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数学高考综合复习专题三十八导数及其应用 打印

高中数学高考综合复习专题三十八导数及其应用 打印

来源:九壹网
高中数学高考综合复习专题三十八导数及其应用

一、知识网络

二、高考考点

1、导数定义的认知与应用;

2、求导公式与运算法则的运用;

3、导数的几何意义;

4、导数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上的应用;

5、导数在寻求函数的极值或最值的应用;

6、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知识要点. (一)导数 1、导数的概念 (1)导数的定义

(Ⅰ)设函数 在点 及其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 处有增量△x(△x可

正可负),则函数y相应地有增量 ,这两个增量的比

,叫做函数 在点 到 这间的平均变化率。如果

时, 有极限,则说函数 在点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 在点

处的导数(或变化率),记作 ,即

(Ⅱ)如果函数

在开区间(

)内每一点都可导,则说

在开区间(

) , )

内可导,此时,对于开区间(这样在开区间(

)内每一个确定的值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

在开区间(

)内构成一个新的函数,我们把这个新函数叫做

, 即

内的导函数(简称导数),记作

认知: (Ⅰ)函数

的导数

在点

是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而函数 处的导数

的导函数

在点

处的导数

是一个数值;

的函数值。

(Ⅱ)求函数 ①求函数的增量

在点 处的导数的三部曲:

②求平均变化率

③求极限

上述三部曲可简记为一差、二比、三极限。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率。

(3)函数的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函数的可导与连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Ⅰ)若函数 若函数续)。

在点

处可导,则 )内可导,则

在点

处连续;

)内连续(可导一定连

在点

处的导数

,是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的斜

在开区间( 在开区间(

事实上,若函数 在点 处可导,则有 此时,

(Ⅱ)若函数

反例:

在点

处连续,但在点

在点

处连续,但

在点

,则有

在点 处连续。

处不一定可导(连续不一定可导)。

处无导数。

事实上, 在点 处的增量

当 时, , ;

当 时, ,

由此可知,

不存在,故 在点 处不可导。

2、求导公式与求导运算法则 (1)基本函数的导数(求导公式) 公式1 常数的导数:

公式2 幂函数的导数:

公式3 正弦函数的导数:

公式4 余弦函数的导数:

公式5 对数函数的导数:

(c为常数),即常数的导数等于0。

(Ⅰ)

(Ⅱ)

公式6 指数函数的导数: (Ⅰ)

(Ⅱ)

(2)可导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 设

为可导函数,则有

。 ;

法则1

法则2

法则3

3、复合函数的导数 (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设

复合成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 ,等于已知函数对中间变量

的导数

,则复合函数

,乘以中间变量u对自

对自变量x的导数变量x的导数 即

引申:设

(2)认知

, 复合成函数 , 则有

(Ⅰ)认知复合函数的复合关系循着“由表及里”的顺序,即从外向内分析:首先由最外层的主体函数结构设出第二层中间变量中间变量

,由第一层中间变量 的函数结构设出

的函数结构设出

,由

,由此一层一层分析,一直到最里层的

为止。于是所给函数便“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

为自变量x的简单函数

的简单函数的链条:

(Ⅱ)运用上述法则求复合函数导数的解题思路

①分解:分析所给函数的复合关系,适当选定中间变量,将所给函数“分解”为相互联系的若干简单函数;

②求导:明确每一步是哪一变量对哪一变量求导之后,运用上述求导法则和基本公式求;

③还原:将上述求导后所得结果中的中间变量还原为自变量的函数,并作以适当化简或整理。

二、导数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

(1)导数的符号与函数的单调性: 一般地,设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则若

为增函数;若

,则在这一区间上为常函数。

为减函数;若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2)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Ⅰ)确定函数

(Ⅱ)求导数

(Ⅲ)令 当函数。

(3)强调与认知

时,

,解出相应的x的范围

在相应区间上为增函数;当 ;

的定义域;

