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

来源:九壹网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

1、髓节、体节、骨节、皮节、肌节概念:

①、髓节(脊髓节段):从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被称为脊髓节。

②、体节: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称为体节。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③、体节腔:体节的横断面呈三角形,有一腔隙称为体节腔。 ④、生骨节:为体节腔的内侧壁和腹侧壁。其细胞迁至脊索和神经管并包绕这些结构,分化为脊椎骨。

⑤、生皮节:为体节腔的外侧壁。将分化为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 ⑥、生肌节:在生皮节分化之前,在其内侧产生一层新细胞,称为生肌节。将分化为四肢和体壁的骨骼肌。

每个皮节和肌节的衍化结构无论距离其来源皮节和肌节多远,都会保持其来源皮节和肌节的神经支配。因此:可根据某一皮区或某块肌肉的体节来源而推断其神经支配。

2、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在脊髓对应一个脊髓节段。 2.1、脊髓外观:

①脊髓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外观为前后扁圆形柱状,上端较大,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脊髓下端变尖成为脊髓的圆锥,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再向下为终丝(由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一条无神经组织的细长索状物,其上段悬浮于蛛网膜下腔内,称为内终丝;下段被硬脊膜包裹,称外终丝。外终丝与硬脊膜一起附着于尾骨)。L1以下无脊髓,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较长一段距离,它们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②脊髓全长粗细不均,有两处膨大:

• 颈膨大(C5-T2)由控制上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 腰膨大(L2-S3)由控制下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2.2、脊髓的被膜:

• 软脊膜:脊髓末端延续为终丝。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

被称为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前后根之间。

• 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在L1-S2椎体之间高度扩大称为终池,内容

马尾和终丝。

• 硬脊膜:向外侧延续为脊神经鞘。

2.3、脊髓的内部大体结构: ①、脊髓前角:

• 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型,两侧前段膨大部称前角(柱)。 • 运动神经元为主。

②、脊髓后角:

• 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型,两侧后段膨大部称后角(柱)。 • 感觉神经元为主。

③、脊髓侧角:

• 前后角之间向侧方突出部。

• 存在于胸、腰、骶段。自主神经元为主。 • (T1-L3

或C8-L2为交感核;S2-S4为副交感核)。

④、灰质连合:连接左、右两侧灰质的中间部分。其中心有管通过。

⑤、脊髓网状核:前、后角之间(颈段)或侧角与后角之间(胸段)的凹陷部,灰、白质混杂相交成网状结构。主要存在于颈、胸段。

⑥、脊髓白质:

• 前索:皮质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脊髓

丘脑束。

• 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小脑前

/后束、脊髓网状外侧束。

• 后索:薄束、楔束、后索中的下行纤维束(束间束、隔缘束、椭

圆束、三角束)。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 固有束(前、侧、后):具有联系不同脊髓节段的功能。 • 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 • 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

⑦、脊髓传导束病变与脊髓灰质病变区别:

脊髓上行(从脊髓到脑)、下行(从脑到脊髓达肌肉)纤维,一旦病变,可发生病灶平面以下所支配的全部肌肉麻痹和感觉缺失。脊髓灰质病变则影响范围局限,呈节段性。

2.4、脊髓节段、脊椎、脊神经的对应关系:

脊髓全长共发出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对应一个脊髓节段,每个脊髓节段通过一对脊神经,支配一对体节。身体的皮肤和肌肉都是由体节发育而来。

髓节包括:颈髓8个,胸髓12个,腰髓5个,骶髓5个,尾髓1个。

与之对应: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其中:颈膨大(C3-T2);腰膨大(L2-S3);脊髓圆锥(S3-S5和尾节);马尾(L2以下共10对神经根组成)。

2.4.1、脊髓髓节与脊椎的对应关系: 2.4.2、脊神经与椎间孔的对应关系: 3、脊神经根:

• 前根:发自脊髓前外侧沟,左右对称,其根丝属于运动纤维。包

括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在T1-L2和S2-S4神经的前根内有内脏运动纤维。

• 后根:发自脊髓后外侧沟,左右对称,其根丝属于感觉纤维。包

括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后根一般较前根粗,并于椎间孔处(骶、尾神经后根于骶管内)有一个膨大的脊神经节。在T1-L2和S2-S4骶神经的后根内有内脏感觉纤维。

• 各部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走行的方向和长短均不同。

🌂颈神经根较短,形成近水平; 🌂胸神经根倾斜向下;

🌂腰、骶、尾神经根较长,在椎管内行程近乎垂直,它们在通过相应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共同形成马尾。

🌂马尾:由L2及其以下共10对神经根组成。

• 脊神经根分

3段:

由于脊神经根节内段有蛛网膜包裹,束间有蛛网膜下隙憩室,憩室內又与神经节和节外段的淋巴间隙相通,致病微生物可经淋巴间隙蔓延而来。马尾神经根亦好发神经炎。后根较前根长,更易出现症状体征。神经炎波及神经节时,除根性痛症状,可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内的带状疱疹。

• 脊神经根形态结构:

🌂脊神经(前、后)根分别依次由神经小束-神经亚束-神经束组成。 🌂神经束排列成内宽外窄的扇形神经根,漂浮在脊髓与硬脊膜之间,同一节段的前、后根之间由恒定的齿状韧带相连。前根有6-8个神经小束,后根有7-10个神经小束。

4、脊神经组成:

①、前根(腹根):运动纤维连于脊髓前外侧沟 ②、后根(背根):感觉纤维连于脊髓后外侧沟

③、后根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处,是感觉纤维的胞体,属假单极感觉神经元。

④、脊神经:前根和后根汇合而成,出椎间孔后分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⑤、脊神经后支(背侧支):为混合神经,主管后背、关节突关节囊、后纵韧带内侧2/3的感觉,后支也支配脊柱深部肌肉组织。大部分后支均可分为肌支和皮质。脊神经后支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特点。

某些脊神经后支形成粗大的神经干,分布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 C1• C2• C3

后支(枕下神经) 后支的皮支(枕大神经) 后支的内侧支(第3枕神经)

⑥、脊神经前支(腹侧支):为混合神经,主管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除12对胸神经外,其余脊神经前支共组成4个

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⑦、脊神经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连于脊神经和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分为白交通支(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纤维构成,为内脏运动纤维,源自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神经元)和灰交通支(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

⑧、脊神经脊膜支: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发出的一条返回椎管内的细支。该支返回椎管后,迅速分为横支、升支和降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和椎间盘等。每条脊膜支均接受来自邻近灰交通支或胸交感神经节的分支。

• 脊神经走行和分布的共同形态学特点:

🌂较大的神经干多与血管伴行于同一个结缔组织筋膜鞘内,构成血管神经束。

🌂关节处,神经血管一般多行于关节的屈侧,并发出浅支和深支。 4.1、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含4中纤维成分:

• 躯体运动纤维:是前角运动细胞的轴突,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分

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和维持肌张力。

• 内脏运动纤维: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即外侧核细胞

的轴突。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是T1-L3中间外侧核细胞的轴突,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及白交通支至交感干上相应的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构成突触,交换神经元。有些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上位或下位椎旁神经节或穿经交感干到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然后由椎旁神经节或椎前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内脏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效益器,一般需要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前纤维(从低级中枢发出,中止于神经节),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轴突称节后纤维(从神经节发出终止于效应器)。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是骶副交感核(S2-S4相当于侧角处)

神经细胞的轴突,经盆内脏神经至盆丛发出分支分布至盆腔脏器及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 躯体感觉纤维:是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始于脊神经节的假单

极神经元,此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躯体感觉纤维经脊神经分布至相应的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痛、温觉和肌、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 内脏感觉纤维:也是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始于脊神经节的假

单极神经元,此神经元的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受器。

4.2、脊神经分支:

4.2.1、脊神经灰、白交通支: ①交感神经的白交通支:

• 共

15对,在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脊神经之间。

髓节→前根

• 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T1-L3

→T1-L3脊神经→15对白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还有内脏感觉纤维通过白交通支→脊神经→后根→脊髓。

②灰交通支:

• 共

31对,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之间。

• 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

4.2.2、脊神经脊膜支(又称脊膜返神经或窦椎神经):含交感纤维和感觉纤维。

• 在脊神经分出前支和后支之前发出,经椎间孔入椎管。 • 在椎管内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相邻脊神经的升支和降

支相互吻合,在脊髓的前、后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

• 该丛纵贯脊髓全长,并延至颅内。

• 由丛发出分支,分布于:脊膜、血管、椎骨的骨膜、韧带及后颅

窝的硬脑膜。

4.2.3、脊神经后支:

• 为混合性神经,含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交感)纤维。 • 除第

1、2颈神经后支较粗大外,其余脊神经后支均较前支细小。

• 后支从脊神经分出后,向后绕椎骨的关节突,经相邻椎骨的横突

之间(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第1颈神经、第4、第5骶神经及尾神经除外)。它们发出分支分布至项部和躯干后部的肌肉和皮肤。

• 颈神经后支:【所有颈神经后支都支配肌肉,C2-5

颈神经后支

的内侧支支配皮肤。】

🌂第1颈神经后支:又称枕下神经,较前支粗大。 🌂第2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内侧支),外侧支。 🌂第3颈神经后支:第3枕神经(内侧支),外侧支。 🌂第4-8颈神经后支:内侧支和外侧支。

• 胸、腰神经后支:

🌂从脊神经发出后紧贴关节突向后行,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 骶、尾神经后支:

🌂骶神经后支细小,由上向下逐渐细小。上4对骶神经后支经骶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后支经骶管裂孔穿出。

🌂上3对骶神经后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尾神经后支不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后2对骶神经后支联合形成袢,由袢发出分支,分布于尾骨背面的皮肤。

• 各脊神经后支的行程与关节突关节关系密切,并且都行于背部深

肌或腱纤维之间,可因横突或关节突肥大,背部深肌劳损、撕裂、肌纤维、腱纤维或韧带的肿胀、出血等原因,使脊神经后支受压,张力增加,从而引起疼痛。临床上L2神经后支受累多见,称为第二腰椎综合征。

4.2.4、脊神经前支:

脊神经前支分布于躯干前外侧面和上、下肢。除第1、2颈神经前支较小外,一般都较后支粗大。

除胸神经前支较细,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外,颈、腰、骶、尾神经前支均在起点附近交织成丛,再由丛发出分支,分布至效应器。

4.2.4.1、颈丛:

• 由

C1-C4颈神经前支相互交织构成。

• C2-C4颈神经前支在颈横突前间肌与横突后间肌之间传出。每条

颈神经前支至少从交感干神经节接受一条灰交通支。

4.2.4.2、臂丛(brachial plexus): ①臂丛的来源:

• 正常型:由• 前置型:由

C5-T1脊神经前支相互交织构成(88.4%)。 C4-T1脊神经前支相互交织构成(57.93%)。【C4C5-T2脊神经前支相互交织构成(25%)。【C4脊

脊神经前支较大,来自T1神经的前支就较小,T2脊神经前支不参加】

• 后置型:由

神经前支小或缺少,C5脊神经前支往往也较小,此时T1脊神经前支便很大】

②臂丛的构成:

• 臂丛的根(root):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前支。 • 臂丛的干(trunk):5

个根经椎动脉后方和前、后横突间肌间

向外行,再经斜角肌间隙穿出后组成干。

🌂上干(upper trunk)——C5和C6脊神经前支合成 🌂中干(middle trunk)——C7脊神经前支合成 🌂下干(lower trunk)——C8和T1脊神经前支合成

• 臂丛的股(divisions):在锁骨上方或后方,每干分为前、后

两股,共6股。

• 臂丛的束(cords):

