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卷第2期 2015年4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51 No.2 April,2015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0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分析及创新路径探究 陈意,孙九龙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校校合作”模式。根据西部地区区域特点,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1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1—6597(2015)02—0124—07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以及国务 院批准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的内蒙古与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1 总面积为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 国的71.5 ,人口3.62亿,占全国的27.69%,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共包含了44个少数民族。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经济、教育等发展相对落后。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交通基 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 题,而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问题尤为突出。 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1999年6月13日通过的《中 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 知识和很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功能的教育。”高 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区域性、技术性、多样性等特征。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是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培养成本低 于本科教育,可以以较少的投人赢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和高技术人才紧缺的环 境下,高职教育可以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完成其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人才的重要使命,与 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协调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另外,高职教育是全面提高西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 途径。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的一贯。在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不 仅起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还可以不断地创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现代化。因此,西部高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发展西部高职教育、探究与西部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是开 发西部的重要道路。 一、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在我国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 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收稿日期]2014—09—07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一般课题“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BIA12OO7O);广西壮族自 治区“八桂学者”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陈意(1986一),女,瑶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师。 124 第一阶段:19O1—1948年,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萌芽时期。 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最早能够追溯到清末高等实业学堂,1902年清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第一 次把高职教育纳人我国统一的学制。例如,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 云南蚕桑学堂,该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已有109年的办学历史;四川I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专 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17年在重庆创办的“四川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随着中华的 建立和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加之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进一步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西部 各省除了宁夏和以外,都初步建立了高职院校。比如: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 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已有近80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职业教育文化;重庆工贸职业技术 学院的建校时间可追溯到1936年;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 等。此阶段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第二阶段:1949—1977年,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 相对于我国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的发展倾向于苏联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1950年教育部召开全 国高等教育研究会,“钱俊端同志等在会上指出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当时国家建设 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2]。在此之后,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西部地区地方建立了一 小部分以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这一阶段西部高职院校大多是在1956年及以后建成。例如,云南旅游职业 学院、四川I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是1956年9月成立 的训练班)等都是在这一时间段建立的。这一阶段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的高职院 校刚建立不久,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1978—1984年,西部高职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以职业大学为主。职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大学的开设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如南 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南宁职业大学,为南宁乃至整个广西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 才,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此时西部高职教育处于开始发展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完善。 第四阶段:1985--1998年,西部高职教育的巩固发展阶段。 1985年通过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 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3 该决定有力地推动了西 部高职教育的发展。1994年国家提出“三改一补”,I998年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多一改”,加之1997年国 家规定将短期职业大学改名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在此基础上,西部各高职 院校大部分都更名为职业技术学院,使得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职业化,显示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特征。 第五阶段:1999--2004年,西部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 2O世纪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颁布的多项都对西部高职教育提供了保障。1999年 教育部提出“三不一高”后,西部高职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 平。“高职院校总数,东部是西部的2倍;并且,西部各地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四川I、陕西、贵州发展较快,青 海、宁夏、发展较差。”_4]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质量没有保障。2004年2 月,教育部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概括了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形 成的认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5],这为西部高职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 方向。 第六阶段:2005年至今,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稳定阶段。 2005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 人才的1 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6]。2006年,为解决西部高职教育质量 问题,国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2QIO年国家又增加了100所骨干高职院校。 现如今西部12个省市区一共有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7所骨干高职院校,每个省份至少有一所国家 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一所骨干高职院校。这充分体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带动下,西部高职教育发 展也在不断进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西部高职教育指出了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即建设有特色的西部现 1 25 代职教体系。 二、西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模式分析 “‘模式’一词是从一般的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而来,其英文为model,原义是模式、模型、典型、范 型等,它表示用实物或符号形式将原物、活动、理论等仿制、再现出来。”[7]我国高职教育模式大多是在国外高 职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和自身的 优势与不足。成功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文将介绍并分 析几种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最早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提出,通常是指高等院校、 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根本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 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8J。“产学研 结合”模式通常是通过产学互动以及校企合作的形式,把企业生产、教育、科研等活动有机结合,将教师参与 企业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具有互补性、实践性、课程设置与培训内容有效整 合、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等主要特征。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的发展使其成 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 西部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域现状提出了主导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例如,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坚持“立足重庆,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发展思路,建成全全人才教育培训示范 基地和安全生产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成为全国“安全应用型人才摇篮”。 