时 在相应区间上为减

(Ⅰ)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区间,首先要确定函数的定义域D,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立足于定义域D。若由不等式的取值范围为B,则应用

(Ⅱ)在某一区间内

(或

)是函数

在这一区间上为增(或减)

确定的x的取值集合为A,由 ;

确定的x

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因此方程函数划分单调区间时,除去确定

的根不一定是增、减区间的分界点,并且在对

的根之外,还要注意在定义域内的不连续点和不可导

点,它们也可能是增、减区间的分界点。

举例: (1) (2)+∞)内递增。

在点x=0处连续,点x=0处不可导,但

在(-∞,0)内递减,在(0,

是R上的可导函数,也是R上的单调函数,但是当x=0时,

2、函数的极值

(1)函数的极值的定义 设函数

是函数

如果对记作

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极值 认知:由函数的极值定义可知: (Ⅰ)函数的极值点取得;

(Ⅱ)极值是一个局部性概念;一个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可以有多个极大值和极小值,并且在某一点的极小值有可能大于另一点处的极大值;

(Ⅲ)当函数

在区间

上连续且有有限个极值点时,函数

内的

是区间

内部的点,并且函数的极值只有在区间内的连续点处

附近的所有点,都有

,则说

是函数

的一个极小值,

在点

附近有定义,如果对

附近的所有点,都有

,则说

的一个极大值,记作

极大值点,极小值点交替出现。

(2)函数的极值的判定 设函数

可导,且在点

处连续,判定

,右侧

是极大(小)值的方法是

,则

为极大值;

(Ⅰ)如果在点

(Ⅱ)如果在点

附近的左侧

附近的左侧 ,右侧 ,则 为极小值;

注意:导数为0的不一定是极值点,我们不难从函数

(3)探求函数极值的步骤: (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实根及

不存在的点;

的导数研究中悟出这一点。

考察 在上述方程的根以及 不存在的点左右两侧的符号:若左正右负,则 在这一点取得极小值。

在这一点取得极大值,若左负右正,则

3、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定理 若函数内连续的函数

认知:

在闭区间上连续,则

在 上必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开区间

不一定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Ⅰ)函数的最值(最大值与最小值)是函数的整体性概念:最大值是函数在整个定义区间上所有函数值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是函数在整个定义区间上所有函数值中的最小值。

(Ⅱ)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是比较极值点附近的函数值得出的(具有相对性),极值只能在区间内点取得;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是比较整个定义区间上的函数值得出的(具有绝对性),最大(小)值可能是某个极大(小)值,也可能是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

(Ⅲ)若

在开区间

内可导,且有唯一的极大(小)值,则这一极大(小)值

即为最大(小)值。

(2)探求步骤: 设函数

上连续,在

内可导,则探求函数

上的最大值

与最小值的步骤如下: ( I )求

( II )求

( III )将所求最小值。

引申:若函数

上连续,则

的极值或最值也可能在不可导的点处取得。

的各极值与

比较,其中最大者为所求最大值,最小者为

在定义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

内的极值;

对此,如果仅仅是求函数的最值,则可将上述步骤简化: ( I )求出

的导数为0的点及导数不存在的点(这两种点称为可疑点);

( II )计算并比较最大值与最小值。

(3)最值理论的应用

在上述可疑点处的函数值与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从中获得所求

解决有关函数最值的实际问题,导数的理论是有力的工具,基本解题思路为:

( I )认知、立式:分析、认知实际问题中各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引入变量,建立适当的函数关系;

( II )探求最值:立足函数的定义域,探求函数的最值;

( III )检验、作答:利用实际意义检查(2)的结果,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特殊地,如果所得函数在区间内只有一个点

满足

,并且

在点

处有极大(小)值,

而所给实际问题又必有最大(小)值,那么上述极大(小)值便是最大(小)值。

四、经典例题 例1、设函数

在点

处可导,且

,试求

(1)

(2)

(3)

(4)

( 为常数)。

解:注意到

当 )

(1) ;

(2)

=A+A=2A

(3)令

,则当

(4)