🌂外侧束: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合成。

🌂内侧束:下干前股独自成一束,该束还常接受第7颈神经的分支。 🌂后束:3干的后股合成。 ③臂丛位置与走行:

臂丛在锁骨下动脉的上方自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外出,继经锁骨中点后方向下进入腋窝,因此以锁骨为界可把臂丛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

④臂丛的分支:与其他脊神经丛相比,臂丛的分支最多最广。

• 锁骨上分支:多为行程较短的肌支。分布于颈深肌群、背部浅层

肌(斜方肌除外)、部分胸上肢肌及上肢带肌。

🌂胸长神经(longthoracic nerve)——起自C5-C7神经根(root);前锯肌。

🌂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起自C4、C5 root;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nerve)——起自上干(C5、C6);冈上肌、岗下肌和肩关节。

• 锁骨下分支:分别发自臂丛的三个束。

🌂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nerve)___后束;肩胛下肌、大圆肌;C5-C7。

🌂胸内侧神经(medialpectoral nerve)——发自内侧束;胸小肌、胸大肌下缘。(C8、T1)

🌂胸外侧神经(lateralpectoral nerve)——发自外侧束;胸大肌。(C5-C7)

🌂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nerve)——发自后束;背阔肌。(C6-C8)

🌂腋神经(axillarynerve)(C5-C6)——发自后束;肩关节活动。支配小圆肌和三角肌。还分出臂外侧上皮神经支配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 肌皮神经(musculocutaneousnerve)(C5-C7)——发自外侧束;屈肘。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还分出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前壁外侧份的皮肤。

🌂正中神经(mediannerve)(C6-T1)——

正中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由内侧根(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根(来自臂丛外侧束)汇合而成。在上臂一般无分支。

前臂:除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屈肌。 掌:鱼际肌和桡侧两条蚓状肌。

皮支:拇指掌面、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

损伤:a臂及肘部损伤: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b前臂上部损伤:旋前圆肌不受影响,其他同肘上。

c前臂下部和腕部损伤:症状只限于手。(肌支均在前臂上部以上

发出)

d腕管综合征:早期以手部烧灼或刺痛,后期手部运动和感觉缺失。

体表投影:臂部(肱动脉始端搏动点至髁间线中点稍内侧两点间连线)

前臂(由髁间线中点稍内侧,循前臂正中至腕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的连线)

正中神经分支:肘关节上方肌支(至旋前圆肌); 前臂的(肌支、关节支、骨间前神经、掌皮支和交通支); 手部分支(返支、指掌侧总神经)

• 尺神经(ulnar nerve)——发自内侧束。(C8-T1)

• 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发自内侧

束;臂内侧和前面的皮肤。(C8-T1)

• 前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发自内侧束;前臂内侧份的前面和后面的皮肤。

• 桡神经(radialnerve)——发自后束。(C5-T1)

4.2.4.3、胸神经前支(anterior rami of the thoracic nerve):

• 胸神经前支共

12对,除第1胸神经前支有纤维参加臂丛,第12

胸神经前支有纤维参加腰丛外,其余的均不成丛,各自走行。11对肋间神经intercostal nerves,1对肋下神经subcostal nerve。

• 胸神经分布:

🌂上两对肋间神经:分布于胸壁和上肢; 🌂3-6肋间神经:仅分布于胸壁; 🌂7-11肋间神经:分布于胸壁和腹壁; 🌂肋下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臀部皮肤。

• 胸神经前支在胸壁、腹壁有明显的节段性分布:

🌂胸2——胸骨角平面; 🌂胸4——乳头平面; 🌂胸6——剑突平面; 🌂胸8——肋弓平面;

🌂胸10——脐平面;