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中实行“产学研结合”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符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 西部高职院校自身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在校学生个体的不断成长,使其全面发展。 然而,在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结合”模式也有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第一,西部高职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产学研结合,重在突出“研”的能力,“研”是指科学技 术的研发,而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极其薄弱。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高等性, 突出表现在高级技术的研发上。如果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不够,就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 级人才。第二,大部分西部高职院校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实训力度不够。这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 定的关系,虽然学校实行的是理论加实习的模式,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短,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中。最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 的,但因为担心有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做得不够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的要求,因此在态度上不 够积极认真。上述缺陷和不足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日益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二)“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 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服 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_9]。这种模式最早产生于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就是指校企双方。 它主要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基础上,具有互利、互补、合作等特点。 “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形式是“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即根据企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按需 定做”,既解决了企业急需专业人才而自己无条件培养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把握不准市场需求的 难题。[ 我国西部地区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都是以“订单培养”为主。它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 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共享教育资源;能够调动双方合作的 积极性,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互利共赢;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能更好地促 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尽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是二者之间可以在双方合作的基 础上相互吸取各自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的共生。例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康明斯公司合作建立了康 明斯培训中心,与丰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T~TEP培训项目,还与云南省公路投资公司、广西 柳工机械有限公司、玉柴重32(天津)有限公司、苏宁电器、七彩云南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 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的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 1 26 州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案例的实施不仅 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缓解了西部大多数企业应用人才缺乏的问题,凸显了“校企合作”模式的优越性。 但是,西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大 多数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之间的合作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在学校不可能学到更多的技能,知识结构 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虽然西部各地积极引导校企之间合作,但实施力 度不够,资金的投入、人员的配置等不能落实到位,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缺少 必要的科研支持。由于缺少高新技术的开发,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很难实施。西部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 大部分都是表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的企业并不愿为高职院校提供应有的科研支持与帮助,因此其运行机制 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四是学校负担比较重,缺少完善的实训条件与设备。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在专业设 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完全处于孤立状态,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费缺乏,无法向学校提供应有的实训设备。 (三)“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把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和学的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高校情景中解脱出来,并置于校 园课堂以外的真实社会环境之中,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嵌入式胶合而不是模拟式、仿真式结合来及时 实现满足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1 。简单来说,“工学 结合”模式就是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 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后来美国的合作教育主要也是“工学结合”。 在我国,很早出现的“半工半读”就相当于如今的“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形式,即“2+1”工学结合模式和 “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其中西部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实行“2+1”工学结合模式,即第1、2学年以学校为 主,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第3学年主要以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为主。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在西部高职教育 发展中不仅能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更 能在时间设置上灵活地运用,最终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面的互利共赢。 “工学结合”模式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各院校生搬硬套此模 式,具体包括:1)工学结合比较浅,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这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现阶段,西部高职院校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习课程的设置,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2)大部分高职院 校都沿用传统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无法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展开,非常不利于“工学结 合”模式的实施。3)缺乏适宜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四)“校校合作”模式 “校校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不仅包括高职院校与重点大学之间的 合作,还包括高职院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其具体表现为省内、省际、中外校校合作,并具有协调合作、 互利共赢、区域性等基本特征。西部地区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了此模式,如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常州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2005年1O 月,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浙江省对口支援涪陵市的机遇,在浙江省教育厅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 下,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教育对口合作协议书》[1引,这是成功开展“校校合作”的典型案例o Elo3“校校 合作”在实践探索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自学校的全面发展,有 利于西部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学校之间的利益之争有时会轻易地打破原本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校校 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 三、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在分析上述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提出以下西部 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我国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个体之间会表现出一些共性、稳定的特征,也会表现出多 样化的差异,这些特征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如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 127 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虽然跟课程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但这些特征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当教师所安排的学习内容、选择的教学策略与学生认知发展特 征相适应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就会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反之,会阻碍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每 一位学习者都有自己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因此,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 特点的学习条件非常重要。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多元,在这 样特殊的地域背景下,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更为明显。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一切从学 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组 织教学活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 猛增加,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老化速度也越来越快。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 存、发展和有所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一财 富蕴藏其中》里指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学习的时空,已由人生的学校学习阶段扩展 到终身0[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 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r¨ 纲要中指出了未来我 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即终身教育发展,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这为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因 此,西部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学会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经济不断进步的社 会中不断学习更多技能,有效弥补学校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在西部高职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传统的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 模式其教学观本质上属于知识本位。