点评:注意的增量

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

的本质,在这一定义中,自变量x在 选择哪一种形式,相应的

也必须选择相

应的形式,这种步调的一致是求值成功的保障。 若自变量x在

处的增量为

,则相应的

于是有 ;

若令

例2、

,则又有

(1)已知

,求 ;

(2)已知

解: (1)令

,则

,求

,且当 时, 。

注意到这里

(2)∵

注意到 ,

∴由已知得 ②

∴由①、②得

例3、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 (2)

(3)

; (4) ;

(5)

解: (1)

(2) ∴

; (6)

(3) ,

(4) ,

(5) ,

(6) ∴当 ∴当

时, 时,

∴ 即

点评:为避免直接运用求导法则带来的不必要的繁杂运算,首先对函数式进行化简或化整为零,而后再实施求导运算,特别是积、商的形式可以变为代数和的形式,或根式可转化为方幂的形式时,“先变后求”的手法显然更为灵巧。

例4、在曲线C:C关于该点对称。

解: (1) ∴当 又当

时, 时,

取得最小值-13

上,求斜率最小的切线所对应的切点,并证明曲线

∴斜率最小的切线对应的切点为A(2,-12);

(2)证明:设

为曲线C上任意一点,则点P关于点A的对称点Q的坐标为

且有 ∴将 ∴点 ∴

注意到P,Q的任意性,由此断定曲线C关于点A成中心对称。

例5、已知曲线

求证:两曲线在公共点处相切。

证明:注意到两曲线在公共点处相切当且仅当它们在公共点处的切线重合, 设上述两曲线的公共点为 ∴ ∴

, ,

,则有 ,

,其中

,且均为可导函数,

坐标为方程

的解

代入

的解析式得

∴ ,

于是,对于 对于

有 ,有

; ①

∴由①得 由②得

,即两曲线在公共点处的切线斜率相等,

∴两曲线在公共点处的切线重合 ∴两曲线在公共点处相切。

例6、

(1)是否存在这样的k值,使函数

递减,在(2,+∞)上递增,若存在,求出这样的k值;

(2)若间。

解: (1) 由题意,当 ∴由函数 即 整理得

时 的连续性可知

,当x∈(2,+∞) 时

恰有三个单调区间,试确定

在区间(1,2)上

的取值范围,并求出这三个单调区

解得 验证:

(Ⅰ)当 ∴若

时, ,则

;若

, 则

, 符合题意;

(Ⅱ)当 时,

显然不合题意。

于是综上可知,存在

(2) 若 若

,则 ,则

使 在(1,2)上递减,在(2,+∞)上递增。

,此时

,此时

只有一个增区间 ,与题设矛盾;

,与题设矛盾;

只有一个增区间

若 ,则

并且当 时, ;

∴综合可知,当

时, 时,

恰有三个单调区间:

减区间

点评:对于(1),由已知条件得

;增区间

,并由此获得k的可能取值,进而再利用已知

条件对所得k值逐一验证,这是开放性问题中寻求待定系数之值的基本策略。

例7、已知函数并且极大值比极小值大4. (1)求常数

(2)求

的极值。 的值;

,当且仅当

时,

取得极值,

解: (1) 令 ∵ ∴

在 或 得方程

处取得极值 为上述方程的根,

故有 ∴

,即

∴ 又∵ ∴方程 ∴方程 ∴

仅当

时取得极值, 的根只有

无实根,

而当 ∴

时,

的正负情况只取决于

恒成立,

的取值情况

当x变化时,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 0 — 1 0 极小值 (1,+∞) + 极大值 ∴

处取得极大值

,在

处取得极小值

由题意得 整理得

于是将①,②联立,解得

(2)由(1)知,

点评:循着求函数极值的步骤,利用题设条件与 的关系,立足研究 的根

的情况,乃是解决此类含参问题的一般方法,这一解法体现了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突出了“导数

例8、 (1)已知值;