🌂胸12——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

• 分支:每条肋间神经在临近的肋角前方发出一条侧支和一条外侧

皮支。

🌂侧支发出后沿所在肋间隙下缘走行,在主支分出前皮支以前可再与主支联合。

🌂主支走行在肋槽中。沿途发出肌支、外侧皮支,其终支穿出皮下成为前皮支。

4.2.4.4、腰丛(lumber plexus)和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

• 腰丛由第

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第

4腰神经前支的一小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

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参与组成腰丛者占50%。

• 腰骶干:由第

位于腰大肌深面,贴近骶骨翼。

•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的前方,腰方肌的内侧缘。 • 肌支:所有

5条腰神经的根部都发出小的肌支。

• 腰丛分支:

🌂髂腹下神经(T12、L1):运动(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联合腱);感觉(臀外侧区、腹股沟区、耻骨上之下腹部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L1):运动(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感觉(大腿内侧缘皮肤、阴茎根部上方和阴囊上份的皮肤;女性则分布于阴阜和大阴唇)。

🌂生殖股神经(L1、L2):运动(提睾肌);感觉(男性阴囊的皮肤;女性的阴阜和大阴唇;大腿前内侧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L2、L3):大腿前外侧皮肤。 🌂闭孔神经(L2-L4):在出闭孔前无分支。

🌂股神经(L2-L4):是腰丛最大的分支。肌支大腿前肌群。皮支(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隐神经是皮支中最长的。

4.2.4.4、骶丛(sacral plexus)和尾丛(coccygeal plexus):

• 骶丛由腰骶干(由第

4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和第5腰神经前支

的所有纤维组成)和所有骶、尾神经前支组成。

4.2.4.5、上肢、下肢神经(尺、桡、正中、股、坐骨神经)概况:

• 上肢神经: • 下肢神经:

5、皮节:

• 皮节(dermatome)指每个脊髓节段神经或者神经根内的感觉

神经元所支配的相应皮肤区域;神经学检查包括感觉和运动两部分。

• 感觉检查必查身体两侧的

28对皮节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查针

刺觉和轻触觉,并且按照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感觉缺失、1为感觉障碍、2为感觉正常。

• 人体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在颈部和躯干最为明显,皮节一次

排列,每一皮节形成一个环状的束带,环绕躯干和颈部。但在四肢,皮节的分布就复杂多了。

• 身体两侧

28个皮节关键点:

C2 枕骨粗隆外侧至少1cm(或耳后3cm) C3 锁骨上窝且在锁骨中线上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C5 肘前窝的外侧(桡侧)(肘横纹近端)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C7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T1 肘前窝的内侧,肱骨内上髁近端 T2 腋窝的顶部

T3 第3肋间锁骨中线和第三肋间 T4 锁骨中线第4肋间(乳线) T5 锁骨中线第5肋间(T4-T6的中点) T6 锁骨中线第6肋间(剑突水平) T7 锁骨中线第7肋间(T6-T8的中点) T8 锁骨中线第8肋间(T6-T10的中点) T9 锁骨中线第9肋间(在T8-T10的中点)

T10 锁骨中线第10肋间(脐水平) T11 锁骨中线第11肋间(T10-T12中点) T12 锁骨中线腹股沟韧带中点 L1 T12与L2连线中点处

L2 大腿前内侧,腹股沟韧带中点(T12)和股骨内侧髁连线中点处

L3 膝上股骨内髁处 L4 内踝

L5 足背第3跖趾关节 S1 足跟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或臀下皱襞

S4-5 肛门1厘米范围内,皮肤粘膜交界处外侧(作为1个平面) 6、肌节:

• 肌节 myotome 指受每个脊髓节段神经或者神经根内的运动神

经元轴突所支配的相应一组肌群。

• 脊髓损伤运动检查必查身体两侧

10对关键肌为:

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C6 伸腕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C7 伸肘肌(肱三头肌) C8 中指屈肌(指深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展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L5 拇伸肌(足拇长伸肌)

