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来源:九壹网
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高三专题复习课教学案例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宋建辉

一、引言: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也是新高考的一个亮点。正因为如此,在2004年3月25日在校教学公开周中开设了《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高三专题复习公开课,以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向量的兴趣,让学生树立并应用向量的意识。

二、背景:

向量知识在许多国家的中学数学教材中,早就成了一个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向量虽然已进入中学,但仍处于起步的阶段。向量知识、向量观点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很多分支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能融数形与一体,能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的许多主干知识综合,形成知识交汇点。而在高中数学体系中,解析几何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有些问题用常规方法去解决往往运算比较繁杂,不妨运用向量作形与数的转化,则会大大简化过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就“平面向量”解平面向量题,不会应用平面向量去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学生应用向量的意识不强。鉴于这种情况,结合我校开展的构建“探究-合作”型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开设本节《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高三专题复习公开课,通过问题的探究、合作解决,旨在进一步探索“探究-合作”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并增强应用向量的意识。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中,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在前,学习解析几何在后,而且教材中二者知识整合的不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就“平面向量”解平面向量题,不会应用平面向量去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正因为如此,本节课这样设计:

1、教育家赞可夫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让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因此首先通过两个旧问题的引入解决,让学生体会向量的工具性特点,体会向量解题的优越性。

2、通过例3、例4两个问题的探究解决,由此让学生发现,用向量法的最大优点是思路清晰,过程简洁,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简单的重复将会引起学生大脑疲劳,学习兴趣衰退。这充分揭示方法求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重视向量的教学,必然能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减轻负担。

三、问题:

1

例1、勾股定理的证明:即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求证:ABACBC 证明:因为AC⊥BC所以ACBC0 又ABACCB,两边平方得:

0222A 2ABAC2ACCBCBACCB 即ABACBC

2222222B C 评注:对照老教材,勾股定理推导变得简单,回避了许多细节的讨论,优势不言而喻。类似的命题还很多。

例2、利用向量知识来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点P坐标( x0,y0 ),直线l的方程为 Ax+By+C=0,P到直线l的距离是d,则

d =Ax0By0CAB22 证明:当B0时,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不妨取P1(0,C),直线l的法向量Bn(A,B),由向量的射影长知识得点P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向量PP1在向量n方向上

的射影长度d,PP1=((x0,y0C), BdPP1nn(x0,y0Ax0By0CC(A,B)) 2222BABAB当B=0时,可直接有图形证明(略)。

评注:比较传统证明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构图过程,应用向量来证,简单易懂,充分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和优越性。

四、问题的解决:

x2y21的焦点为F1,F2,点P为其上的动例3、(2000年全国高考题)椭圆94点,当∠F1P F2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

2

解:F1(-5,0)F2(5,0),设P(3cos,2sin)

F1PF2为钝角

∴ PF(53cos,2sin)(53cos,2sin) 1PF2 =9cos

解得:2

-5+4sin2=5 cos2-1<0

553535cos, ∴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5555点评:解决与角有关的一类问题,总可以从数量积入手。本题中把条件中的角为

钝角转化为向量的数量积为负值,通过坐标运算列出不等式,简洁明了。

22

例4、已知定点A(-1,0)和B(1,0),P是圆(x-3)+(y-4)=4上的一动点,求

PAP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因为O为AB的中点,所以PAPB2PO,故可利用向量把问题转化为求向量

22OP的最值。

解:设已知圆的圆心为C,由已知可得:OA{1,0},OB{1,0}

OAOB0,OAOB1又由中点公式得PAPB2PO

所以PAPB(PAPB)2PAPB =(2PO)2(OAOP)(OBOP)

=4PO2OAOB2OP2OP(OAOB) =2OP2

22

又因为OC{3,4} 点P在圆(x-3)+(y-4)=4上, A o B x 2222y P C 222所以OC5,CP2, 且OPOCCP 所以OCCPOPOCCPOCCP

3

即3OP7 故20PAPB2OP2100 所以PAPB的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20。

