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导 言
教学目标: 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以上就构成了本材的通论的各个部分。这也反映了通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识体系。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附录:古汉语课内容和知识点 • 文选: 主要为 1.先秦:《左传》、《战国策》、《礼记》以及诸子,等 2.汉代:《史记》、《汉书》、《文选》等 3.唐宋:韩、柳、欧、苏散文 以及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
以今人注为主,古人注为辅。本科生要实现从读今注向读古注的过渡,进行一定量的古注阅读训练。
(二)通论: 1.文字
( 1 )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
( 2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3 )因形求义
( 4 )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 2.词汇
( 1 )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 2 )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 3 )同源词——因声求义 3.音韵
( 1 )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 2 )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 3 )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 4 )上古字音的判定
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 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 4.词法与句法 ( 1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 使动:尔欲吴王我乎?(左·定十) 意动:(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 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数词用作动词
( 2 )短语问题
名词作状语(名 + 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 vi+ 名)
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 动宾语序: A 疑问代词作宾语; B 否定句中的宾语;
C 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 双宾语
主谓之间加“之”(或“其”) ( 3 )句子
判断句(无判断词“是”) 被动句 无标记 有标记:“见(„„于)”、“为(„„所)”、“被(„„所)” 5.虚词
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 ( 1 )古注
A.作用: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 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 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 D.内容、体例、术语
( 2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
( 3 )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一章 汉 字
教学目标: 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
教学重点: 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2 教学内容: 第 3 — 4 学时 导 入
“汉字”这一章,有四部分内容,分为四节:(一)形体演变;(二)六书;(三)因形求义;(四)古书用字。其中,对于本科生来说,核心部分是因形求义(最重要的是实践)。因为,我们学习的古汉语,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上古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古汉语的词的本义,很多是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最初构形的分析理解来掌握的;掌握了本义,也可以进一步掌握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从而把一个词的几个义项系连起来。
如:“自”字,古文字象鼻形,本义是鼻子。《说文》:“自,鼻也。”“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心之忧。”“臭,味也。从自,从犬。”
“鼻子”有开始、本源之义,如“鼻祖”,《方言》卷十三:“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所以“自”有开始、本源义,如《韩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后代有“渊源有自”一语。)
由本始义又引申出由来、由头、缘由义,如《礼记·中庸》:“知风之自。”注:“自,谓所从来也。”
后来又语法化,产生多种意思和词性: 1.本来之义,如《论衡·问孔》:“人之生死自有长短。”(副词) 2.自然、当然之义,如《史记·田单列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副词)
3.从之义,如《左传·成公二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介词)
因形求义,必须根据最早的字形。这是是因为,汉字的形体是不断演变的,后代的字形(今文字)不能反映最初文字的构形意图。如“自”字的隶书形体已经看不出鼻子的象形。所以,必须学习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古文字构形的道理。上古文字形体的认识,即它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形,代表语言中的哪个词,其中有很多道理。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它的造字道理,才能认识。造字的道理,古人总结了“六书”,也叫造字的原则。比如,“自”是象形,“从”、“及”是会意,“本”、“末”是指事。如果没有学习古人造字的道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上古汉字。所以要学习“六书”。
写在古书中的字,与写在字典中的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即,认识了字典中的字,并不等于就一定知道古书中写的这个字是表示什么词,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书用字和古人造字是分别进行的,处于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人。其中有用本字的,有用通假字的。比如,“庄公寤生”,照着“寤”的本义讲,就成了“寤寐而生”。这就要学习通假的知识。古代字少,后代字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字的分化造成的,知道文字的分化,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学习古书用字的有关知识。
(二)通论: 1.文字
( 1 )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
( 2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3 )因形求义
( 4 )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 2.词汇
( 1 )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 2 )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 3 )同源词——因声求义 3.音韵
( 1 )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 2 )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 3 )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 4 )上古字音的判定
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 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 4.词法与句法 ( 1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 使动:尔欲吴王我乎?(左·定十) 意动:(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 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数词用作动词 ( 2 )短语问题
名词作状语(名 + 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 vi+ 名)
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 动宾语序: A 疑问代词作宾语; B 否定句中的宾语;
C 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 双宾语
主谓之间加“之”(或“其”) ( 3 )句子
判断句(无判断词“是”) 被动句 无标记 有标记:“见(„„于)”、“为(„„所)”、“被(„„所)” 5.虚词
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 ( 1 )古注
A.作用: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 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 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 D.内容、体例、术语