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29,求

”与“

处取得极值”的必要关系。

(2)设 ,函数 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

,求常数

解: (1)这里 令 (Ⅰ)若 当

的值。

,不然 与题设矛盾

,解得 ,则当 时,

或x=4(舍去)

时, ,

, 内递减

内递增;

又 连续,故当 时,

取得最大值

∴由已知得 而 ∴此时 ∴由 (Ⅱ)若

的最小值为

有最小值,故有

,则运用类似的方法可得 当

又 ∴当

时,

有最大值,

∴由已知得

于是综合(Ⅰ)(Ⅱ)得所求

(2) 令

解得 当 在

上变化时,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1 (-1,0) + 0 0 — 0 极小值 + 1 极大值

∴当 时, 取得极大值 ;当

的单调性知 与

之中,

时, 取得极小值 。

由上述表格中展示的 ∴

最大值在

的最小值在 和 之中,

考察差式 即 故 由此得

的最大值为

考察差式

的最小值为

,即 ,

由此得 ,解得

于是综合以上所述得到所求

五、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1、设则 A、

分析:由题意得

( )。 B、

,„, , ,

C、 D、

∴ ∴

2、函数 A、

分析: ∴当 当 因此

3、设

, ,

具有周期性,且周期为4,

,应选C。

有极值的充要条件为( )

B、

C、

D、

时, 时,令

且 得

; 有解,

才有极值,故应选C。

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导数和偶导数,当 ,且

,则不等式

时,

的解集是( )

A、(-3,0)∪(3,+∞) B、(-3,0)∪(0,3) C、(-∞,-3)∪(3,+∞) D、(-∞,-3)∪(0,3)

分析:为便于描述,设且

的解集为(-∞,-3)∪(0,3),应选D。 ,则

为奇导数,当

时,

∴根据奇函数图象的对称性知,

二、填空题 1 过原点作曲线

的切线,则切点坐标为 ,切线的斜率为 。

分析:设切点为M ∴由曲线过原点得 ∴切点为

,则以M为切点的切线方程为

,∴

,切线斜率为 。

点评:设出目标(之一)迂回作战,则从切线过原点切入,解题思路反而简明得多。

2 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与x轴,直线

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则

= 。

分析: ∴曲线 即

在点

处的切线方程为

切线与x轴交点 又直线

与切线交点纵坐标为

∴上述三角形面积 由此解得

3 曲线

与 在交点处的切线夹角是 (以弧度数作答)

分析:设两切线的夹角为 ,将两曲线方程联立,解得交点坐标为

即两曲线在点

处的切线斜率分别为-2,3

∴ ,

,应填 。

(三)解答题 1 已知

解析:先将 当 当

时, 时,

求导,

有两极值点。

没极值点。

,讨论导数

的极值点的个数。

有两根,于是 ,

为增函数,

本题考查导数的应用以及二次方程根、“ 解答: 令 1、当 即 不防设 于是

时,方程 , ,得

”等知识。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从而有下表:

即此时

+ ↗ 0 — ↘ 0 + ↗ 为极大值 为极小值 有两个极值点;

2、当

于是此

3、当 而 故 ∴当

2 已知函数

即 时,方程 有两个相同的实根

,故当 时, ;当 时, ,因

无极值;

即 时,

为增函数。此时

时,

无极值; 有两个极值点;当

时,

无极值点。

的图象在点 的解析式;

处的切线方程为 。

(Ⅰ)求函数

(Ⅱ)求函数

解析: (1)由

的单调区间。

在切线上,求得 ,再由 在函数图象上和

得两个关于

(2)令

的方程。

,求出极值点, 求增区间, 求减区间。

此题考查了导数的几何意义以及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解答 (Ⅰ)由函数

的图象在点 ,即

处的切线方程为

知:

即 解得

所以所求函数解析式

(Ⅱ) 令 当 当

时, 解得

时,

所以内是增函数。

3 已知 (Ⅰ)求

(Ⅱ)求

(Ⅲ)当取值范围。

在 内是减函数,在

是函数

与 的关系表达式;

