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郭沫若《石榴》
关键词:语言活泼清新比喻大胆奇特
《石榴》全文虽然只有500多字,但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语言活泼清新,不落俗套,比喻大胆奇特,处处都流露出作者向往火热生活的激情。
一、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的石榴图
文章入笔便突出石榴不惧“炎热”的独特风格,点明石榴的“最可爱”。接着对石榴进行具体描绘。描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时,与梅柳作比较。先说相同点,“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随后两个对偶句道出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瘩“写石榴具备梅树盘屈横逸的奇姿异态,却无梅树的冰霜之痕枯瘠之状,给人以苍劲壮美之感。“清新而不柔媚”则写石榴叶片有柳叶随风飘拂清新秀丽的风韵,却不像柳叶那样放荡柔媚。通过比较,表现了石榴“兼备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的特点。至于石榴的花则喻为“夏季的心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再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果子和子粒,生动活泼、诙谐机智、极富情趣。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散发着火一般热情的石榴图。
然而,作品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此,作为者,作者决非仅为看风景而看风景。应该是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不难看出,从《女神》到《凤凰涅架》再到《屈原》,无一不涌动着一股激越的洪流。郭沫若是真正贴近人民咀嚼生活的人。因而最了解人民的苦难。“他们的生活如今怎样?”、“他们居住的是些败瓦颓墙,他们的儿女就
和猪狗一样;他们吃的呢是草根和树皮,他们穿的呢是褴褛的衣裳”。(《我想起了陈胜昊广》)也懂得这苦难的根源在于“我们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始皇!还有那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同上)而一九四二年,正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大地上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最猖狂的一年,抗战处于最艰苦的阶段,统治区,悲观失望的气氛浓重,一些文官武将认贼作父,苟且偷生,丧失了民族气节。作者曾说:“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整个是美与恶,道义与非道义斗争最激烈的年代。也就是最须得对于斗争精神加以维护而使其发扬的年代。”基于此,作者写下了《石榴》。在石榴身上,作者看到了一种精神。并企图以此唤醒还在梦里裹着的还在牢固城墙后面居住的人们。从这一角度看,作者是要通过石榴的形象塑造一个理念上具有石榴品质的英雄,这既是作者的自我追求,也是对那些笑傲江湖刚武不屈的民族精英们的讴歌。 二、一腔刚正无畏的激情
文中,作者一开始便说众树皆醉,唯石榴独醒。畏惧太阳的威力,树木把各自的伞盖伸张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只有石榴挺身而出,给独善其身、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树木扬起了旗帜,吹响了号角。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多风雨几多坎坷,梅树终于熬来了清香四溢,却落的形容“枯膺”。石榴就不同,任太阳怎样增加它的威力,石榴依然笑东风,既能开“陆离”,“华贵”的花来,又能保持刚健“奇崛”蓬勃向上的朝气,刚正无畏,永木疲劳。它“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闭庭信步”,清新自然、乐观向上,决不“柔媚”,决不依靠谁
指望谁.
那深红色的花,不只是“陆离”多姿,艳丽迷人,而且“华贵”高雅,有着不可裘读不可冒犯的尊严,让人看到它便明白了什么是人格什么是自尊。它是穿越霜刀雪剑冒着炎炎烈日而来的,有让人心悦诚服的傲气、是“夏季的心脏”!很难想象,假如世界少了它。它的到来,它的存在,从此,世界便亮了起来.“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裂为四瓣,任你怎徉用犀利的劈刀也劈不出那样均匀,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种完美,是雕不出画不出来的,这是采日月之精华,纳夭地之灵秀的一种自我完善,没有谁能左右它把持它,它有着自己的意识。花已是一种奇迹,果更为“妙幻”。由希腊的安普刺(红色尖胆瓶)变成中国式的金垂(金黄色的圆脑壶)。红色终归会演变为金黄色的,一个民族的颜色;不管怎样精致可人,回归到“圆脑壶”是一个无法选择的必然。“红色尖胆”很可爱,但令人“禁不住唾津的潜溢”的却总是“金黄色圆脑壶”,自然而然,其淳朴之色务实之态不能不让人联想遐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石榴的心胸是“透明光嫩的皓齿”,坦荡如砥,光明磊落,容得下“甜”更装得下“酸”。“甜”自然好,遇到“酸”碰到困难遭到挫折,不论当时困难有多大伤痛有多深,挺过来便是胜利!再回首,那惊心动魄,那千钧一发,不是更耐人寻味更令人欣赏更能体现英雄本色吗?
因此,《石榴》应是郭沫若先生的醒世良言,振聋发聩。这,也许
正是本文更具魅力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