( 2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
( 3 )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二章 词 汇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意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有异的情况;认识古代汉语多义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同义词、同源词等词汇现象,并掌握辨析同义词和系联同源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词义引申、同义词和同源词。特别是同源词的系联,是本部分的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第 15 — 16 学时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一、文言中的字与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现代汉语成了双音词的一个词素),字形所反映的本义往往与词义有关系,所以,古人一般把一个字当成一个词,用“字”称呼词,用“字义”指词义(不过,古人认为实词才有意义,虚词没有意义,所以,“字义”表示的是实词的意义;没有字面意义的虚词叫作“词”)。字和词成为同一概念。
因为这符合最通常的一般情况,所以这样认识和指称,一般情况下不会错。 但是,字和词是有区别的,无论在造字上,还是在用字上,字和词都不是一对一地对应;加上词义引申变化,但记录它的字还是那一个,这些原因构成字与词的差别。在不少情况下,古代汉语的字,不等同于词。表现为:一、同一个字符记录不同的词(“异词同字”);二、同一个词用不同字符记录(“异字同词”)。因为一般地容易把古汉语的字当作一个词,所以,对“异词同字”、“异字同词”的特殊性要特别强调。
如果没有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字和词的的差别,就会异致不是“望文生义”(把假借义当本义,根据字形解说连绵词),就是没能深入辨别词的不同义项(词在具体语境中用的是其中的一个义项;古人注释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也是义项的对应)。如,百夫之特,“特”有“公牛”、“特殊、特异”、“匹对”不同义项,如果不辨别,简单地以“特殊、特异”解释,就会发生错误。
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的词(异词同字),有不同的原因:一是同形字。造字时不约而同地取同一形体表示不同的词。如,“隻”,上面是一只鸟,底下是“又”即手。它可表示擒获,后来分别文作“獲”;也可表示鸟类单位,后来简化作“只”。又如“姥”,一是表示老妇,音“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一是表示外祖母,音“老”。二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女”表示女子;也借作第二人称“汝”(当然这个“汝”本身也是假借字)。又如“我”,甲骨文字形象戈,是武器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三是词义引申后派生出新词而未造新字。如“字”,字形从宀(跟房屋建筑有关),从子,子亦声。字本义是在室内生子、抚育孩子之义。引申为滋多、繁育义;文字的“字”的命名就是取孳乳滋多,所以用“字”字表示。即,“字”字由生育孩子而引申出文字滋生之义,但文字的“字”为一个词之后,却没有新造自己的字形。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造字的假借;而举的例子“令”和“长”,是引伸而未造新字。
同一个词用不同的字符(异字同词)。其原因有三:一是重文(《说文》异体字),包括不同造字方法造的字(及不同方音造的字)和累增形符造的字(“累增字”)。如,(木献):枿:蘖,三个形体在《说文》是一个字。褎:袖一个字。桴:枹一字。复:復一字。网:罔(从网,亡声)一字。二是通假。如,“罹”这个词写作“罹”,又可借“離”这个形体。“彫”(画、刻)又可写作“雕”。三是累增形符,如,丘:邱;豆:梪。(累增形符的字,后来有了分工的,叫分别文,如莫:暮;复:復。在没有分工之前,造成一词异形。)连绵词的不同书写形式,也可以归入异体字。如猶豫、踌躇、踟蹰。
图示如下:
字与词不对应的原因:(从书写形式上分析) 1.同形字———————————— 一形多词 2.假借(六书假借、通假)———— 一形多词 3.派生未造新字————————— 一形多词 4.异体字(即重文。可包括连绵词) 一词多形 5.假借(通假)————————— 一词多形 6.累增字———————————— 一词多形 1 至 3 是“异词同字”; 4 至 6 是“异字同词”。
二、古代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合成的双音词和双音节单纯词)
古代汉语虽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并非没有复音词。如“社稷”表示国家,而不是具体表
示土地神和谷神,是一个词。“不穀”谦称自己,不再是表示“不善”,当是一个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出现在两个动词之间,当是一个连词了。上古汉语本身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其间也有变化发展。当一个词组结合使用较长时间后,后来因循使用,不再辨析它的内部结构,而只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使用,它就逐渐成为一个词。理论上是这样。具体地说,古代汉语中,这些双音节的、现代汉语当作一个词的,什么时候是词组,什么时候已成为词,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问题。可以从意义结构(如教材所论)、结合关系的密切程度、词重音、语法上的搭配等手段检测判定。(这是选修课的内容)举几个例子。 “知道”,《学记》:“人不学,不知道。”“知道”是动宾关系,是两个词。后来“知道”结合为一个双音词,是一个动词,它后面又可以带宾语了。“妻子”,当它表示妻和子女时,是词组;当它表示夫的配偶时,是双音词。“洗澡”,“洗”本是洗脚,“澡”本是洗手,“洗澡”是联合式词组,现在变成一个词,动作的作象扩大了,而且可以说“洗澡了”,“洗一个澡”。“休息”,本是联合的,作一个双词,“息”字轻读了。
连绵词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问题。连绵词的特点要从字形、声音、意义三方面分析。字形上,往往一个词有多种书写形式,如彷徨、仿偟、仿徨;又如,逶迤、委蛇、委遟、委移、旖施。它们的声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字形上主要是改变义符。声音上的特点是,多数是两个音节之间为双声或叠韵关系。如“彷”“徨”二字古音都是阳部。“委”“迤”二字古音都是歌部(“遟”是脂部,这是歌脂旁转,是历史音变形成的)。同一个词的不同字形,声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认为它们是一个词。意义上的特点最须注意,连绵词表现的是一种意义特征。如“委迤”表示弯曲延续的样子,“彷徨”表示来回反复的样子。一个词,由于字形多变,两个音节结合紧了,声音也会转移,使用时不能依字形来认识意义,也不能根据不同的偏旁、不同的音符来分别其间的意义类别。所以,一般地说,连绵词的意义,不能从字形上去把握,而只能从不同字形体现出的共同的声音上去把握。否则就往往会“望文生义”(望形生训)。如《庄子》中的“望洋”。
许多连绵词最初是联合的,后来结合得紧了,字形上的多种写法和声音上的双声叠韵,使之更难分析,本来结合时的意义考求更加困难,所以人们一般认为连绵词不可拆开来解释,是一个词。随着因声求义研究的深入,不少连绵词最初结合的意义逐渐得到解释,所以,对连绵词能否会开来解释的问题,有了较客观的解释。
但义符不同,有时造成一些区别,同样这种意义特征,在不同的事物上体现为不同的概念。如,“彷徨”,部首从“彳”,这个部首的意义与行走有关,所以表示在一个地方徘徊。“仿偟”部首从“人”,表示心情不安,也是心情的反复。所以,不同写法的连绵词,是否都如通行的说法视之为一个词,也还是可以研究的。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中的古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先秦对汉代来说是古代,汉代可以称今;先秦、汉代对唐代说来是古,唐代又可以称今;汉唐对清说来是古,清代相对说来是今;清代对现代说来也是古,现代自然是今。词义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发展,因而也都需要辨异。不过,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期。它是一个古汉语教学体系中的概念,而不是专门的、严格的词汇史概念。
词义的发展,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同一个词的意义,古代和现代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如果古今基本不变的词,如“鱼”、“牛”、“春”,就不讨论了。)即同一个词的意义内涵中,古今有相同的部分,有不同的部分。认识古汉语的一个词,应该带着古今变化的意识,才能准确,教材举出了古今词义差异的四种类型( 83 页)。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类型,即古今义项近似。
为了分析这四种类型,必须说明意义辨析的单位。进行意义异同的辨析,得有一个衡量单位、标准。否则无法判断、表述它们的异同程度。衡量尺度有两级:词、词的义项。
首先,古汉语的这个词现在还用不用,存在与否?这是进行词一级的衡量。 如果这个词(单音词)现在还存在(还在使用),那就进一步看它的义项异同。词是包括义项的,所以,衡量应该以义项为单位,即多了哪一个(些)义项,少了哪一个(些)义项;哪个义项与哪个义项是相近的?有什么样的区别?把这些情况累计起来,就可以说明这个词的古今异同。这是进行义项一级的衡量。
这就是说,在两个级别上辨析。当然,这些都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是在词的范围内进行,要排除假借的情况。
第一个层级的比较,即古语词存在与否,要注意通常的情况是,古语词消亡了,但作为词素还保留在双音词、成语、书面语、俗语、方言中。如“五岳”的“岳”,“哭泣”的“泣”,“目的”之“的”,“旁门左道”的“左”,“欲擒故纵”的“擒”、“纵”,“矢志不渝”的“渝”„„。古今词义的异同,还有一种情况,即古今词性变了,既不是义项的问题,也不是语词消亡的问题。如“病”,古代表示伤、病严重,是形容词;现代表示疾病,是名词(“有病”、“没病”),也可以是动词(“病了”)。
