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号                    题     线
五年级语文科知识竞赛练习题(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不是同义词的是(   )
A爱戴  热爱   酷爱   忠爱   B希望  期望   盼望   渴望 C考察  考试   考绩   考核   D思念  思考   思想   思虑 A沪    B赣    C豫    D黑    E闽     F皖 11、给下列歇后语填入合适的人名。
(   )之心 ——路人皆知   (   )上西天——心取经 (   )钓鱼——愿者上钩    (   )点兵——多多益善 (   )用兵——虚虚实实    (   )断案——铁面无私
A包公  B唐僧  C司马昭  D诸葛亮  E姜太公  F韩信                      答                           名止  姓                          禁      封       级    班           内                                线                               订  密              校    学        装                 A    A2、将下列文学家与朝代对应起来。
李白(   )    屈原(   )    龚自珍(   )   李煜(   )    苏轼(   )    施耐庵(   ) A南唐    B战国    C清    D唐    E明    F宋 3、请选择中国各地的美称。
(1)江西省景德镇(   )  (2)辽宁省抚顺市(   )    (3)广东省广州市(   )  (4)重庆市(   )
(5)云南省昆明市(   )  (5)黑龙江省大庆市(   ) A煤都   B春城   C油都   D瓷都   E花城   F雾都 4、(   )是著名的边塞诗人
A高适  杜甫  B岑参  高适   C杜牧  李白   D岑参  王维 5、王维和孟浩然以(   )诗著称。
A山水田园     B边塞     C马     D战争 6、一年四季的形成与(   )有关。
A地球自转     B潮汐     C地球公转     D太阳黑子 7、奥林匹克运动会(   )年举办一次。 A二     B三     C四     D一
8、光着的冰与用棉花包着的冰哪一块融化得快?(   ) A光着的    B棉花包着的      C同样快
9、妈妈把一块白布与一块黑布同时洗了晾在院子里,(   )干得快。A白布     B黑布     C同时 10、将下列省份与简称对应起来。
河南(    )    安徽(   )    上海(   )  福建(    )    江西(   )    黑龙江(    )
12、盘古、女娲、夸父、后羿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其中创造人类的是(   )
A盘古    B女娲    C夸父    D后羿
13、在下列的括号中分别填进一个“叫”的同义词。
虎(   )  马(   )  犬(   )  狮(   )  狼(   )  蝉(   ) 14、给下面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使句子表示三种不同的意思。 他赢你输
                                                                                                                                                        15、变换词语顺序,把谚语补充完整。
便宜无好货,              。  英雄造时势              。 容情不举手              。    真的假不了              。 私臣不忠              。      成人不自在              。 16、下列古诗词之最,请你照例子试着填一填。
例:最快的行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最长的瀑布:                                                (2)最奇特的江水:                                   (3)最荒芜的地方:                                   (4)最长的头发:                                   (5)最深的感情:                                   二、口语交际与阅读。 1、说话有讲究。 (!)口语交际要求语言文明得体。请把下面的用语相应地连起来。
托人办事说                  恭喜 求人原谅说                  借光
麻烦别人说                  拜托
求人解答说                  高见 请认指教说                  打扰
求人方便说                  包涵
求人帮忙说                  请教 赞人见解说                  劳驾
闲人祝贺说                  赐教 (2)、明朝才子祝枝山颇有才华,尤擅作对。有一年,邻村一财主邀请祝枝山为他题写了两副对联:第一副是“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第二副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财主看了,恼羞成怒,认为祝枝山是用对联咒骂他,因而告到官府。县官把祝枝山召去,祝枝山说:“我哪里是咒骂他,我是为他祝福呢!”说着便念起对联来。县官和财主听了,呆得无话可说。 请你把财主念的和祝枝山念的带标点的对联写出来。 第一副对联:(1)                                                              (2)                                                 第二副对联:
(1)                                                   (2)                                                  2、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A   A
(1)人与熊相比,谁更可怕?为什么?
学校                                                                      装                                                                            (2)你从人物的旁白上感受到什么?
密                                                                                                                                                           订  (3)“躲熊记”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3、读下面小故事,完成练习。          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又没的诗词来。一位  线     秀才故意出难题,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做几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         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       丝;第二道菜,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     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 内班级     秀才见了,深表佩服。 封          (1) 你知道这四道菜表示哪四句诗吗?请写下来。
                                                                                                                            禁    (2)这首古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代诗人(     )。
姓名      4、读诗答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止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事情发的时间是         ,地点是        ,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        是        。  答       (1)写事的诗句是                                                      线   (2)写景的诗句是                                                     考号     (3)说明作者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                                      (4)这首诗写的是                                                   题      (5)这首诗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