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境寂 道随悟深——如何欣赏山人作品
发布时间:2011-03-05 10:47:56 来源:中国美网 作者:
山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启迪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谓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是传统与现代意味的完美整合,正合乎所谓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
山人的作品可分为书法、山水、花鸟三大类,存世大约有两千多件。一个书画家一辈子能有如此多数量的作品,而且又如此完美精湛、神全气整、情趣无限,令人感佩不已。
要了解山人的书画内涵,首先要从了解其身世开始。是明皇室后裔,少年的贵胄生活、锦衣玉食,直至十九岁时遭遇家国之变,命途的多舛,使其精神遭受重创,但最后他在宗教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开始山人复明之心不死,身体力行参加反清抗战。后来感觉到实无回天之力,才逐渐以笔代戎,用书画作品倾吐自己的心声。至山人创作晚期,这种锐志慢慢消失,而将艺术和宗教嫁接,纯粹地浸沤在一方净土中,从而产生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山人奇特并震撼人心的作品。正可谓“心与境寂、道随悟深”。也可说没有明朝的覆灭,山人的艺术成就可能没有如此之高。
了解了山人的身世,对他的书画欣赏学习就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他的精品和能品如何区别?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何不同?各个时期不同题材和相同题材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用这种对比研究的方法找到我们学习和欣赏的切入点,就会得到愉悦和进步,也有利于鉴赏和收藏。比如有人言,画动物眼睛都是向上翻,以示对清朝的不满与
愤恨,乍一听似有道理,但我读山人画后以为此言不尽山人之意。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人在沉思或急于想找问题答案时,眼睛也会朝上。眼睛上翻,或许是神情特别专注的表现。
在技巧上,若要读懂山人的画,一定要深入细致才是。这使我想起与著名画家唐云先生的一段闲聊:唐先生是一位大收藏家,十几幅山人原作与唐先生朝夕相处。在他卧室,唐先生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荷花册页,激动地对我说:“你看,大师就是大师,那么几枝荷干,刷刷几笔,干顶上这有一笔,侬注意嘛!他稍加了一笔很小的挑点接上,就与其它几干拉开了关系,生动得不得了!”老先生观察如此深入,我当时也似懂非懂地不停点头。潘天寿先生告诫他的学生,不要临摹山人的画,现在想来也有一定道理。的画,初学者确实不能临,尤其是后期作品。为什么?因为年轻,阅历、实践、修养不到,不如先多看、多读,从基本功练起,有了积累再临不迟。据说,潘先生自己晚年若到全国各大博物馆参观,任何书画不观,仅观山人书画。他的书画里吸收了的东西,但又有强烈的自己的风格。如他的书法夸张变形,章法安排布局都有山人的痕迹。只不过取圆弧之势为多,而潘天寿取方悍之势为多。用笔中锋为多而潘天寿以偏锋为主。临其意而非取其形,学其神而非循其迹,这些都值得我等晚辈借鉴学习。   古人云:得师法高仅得其中,得师法中仅得其下。而山人则能做到“得师法高超师法上”。山人的早期作品还是以借鉴学习为主,个性面貌不是很强烈。但看得出,他学习前人绝不一味抄袭。一件他仿黄庭坚书风的颂酒德行书,一看就是黄庭坚风格,其中糅合欧阳洵
的楷书影子,但里面有他自己的意识和风格。他学董其昌的书画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早年学董书法几可乱真,学董山水也不例外,清逸空灵还有过之。而到中年末期,他豁然一变,书画都无董影,但格调和境界要比董高出一筹。常书《兰亭序》学晋人笔意,在多件此类作品中,他在学习二王书法的同时,仍不失自己个性。那二王精美、华贵、细腻的笔划,青藤跳跃奔泻、节奏强烈的笔触,都在他书画中溶炼成一味仙丹。而这仙丹又是他在画外佛禅、神仙之道所悟所修中得到的人世间少有的东西。六十岁左右,他刻的一方“可得神仙”之印,或许是他心中最大的喜悦自慰。
山人对艺术的这种善学深悟、新寂定慧的精神,值得我们对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画大师产生无限崇敬之情。
(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国画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