第二个层级的辨别,包括对单音词和词素的辨析,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一义项古今有无的情况(如“字”字古有生育的义项,今无。“仇”字古有匹配义,今无。“用”古有杀动物或人以祭义,今无。“爱”字古有吝惜义,今无);二是古今相近似义项的比较(这就是教材 P85~86 比较的内容)。可分为内涵的深浅程度、外延等。如“饿”,古代表示饿得很厉害,现在表示一般的饥饿,两个义项之间有程度之别。同一义项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如“字”,古今都有“文字”这一义项,但古代的“字”与独体的“文”相对,表示孳乳出的形声字,外延较窄;今天的“字”包括古代的“文”和“字”。又如“子”字,古今都有表示后代这一义项,古代表示男孩和女孩,后来只表示男孩。有程度深浅之别,使用对象宽狭之别,所以,必要时要在义项上观察其涵量的多少。
归纳:
第一个层级:词
(一)古语词现代消亡(“消亡”指的是不但不单独用,而且不再作为构成新词的词素用。保留在成语、方言,以及古代保存下来的双音词中)。
(二)古语词现代保存(现代汉语的绝大部分词、能继续造新词的词素,是古语词延续发展来的)。
第二个层级:义项 (一)古有今无。
(二)义项近似(古代语词的义项发展延续到现在,有变化)。
最应该注意的是古今义项相近似的情况。古今相近义项的辨析,可以从四个方面着眼。(教材 85~86 页)即从意义(义项)涵义深浅、外延宽窄、色彩褒贬、特点差异等角度观察。
第一种,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消亡,而消亡的古义与现代汉语中还存在意义十分接近,仅有微殊。
第二种,某一词常用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偶或存在,但已不是常用义,因而在阅读中使人感到生疏。
第三种,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现代汉语在表达这个意义时另造了新词而将旧词淘汰。
第四种,某一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但现代汉语还用它的书写形式来表达另外的意义,现代汉语的这个意义在古汉语里却用另一种书写形式来记录。
所以,古今词义即使是不同的,也还有很多的联系。因为意义的异同,离不开本义,所以,如果要以简驭繁,必须了解由本义(本义中显示的词义特点)出发的词义引申,以及这种引申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词义的系统性。
为了更好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必要知道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外因是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的变化,内因是语言文字系统内部功能、语言结构、语义场等的调整变化。
第 17 — 18 学时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
这一节的内容有三部分:一、词义的引申(也就是以字的本义为出发点的词义引申),二、汉字字形分析与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根据汉字字形考求字的本义),三、同音借用和假借义(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通假)。这三部分内容,前面学习汉字部分时都学过了。此处是从词义的角度来说,但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都是根据汉字字形,所以,这两部分有交叉重复。词义的引申,形成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多义词),其中的义项如果,成为新词,造了新字,就成了分化字(参见 61 页分化字);因形求义参见 43 页;假借参见 39~42 页,通假参见 55 页。因为通论讲过,并且学习文选遇到常用词时经常讲它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对这些根念应该已经掌握,也有能力自己动手进行分析(做过练习),此处不再重复。
词义引申和由于引申而形成的词义的系统性,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对于教材中所举的“节”和“间”两个词的意义系统,即各个义项之间、它们与本义之音的关系脉络,必须仔细、反复体会!
上一节古今词义辨析谈古今词义的沟通时提到,古今词义之所以有同有异,最主要的是它们是从同一个本义出发的不同的引申义,所以,抓住本义、分析其各个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从原理上、根本上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因此这里要特别讲词义的引申及词义的系统性。
古今相邻义项的异同,实际上就是同一个词不同义项的异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界限是人为分的,对词本身而言,它从古至今是一个词、一个主体,是一个东西的发展变化。这是纵向的发展变化。古代汉语中的各个意义之间的不同,是横向的发展变化。而古代汉语本身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其间现在看来是横向的变化,正是纵向发展变化的积淀。所以,古今汉语相邻意义的比较,可以放到不分古今的汉语词的引申活动中观察。
教材举“好”字为例,这里比较古汉语词“好”和现汉“好”的几个意义: 古(参考《词源》为主) 今(参考《现汉》为主)
[1] 貌美(有子而好„„纣以为恶) [1] 貌美(专指女子。长得好) [2] 优、良(公侯好仇,室家之好) [2] 优、良(好人,好书) [2 ˊ ] 合意,使人愉悦(好吃,好看,好听) [3] 善(《洪范》使有好于而家) [3] 善(行行好,做好事) [4] 和好(妻子好合;永以为好) [4] 友好(好朋友)
[5] 完毕(韩偓:粧好方长叹) [5] 完毕(写好了;吃好了没有)
[6] 宜、适于(青春作伴好还乡。副词) [6] 宜、可以,适宜(考完试好回家) [6 ˊ ] 容易(这个卷了很好做) [7] 健康(病好了,伤好了) [8] 表示同意(“好,这就这么办”) [9] 表程度深,“至”“很”(好多,好久,好想)
如果分古和今两个阶段,今的一些义项(如 1 至 6 )与古是相同相近的,另一些义项是新的。相同相近实际上是一个意义的继承、沿用;新的义项是旧的意义发展来的。古汉语的几个意义又都是从本义引申的。这些义项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古今两段是为了比较而人为分的,对词本身来说,它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着的整体:
[1] 貌美(有子而好„„纣以为恶)
[2] 优、良(公侯好仇,室家之好;好人,好书) [2 ˊ ] 合意,使人愉悦(好吃,好看,好听) [3] 善(《洪范》使有好于而家;行行好,做好事) [4] 和好(妻子好合;永以为好;友好,好朋友)
[5] 完毕(韩偓:粧好方长叹;写好了,吃好了没有) [6] 宜、适于(青春作伴好还乡。副词;考完试好回家) [6 ˊ ] 容易(朱子语类:“《上系》好看,《下系》便没理会。”) [7] 健康( [ 元 ] “你那病人不好几日了?”) [8] 表示同意(水许传:“好!正要拜识尊颜。”) [9] 表程度深,“至”“很”( [ 元 ] “好几十两银子。”)
[2 ˊ ]、 [6 ˊ ]、 [7]、 [8]、 [9] 都是由于引申而增长的。所以,比较古今音义的异同——通过今义而了解古义的一个角度——根本的办法是了解词义的引申及其系统。
• 词义的引申
1. 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本义
以上面“好”的义项为例,看引申是如何从本义出发的。 《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段玉裁作“媄也”。注:“与上文‘媄'为转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凡物之好恶,引申为人情之好恶,本无二音而俗强别其音。”女子的“美”是本义 [1] ;引申为事物的美、人的品质的美就是“优、良” [2] ;品质美好,于人而言是“善” [3] ,于人与人关系是“和好” [4] ,于物对人来说是“适宜、适于” [6] ,美好引申为“完美、完全”,具体表现为“完毕” [5] ,伤病完了是“健康” [7] (这个意义 也可以说是从“良”引申出来的);“引申为人情之好恶”,从物一方说就是“使愉悦” [2 ˊ ] ;态度上肯定其“良”“善”就是“同意” [8] ;“完美、完全”表示程度作副词就是“至” [9] 。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词义引申不止一个方向,也不止一个层次。如“美”既向“优、良”方向引申,又向“完美”方向引申,这是引申的多向性。“美”引申为“优、良”,“优、良”又引申为“适宜”,一层又一层,这是引申的多重性。引申的多向性是由客观事物联系、意义关系(思维联想)的多面性决定的;引申的多重性是由事物发展变化、认识发展变化的递相深入决定的。
2. 词义(引申系列)的系统性及词义引申的规律性
词义的系统性指,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以及整个词汇系统,都不是散漫无序的,而是有它内在的系统。这是因为,从一个词的内部说,词的各个意义引申都从同一个出发点,又按照一定的客观的认识规律进行的,各引申义项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经验联系;从词汇系统说,有同义词系统和同源词系统,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词义的系统性包括词的引申义的系统性和词汇的系统性。这里谈的是引申义的系统性。
上举“好”的引申义列,各个义项之间表现了一定的系统性。合乎一定的逻辑发展规律,或合乎生活、社会历史文化的某些联系。如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好”字下引宋代学者戴侗说:“妙、好、媺、嫵之属皆从女,人情所悦,莫甚于女也。”这是社会历史文化决定“好”之“美”义与“使愉悦”发生联系。(在一定时代又认为女子产生祸害,在造字和词义引申上发生影响。如“媿”——惭愧,“孃”——烦扰。)人之“貌美”与凡事物“优、良”,其间的引申是范围的扩大或类推、比喻。由“优、良”引申为“适宜”,合乎事物逻辑关系„„意义之间发生引申关系,是因为人的认识、思想上对它们的联系;而认识和思想上对它们之所以会发生联系,是因为有客观的联系,即社会生活、人文历史、客观规律的联系。这样,
意义发生引申,是有规律的,可寻其道理的,而不是随意的、无理由可说的。这就是词义引申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共同的东西,不是针对个别词而言的。所以,如果一个词发生了某种引申,那么一定还有其它词也发生类似的引申。这也是词义引申规律性的又一涵义。