S1 踝跖屈肌(小腿三头肌)临床上单足支撑躯体动作(金鸡)可提示S1神经节段受累与否。

• 躯干和四肢的大多数肌肉受一个以上节段的神经支配,故单一神

经根的损伤常不引起明显的运动障碍,只会导致有关的功能减低。

四肢肌肉的髓节支配 骨骼肌 斜方肌 脊髓节段 神经丛 神经支配 C2~4

功能

副神经外侧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

胸锁乳突肌 C2~3 菱形肌 C4~5 肩胛提肌 C4~5 冈上肌 C5 冈下肌 C5~6 前锯肌 C5~7 背阔肌 C6~8 胸大肌上部 C5~6 胸大肌下部 C6~8 胸小肌 C6~8 肩胛下肌 C5~6

大圆肌 C5~6 三角肌 C5~6 小圆肌 C5~6 肱二头肌 C5~6 喙肱肌 C5~6 肱肌 C5~6 肱桡肌 C5~6 肱三头肌 C6~8 旋后肌

C5~6

桡(尺)侧腕伸肌 C6~8 拇长展肌 C5~6 拇长、短伸肌 指伸总肌

C5~6

颈丛 支

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副神经 肩胛背神经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肩胛背神经 上提肩胛骨 肩胛上神经 上臂外展 肩胛上神经 上臂旋外、后伸 胸长神经

胸背神经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时,可引体向上。

外侧胸前神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

内侧胸前神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 经 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上臂内收、旋内

肩胛下神经

上臂内收、旋内、后伸

臂丛

上臂外展、前屈、旋内、后伸和旋外

腋神经

上臂旋外、后伸

屈肘协助屈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旋后

肌皮神经

屈肩及上臂内收 屈肘 屈肘

伸肘、助肩关节后伸及内收 桡神经 桡侧伸腕 外展拇指和手 伸拇指,助手外展

示指伸肌 旋前圆肌 桡侧屈腕肌 掌长肌 指浅屈肌

C5~6 C6~7 C6~8 C6~8 C 8

正中神经

伸腕,伸示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 屈肘,前臂旋前 屈肘,屈腕,腕外展 屈腕,紧张掌腱膜

屈肘,屈腕,屈2~5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指深屈肌(桡侧

C 8

屈腕,屈2、3远及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半) 拇长屈肌 C 8

旋前方肌

C8~T1 尺侧屈腕肌

C8

~T1

指深屈肌(尺侧C8~T半) 1

拇指对掌肌

C8

~T1 1、2蚓状肌

C8

~T1 大鱼际肌

C8

~T1 3、4蚓状肌

C8

~T1 拇内收肌

C8

~T1 小鱼际肌

C8

~T1 骨间肌(手)

C8

~T

1 髂腰肌 *T12~L4 内收肌

L 2~3

腰丛

缝匠肌 L 2~3

股四头肌 L3~4 闭孔内肌 L4~S3 臀大肌 L4~S2

骶丛

臀中肌 L4~S1 胫骨前肌

L 4

尺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股神经 闭孔神经

股神经

骶丛分支 臀下神经 臀上神经 腓深神经 屈腕,屈拇指的掌指和指间关节 前臂旋前 屈腕,腕内收

屈腕,屈4、5远及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使拇指对掌

伸1、2指间关节和屈掌指关节

外展、内收拇指,屈拇指近节指骨,拇指对掌伸3、4指间关节和屈掌指关节 内收拇指和拇指近节指骨

外展小指,屈小指近节指骨,小指对掌。 指内收、外展,屈掌指关节 屈髋和外旋大腿 收髋和外旋大腿

屈大腿和和膝关节,可使已屈的膝关节内旋 伸膝 大腿外旋 大腿后伸和外旋 大腿外展、内旋和外旋 踝背屈

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短肌 股二头肌 小腿三头肌

L 4~5

胫神经

L4~S2 L4~S1 L 5~S 1 S 1 S 1~2

胫神经 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

足内翻 跖屈和屈拇趾

背屈、足外翻,伸2~5趾 足外翻

坐骨神经干 屈膝

踝跖屈

踝跖屈,屈膝关节

L5~S

腓肠肌

*注:也有的书上说是L 1~ 2。

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收稿邮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