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6.2244
当代女性地位浅析
中南大学  赵 阳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电话、互联网的普及,借助德国女性运动时的口号,就是    女性不再局限于“Kinder,Kuche,Kirche(小孩,教堂,厨房)”的生活,她们开始涉足与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    开展了多彩丰富的生活。中国女性不仅在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参与其实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社会各界对女性的这种自我意识觉醒    与活跃的社会参与给予了什么样的评价,女性在社会、家庭婚姻生活以及工作学习中受到的社会与评价,    体现了女性地位怎样的变化。综上所述,女性地位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这种提高只是女性自认为的提    高还是社会各界、社会大众都认同的提高,还有待探究与分析。关键词:当代女性 女性地位 地位变化 自我意识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11-0088
一、女性在社会角色上的变化
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顺势而下,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场舞的发展,就是“中国大妈”追求精神寄托,放松身心的典型例子,所以跳广场舞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都盛行开来。现在广场舞的热衷者,不仅是大妈,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也加入广场舞的行列,她们跳广场舞为了缓解上班带来的精神压力、放松疲惫的身心。对于广场舞的盛行,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广场舞”“中国大妈”“扰民”等词,多数被冠以调侃贬义的意味。
同时,在很多媒介上也不难见到,以“成都大妈脑中风,因看别人打麻将赢钱太激动”“福州连发两起撞人事故,女司机倒车撞死丈夫”“温州一群50岁大妈吸毒”“国际金价八连跌,大妈买金热情高引发排队抢购”“为跳广场舞大妈抢占停车位”之类的新闻题目博人眼球,但是翻阅报刊新闻不难发现,如果将这些标题中的主语换成“大叔”,显然没有前者更有“新闻价值”,不能成为人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的能够持续升温的话题。
扬子晚报做了权威的数字统计得出结论:江苏男女司机事故比例是7∶3,“马路杀手”多为男性。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媒体、媒介上看到的或者说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反而是女司机引发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呢?出现交通事故以后如果是女司机驾驶,那么大家的注意力会在女司机而不是事故本身。
为什么有些新闻事件,主语是女性,就会有各个媒体争相报道?在人们潜意识里:女性应该担任起照顾家里劳动者的衣食起居,子女的看护和培养的责任,应该把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不是热衷于跳广场舞,业余爱好是女性在履行好“家庭主妇”的职责之后才能有的娱乐项目。社会导向也没有给女性很高的评价,甚至有的报刊在女性开车问题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女性先天条件和男性相比,处于劣势地位,驾驶期间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产生各种不良的反应情绪。当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反应能力比男士差,容易判断失误,出现较高概率的交通事故。
所以,即便现代女性在社会上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多样化,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社会和评判却是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苛刻。“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在我们生活里是潜移默化的,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而渐渐变淡,反而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崭露头角而变得更加严重。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
天生注定如此。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二、从家庭生活和婚姻中探析女性地位的变化
一直以来,社会默认的生活模式就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走向工作岗位,并且经济上越来越,眼界越来越开阔,思想层面也越来越大器,她们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但是随之而来对事业型女性的评价是 “女强人”“女汉子”“剩女”等,连“女博士”也被戏称。这些字眼都被冠以调侃或者贬义的色彩,这些称呼通常被人们用来调侃那些工作、学习能力很强,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女性。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有人提醒女人们注意,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和接受高等教育正在导致女子的男性化,其后果极其危险,对家庭子女和女性的能力都会造成威胁。这一导向使事业型女性感到不安,以为自己真在丧失女性的特征。将女性主义当作一种过时肮脏的玩笑加以嘲笑成为一种时尚;“女性主义者”和“事业型女性”这类词汇成了肮脏的字眼,人们总是对那些为争取女性高等教育、干事业、参加选举的权利而奋斗的老式女性主义者讥笑一番,同时又表示怜悯。
1.大多数女性未走入婚姻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自从家族制度建立,家族组织出现,女性便遭受了许多道德、法律和习惯上的不平等。随着时代变迁,女性看似从这种家族制度中解脱出来了,但是女性在现代生活中仍然饱受这种家族制度遗留观念的摧残。从父母的角度看,女孩子没必要读那么多数书,最好的生活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到了三十岁就谈婚论嫁,如果没有谈婚论嫁,在三十岁之前也要有稳定的交往对象,如果没有对象,父母就会非常恐慌,觉得女儿偏离了大多数女孩子该走的正常道路,就会用各种方式催婚。相比较来讲,男性未走入婚姻的时候,父母更多期待是希望男孩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男人到了三十岁还没有谈婚论嫁,家长的恐慌远不如对女人单身的恐慌严重。因为现在社会是男权社会,男人去追求成功的事业是顺应这个社会潮流的,甚至有“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的俗语,这明显地表现了女人是吃青春饭的,而男人随着岁月的沉淀含金量会越来越高,展现出了在两性之中,女性是从属于男性,处于受支配地位。
2.在婚姻生活中,女人是照料家人衣食起居的主力,男人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力。但现代生活中,大多是夫妻双方都会
·88·
·教育理论研究·