的一个极值点,其中

的单调区间;

时,函数 的图象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斜率恒大于3m,求 的

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导数的概念和计算,应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方法以

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第2小题要根据 的符号,分类讨论 的单调区间;第3小题

是二次三项式在一个区间上恒成立的问题,用区间端点处函数值的符号来表示二次三项式在一个区间上的符号,体现出将一般性问题特殊化的数学思想。

解答: (Ⅰ) ∴ ∴

(Ⅱ)

是函数

的一个极值点

,得

的变化如下表:

— 0 + 0 极大值 — 1 单调递减 极小值 单调递增 单调递减 因此,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和 ;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Ⅲ)由(Ⅱ) 即 令

即m的取值范围是 4

已知函数 (Ⅰ)求

(Ⅱ)设在

,函数

的单调区间和值域;

,若对于任意

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总存

,使得

解析:本题考查导数的综合运用,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考查思维及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本题入手点容易,

(Ⅰ)中对分式函数定区间内单调性与值域问题,往往以导数为工具,

(Ⅱ)是三次函数问题,因而导数法也是首选,若满足

解:

关系,从而达到求解目的。

成立,则二次函数值域必

(Ⅰ)由 得 或 。

∵ 则 ,

∴ ,

(舍去) 变化情况表为:

0 — ↘ 0 + ↗ 1

因而当 当

(Ⅱ) 因此 因此当 又 任给 则

,当

时 时,

为减函数;当 的值域为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从而当

,即当

,存在

时有 时有 使得

由(1)得 又

或 ,由(2)得

的取值范围为 。

5 已知 ,函数

取得最小值?证明你的结论;

(1)当 为何值时,

(2)设

上是单调函数,求 的取值范围。

解析:本题考查导数的概念和计算,应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及推理和运算能力,本题(Ⅰ)常规题型,方法求(Ⅱ)由(Ⅰ)

,解 上单调,而

的根,列表,确定单调性,并判断极值点,对

,因此只要

即满足题设条件,从中解出

解答:(Ⅰ) 令 从而

当 变化时,

的范围。

,其中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 当 而当 ∴当 (Ⅱ)当

在 时 时+ ↗ 0 极大值 — ↘ 0 极小值 + ↗ 处取得极大值,

处取得极小值

在 ,当

为减函数,在

为增函数

,且

取最小值;

上为单调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解得

综上, 在 上为单调函数的充要条件为 ,

的取值范围为) 。

6.已知 ,函数

(Ⅰ)当

(Ⅱ)求函数

答案:

时,求使 成立的 成立的 的集合;

在区间 上的最小值。

(Ⅰ){0,1,

(Ⅱ)

解答: (Ⅰ)由题意, 当 当

时 时

, ,解得 ,解得 }

综上,所求解集为{0,1,1+

(Ⅱ)设此最小值为m ① 当

时,在区间[1,2]上, ,

因为 则 ② 由 ③ 当

是区间[1,2]上的增函数,所以

时,在区间[1,2], 知

),

时,在区间[1,2]上,

如果 从而

在区间(1,2)内,

在区间[1,2]上为增函数,由此得

如果 则 。

当 时, ,从而 为区间[1, ]上的增函数;

当 因此,当

时,

时,

,从而

为区间[ ,2]上的减函数

当 时, 故

当 时 .

综上所述,所求函数的最小值

7、 (Ⅰ)设函数

(Ⅱ)设正数

求 的最小值;

满足

,证明

解析:本题考查数学归纳法及导数应用等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Ⅰ)已知函数为超越函数,若求其最小值,则采用导数法,求出

,解

得 ,再判断 与 时 的符号,确定 为极小值点,也

是函数的最小值,对(Ⅱ)直接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但由

解答:

(Ⅰ)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

到 过渡是难点。

当 时,f′(x)<0, ∴f(x)在区间 是减函数;

当 时,f′(x)>0, ∴f(x)在区间 是增函数。

∴f(x)在

时取得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Ⅱ)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i)当n=1时,由(Ⅰ)知命题成立;

(ii)假定当n=k时命题成立,即若正数 满足

当n=k+1时,若正数

,则

满足

令 则

由归纳假定知

,

为正数,且

同理,由 ,可得

综合①、②两式

≥(1-x)(-k)+(1-x)log2(1-x). ②

≥[x+(1-x)](-k)+xlog2x+(1-x)log2(1-x) ≥-(k+1).

