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来源:九壹网
本能的冲动与成功——弗洛依德

文明将不可避免地与日益增长的内疚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内疚感也许将加强到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你们把我们带向地球,这个令人厌倦的地球, 你们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向罪恶, 然后让难以容忍的悔恨来折磨我们: 一时的过错,终身的苦恼!

良心起源于爱的作用和法定不可避免的内疚感。

对前一天做的一个梦进行解释的时候,你可能感觉非常曲折,难以理解,但往往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以后,这种种的力量减少了,这样你的解释就容易了。

这些干扰的思想来源于心理生活中压抑的冲动,在健康人中,自私、嫉妒、敌对等都是存在的。但是出于教育的巨大压力,这些东西只能利用失误等提供的机会来予以表现,这些冲动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具有高级心理生活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这些失误的默许实际是我们对不道德东西的容忍。在这些冲动中,我们似乎没有发现性冲动的作用,在分析的例子中,很少发现这方面的动机实属偶然。原因可能是绝大多数源于自己的心理生活,这些材料首先是经过选择的,选择的过程删除了与性有关的材料。同时,也可能是自己内心的反对干扰了这些思想的出现。

由此分析产生的一个事实是,失误的动机越是微不足道,这种思想表现的阻力就越小,就更易于进入意识,当人们的意识留意到这个现象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越容易。如我们一旦注意到自己的口误时,便会立即予以纠正。

我们承认,潜意识并不和被压抑的东西相一致,而一切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潜意识的这也是真实的。但不是说所有潜意识的都是被压抑的。自我的一部分-------天知道这是多么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潜意识的。成为潜意识的这种性质对我们来说已开始具有推动意义了。它成了可能具有多种含义的一种性质了。这样就不能像所希望的那样,使它成为深远的、必然性结论的依据。然而我们必须当心,不要忽视了这种性质,因为作为最后的一着,究竟是成为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这种性质是看透深蕴心理学之奥秘的一束惟一的光。

外部刺激有可能变成内部的,例如身体器官的耗损和毁坏会导致新的长期兴奋和增强紧张。于是这种刺激就和本能非常相似。我们所体验过的痛苦就是这种情形。。。。。。 肉体痛苦的例子也太含糊了,对我们的目的没有太大的帮助。我们假定有一种本能的刺激是得不到满足的,例如饥饿,它保持着需要状态并将变得如此紧迫,以至除了采取适当的行动使其得到满足外,别无他法。在这种情况下,与压抑毫无关系。 我们会看到受压抑的本能完全可能得到满足,而且这种满足本身总是令人快乐的。但是它与其他的要求和目的并不一致,因此它在心理的一部分引起快乐,却在其他部分引起痛苦。我们看到压抑的条件将获得比满足的快乐更大的力量。而且压抑最初并不是一种保护机制,而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明显区别后才做到这点。压抑的实质在于拒绝以及把某些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的机能。

然而,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压抑禁止原始压抑的所有衍生物进入意识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如果这些衍生物离开被压抑的本能知觉足够远,那么不管是因为改装的过程还是由于间接联想的原因,都可以自由地进入意识。。。。。。。我们还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但从它的作用方式推论,这是关系到无意识精神发泄的强度问题,超过这一限度就会瓦解。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压抑的行为都处于高度专门化的状态。被压抑的东西的每一种衍生物都有其特殊的命运,稍有改装就会改变整个结果。从这种关系里可以理解,人们特别偏爱的那些对象与人们最憎恶的对象起源于同样的知觉和经验,它们之间的差别最初只是由于细微的变化。确实,正如我们在物恋对象的起源中发现的那样,原始的本能知觉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受到压抑,另一部分则被理想化,而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归根结底,当我们说一种本能冲动被压抑时,我们对它只说出了极少的一些性质。只要不对压抑抱有成见,就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发现冲动。它可以是不活动的,就是说以非常低的能量发泄,或者发泄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动能力)是可以变化的。。。。。。。(被压抑的本能)的衍生物只要有少量的能量,就可以不受压抑,虽然就它的内容性质而言,会引起与意识控制之间的冲突。对于这种冲突,量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一个念头的冒犯超过一定量的限度,这种冲突便成为现实,正是这种观念的活化导致它受压抑。。。。。。。前面讨论了对本能知觉的压抑,由此我们懂得了,一种观念或者一组观念是以一定的附属于本能的心理能量(性欲本能、兴趣)进行发泄。

但是,最初成功的压抑是无法保持的,在以后的过程中,它的失败就变得越来越明显。矛盾的情绪通过反动形成而产生了压抑,它也构成了被压抑的东西能成功地再度突破的关键点,消失的情感毫无损耗地转变为对社会的恐怖、意识的痛苦或自我谴责。拒绝的念头为其他替身所代替,通常是转移到某些微不足道或者不引人注目的东西上去。。。。。。把观念排斥到意识之外的状况会顽固地保持,因为它能保证避免采取行动,防止冲动表现为行动。于是,在强迫性神经症中,压抑功能的最终形式是一种毫无结果、没有休止的挣扎。