从事工作,当夫妻双方都不能兼顾工作和生活的时候,这时候,人们往往认为,女人要回归家庭行列,男人要工作养家。更进一步说,如果女人参加工作赚钱,男人在家照料家庭,负面的社会也会给男人造成压力,同时,倒向女人的也没有因为女人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角色而褒奖女人,所以是社会道德迫使女人接受这种“女人的气质”是照料家人,女人也默认了她们从属于家庭的这种关系。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其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童年和少女时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女性气质的形成“功不可没”。
3.女性生育孩子以后,角色和地位的转换。女性在走出家庭之后虽然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事可做了,但是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在选择是否要孩子时,在追求事业的成功时,她们感觉到冲突、恐惧和无奈,以及与此有关的具体问题。由于生理上与男性的区别,生孩子就成了女性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女权作品甚至提出,生理上两性之间的差别,生育孩子是女性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暂且不评论此种观点正确与否,但是,生孩子确实给职业女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男性的压力是如何赚更多的钱养活孩子。在养育孩子期间,女性则是展现出了真正的母性情怀,从出生到长大,宁愿回归家庭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这种生活模式,并不是女性被迫处于这样的位置,而是女人的从属感在作怪,她们觉得生养孩子才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环节,中国自古就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俗语,甚至有“母凭子贵”的说法,将女性看作生育工具。就是到了现代,这种封建传统社会的陋习还发挥着它的影响,束缚着女性的选择与生育自由。
三、从工作就业方面探析女性地位的变化
就业是现代女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90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出现,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相比于男大(上接第90页)
(2)创新宣传渠道。第一,建立网络招生宣传体系。首先,打造好招生网,及时更新各院系的最新消息,在主页设置考生咨询专栏,公示电子邮箱;其次,在微博、微信推送招生快讯并即时回复考生问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阳光工程网上咨询周”;根据情况参加各地和主要网络媒体举办的“招生工作网上咨询会”。全面覆盖的网络宣传体系,能够起到全面覆盖、网罗各地生源的效果。第二,在校学生回母校做招生宣传。招办可以联合学生处或团委组织“我为学校代言”招生宣传实践活动。朋辈关系不可小觑,让学生们利用寒暑假,回到高中母校进行宣讲。鼓励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情感真挚化的招生宣传形式,可结合当年生源情况,做好项目总结和评比,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坚持下去。第三,媒体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根据不同媒体形态的特点,精选文字并做好版面设计,力争每个招生关键节点都能有对应的媒体报道跟进。新浪、腾讯等品牌教育网站每年都会推出招生宣传系列活动,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其中。上述传统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划分并不绝对,两者在招生宣传中有侧重、有融合、有嵌入、甚至以此探索出全新的招生宣传模式。
3.创新宣传内容,主打人文情怀。高校招生的宣传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形式化的,生硬的文字材料,而应根据国家和学校发展战略,主打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以高品质、有特色的宣传内容呈现,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学校发展还是小清新的校园
学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热点,工作岗位对于女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是否结婚、生子等,甚至一些非性别区分明显的岗位也只要求男生,这些就业歧视情况日益显著。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女性职业结构的状况及形成原因,其中,李银河、刑华等学者提出了生育成本的观点和气质取向的本质主义观点。而女性主义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非劳动力市场因素。认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因素,与女性天然的禀赋有关。传统的“女性”所从事的职业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共同禀赋;正面的女性禀赋使女性更擅长从事护士、社会工作者、纺织工人和保姆等职业;负面的女性禀赋,如体力不足、在数理科技方面能力低、不愿意监督别人、不愿意面对危险和挑战等,是女性在建筑工人、理工科类的科学家、行政管理人员、军人、等职业中的比例较低。所以,女性本身某些“天生的禀赋”了她们对职业的自由选择,也影响了雇主对女性的选择和提拔。关于女人究竟应当在劳动市场上同男人平等竞争还是应当争取对女性的特殊保护,是在工作中探究女性地位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的禀赋不同,可以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来解说,我们不排除男性在幼师和护士等岗位有杰出工作者,而雇主也不应该“女性天生的职业禀赋”而拒绝女性参加工作的权利。
参考文献:
[1]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宋 珂.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变迁[J].法制与社会期刊,2014.01.25
[4]贝蒂·弗里丹.非常女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生活,都应塑造出鲜明的学校形象,让受众从推送内容感受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理念等内置特性。首先,宣传内容应具有艺术性和主题性,这就需要招办老师深入挖掘富有内涵且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将此话题延展成面,辅以音乐、视频等宣传载体呈现。其次,要将推送内容与新媒体内涵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受众的心理特征去推送合适的信息,要了解手机客户端的阅读习惯,将网页版新闻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以适应新媒体受众的需求。
4.进行有效的招生宣传评估。招生宣传经历制定方案、拓宽渠道、提升内容几个阶段后,最终以生源质量度量宣传效果的。可采取对大一新生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是以何种途径获得招生信息,是否有更合适的宣传渠道供高校参考。此外,可将新媒体与大数据相结合,通过后台查看不同类型推送信息的访问量,以调整今后的宣传内容及方式。
综上所述,生源是一所学校的命脉,高质量的招生宣传关系学校的发展态势。新媒体给招生宣传带来了无限机遇,但作为招生工作者,我们应意识到无限挑战。只有学校在发展上有新高度,在招生宣传上有新思想,汇聚各方合力,才能在激烈的招生宣传大战中拔得头筹,得到考生及家长的认可和满意。参考文献:
霍元敏.浅析新媒体在高校招生宣传中的应用[J].智富时代,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