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探究操作与目标达成
钟庄小学 综合实践教研组
教育部制订的《 劳技(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劳技课是一门以培养劳动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并且还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劳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劳技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劳技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劳技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完成劳动课的任务、如何贯彻这些基本理念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呢?
因此,我们提出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宗旨,以旧的教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突破口,以课上提出问题——课下探究——课上研讨动手为途径,大胆进行课程实验。预期结果是:通过改革,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劳动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一、探究操作
劳动是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劳动素质形成必须经过劳动的实践。所以,人们的劳动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年轻的课程,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及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兴趣。
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机制,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及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求知欲望。劳动课与其他基础课的最大不同点是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在劳技课上学生一般都表现出更强的新奇感,更高的兴奋度,这为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研究发明提供了主观条件,学生在劳技课上眼可观、耳可闻、手可以触摸,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材料、器皿和操作过程。
如在教学《花瓶插花》一课时,我就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幅幅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精美别致的插花图,花瓶插花、花篮插花、托盘插花应有尽有,让学生通过观看,来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感悟美、审视美,从中体会到插花艺术的美感,感受生活的美好。学生看后,思维进一步发散、扩展,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 )采用合作学习形式,创设浓厚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组织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
如在教学《做冷拼》一课时,上课前我就把桌椅摆成了五个方块,每个方块的桌子上都摆上做冷拼的材料,有西红柿、黄瓜、生菜、火腿、洗菜盆、菜板、小菜刀、沙拉酱等。上课了,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就坐,我先给学生们讲了做冷拼的方法,接着讲了注意事项,最后做了示范。示范后,学生们边模仿边亲自动手做了起来,每组里的学生各有分工,有洗菜的,有切西红柿的,有切黄瓜的,还有摆盘子的,每个同学都有活干。我在一组组的巡查,看到好的及时表扬、夸奖,还鼓励说看哪组的同学有创新,摆出更好看的图案来。不一会儿,一盘盘冷拼做好了。这时我看到同学们只顾摆拼盘了,而收尾工作做的不好,就说:“你们看,厨房让你们弄得多乱啊,妈妈在家做完饭是怎样把厨房收拾干净的呢?”这一提醒,各组都又动起来了,有刷菜板的、有擦桌子的,不一会儿桌面上就干净整齐了。各组把做好的冷拼都拿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评说,最后由学生们自己选出拼图最好、颜色搭配最漂亮的拼盘,拿给大家品尝。学生们看着、吃着自己动手合作做出的冷拼高兴极了。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能力总是和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增强和提高。所以,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转为能力就必须把学习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让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
(四)展示劳动成果,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实验是劳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
3
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还能提高演示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如在学习《制作玩具天平》中,我给学生演示了天平实验,学生由此加深了对天平原理的了解,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握这一原理,制作效果更好。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如在教学《做冷拼》一课时,上课前我就把桌椅摆成了五个方块,每个方块的桌子上都摆上做冷拼的材料,有西红柿、黄瓜、生菜、火腿、洗菜盆、菜板、小菜刀、沙拉酱等。上课了,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就坐,我先给学生们讲了做冷拼的方法,接着讲了注意事项,最后做了示范。示范后,学生们边模仿边亲自动手做了起来,每组里的学生各有分工,有洗菜的,有切西红柿的,有切黄瓜的,还有摆盘子的,每个同学都有活干。我在一组组的巡查,看到好的及时表扬、夸奖,还鼓励说看哪组的同学有创新,摆出更好看的图案来。不一会儿,一盘盘冷拼做好了。这时我看到同学们只顾摆拼盘了,而收尾工作做的不好,就说:“你们看,厨房让你们弄得多乱啊,妈妈在家做完饭是怎样把厨房收拾干净的呢?”这一提醒,各组都又动起来了,有刷菜板的、有擦桌子的,不一会儿桌面上就干净整齐了。各组把做好的冷拼都拿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评说,
4
最后由学生们自己选出拼图最好、颜色搭配最漂亮的拼盘,拿给大家品尝。学生们看着、吃着自己动手合作做出的冷拼高兴极了。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学以致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能力总是和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增强和提高。所以,要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转为能力就必须把学习同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加以运用,让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
如,学生学了“做灯笼”“纸花”“彩球”“蝶盒”等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让自己做的作品发挥作用呢?接着我结合“六一”、“十一”等节日,把学生做的“灯笼”“纸花”“彩球”“蝶盒”等连起来,挂在教室里,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起到美化教室的作用,兴趣一下子浓起来,同时同学们还将自己做的“扎辫子”“三鱼挂件”等布置自己的小卧室小书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的作品都赞不绝口,学生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 、目标达成
上一劳动技术教育应包括劳动品德与操作技术两部分培养内容。劳动品德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及劳动中的动手能力、创造与适应能力、审美能力等;操作技术培养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项目的基本操作技能、简单技巧,以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5
(一)劳动品德培养是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
在小学教育阶段,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三大目的。劳动技术教学同样也担负着这三项任务,教学中传授的是技术项目的操作技能。就目前而言,通过劳动技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各项常用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还有一定的条件;而不同的技术项目又各具特点,技能间的实践性不强,例如炒菜的制作,理财的方法,植物的嫁接,电器维修等技能,如果不让学生接触实际,学生掌握某一项技术技能,也并无多大现实意义,且这也有悖于“传授基础知识”这一教学目的。
劳动品德培养才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以发展精神力量为目的的劳动中,技能和技巧不应当成为最终目的,而应当是达到社会目的、创造目的的手段。
(二)操作技术培养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客观载体。
虽然,使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劳动项目的技能与技巧不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技术教育仍是劳动技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的操作,抽象地谈劳动。只有在具体技术项目的学习中,学生才能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到完成劳动后的愉悦,并由此培养其对劳动的正确观念,发掘、发挥其天赋和特长,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所以技术训练是实施劳动教育,达到劳动技术教学目的的有效的客观载体。
我认为让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技术,不是劳动技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学生对
6
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只是衡量劳动技术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准之一。因此劳动技术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劳动态度、操作习惯和操作体会的学生自查内容,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劳动技术教学要“以人为本”,应尽可能选择学生走向社会后,与其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技术技能。例如,制作技术、设计技能、计算机使用技术、家庭电工、家用电器使用与简单维修等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必备技能。中学的课时是宝贵的,所以,那些与学生生活、工作紧密相联知识,应该是劳动技术课教学的目标与过程。
总之,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与过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 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的能力,这也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应注重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