在抑郁的临床表现中,对自己的道德不满远不是最突出的特点。自我批判很少会涉及机体的疾病、丑陋、孱弱、社会地位低下,在这些毛病中,病人害怕或者承认贫困的思想尤为突出。 有一种观察,一点不难进行,它可以提供对于上述矛盾的解释。如果一个人耐心地听完抑郁病人各种各样的自我谴责,他必然得出这样的印象,往往反对自己最甚的说法根本不适用于病人自己,但是只要稍加变动就可以适用于另一个人,这人是病人所爱的、爱过的或者应该爱的人。每当人们考虑事实时,都会肯定这种假设。于是我们就掌握了临床描述的关键,可以认为自责就是责备所爱的对象,他已经转移到病人的自我之中。

他们的抱怨实际上是在合法的意义上世界,因为他们贬抑自己时所说的一切,从根本上讲都和其他人有关,所以他们既不感到羞耻也不把自己遮掩起来。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重构这一过程就没有困难了。首先存在着对象选择,性欲本能使自己依恋于某人,后来由于与所爱的人有关的实际伤害和失望,这种对象关系变得不确定了。其结果并不是正常地从这个对象撤回性欲本能冲动,并将其转移到新的对象上去,而是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这需要各种条件。事实证明对象发泄的抗拒能力很小,从而被抛弃了,但是撤回到自我的、已自由的性欲本能并没有指向其他的对象。它并没有应用几种可能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只是确立了自我与被抛弃对象之间的同一性。这样,对象的影子就落到了自我身上,后者就像被遗弃的对象一样受到心理上的批判。通过这种方式,对象的失去就转变为自我的失去,在自我与爱人之间的冲突就转变为自我批判能力与由于上述认同作用造成的自我

之间的。

在强烈的爱和自杀这两种对立的情况里自我都为对象所压倒,虽然采取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抑郁情结的行为就像未愈合的伤口各方面吸收发泄的能量,从而消耗自我的能量,直到它精疲力竭。这证明很容易使自我撤回入睡的愿望。

抑郁症与躁狂症的正常交替,可以归为循环神经错乱。躁狂症的内容与抑郁症没有区别,两者都是与同一“情结”纠缠在一起的障碍,只是在抑郁症里,自我屈从于情结,而在躁狂症中自我控制了情结或者把它排除在外。

首先,总是存在长期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的状态,或者靠长期的习惯力量建立起来的状态,在这基础上,伴随着某些影响,会使能量消费成为多余,于是大量能量就可以有多方面的应用,并且有许多种释放方式。人们可以冒险断言,躁狂症不过是这样一种胜利,自我曾经屈服而现在却胜利了,逃避了它。此外,躁狂病人明白地向我们表示,他摆脱了使他痛苦的对象,因为他像一个饿鬼追逐面包一样,追逐着新的发泄对象。

如果对象不再存在,现实便根据单独的记忆和希望进行裁决,而发行人本能正是通过这些记忆和希望依附于失主的对象的;同时自我面临是否要有与对象同样命运的决定,接着,它为自己全部的自恋满足所说服,切断对不存在的对象的依恋而继续活下去。我们可以想像,由于这种切断的过程是缓慢的、逐渐的,因此为达到目的需要消耗的能量很多。

悲痛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于真正失去了对象,由于对象的死亡而造成的。在抑郁中,爱和恨交织在无数个单独的冲突中,它们为对象而斗争;有的要使性欲本能脱离对象,有的则要保持性欲本能的地位而防御攻击。这些单独的冲突不可能在其他系统里存在,只能存在于无意识系统、事物记忆痕迹的区域。悲痛时,该系统里也有性欲本能的脱离,但没有什么东西妨碍这些过程以正常的方式通过前意识进入意识;而抑郁的这种管道大概由于某些原因或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被堵死了。

倘若看到了某个很很滑稽的东西,我们就会因为它而开怀大笑。

而在诙谐中,一个俏皮话的成功在于听者的耳朵,而绝不是说者的舌头。

千真万确,在超我中,确有那种更高级性质,它是我们和父母关系的代表,当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这些更高级性质了。我们既羡慕这些高级性质又害怕它们,后来把它们纳入到我们自身中来了。

因此,自我理想是奥狄帕斯情结的继承者,因而也表示在本我中力比多所体验到的、最有力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变化。通过建立这个自我理想,自我掌握了它的奥狄帕斯情结,同时使自己处于本我的支配之下。鉴于自我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而超我则和它形成对照,是内部世界的代表、是本我的代表。自我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正如现在我们准备发现的那样,将最终反映真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

通过理想的形成,生物的发展和人类种族,所经历的变迁遗留在本我中的一切良迹,被子自我接受过来,并在每个人身上又重新体验了一遍。由于它所形成 的方式,自我理想和每一个人在种系发生上的天赋------他的古代遗产--------有很多联系点。因此,正是这种我们每个人心理生活中最深层的东西,通过理想的形成才变成,我们所评价的人类心灵中最高级的东西。试图给自我理想定位,甚至在已经给自我确定了位置的意义上,或者试图对自我理想进行任何类比,都只能是白费力气。