现在看“好”的同义词“美”的引申,将它与“好”的引申相比较,观察其引申的规律性。
《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申之凡好皆谓之美。”“美”的本义是味道“甘” [1] ,引申为视觉的“美观” [2] ,《礼记·檀弓下》:“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貌美叫作“好”,“美貌” [3] 也叫作“美”,兼指男女,《论语·雍也》:“有宋朝之美。”《邶风·静女》:“美人之贻。”由形貌的美好引申为质量的“优、良” [4]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也引申为品性的“善” [5] ,“《国语·晋语一》:“彼将恶始而美终。”又“美意”即“善意”。由美好而引申为“使愉悦”(感觉好) [6] ,如“美孜孜”,“美美地吃一顿”。
在“好”与“美”的引申系列中,可以看到,“貌美”(外形)与“优、良”(内质),“貌 美”与“使愉悦”,“优、良”与“善”(品性),有相同的引申途径。这是引申规律性的一种表现。
引申的规律性有三个层次的涵义:一、词义引申不是任意、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引申的规律是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在人的认识上的反映;三、意义有某种关系的词(如同义词),在同样规律支配下,有可能发生相类似的引申。
所以,一个词的两个意义之间是否为引申关系(若不是引申关系那就是假借义),可以通过另一个词的引申来比较互证。
比如说,检验“好”的“表程度深”这个意义,是否由“好”的本义引申的,可以比较“良”,“良”与“好”同义,“良久”、“良苦”、“良多”,“良”都是表示“很”。这证明“程度深”与“质量优、良、好”之间,认识上相通,有引申关系。
词义的引申、古今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了本义,就能提纲挈领;认识了引申的规律性和词义的系统性,就能对词典的义项和古人的注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以简御繁,灵活运用和判断。
二、汉字字形分析与词的本义 引伸义是以本义为起点的。本义是文献大量产生阶段所能考证出来的最早词义。传统的作法是从文字字形中来确定本义。因为汉字是据义构形的,与字形相应的字义,一定在汉字产生前就有了,而且,人们采用这个义来据以造字,总是因为它比较具体,应用比较广泛,因而也就相对地比较原始。
从字形确定本义,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分析字形,研究造字意图,以推测它作为构形依据的意义;二是从文献语言中去考查,看这个意义是否确实使用过。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象形字(包括指示、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词的义类。
第 19 — 20 学时 三、同音借用与假借义
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因为它们都是从同一本义引申来的,所以都与本义发生联系,而且彼此之间也有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但是,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一些意义,在词典中与别的意义同时列在一个词下,却与其他意义毫不相关。这种情况,是文字的同音借用造成的。
汉字的形与词义的统一关系,只有在本字上才能体现。但是,古代文献中,常常有不写本字而用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的现象,这个同音字称作借字。借字记录的是本字承的的词义,
也就是说,本字的词义,临时转移到借字身上,称作借义。借字和借义本来是不相关的,形和义无法统一,要想达到形义统一,从而理解这个意义所出,必须找到本字。
找本字要同音字里去找。古汉语的同音字,不能用现代普遍话的读音去衡量,要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去衡量。因为假借字多半都产生在先秦文献里,后代的文言文写借字,很多是从先秦文献里模仿来的,而语音是变化的,古代同音的字今天未必同音,今天同音的字古代可能声音距离很远,语音变化的轨迹也往往曲折绵长,如果妄加猜测而找错本字,便会得出十分荒谬的结论。
找本字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 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和前人作出的训诂材料探求这个词的使用义。
(二) 追究这个意义与字形所显示的本义以及由这个本义引申出的诸多意义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有关系,证明这个使用义也属此引申义列。
(三) 由借字求本字。借字与本字的联系在声音,所以,本字应在借字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中去找。
(四) 将借字置换成本字,检验形义关系是否统一。
(五) 必要时,还需从文献中多找一些有关同音借用字的佐证。
第三章 音 韵
教学目标: 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 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8 教学内容: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韵调
一、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 中古音以隋陆法言《切韵》( 601 年)为主要研究材料。《切韵》虽已不存,但其声韵调系统保存在宋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 1008 年)中。清人研究中古音,用的是《广韵》。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当时主要是为了科举作文用韵规范;《切韵》及《切韵》以前的韵书,最初目的应是为了辨音。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是《广韵》的两大功用。
《广韵》编排体例:第一,先分平、上、去、入四声五卷(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第二,每个声调下(即每一卷下)再分韵。同韵的字,韵腹(即主要元音)和韵尾(有的没有韵尾)相同;不论韵头(介音)是否相同。一个韵选一个代表字作为本韵的名称,叫韵目。如东韵即以“东”为韵目。平声 57 韵,上声 55 韵,去声 60 韵,入声 34 韵。四声相承,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四声相配。平、上、去只是声调不同,韵母则相同。入声主要是收声不同,收— p (盍)、— t (曷)、— k (德);分别与阳声收— m (谈)、— n (寒)、— ? (登)相配。所以,如果单统计韵母,只要计算平、入二声的韵母就可以了。第三,每一韵中以声纽的不同再分若干小韵。小韵是以声母的不同来分别,所以小韵也叫“纽”。小韵的头一个代表字后面注反切。一个小韵包含一个至数十个同音字。如东韵有东(德红切)、同(徒红切)、中(陟弓切)、虫(直弓切)„„等 23 个小韵;“同”小韵中有同、仝、童、僮、铜„„等 45 个同音字。
《广韵》是当时编的韵书,反映了中古的语音系统,所以,要研究中古音,就要分析其
中的声、韵类别系统。古代分析《广韵》一系韵书中的声韵系统的学问,就是等韵学。
二、 中古的声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1. 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
字母 :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如表示舌头清音用“端”(包括切上字“都、丁、多、当„„”从另一个角度看,把切上字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同的归到一起,就得到声母)。相传释守温发明了三十六字母:唇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齿舌音来、日。
五音、七音 :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即是“五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和“半齿”(日纽),共是七类,就是“七音”。
清、浊 :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声带颤动是浊音。等韵学又把清音分为两类:不送气是清(纯清。如端 t ),送气是次清(如透 t ‘ )。把浊音分成浊(全浊。如定 d ),次浊(如泥 n )。浊音在现代普通话中丧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
反切 :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由于反切出于不同人之手,同一个声母可以有若干个比较常用的反切上字,如“都、丁、多、当”作反切上字切出来的是同一个音。反切下字也是同样情况。
2.中古三十六字母
中古的声母 要掌握: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清浊、等列)。 下面是中古音即《切韵》 36 个声母在《韵镜》中出现的位置: 音 喉 音 齿 音 牙 音 舌 音 唇 齿 清 次 清 次 清 次 清 次 清 浊 浊 清 浊 清 浊 清 浊 浊 清 浊 浊 清 浊 浊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浊 浊 来 匣晓影 心从清精疑 溪见泥定透端明並滂帮 来 匣晓影 生崇初庄疑 溪见娘澄彻知明並滂帮 日来于 晓影禅审神穿照疑群溪见娘澄彻知明並滂帮 奉 敷 微非 来喻匣晓影邪心从清精疑 溪见泥定透端明並滂帮
(以后唇音三等在韵母是合口时变为轻唇;庄初崇生合于照穿神(床三)审,于合于喻,形成传统 36 字母所代表的声母系统。)
中古的声母变为普通话的声母,有其规律,知道这些规律,有助于记忆和反推: ( 1 )中古喉牙音和齿头音的细音,都变成 t ? , t ? ‘ , ?
a,o,u,e 前 k , k , h // ts , ts ‘ , s —— a,o,u,e, ? 前 (声母
不变)
音舌
见溪群晓匣 (例:工古弓抠渴呼回) (例:作宗仓三诉自) 精清从心邪
i , y 前 t ? , t ? ‘ , ? ———————— i , y 前 (声母已变)
(例:江居窮区揭吁薰) (例:取须精清心邪)
