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国党的人民性与性

论中国党的人民性与性

来源:九壹网
2021年第1期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ofYiLiPrefectureCommunistPartyInstituteNo.12021

党史党建研究

论中国党的人民性与性

潘光情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人民性与性是中国党的两大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党两大宝贵的精神特质。保持人民性与性,是党巩固执政地位之基、提升执政能力之要、彰显执政自信之源,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加强党的人民性与性,把党的人民性与性建设作为新时代兴党强党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中国党中图分类号:D261

人民性

党的建设

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1-0026-05

D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1.01.006

文献标识码:A

人民性与性是中国党最鲜明的两大特质。回望近一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中国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并在每个紧要的历史关头都能化险为夷,就是因为中国党始终保持了人民性与性的政党本色,所以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在新的执政条件下,有必要对党的人民性与性进行充分的阐释,并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进一步加强党的人民性与性建设。

一、人民性与性是中国党的两大本质属性

(一)中国党是人民性的政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党的一大本质属性。正如**总所言:“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

兴。”人民性无疑是中国党最为本质的特征,这种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其根本宗旨、根本立场、初心使命以及执政理念上。

1.中国党根本宗旨的人民性。一个政党

的宗旨是反映政党性质的核心内容。中国党自诞生以来,就自觉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致力于解决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井冈山时期,同志向全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

题。”他说:“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

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历经岁月的洗礼,“服务群众”的理念早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党人的心中,化作每一个党员的行动自觉。1944年9月,同志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对党的宗旨进行了初步阐释“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

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党人:

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

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②.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③.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④.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收稿日期】2020-12-25

【作者简介】潘光情(1994~),男,云南文山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

·2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21年第1期No.12021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

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中国党章程》。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被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确立下来,成为党的工作指南和全体党员的行动导向,体现了中国党鲜明的人民性。

2.中国党根本立场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立场,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

的利益”。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立场。民主时期,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同一切剥削和压迫人民的阶级进行斗争,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翻身做主人”的伟大愿望。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生产关系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性改革,实现了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伟大进步。“文化大”结束以后,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改革创新,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说,在任何时期,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正如**总所指出的:“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种鲜明的人民立场突出体现了中国党的人民性。

3.中国党初心和使命的人民性。一个政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一个政党的立党之本,回答的是一个政党“为何而生”的根本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就陷入了苦难之中,中国人民内受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外遭帝国主义的欺凌,当时的中国人民最渴望的就是从压迫中出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党应时而生。党最初的志向和愿望,就是要将亿万人民从压迫中出来,让人民过上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就是要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的伟大复兴。可以说,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既是党的初心,亦是党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民主,成功带领人民从压迫中出来,使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不忘初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不懈奋斗,其间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化大”结束以后,党着眼于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思想、改革开放,带领人民在追求幸福和实现复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以来,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在党的十九大上,**总对党的初心和使命作出了明确而凝练的表述:“中国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

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深化全党同志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在十九大以后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强调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正如**总所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

靠什么人的问题。”中国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及这种不忘初心和使命的品格,生动地体现了党的人民性。

4.中国党执政理念的人民性。执政理念是集中反映一个执政党执政宗旨、执政立场和执政使命的价值理念。中国党执政伊始,就对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名、各级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一个执政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的基本定位,也彰显出了“人民”在党的执政理念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党为了在执政过程中能够真正“问政于民”,让一切方针都能够体现人志,创造性地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自执政以来,中国党就始终践行执政依靠人

①.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③**.**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④**.**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⑤**.**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8.

·2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伊犁州委党校学报民、执政为了人民的理念。从建立人民公社到实行改革开放,再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党执政七十多年以来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无一不是以人民为中心,无一不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这种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党的人民性。

(二)中国党是性的政党

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中国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党诞生于风起云涌的时代,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因和中国无产阶级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性。正如**总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也能够进行伟

大的自我。”中国党的性生动地体现在党领导社会的能力上和进行自我的精神上。

1.中国党是善于领导人民进行社会的政党。作为一支先进的无产阶级力量,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任务,是地地道道的“党”。在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党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正确分析,通过领导农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的事业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土地战争时期,党基于对中国道路的深刻分析,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使中国的事业能够在白色政权的重重包围之下得以向前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党基于对中国形势的准确把握,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的任务。战争时期,党基于对中国前途的准确判断,一方面,对反动势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略;另一方面,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最终实现了“人民”的民主任务,建立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执政条件下继续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工业、农业等

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基于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展现党领导社会的能力,深刻体现了党的性特质。

2.中国党是勇于进行自我的政党。勇于进行自我是中国党的鲜明品格和优良传统。1927年大失败以后,党及时在汉口召开会议,总结失败的教训,及时纠正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想,确立了武装斗争的路线。井冈山时期,党在艰苦的环境下同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还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刀刃向内的整饬。1929年,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就对党内存在的几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纠正的具体方法,进一步纯洁了党的思想。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党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为了总结这次失利的教训,党在遵义召开会议,及时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重新确立了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使中国事业迎来了巨大转机。延安时期,党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倾向进行了历时3年多的整风运动,大大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