显而易见,自我理想在一切方面,都符合我们所期望的人类的更高级性质。它是一种代替做父亲的渴望,自我理想包含着一切宗教都由此发展而来的萌芽。宣布自我不符合其理想的

这个自我判断,使宗教信仰者产生了事种以证明其渴望的无用感,随着儿童的长大,父亲的作用就由教师或其他权威人士继续承担下去。他们把指令权和禁律权都交给了自我理想,并且继续以良心的形式行使对道德的稽查作用。在良心的要求和自我的实际成就之间的紧张,是作为一种罪疚感被经验到的。社会情感就建立在以别人自居且和它们一样的自我理想的基点上。

在抑郁症中对对死亡的恐惧只承认一种解释:自我之所以放弃自己,是因为它感到自己受到超我的仇恨和,而不是被超我所爱。因此,在自我看来,活着就意味着被爱-----被超我所爱。这里,超我又一次人微言轻本我的代表而出现,超我实现的是保护和拯救的功能,这是和早期时代由父亲实现,而后来则由天意或命运实现的功能相同的。但是,当自我发现自己处在一种真正的极端危险中,而它认为自己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克服这种危险时,它必然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它发现自己被一切力量所抛弃,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再回到本我上来,本我没有办法向自我表示爱或恨。还不能说它想要什么,它还没有达到统一的意志。爱欲和死亡的本能在本我内部进行着斗争,我们已经发现一组本能是用什么样的武器来抵御另一组本能的。我们可以把本我描述给受那些缄默的、却受强大的死亡本能的支配,死亡本能渴望处于平静状态,而且(受快乐原则的怂恿)让爱欲这个挑拨离间的家伙也处于平静状态。但是,或许这样就会低估爱欲所起的作用。

然而我认为,把两种抑郁症(心因性和自发性的)共同归因于自我周期性的反抗自我理想,这毫无问题。在自发性抑郁症中,可以假定是自我理想倾向于展示特别的束缚,然后自动地导致其暂时中止。在心因性抑郁症中,由于受到自我理想方面的虐待,自我受到自我理想方面的虐待,自我被鼓动奋起反抗--------这种虐待是当与被拒绝的对象认同时自我所遇到的。

它按迄今一直人微言轻对象的模范来重新塑造自我的一个重要特性即特征。超出此刻讨论之外的问题。与被抛弃或失去的对象认同,作为对于那一对象的替代------将对象内向投射于自我,这的确不再使我们感到惊奇。

这些病例的主导特征是对自我残酷的自贬,并与无情的自我批语和痛苦的自我责备结合在一起。分析表明,这种蔑视和这些责备说到底指向对象,代表自我向对象的报复。对象的阴影落在了自我身上------正如我在别处所说的那样。在这里,对象的内向投射无疑一目了然了。 但是这些忧郁症也向我们显示某些别的东西,这可能对我们后面的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向我们表明,自我被划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反对另外的一半。这另一半被内向投射所改变,并包含着失去的对象。

在我们的自我中形成了某种这样的能力,使自己从自我中分离出来,并与它们发生冲突。我们称之为“自我理想”按其功能把自我观察、道德良心、梦的稽查以及压抑的主要影响归咎于自我理想。

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继续假设这个可移置的力比多是受快乐原则支配,以避免能量积压和促进能量释放的。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显然,只要发生了一种能量释放,就不会计较释放借以发生的道路。过分讲究对象的选择和能量释放的道路似乎成了自我的特点。

死亡本能在本质上是缄默的,生命的叫喊大部分是从爱欲发出的。

在性活动中,性欲物质的排放在某种程度上是和躯体及物质的分离一致的。这就说明了在死亡和追求完全的性满足之间的相似性,说明了死亡和某些低等动物的交配活动相一致这个事

实。这些生物在再生产活动中死亡,因为当爱欲通过满足过程而被排除之后,死亡本能就可放手实现它的目的了。最后,自我通过使某些力比多为本身及其目的的升华,在它对紧张加以控制的工作中帮助了本我。

恐惧,这个千百年来困扰人们,压抑人们的心理;将继续徘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压抑,心理的压抑已经够痛苦的了,我还有什么必要从生理上来压抑自己呢?所以,以后身体要保持一种大方的虚松状态。至于心理上嘛?就像六月的阳光一样,细细的卸去内心中不必要的负担,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可是我用什么来充实内心呢?当我面对无聊的困扰时,面对内心的质问,面对生活的苍白时,我用什么来坚定我生存的意志呢?生活是苍白的吗?不,不,不,生活有它的大气,有它的多姿多彩,有它的多情处!又岂会因为我的无聊而抹杀它们的勃勃生机呢?去吧!去发现它的多彩处,用你的大无畏的、自在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保护它们吧!呵呵,思考的权利,自打我那不安分的祖先们一路拼搏创造着维持自我的生存开始,就以生命烙印的形式深深的印入我心,再也抹不去,再也丢不掉了!谢谢,谢谢生命的这一分重重的馈礼!我且用健康的、大方的、无偏见的思考和行事来将它发扬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