现代普通话的 Y ,是中古在介音 i 后的 u 变来的。所以,归结起来,中古的 i (包括作主要元音和介音),决定喉牙音和音头音变作 , , ? 。普通话中,声母 k , k , h 和 ts , ts ‘ , s 之所以没有与 i , Y 相拼的,就是因为其本来与 i , Y 相拼的音已变成声母是 , , ? 的了。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分配规律,反映中古音到普通话变化的规律性。
( 2 )中古唇音三等,在东 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个韵的合口韵类中,宋以后变为轻唇非、敷、奉、微,普通话中变为唇齿音 f、 v ,或零声母。
三、中古的韵
1. 关于韵的几个基本概念
韵 :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部类。如 206 韵。每一个部类有一个代表字,即韵目(见上)。这种部类代表的韵母和韵类,也叫韵。如 206 个韵包含 290 个韵类。
呼 :等韵学将主要元音或介音是 u 的韵,称为合口呼;其它的韵为开口呼。如,寒韵是开口呼,桓韵是合口呼。这两韵的分别只是开、合口的不同。但有的韵同时包含开口和合口。有人称开合分韵的合口为“真合口”;开合合韵的合口为“假合口”。
等 :根据韵腹的侈或敛(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以及声音的“硬”或“软”(有无 i 介音)等状况所分析的声音洪细类别。等韵图依韵和韵类的的洪细分四等。同一个韵中,如果有不同韵类,其区别在于介音的有无或不同,放在不同的等,如一东韵分为两类,一类无介音,在一等;另一类有介音 i ,在三等。不同的几个韵,同收尾而主要元音洪细不同,安排在不同等,如《韵镜》第二十三图开口“寒、删、仙、先”分别放在一、二、三、四等,第二十四图合口“桓、删、仙、先”分别放在一至四等。(参见《韵镜》复印张)
阴声韵 ,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 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 ,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 [-n][- N ][- m ] 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真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 ,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 [-p][-t][-k] 收尾的韵,如上表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 ,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 ,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 [-p][t][-k][-?] 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2. 中古的韵母
共 206 韵, 290 个韵类。
首先记住 57 个平声韵;其次是知道,因开、合口以及等的不同,一韵之中可以有不止一个韵类;再次是四声相配的原理,以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概念。
四、中古的声调
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
主要 掌握其变为今天普通话的规律。声调的变化受声母清浊的影响: 中古平声调的字,依其声母的清(全清和次清)还是浊(全浊和次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平分阴阳)
中古上声调的字,全浊音变为去声(浊上变去);其余均为上声。
中古的去声字,全部为去声。
中古入声字,全浊变为阳平,次浊变为去声;清音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入派四声) 第 27 — 28 学时 四、反切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反切用的是古音,如果用现代音去拼读中古反切,很多无法顺利切出字音。要想准确拼读中古反切,势必要学习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历史,掌握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 上古音的声韵调
一、上古音的声母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
掌握了中古声母,以中古 36 个声母往上推上古音的 32 个声母,就很容易。上推的方法与古声母研究的几个发明密切相关:
古无轻唇 。钱大昕提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並、明。“旁”从“方”声,“匍”从“甫”声,“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轻唇音是上古重唇三等合口音在后代分化出来的。即唇音一至四等古为一类。
古无舌上 。钱大昕提出,舌上音即二、三等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如,“直”古读如“特”,《说文》“沖”读如“动”,古音“竹”如“笃”„„舌上音是上古端、透、定的二、三等在后代分化出来的。即舌音一至四等古为一类。
娘日归泥 。章太炎提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舌上音即二三等的“娘”纽以及半齿音“日”纽,在上古读作“泥”纽。“不义不昵”,《说文》引作“不义不(黍日)”。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陈澧将三十六字母的照、穿、床、审四母分析为两类。黄侃提出,照系二等(庄、初、崇、生四母)上古音分别与精、清、从、心四母同类;照系三等(照穿床(神)审禅)五母上古与端系同类。这样,齿音栏中,古音只有一类,即精系。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陈澧将三十六字母的喻母分析为三等的“于”(或作“为”)和四等的“余”两类。曾运乾提出,中古喻母三等上古与匣母同类,喻母四定上古与定母同类。《切韵》中匣纽正好没有三等,说明喻三(于)是从匣纽分化出的。
根据以上五个发明,上列中古 36 个声母在上古就是下面的 21 个声母: 音 喉 音 齿 音 牙 音 舌 音 唇 齿 清 次 清 次 清 次 清 次 清 浊 浊 清 浊 清 浊 清 浊 浊 清 浊 浊 清 浊 浊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浊 浊 来 匣晓影 心从清精疑 溪见泥定透端明並滂帮 来 匣晓影 疑 溪见 明並滂帮 来 匣晓影 疑群溪见 明並滂帮 来 匣晓影邪心从清精疑 溪见泥定透端明並滂帮
音舌
(这 21 个声母再除只居三等的群和只居四等的邪,就是黄侃所主张的古音的十九纽。) 学术界有的对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有保留,恢复 9 母;对日纽归泥、喻四归定有保留,恢复 2 母。所以上古声母是 32 母:
塞 音 清 不送送气 气 浊 鼻 音 边 音 塞 擦 音 清 浊 擦 音 清 浊 送不气 送气 喉 影 ? 牙 见 溪 群 疑k k ‘ g ? 晓 匣x ? 舌端 透 定 泥 来 头 t t ‘ d n l 舌舌照 穿 神日 喻 面 t ? t ? ‘ ? j 正 齿 齿齿 头 审禅 ? ? 庄初 崇 生 ? ? ‘ d ? ? 精 清 从 心 邪 ts ts ‘ dz s z 唇 帮 滂 並 明 p p ‘ b m 第 29 — 30 学时 二、上古音的韵部:
研究上古的韵部,主要材料是上古的韵文(最重要是《诗经》)和文字谐声(声符) 上古韵表 收鼻 之 ? 支 e 鱼 a 侯 o 宵 ? 幽 阴u 声 职 ? 锡 铎 屋 沃 ? 觉 入k en ak ok k uk 声 蒸 ? 耕 阳 东 冬 ? ng eng ang ong ng 微 ? 脂 歌 收舌 i ei ai 物 ? 质 月 t et at 文 ? 真 元 n en an 收唇 缉 ? p 侵 ? m
声 声 声 声 声 声 阳阴入阳入阳 盍 ap 谈 am
阴声韵:无韵尾或收— i 的韵。阳声韵:收— n、— ng、— m 的韵。入声韵:收— t、— k、— p 的韵。无韵尾及— k、— ng 为收鼻;— i、— t、— n 为收舌;— p、— m 为收唇。
三、上古的声调
第三节 上古音相同相近的判定及其标准
一、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目的 1.探求字词同源。 2.确定用字通假。
3.从语音角度研究复音音词的构成。 二、上古音相联系相近的判定标准 字音有声韵调三部分,判定字与字之间是否相同相近,就要分别比较它们的声韵调三部分的关系。但对上古的声调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所以只能就声与韵两部分来比较(采用阴阳入三分法,上古入声表现为区别于阴声的不同韵部)。字与字之间,声母的比较就是看其声母之间的关系;韵的比较是看其所在韵部之间的关系(介音异同不论)。
声母的相同相近关系,以“双声”、“旁纽”来说明;韵的相同相近关系,以“叠韵”、“对转”、“旁转”、“次对转”、“通转”来说明。这些关系是分别根据声表和韵表所安排的声、韵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定的。
( 1 )根据声母表,理解上述关于声母关系的概念,即上古字音中声母相同相近标准: 双声: 同声母。如,盍、何双声,开、启双声。
准双声: 两类舌音、两类齿音、舌音与齿音这三种关系中发音方法相同者: 同类同直行(舌头与舌面。上下对直),如,端照准双声;透穿准双声„„ „„„„„(正齿与齿头。上下对直),如,庄精准双声;山心准双声„„ 舌齿同直行(把庄初崇与照穿神对直),如,庄照准双声;初透准双声„„ 旁纽 :同发音部位的声母之间(即同横行)。如见溪旁纽,见群旁纽,见匣旁纽„„ 准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的声母之间(专指舌头与舌面两行、正齿与齿头两行之不对直的声母)。如,透神准旁纽,端穿准旁纽,透照准旁纽„„
( 2 )根据韵表,理解上述关于韵部关系的概念,即上古字音中韵的相同相近标准: 叠韵: 韵部相同。如,孔、洞叠韵,明、朗叠韵,井、型叠韵,答、合叠韵„„ 对转 :元音相同而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不同(无韵尾者与收— k、收— ng 的 韵相对转)。有三种:阴阳对转(如之蒸)、阴入(如之职)对转、阳入(如蒸职)对转。
旁转 :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无韵尾的韵与无韵尾的韵旁转)。即同一横行的韵为对转。如脂微旁转,真元旁转,幽宵旁转„„
旁对转 :收尾音的发音部位相同(同收鼻,同或舌,同收唇)而发音方法不同,元音相近。即同一类的既不同横行又不同直行之间的韵为旁对转。旁对转是旁转再加上对转。
通转 :主要元音相同,收尾音的发音部位不同。即收鼻、收舌、收唇三大栏的同一直行的韵为通转。
