙弓长度 推磨牙向远中:3-6mm

7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2)扩展牙弓宽度

2.邻面去釉(interproximal enmel stripping) Ⅱ :拔牙矫治(extraction) 正畸拔牙依据

1)牙齿拥挤度:1mm →1mm 2)切牙内收:

整体内受切牙时的间隙计算:1mm →2mm 单纯倾斜移动切牙时的间隙计算: 上切牙每减少2.5度→需1mm 下切牙每减少3.4度→需1mm 3)颌骨生长发育:

4)Spee曲线高度:1mm → 1mm

5)支抗磨牙的前移:拔牙间隙的1/4,1/4 ~ 1/2,1/2 6)上下磨牙、尖牙关系、中线矫正 7)颌面部骨骼结构:垂直骨面型

8)矢状骨面型ANB角Ⅰ型(0 ~ 5), Ⅱ型( > 5) Ⅲ型( < 0) 9)面部软组织侧貌:两个测量指标

a. 上下唇至审美平面的距离 b. 鼻唇角: 51. 三. 前牙反合 (一)病因

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单基因遗传综合症表征之一是前牙反。 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唇腭裂、梅毒、巨舌症

后天因素:全身性疾病、呼吸道疾病、乳牙及替牙期局部障碍、口腔不良习惯。 临床表现

1. 牙合关系异常

2. 颌骨发育与颅面关系异常 3. 面部软组织异常 4. 口颌系统功能异常 (三)分类诊断

1.按牙型分类:(1)安氏Ⅰ型、Ⅲ型(2)毛氏Ⅱ1、Ⅱ2 2.按骨骼型分类: Ⅰ型ANB角>=0、Ⅲ型ANB<0 3.按致病机制分类:

牙源性:由于牙萌出、替换过程中的障碍,上下切牙的位置异常,造成单纯前牙反合

功能性:凡后天获得、神经-肌参与、下颌前移所形成的安氏Ⅲ类错合称为功能性Ⅲ类错合或假性Ⅲ类错合,其伴有的下颌前突症状称为功能性或假性下颌前突。

骨骼性:由于上下颌骨生长不均衡造成的颌间关系异常,表现为下颌a发育过度,上颌发育不足,近中磨牙关系、前牙反合、三类骨面型显著、下颌前突且 不能后退。 .鉴别诊断

(1)骨性前牙反合的诊断 ①近中磨牙关系

②ANB角<0°,Ⅲ类骨面型

③下颌不能至前牙对刃,或下颌虽可后退但后退位时ANB角小于0° ④伴有不同程度的颌骨大小、形态和位置异常 ⑤前牙代偿明显

8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功能性前牙反合的诊断 (P238)

(3)骨性前牙反合的颅面类型:1)矢状类型 2)垂直类型 (4)正畸与外科正畸病例的鉴别

52. (五)矫治(1)乳牙期:3—5岁

目的:1)恢复下颌正常咬位置,改变骨面型

2)解除前牙反、促进上颌发育、抑制下颌过度发育 (2)替牙期:6—12岁 1)解除前牙反合 2)伴有拥挤病例的矫治原则 -不急于减数,特别是上颌 -拔牙取决于上颌

(3)恒牙早期:多伴有骨畸形,掩饰性矫治;较严重者在成年之进行外科手术 拔牙的选择取决因素: 1)拥挤 2)牙弓突度

53. 成人正畸的分类 (1)综合性正畸 (2)辅助性正畸 (3)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 54. 成人正畸的目标

(1)个体化的最佳牙合关系(平衡) (2)前牙区美观和协调 (3)保障牙周的健康 (4)维护颞下颌关节功能 (5)促进牙列的稳定性

55. 3、MTM(小范围牙移动)的矫治特点 (1)移动牙齿的数量及范围较小 (2)不需进行太复杂的设计 (3) 轻力及间断力的应用 (4) 需要患者积极配合 (5) 不良习惯的改正

(6) 及时保持及调牙合

1、正畸治疗中的釉质脱矿的病因(5条) (1)釉质脱矿与再矿化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2)上颌前牙区远离大唾液腺的开口。 (3)患者唾液系统出现问题。

(4)正畸矫治器的存在,改变龈上菌斑的生存环境,导致致龋菌数量增多。

(5)粘着托槽前酸蚀面积过大,粘着托槽后没有清理干净托槽周围多余的粘结剂。

56. 正畸治疗中的牙周组织损害的发病因素(7条) (1)菌斑滞留是导致牙周组织炎症的直接原因。 (2)带环对牙龈的机械刺激。

(3)放置带环后龈下菌斑中细菌种类的改变。 (4)过多粘接剂对牙龈的机械刺激。 (5)牙齿移动中出现的合创伤。 (6)正畸治疗中不适当的牙齿移动。 (7)关闭间隙,牙龈出现皱折和增生。

57. 正畸治疗中釉质脱矿的好发部位:上颌前牙区域最容易,上颌牙脱矿程度高于下颌牙,左右近似。

侧切牙发病率最高,下颌尖牙和前磨牙也是易感牙位。

9

将系列之口腔正畸

58. 1、保持器的种类 (1)活动保持器 (2)固定保持器 (3)功能性保持器 (4)口外力保持器 (5)修复体保持器

选择:

59. 错合畸形矫治的标准是:个别正常合。

60. 10年提出的Angle错颌畸形分类法至今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61. 9、错颌畸形的矫治目标是:平衡,稳定和美观。 62. 口腔正畸矫治中最常见的矫治方法:一般矫治。

63. 错颌畸形的患病率:乳牙期为51.84%,替牙期为:71.21%,恒牙初期为:72.92% . 1、我国错牙合畸形的遗传因素约占错牙合畸形病因的29.4%。 65. 2.错合畸形环境因素(选择)

66. 先天因素: ①母体因素 ②胎儿因素 ③常见的发育障碍及缺陷(额外牙、先天性缺失牙、牙的

大小形态异常、舌形态异常、唇系带异常、唇腭裂)。

67. 后天因素: ① 某些急性及慢性疾病 ②佝偻病 ③内分泌功能异常 ④营养不良 ⑤颌骨外伤。 68. 遗传因素:种族演化:(1)生活环境的变迁 (2)食物结构的变化 (3)咀嚼器官的不平衡退化 69. 乳尖牙磨耗不足会形成假性下颌前突。 70. 剪头卡环:主要用于第一恒磨牙

71. 邻间钩:为通常用于第一、二前磨牙或前磨牙与磨牙之间的固位装置,又称颊钩。 72. 个别前牙过高者可用单曲(或)双曲爪簧,将曲缩小即可压低前牙。

73. 1、面部生长发育:出生时面部以宽度为最大,但出生后的增长以高度为最大,深度次之,宽度

又次之。总的来看是头颅完成后,按面部的宽度、高度、深度的顺序而完成。 74. 面上部在3岁时已完成成人的80%,面中部77%,面下部69%。 75. 面上深度在5-14岁时增加为15%, 面中部18%,面下部22%。 76. 乳牙合期: 7—8个月,约2—3岁。替牙合期:6岁-12岁期间。

77. 恒牙萌出顺序 : 上颌:6124537 下颌:6123457 或 上颌:6124357下颌:6124357 78. 合垫式活动矫治器:用于纠正前牙反颌。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