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建国以后,党在执政条件下一体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党的自我,加大了对党内、滥用职权等失范行为的整饬力度。“文化大”结束以后,“两个凡是”成为束缚社会发展的思想枷锁,为此,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两个凡是”进行了全面纠正,实现了全党思想的大。也正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对“文化大”及其以前的错误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的

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7.②.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2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21年第1期No.12021事业逐步走上了正常轨道。此后,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这一新的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决心推进自我,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以来,党以空前力度继续推进自我,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正如**总所言:“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

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这种勇于进行自我的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党性的政党本质。

二、保持人民性与性是中国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

(一)保持人民性与性是巩固执政地位之基

执政基础是党执政的基石,只有筑牢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而党的执政基础坚不坚实、牢不牢固,关键就在于人民支不支持、拥不拥护。因此,筑牢党的执政基础,首先就需要保持党的人民性。早在年代,同志就深刻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

护的群众。”**总也曾深刻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

根基。”因此,只有始终保持党作为人民性政党的本色,才能得到人民真心实意的拥护与支持,筑牢党最可靠的执政根基。筑牢党的执政基础,还需要保持党的性。从近百年的风雨历程来看,中国党之所以能够在、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其根本还是源于党作为性政党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创造性,能够领导人民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开拓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持党的性,以保证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党性质,正是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保持人民性与性,是确保党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与支持的根本途径,是党巩固执政地位之基,也是党实

现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

(二)保持人民性与性是提升执政能力之要

执政能力是一个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集中表现为政党的政治领导力、文化引领力以及社会号召力等。中国党执政以来,在领导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还保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这说明党的执政能力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所处的执政环境、所肩负的执政任务也在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才能够适应执政环境动态性变化,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条件下的执政任务,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不动摇。

提升执政能力需要保持党的人民性。执政能力能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首先在于党员、干部能否做到心中有民,自觉下定决心为人民谋好事、办实事。只有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够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对照人民的要求去找差距、抓落实,自觉在从政实践中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才能够得到整体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持人民性就是党提升执政能力的首要前提。提升执政能力还需要保持党的性。一是要保持党自我的优良传统。同志在南方谈话时就深刻指出:“中

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党内部。”作为执政党,中国党只有时刻保持自我的精神,敢于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自我革新,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二是要保持党领导社会的能力。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这一场新的伟大社会,而中国党无疑是这场伟大社会的中坚领导力量,能否领导这场伟大社会取得新胜利,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保持党领导社会的能力,就是要保持党在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环境中始终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改革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风险和挑战,这也是新

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1.②.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③**.**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7.④.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2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伊犁州委党校学报时代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保持人民性与性是彰显执政自信之源实现长期执政需要从容而坚定的执政自信。中国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不仅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执政使命,同时还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重任,其一言一行都备受世界瞩目。尤其是在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国际形势剧烈变化的今天,中国党更需要有一种中流击水的从容与自信,能够在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受干扰,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不动摇。

党的执政自信源于党的人民性。人民是党的执政基础,只有人民拥护、人民支持、人民信任,党才能够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地站在执政的舞台上。而要保证党能够始终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首先就要保持党自身的人民性,在执政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党的执政自信还源于党的性。党的性是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是党在领导社会进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的动力源泉。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中国党只有时刻保持开拓进取的性,才不会在不断变化着的执政环境中产生本领危机,才能够在一切困难和挑战面前充分彰显出其实力与自信。

三、要把加强党的人民性与性建设作为新时代的强党战略

(一)加强党的人民性建设

人民性是中国党最鲜明的政党本色。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人民性建设,使党永葆人民性的宝贵精神特质。而要加强党的人民性建设必须从五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二是要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自觉把党的宗旨作为思想遵循和行动导向。三是要坚定党员干部的人民立场,促进党员干部能够想民

之所想、问民之所需、解民之所忧,诚心诚意为人

民谋利益,实现执政为民和民心向党的辩证统一。四是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清除一切脱离群众的思想杂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要坚持问政于民,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及时纠正违背的政治主张和为政行为。(二)加强党的性建设

性是中国党的本质属性,是党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总曾告诫全党:“不要忘记了我们是党人,我们是者,不要丧失

了精神。”要始终保持党作为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党的性建设。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的问题,锻造一支有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队伍。二是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让广大党员干部从优秀的文化汲取精神力量,重塑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精神。三是要坚持自我的精神,从严管党治党,敢于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作为队伍的纯洁性。四是要坚持思想、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五是要锤炼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政治品格,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先锋队性质。六是要坚持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不良因素进行斗争,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在伟大斗争中锻造精神、锤炼意志、提升能力。

[责任编辑:杨业玲]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党员,2018(04).

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党员,2018(04).

·3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