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500字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1500字

来源:九壹网
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有感

1500字

“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上上演的人生百态马路上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之后,世界唯独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从未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上城城中心,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从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共和初年的民族主义、废墟、西化、文学与风景交织成一个故事。内忧外患这些纷乱的故事造成的结果,让形象安卡拉人得以看见自己的形象,追求他们的梦想。这个诞生于城墙外荒芜、孤立、贫困街区的梦想,我们可以称之为“废墟的忧伤”,假使通过局外人的眼睛片断观看这些场景,就可能“美丽如画”。哀伤最初被看成如画的风光之美,却也逐渐用于表达一整个世纪的败战与贫穷给伊斯坦布尔人民带来的悲痛。”

这是书中其的两个段落,我们极会轻易地就会被这样美丽又充满哀愁的文字所感染。

;贯穿八卷的两个字——“呼愁”是土耳其语“忧伤”的音译,中文翻译借用了宋诗元曲:陆游的“一窗残日呼愁起,袅袅江城咽暮笳”,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因此“呼愁”是指的一种特别的感伤、忧郁。

这类忧郁到底是什么呢?是对昔日盛世光辉的缅怀,对近代衰颓命运的无奈,还是对面对现代的世界茫然无措,还有贫穷,无尽的贫穷、衰败与消逝。

对于辉煌许多曾经辉煌过的华夏民族,这种命运都是不与世隔绝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相似的。比起物质的贫穷,精神传承的断裂与消逝才是痛之根源。

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有这样一段对过去北京城的描写:现在是穷冬苦寒,北京的冬季真是无与伦比,也许这个福地的其他月依此类推,可以与之比肩,因为在北京,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季皆有其极美之处,其漂亮极美之处又互相差异之特色。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总之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极高度都市生活之轻盈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减缓,心灵市场情绪得到宁静。到底是什么神灵之手构成这种方式的生活,使人世间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在此实现得以了呢?千真万确,北京的自然就美,城内点缀着湖泊公园,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泉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清澈翠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有那么浓艳的淡紫。设计巨作这个城市的是个巧夺天工的巨匠,造出的这个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既富有人文的精神,魅力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人间地上,岂有岂他处可以与之展开竞争?京城之为人类的创造,并非一人之功,是集数代生来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创造的。天气、地理、历史、民风、建筑、艺术,众美俱备,集合而使之成为今日之美。在北京城的生活上,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北京的男女老幼说话上海的腔调上,也显而易见的平静安闲,就足以证明此种人文与生活的舒适幸福快乐。因为说话的腔儿,就是全民精神上的声音。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北京,而今,它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看到这样一句感慨:我们的周围,还有几座激动人心的建筑建筑呢,几座还留传有某一代人的回忆呢,几座蕴藏了许多人的爱与恨、见证了时代和群落的变迁和调和呢?西安是幸运的,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的城墙巍巍伫立,可以看到百年钟鼓楼遥相对望,我们似乎仍然生活在古文化的遗韵中。但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肯德基麦当劳比邻而

居,看到为生活而奔波地灰头土脸的人们密密麻麻地在街头浩荡前行。仍旧我们仍然可以准确地感受到,现代化的步伐是这样不可遏止地步步逼近。所谓不快乐,就是讨厌自己和自己的城市。这是书中帕慕克说的。而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可悲的是,亲爱我们没有自己的城市可以爱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