三、如何判定上古音的相同相近
首先,所谓上古音的相同相近,必须是 声母和韵母同时都相同或相近 。(即必须声母和韵母的关系都得到说明。一般是这样说明,甲字“古韵在某部,某纽”;乙字“古韵在某部,某纽”。如,“东”字古音在东部,端纽;动字古音在东部,定纽。二字叠韵,端、定旁纽。)
其次,这个问题可以从初学者与前人研究两个层次说明。
对于初学者,一是利用 利用今人编的工具书(各种表、册) 找字的古声和古韵(如唐
作藩《上古音手册》)。
二是利用可以直观的谐声偏旁,根据 “同声必同部” 原则直接判定。段玉裁提出“同声必同部”,即谐声字声符相同,则其上古音在同一个韵部。如“奇”从“可”声,两字同在歌部。上古的字并不每个都押过韵,没用过韵的字,只要与用过韵的字声符相同,就可以系联。如“防”与“旁”同从方声,同在阳部。
声符相同,则多数情况下声母也会有发音部位相同或相邻的关系。段玉裁当时是从古韵部关系说的;但后人在研究声符的时候,发现声符相同,同样可以推知声母相同或相近。如“可”、“奇”上古声母都是溪母;“防”、“旁”上古都是重唇音。(查反切可知是並滂旁纽。)
前人研究是利用第一手材料。这也是今人继续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初学者如掌握一定材料也可以直接利用。
1.利用 古代韵文 材料。最主要的材料是《诗经》的用韵。此外如《易》、《楚辞》的用韵及散文中的民谣、童谣。对这些韵文的用韵进行系联归纳,就会得到古韵分部。
2.利用 谐声偏旁 ,即根据同声必同部的原则。既能确定韵部相同,也能确定声母相同或相近。(详上)
3.利用隋唐朝以前的 反切 。同声符的字,声母并不一定完全相同,经常只是同部位或邻近部位,如果要较准确说明相同相近的关系程度,就得根据反切。
4.利用 古书注音 。古代注释家常用读若、读为、读曰、读如等术语来注音、破假借等,不管何种目的,其前提都是二字声韵相同或相近。如《说文》:“森,读若曾参之参。”
5.利用 古代声训 。《说文》:“半,物中分也。”“必,分极也。”
6.利用 经典异文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献中用不同的字书写,就叫异文。文字虽异,声音本来相同。如“伏羲”又作“庖犧”;《左传》陈完,《史记》作“田完”;“曹刿”又作“曹沫”。
7.利用古代 异体 字,特别是《说文》重文。如漉或作渌,簏或作箓。 8.利用古书 假借 。如宵借作小,贲借为奔。 这些材料是综合运用,相互参照证明的。( 1 — 8 皆研究上古音材料。 1 — 3 可研究古音体系; 4 — 8 主要说明个体关系。)如果是研究古音,而不只是证明相同相近,则古代对音材料、方言、民族语言材料都可用。
第四章 实词、短语与句子
教学目标: 着重讲述古代汉语在实词、短语与句子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点,以便解决由于语法不通而误解句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名词作状语,动词使动、动宾及动宾语序,双宾 3、判断句和被动句。
教学手段: 理论讲解与实际用例相结合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第 33 — 34 学时
第一节 实词与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 (一)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昨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活用是临时性的,兼类是固定性的。
二、名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隐元左) (二)用作使动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二十二) (三)用作意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同) 第 35 — 36 学时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礼记·学记) (二)用作使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三)用作意动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秦策一) 四、数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大国不过三国之一。(隐元左) (二)用作使动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卫风·氓)
第二节 短语
一、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壮语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像„„一样”、“跟„„似的”: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像待„„似的”: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在„„”、“向„„”: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龚遂传)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龚遂传)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1、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2、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 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3、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追溯往事。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即特殊的动宾关系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 公不 君) (二)特殊的动宾关系 • 施动 • 与动 • 因动 • 为动 • 向动 • 所动 • 位动 • 时动 • 量动
第 39 — 40 学时 三、动词与宾语的语序
1、疑问代词作宾语位于动词前 敢问何谓也?(隐二左)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位于动词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是”“之”复指宾语,置于动词前。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僖十四左) 四、双宾语
1.给予、赐予义动词 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成二左) 2.告知、教示义动词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3.古有今无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4.古汉语中的使动可以带双宾语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 五、主谓之间加“之”的短语 未知母之存否。(宣二左)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与?(论语·学而)
第三节 句子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隐元左:制,巌邑也。 今京不度,非制也。(否定副词修饰谓语,不是修饰名词) 二、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无标记
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成二左) (二)有结构标记
1.介词“于”引进主动者 xi 克伤于矢。(成二左) 2.助动词“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3.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所” 今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4.“被”字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五章 虚 词
教学目标: 着重讲述古代汉语在虚词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点,以便解决由于语法不通而误解句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虚词表述的三要素:词性、语法作用、翻译 2、掌握主要词类及常见虚词 教学手段: 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第 43 — 44 学时
第一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
二、指示代词 1、近指:“是”、“之”、“此”、“斯”、“兹” 2、远指:“夫”、“彼”、“其” 3、旁指:他(“佗”、“它”) 三、疑问代词 四、无定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五、特殊代词 1、者
“者”字词组的构成,有下述几种情况: ( 1 )“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的人(事、物)”。
( 2 )“者”字位于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共同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 ( 3 )“者”字位于名词之后,与这个名词组成“者”字词组,“者”字的作用是复指它前面的名词,同时也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
( 4 )“者“字也可以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组,数词是对上文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
2、所 ( 1 )“所 + 动(或动词性词组)” ( 2 )“所 + 介 + 动(词组)”
第二节 副词
一、程度副词 二、范围副词 三、时间副词 四、情态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谦敬副词 第 47 — 48 学时
第三节 介词