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必然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 “重设计、轻工艺”;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重收敛 型思维训练、轻发散型思维培养”,“重知识的纵向领属关系,轻知识的横向通联关系”;在教学评价上“重知识 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以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等为特征 的高职教育相悖。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偏重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 养的人才处于工程型人才与一般操作型人才之间,是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因此, 西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能力本位,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既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又加强智力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 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 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如车工、电工、钳工、数控编程、操作和维 护等技能。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 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能力很重要,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校传授的知识已不能完全满 足学习者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教育只有真正培养并提升学生的 学习能力,才能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社会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社会生存能力,包 括听说读写、沟通交流等人际技能以及创业、合作、与人共事等基本技能。 西部地区较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这就需要就业者不断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变化,如工作组织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等。 因此,社会适应能力是西部高职教育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另外,在西部民族地区,培养高职学生具备 学习和传承民族工艺文化、多元文化共生、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感等思想意识也倍加重要。 (三)教学过程要注重隐性知识的获得 隐性知识也称缄默知识或默会知识,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中提出。他认 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即可以用语言等符号加以表述的;一种是隐性知识,是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 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之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 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隐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源于经验。r1 隐性 知识具有难以表述、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偶然性等特征。黄荣怀教授等认为,隐性知识可以从身 体、言语、认知个体元认知及社会文化四方面分类o[tS] 1 28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 中应基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技能。这些 技能往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来表达,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能从顾客的言行举止中获取信息,并相应 调整语言对话策略,而这些难以诉诸文字,难以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给以解释。其实,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相关的理论知识经过学习者的内化、迁移、运用与创新后,很难用语言、文字分析其原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 技能的理论知识,还要依赖学习者各种以往的经验和理论、学习者个体机能。学生只有把这些都整合在一 起,才能真正掌握技能。因此,我们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显性的知识,更要让其领悟隐 性的知识结构,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到教师通过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协作完成学习实训 任务。这样可使学习者在参加实践过程中,既学会了显性的符号知识,又能获得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 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从而使西部高职教育模式由重理论转向重实践。 (四)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资源平台 信息化带来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教育的思想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 及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使学校与企业沟通方式更直接和快捷,并能更好地促进 校园、家庭与社会(主要是企业)全方位地协调和配合,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和按市场需求培养 人才。因此,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创建信息化资源平台,是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 1.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项 目”是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项目教学是将 一个相对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 具体负责,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 学习成果,是一种按照市场、行业、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从而更具体、更实际、更适合 企业人才规格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_1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是在教室被动地接收教师传递知识,而是着重 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 2.创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网络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及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和可交互表示,提供了可重用、可同用、 可共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数字资源。这能更好地促进西部高职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对 高职学生的合作培养。创建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资源与资源、社会资源、 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合作资源等有效整合,可使教师与学生能够不受物理空间、时间的,快速有 效地获得信息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其他高职院校的 办学方法与模式,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高职学校文化、学校的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有效促进学校与企 业、社会间的合作及联系,提高西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构建与西部文化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延续靠文化的传承,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双无形的手,这双手作为力量 支撑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 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迥异的文化传统。西部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语言、反映 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高职教育要适应西部区域特征,构建与西部文化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模 式,将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国家意识、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社会意识、民俗、道德、宗教等文化资 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西部经济,构建和谐西部。 构建与西部文化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需要在国家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细致梳理西部区域文化的 优势与特点,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等方面系统渗透文化元素。如在专业设置中开设既体现高 职特色,又体现民族特色的专业:民族医学、民族艺术、民族建筑、民族旅游、民族饮食等;在教学内容中有效 地渗透国家意识、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等。 [参 考 文 献] [1]叶飞文.中国经济区比较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7 129 赵西娟.西部高等教育特色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15. ,.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Ez].1985. 康有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情况浅析[J].新西部,2013(32):53. 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口].中国高教研究,2008(2):59—61.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 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14—120.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68—73.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开放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初探[J].重庆 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 [儿] 李伟忠.“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式探索I-J].巴音郭椤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9—20. [12] 张志祥,王旺多.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eom.cn/GB/shizheng/252/ 7955/799O/2OO2O422/714788.htm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O1O一2020年)[Z].2010. 刘伟民.隐性知识与高职教育的关系探讨口].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60. 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 李红波.职业教育信息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9.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ts Innovation Paths in the Western Region CHEN Yi,SUN Jiu-l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with its main development modes:“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cooperation mode,“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mode,“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mode and“Cooperation among universities”mode.Based on wester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talents cultivation mode,teaching mode and SO on. Key words:the western reg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ode;innovation paths [责任编辑 苏良亿]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