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高效实验课堂探究
摘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目前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低效
现象普遍存在,打造高效实验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精神的重要途径。营造高效实验课堂,一线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介绍,并对提高课堂质量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 实验 高效课堂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堂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即科学实验课堂,而目前的科学实验过程流于形式,课堂常规没有养成,课堂闹哄哄;学生动手不动脑,探究水平低;实验材料不配套,实验效果差。教师和学生是影响高效教学的两大核心因素,高效教学要关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达成我们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力求实验材料的充分性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而实验材料引起学习活动,实验研究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实验课堂的质量。
课前着重“材料准备”和“预先实验”。
教材涵盖大量的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所需要的材料也多。很多时候实验室的材料与教学内容有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备齐相关的实验材料,教师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前购置或亲手制作。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有助于教学顺利展开的材料。如:《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中选用绿豆种子进行实验,取材方便、效果较好。在科学实验中究竟什么材料比较合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预实验,以便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实验误差。如:五年级《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的实验中,就需要教师进行预实验,自行设计太让能热水器后,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设计。 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及课程标准来设计和选择实验材料,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课堂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确保实验研究的高效性
1.落实课堂常规,有序进行实验。
小学生对实验课堂有较高的热情,一进实验室,教师里难免像赶集一样吵;一旦开始做实验就根本停不下来,瞎玩一通,整个课堂闹哄哄。这就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落实实验课堂常规,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如:音乐响起代表实验操作结束,教师拍掌三声,学生跟着拍掌三声代表停止讨论等等。落实课堂常规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的原则,才能更好地管理和课堂秩序。
2. 制定实验方案,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实验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再到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因此,需要制定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试验时间,并进行实验步骤的指导。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扶着”学生进行实验,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必要时进行演示实验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可进行较多的师生合作探究实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而
对于六年级学生,可适当为学生提供选题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全班表达交流后进行实验操作。
三、确保实验现象及结果交流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思考问题趋于表层。实验结束后学生的交流内容会停滞在实验肤浅现象中。如果教师仅凭学生回答的结论看而没有发现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价值就会扼杀学生交流回答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点,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状态,使讨论层层深入。 此外,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不断培养学生养成想他人解释自己想法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这也有赖于课堂常规的有效落实。 四、适时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能较好地执行课堂常规、积极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积极思考问题,侧耳静听他人观点等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在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及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成功的愉快,爱上科学实验,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