一、于(於)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3、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 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 二、以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用”、“拿”、“凭”。 2、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用”、“把”。 3、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因”、“因为”、“由于”。 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三、为
1、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被”。 2、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给”、“替”、“向”、“对”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原因或目的,“因为”、“由于”。
四、与 1、介绍职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跟”、“和”、“同”。
2、介绍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为”、“给”。
五、用 由 自 从 (一)用
1、介绍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手段。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 (二)由
1、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凭借的条件、涉及的对象。
2、介绍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或空间上的起点。 (三)自
介绍出动作行为的起始点。可翻译为“从”。 (四)从 1、介绍处所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3、介绍所随的对象,可以译为“跟”“跟着”。
第四节 连词
一、之
(一)加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 1、领有关系,“的”。 2、同一关系,“这样”、“这些”或不译。 3、修饰关系,可译成“的”,但往往需要加上“比况性”的词语。 (二)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 1、充当单句中的主语、宾语。 2、充当复句中的分句。 (三)“主语 + 之 + 介宾词组” 1、充当分句
2、充当单句中的成分。 二、与 及
(一)连接词与词、词与词组、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和”、“以及”。 (二)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 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影响原意的是介词,没有什么影响的是连词。 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 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是介词 三、以
(一)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二)连接时间或方位。
(三)连接两个形容词,并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四)用法分辨 1、“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果“以”字后面紧接着“上、下、往、来、内、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它一定是连词。
2、当介词“以”的宾语省略时,往往与连词“以”不易分辨。省略宾语的介词“以”后面往往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以”的前面是否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否则,“以”就是连词。
四、而
(一)用在单句中。所连接的两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
1、联合关系。一般充当谓语。“而且”、“并且”、“就”、“又”。 2、偏正关系。一般是状语和谓语的关系。 3、主谓关系。
(二)用在复句中,可以连接多种多样的复句。 1、并列复句 2、连贯复句 3、递进复句 4、因果复句 5、转折复句 五、则
1、关列关系。往往形成“„„则„„,„„则„„”的格式,不能译出。
2、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3、转折关系。“却”。 4、条件关系。“就”。 5、假设关系。“就”。
六、虽 然 虽然 然而 然则 (一)虽
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即使”、“纵然”。 (二)然
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却”
1、连接段与段,表示上一层与下层之间的转折关系。 2、用在分句与分句之间,表示复句中的转折关系。 (三)虽然 这个结构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与现代汉的“虽然„„但是„„”中的“虽然”含义不同。
(四)然而
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组合,一般是“这样(如此),而„„”的意思。 (五)然则
“然”是指示代词,用来肯定上文所说的情况;“则”是转折连词,用来转入下文。是“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
七、如 若 苟 使 令 藉 即 为 微
这一组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往往用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条件的分句中。其中“微”的意思是“假如没有”,其他几个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
第五节 语气词
一、也
1、判断句句尾的“也”,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这种用法的“也”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一般可以不译出。
2、陈述句句尾的“也”,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可译成“啊”或“呢”,或不译出。
3、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的“也”,含有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语气的作用。 4、祈使句和感叹句尾的“也”,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可译成“吧”或“啊”。
5、疑问句句尾的“也”,仍然表示确认的语气。由于“也”字的使用,就便得这种疑问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往往是对已经确认的某种事实提出的疑问。
6、句中的“也”字表示顿宕,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这种“也”字往往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和隔断,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
二、矣
(一)叙述句句尾的“矣”,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含有运动过程和时间因素,是个表示动态的直陈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矣”字所表示的动态有两种情况:
1、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
2、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
(二)祈使句句尾的“矣”,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因为是希望实现或完成,所以都带有将然的性质。
(三)疑问句和感叹句句尾的“矣”,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是靠别的手段来表示的。
三、乎
(一)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 1、询问 2、反问 3、推测
(二)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三)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四、欤(与) (一)表疑问语气
1、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可译为“吗”或“么”。
2、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可译为“呢”。
3、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
4、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二)表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五、哉
1、在句末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今天的“啊”。 2、“哉”跟它前面的谓语一起提到句首,所表示的感叹语气就更为强烈。 3、“哉”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祈使语气,并略带感叹意味,可译作“啊”或“吧”。 4、“哉”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