点评:有些解几问题虽然没有直接用向量作为已知条件出现,但如果运用向量知识来解决,也会显得自然、简便,而且易入手。

例5、(2003年天津高考题)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22222AB|AB|AC|AC|+,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0,△ABC的(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分析:因为

ABAC、分别是与AB、AC同向的单位向量,由向量加法的平行|AB||AC|四边形则知

ABAC是与∠ABC的角平分线(射线)同向的一个向量,又|AB||AC|ABABACAC),知P点的轨迹是∠ABC的角平分线,从而点P的轨

OPOAAP(迹一定通过△ABC的内心。

反思:根据本题的结论,我们不难得到求一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方程的步骤;

(1) 由顶点坐标(含线段端点)或直线方程求得角两边的方向向量v1、v2; (2) 求出角平分线的方向向量vv1v1v2v2

(3) 由点斜式或点向式得出角平分线方程。{直线的点向式方程:过P(x0,y0),

其方向向量为v(a,b),其方程为

xx0yy0} ab应用:(1999年全国高考题)如图,给出定点A(a,0) (a>0)和直线l:x=-1,B是

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C,求C点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

4

y 解:设B(-1,t),则AB(1a,t), 从而直线AB的方程为:

B C -1 O A x xay0① 1atOA(a,0),OB(1,t),则直线OC的方向向量为

vOAOAOBOB(1,0)(x11t2,t1t2)(1t211t2,t1t2)

故直线OC的方程为:1t212y ② t2 由①、②消去t得:(1a)x2ax(1a)y0(0xa)

点评:从上述方法看出较原参要简单,且容易理解。 五、反思与讨论:

反思:由于向量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向量与解析几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而新课程高考则突出了对向量与解析几何结合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解析几何教学与复习中,应抓住时机,有效地渗透向量有关知识,树立应用向量的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应用向量的意识,从本节课案例得到以下启发:

第一、如何树立应用向量的意识,在教学中应先从学生熟悉的平面几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向量的工具性。

第二、如何树立应用向量的意识,应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在教学中从推导有关公式、定理,例题讲解入手,让学生去品位、去领悟,在公式、定理的探索、形成中逐渐体会向量的工具性,逐渐形成应用向量的意识。

第三、如何树立应用向量的意识,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一些问题的结论,加以引申,使之成为解题方法,体会向量解题的优越性。

最后,如何树立应用向量的意识,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向量方法解题,逐步树立运用向量知识解题的意识。

探讨:例4、(2003年天津)已知常数a0,向量c(0,a),i(1,0),经过原点O以ci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A(0,a)以i2c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

P,其中R.试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E、F,使得PEPF为定值,若存在,

求出E、F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小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计算,求轨迹的方法,椭圆的方程和性质,利用方程判定曲线的性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综合解题能力.)

解: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P坐标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

5

使得点P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定值. ∵i=(1,0),c=(0,a), ∴c+λi=(λ,a),i-2λc=(1,-2λa). 因此,直线OP和AP的方程分别为 yax 和 ya2ax. 消去参数λ,得点P(x,y)的坐标满足方程y(ya)2a2x2.

a(y)2整理得 x21.……① 因为a1a()28220,所以得:

(i)当a2时,方程①是圆方程,故不存在合乎题意的定点E和F; 2 (ii)当0a2时,方程①表示椭圆,焦点E(11a2,a)和F(11a2,a)为

2222222合乎题意的两个定点; (iii)当a2时,方程①也表示椭圆,焦点E(0,1(aa21))和

22211F(0,(aa2))为合乎题意的两个定点.

22点评:本题以平面向量为载体,考查求轨迹的方法、利用方程判定曲线的性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综合解题能力。去掉平面向量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到,本题即为下题:在△OAP中,O(0,0)、A(0,a)为两个定点,另两边

OP与AP的斜率分别是

a(0),2a,求P的轨迹。

而课本上有一道习题(数学第二册(上)第96页练习题4):

三角形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6,0)、(6,0),边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系。

4,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通过本例可见高考题目与课本的密切关9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