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感受博大的爱。 2、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真情,以善良体察善良。 学习重点:感受人物的善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以及“”的背景资料。 一、导入
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可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的散文《老王》,去关注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 二、作者点击: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三、内容扫描:
(一)基本能力:注音,写字
伛 ( ) 攥 惶( )恐 荒僻( ) 取dì( ) kū lóu( ) zhì( )笨 愧zuò( ) (二)理清思路:
1、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我们读起来感觉材料琐碎,但是又感觉它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呢?
2、本文琐碎的材料是用怎样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的? 仔细读完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75页,快速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记叙了关于老王的哪几个片断?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而且是单干户 (单干 生活贫) B、没有什么亲人,两个侄儿没出息 (独身 无亲人) C、不仅老,而且只有一只眼 (独目 有残疾) D、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独居 无温暖) E、“”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而且体弱多病(生活艰难) 可见老王生活贫苦。
F、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冰大但冰价相等。(老实厚道) G、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心地善良),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纯朴仁义)
H、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知恩图报) 可见老王为人善良。
师结:本文从老王的生活和为人两方面,记叙了以下几个片断:(投影)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生活贫苦又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