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1、“也已”、“也夫”、“也哉”、“也乎”、“也乎哉”。连用的语气词,各自分别表达不同的语气,同时全句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2、“矣夫”、“矣哉”、“矣乎”,“矣”仍然表示叙述语气,语气的重点也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3、“乎哉”连用,表示比较复杂的语气。 七、夫 唯 其 (一)“夫”
1、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
2、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表示疑问测度语气,可译“啊”、“吧”或“吗”。 (二)“唯”(惟、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引出主语或强调时间,一般可以不译出。 “唯”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祈求、希望,可译为“希望”、“请”等。 句中的“唯”(惟、维)往往用来帮助加强判断,有的可译为“是”。 (三)“其”
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多种语气。
1、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或许”、“恐怕”等。 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3、用于祈使句中,使劝告、祈使、命令的语气变得委婉、含蓄些。一般可以不译。
第六章 古书阅读常识
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带有古注的文言文,为此设古书阅读常识一章,在这章中讲述了古注的内容、形式和如何阅读古注,同时讲述了古代的修辞手法及有关工具书的使用方法,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古书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教学重点: 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类型在各个时代的发展变化、代表性的注释家和著作)和注释体例、
教学手段: 通论结合古注阅读。通论解决基础知识和方法问题,阅读达到培养实际阅读能力。
教学时数: 8 教学内容:
第 53 — 54 学时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1、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2、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3、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4、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汉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2、注家注本
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 毛亭《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尚书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3、注释体式 章句、传注
(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3、注释体式
( 1 )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疏”体式。 ( 2 )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 4、注释特点
魏晋时期北方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训诂章句;南方注好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大谈性命哲理。
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儒生注书开始采用一种既解,又释注文的新体式,“义疏”由此形成。
(三)唐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
( 1 )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诏更裁,定名曰正”,所以也叫“正义”。 ( 2 )音义类注释体式的产生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4、唐代义疏的特点
( 1 )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2 )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四)宋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3、注释特点
( 1 )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
( 2 )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五)清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 1 )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 2 )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
( 3 )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2、注家注本 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3、注释体式 读书札记 4、注释特点
( 1 )清儒直承汉学,重字义训诂和名物考据
( 2 )清代因为古音研究的成就而传统语言学发达,由此全面整理注释古籍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一)传注类 1、诂、训
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训”。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2、传
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3、注
是注释的通称。 4、笺
是表识的意思。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毛诗笺》 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二)章句类
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三)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
(四)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解字词 ( 1 )注音
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 2 )释义 “某,某也”、“某者,某也”、“某,某者也”、“某,某”。 “曰”、“为”、“谓之” “浑言(统言),析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犹” “谓” “之言”、“之为言” ( 3 )破读
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 4 )文字校勘 衍,脱(夺),当为(当作),倒文 本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 2、释文句
( 1 )串讲句意 ( 2 )指出言外之意 “言”
( 3 )指出比喻意义
( 4 )归纳章指 ( 5 )分析句读 “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 ( 6 )讲解语法 ( a )虚词的诠释 “辞”、“词”、“语助”、“语词”、“声”、“发声”。 ( b )句式的分解
( c )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 (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1、诠释成语典故 2、考证名物制度 五、如何读古注
1、读古注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
2、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 3、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 4、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 5、自己动手,解决有关问题。
第二节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一、互文
互文也称作“互辞”、“互言”、“互文见义”,指的是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
二、连及
连及变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这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
三、变文
变文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义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变文大致表现为用词的变文和句法的变文两种情况。
四、借代
借代是一种借关系密切的事物代替所要说的事物的表达方式。 1、借事物的形貌、衣饰等特征代替事物。 2、借事物的所在、所属代事物的本身。 3、借事物的原料、所凭借的工具代事物。 4、借小名代大名,借大名代小名。 五、曲指 所谓曲指,就是在表达时不直接指称对象,或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换一种曲折的说法,让人明白其所指。
第三节 工具书的使用
一、《说文解字》
(一)成书时代与作者 (二)编排体例 (三)说解体例 (四)版本与注释 1、《说文解字注》 2、《说文通训定声》
二、《尔雅》 1、作者与时代 2、编排 3、注本 三、《广韵》 1、作者与时代 2、编排 3、版本 四、《经籍纂诂》 1、作者与时代 2、编排 五、《经传释词》 1、作者
2、内容与编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