即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i)、(ii)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命题成立。

8 函数

(Ⅰ)用

(Ⅱ)证明:当

时,

表示m;

在区间

是曲线

内可导,导函数

在点

是减函数,且

,设

处的切线方程,并设函数

(Ⅲ)若关于x的不等式

求b的取值范围及a与b所满足的关系。

解答: ( I ) 即 因而

(Ⅱ)证明:令 因为

所以 因此

递减,所以

,则 递增,因此,当 ;

在点

在 上恒成立,其中a、b为实数,

处的切线方程为

时,

;当

时,

唯一的极值点,且是极小值点,可知 0即

的最小值为0

(Ⅲ) 解法一:

,即

是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以下设此条件成立。

对任意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另一方面,由于 满足前述题设中关于 的条件,

利用(Ⅱ)的结果可知,直线的斜率不大于

的充要条件是:过点 与曲线 相切的

该切线的方程为: ,

于是 的充要条件是

综上,不等式 对任意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显然,存在

使①式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不等式

有解,解不等式②得 ③

与 所满足的关系。

因此,③式即为 的取值范围,①式即为实数

(Ⅲ) 解法二:

,即

是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以下讨论设此条件成立。

对任意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于是 对任意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由 当

时,

得 ;当

时,

,所以,当

时,

取最小值。因此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即

综上,不等式 对任意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显然,存在a、b使①式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不等式②

有解,解不等式②得

因此,③式即为b的取值范围,①式即为实数a与b所满足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导数概念的几何意义,函数极值、最值的判定以及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判断函数之间的关系,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基本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Ⅰ),曲线为 即

∵ ∴ 由

递减 ∴

则 所以

的极值点,且为极小值点, 极小值为

,即

,则

,当

时,

,因而

时恒成立,构造函数

;对(Ⅱ)即证明

在点

处切线斜率为

,切线方程

递增,则当

恒成立,

因而

9.设点

和抛物线

其中

;对(Ⅲ)有两种思考方法,是该题难点,其求解过程比较详细。

由以下方法得到: 上,点

在抛物线

上点的最短距离。

的方程;

的距离是

,点 到 上,点

在抛物线

上点的最短距离,„,点

的距离是

(Ⅰ)求

(Ⅱ)证明

解答:

是等差数列。

(Ⅰ)由题意得 设点

上任一点

则 令 则

由题意得: 即 又 解得 故

方程为:

上,∴

(Ⅱ)设点 是 上任意一点。

则 令

由题意得 即 又∵点 ∴ ∴ 即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1时,

,等式成立。

②假设n=k时,等号成立,即 则当n=k+1时,由(*)知:

即当n=k+1时,等式成立 由①②知,等式 ∴

点评: (Ⅰ)设

是等差数列

成立

上任一点

∵ ,换句话说:在点 处 取得最小值。

令 ∴

(Ⅱ)方法同(Ⅰ)推导出:

10. 已知函数 (Ⅰ)求函数

(Ⅱ)假设对任意 不等式

解答: (Ⅰ)解:由 所以

的反函数

此为关键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的导数

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得

(Ⅱ) 解法1 由

,得

即对于 恒有

设 ,于是不等式①化为

② 当

时,

所以

都是增函数。

因此当 时, 的最大值为 的最小值为

而不等式②成立当且仅当 ,即 ,

于是得

解法2:由 设 ③

于是原不等式对于

,得

恒成立等价于

由 注意到 从而可知

均在

, ,故有

上单调递增,

, ,

因此不等式③成立当且仅当 ,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