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剑法十三势
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
抽:剑尖向前,阴手平剑,手臂伸直平稳的由前向后屈臂将剑抽动撤回,以剑刃由前向后滑动抽割,力点在下刃,为攻防兼备剑法;
带:有平带、直带二法。平带者,剑尖向前,阳手平剑,向左后或,转腰挥臂,弧形滑动斜带,力达剑下刃;直带者,剑尖向前,身体后仰,以剑上刃滑动攻敌,属于攻防兼备的剑法;
提:立剑,剑柄向上,剑尖向下,虎口向下,钳把握剑,手臂内旋或外旋,将剑向左或向右竖立提起,属于防守剑法;
格:剑尖向前下或前上,横向摆动剑刃,将对方兵器挑击格挡开为格法。格法有:左右格、顺逆格、冲天格。剑尖向上,往左侧格挡为左格(内格),往右侧格挡为右格(外格);剑尖向下往左侧挂开为顺格,向右挂为逆格;由下向上直挑格挡为冲天格。属于防守剑法;
击:有正击、横击、斜击、反击等法,立剑或平剑,用剑锋或前刃,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斜向,以剑锋攻击,用短促的爆发力,类似于敲。由上向下击为正击;向左右为横击,横击即是“斩”;斜向左下或右下为斜击;剑刃向拇指一侧击出为反击,还有翻身回身的旋击……击法属于攻击剑法,为最主要的剑法之一;
刺:剑尖向前,立剑或平剑,向前以剑尖刺击,以身带剑,肩催肘,肘催手,力达剑
尖。刺剑上可攻头颈,中可刺胸腹,下可取足膝。刺剑配合身法步法的变化有:直刺、平刺、上刺、下刺、左刺、右刺、探刺,后刺、进步刺、退步刺、连珠刺、腾空刺、转身刺、换手刺……等等,刺法为最主要的攻击剑法;
点:剑尖向前,立剑,点剑时,手腕微微上提使剑尖翘起,随即用腕力向前下迅疾点啄而出,力点在剑尖,点出时要轻灵快捷,短促有力,一点即收,属于攻击剑法;
崩:剑尖向前,立剑,手腕微微下压,使剑尖稍稍向下,随即发力,屈腕上翘,以短促的爆发力将剑尖向上弹抖崩起啄击。崩剑时速度要快,沉臂屈腕,陡然发力,迅捷疾快,力贯剑尖,为攻击剑法;
搅:剑尖向前,平剑,以剑身中部为中心点,以腰带动身法,以身带动肩、臂、腕、剑,顺时针或逆时针缠绕搅动剑身,为攻防兼备的剑法;
压:剑尖向前,平剑,阴手或阳手,以剑平面下压住对方的兵器,力点在剑脊,为防守剑法;
劈:劈法有直劈、抡劈、斜劈、后劈。直劈,竖剑剑尖向上直起,向下直接劈击;抡劈,剑沿着身体左侧或右侧绕立圆后顺势向前劈下;斜劈,向左下或右下斜向劈出,斜劈也称为“砍”;后劈,转身向后抡劈而出。劈剑要配合身法步法,臂与剑成一条直线,运全身劲力,力贯剑刃,为最主要攻击剑法之一;
截:分为平截、反截。平剑或斜立剑,剑尖向前,以剑刃横向左右方拦截为截法。剑尖向前下,剑刃左右横向截击为下平截;剑尖向前上,剑刃左右横向截击为上平截;立剑,手心向上,剑刃由下向上截击为反截。截剑臂与剑成一直线,要求动作速度要快,配合步
法、身法的移动、偏闪,避正取斜,避实击虚,斜向、侧向迎击,拦截、破坏对方的攻势。截剑与格剑不同,格剑是以剑身格挡敌兵器,截剑是以剑攻取敌持兵器的臂腕,是以攻为守,攻防兼备的剑法;
洗:古谱云:“洗者,乃剑锋来往摩动也”。洗法有四:平洗、斜洗、上洗、下洗。平洗乃平摩,斜洗乃斜摩,上洗乃由上而下摩,下洗者由下而上摩。身随步转,以身带剑,以剑下刃滑动抹割。今平洗、斜洗、上洗之名称已由抹、削、割、扫等代替,而洗法单指下洗一法:由下向上倒劈而出,力点在剑下刃。洗法属于攻防兼备剑法,是最重要的剑法之一。
对剑三角法:
敌来之剑为截,我应以提,成上三角也;
敌来之剑为刺,我应以崩,成下三角也;
敌来之剑为搅,我应以带,成左三角也;
敌来之剑为劈,我应以下斜格,成右三角也;
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那么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
(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上架于头顶处(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则以掌缘为重点击向“中盘”位置。
(2)再迈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门”。与此同时右臂上架而将左掌击出。
说明: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则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四式:顺水推舟
(1)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臂圈于胸前且将两掌之掌心相对。
(2)两腿不动,两臂上抬并伴之两掌吊于头顶左,右侧方。
(3)两掌以其掌缘为重点,向中盘推出。与此同时,左脚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再摆架成“右寒鸡步”,并将两掌吊于头顶。
(5)右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自头顶上方送出直至“中盘”方位作前推状。
说明:此动左右各一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均可。
第五式:金鸡
(1)左脚踏进半步且令两膝略作弯曲。而两掌则平摊于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状,以便助之下一动作。
(2)左脚踏实并支持与控制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右腿抬起且勾起脚尖即形成“右独提膝式”。而两掌则变为空心拳从两侧抛出取向上盘--此为双拳挂“太阳”法。
(3)再将身体右转,右脚踏进并落地支持身体平衡。然后,两拳变掌平摊腹前继而复变为空心拳抛向上盘。与此同时左膝提起形成“左独提膝式”。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上提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武当剑法十三势技巧
\"武当剑法十三势\"指李景林传武当剑的十三个基本剑式。包括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下文是武当剑法的详细介绍,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元秀《武当剑法大要》释:
“抽”分上抽、下抽二法。其式均系持剑手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剑尖向前方。对准敌腕之上或下部,往右抽拉。
“带”分直带、平带二法。直带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随身后仰,顺势向后带回。平带是持剑手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剑尖向左平拉。
“提”,分前提、后提二法。其式均系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尖斜向前下方,手腕上提。提时重心前移(或进步)者为前提;重心后移(或撤步)者为后提。
“格”,分下格,翻格二法。下格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斜下向上斜格敌腕。翻格是敌近身时闪开其锋,持剑手由手心向内内旋成手心向外,使剑由下向敌腕翻格。
“击”,分正击、反击二法。正击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身平行于地面向前刺击。反击是指剑尖着力点偏重外侧的击。
“刺”,分侧刺、平刺二法。侧刺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向前直刺。平刺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面扁平向前直刺。
“点”,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上向下点击敌畹。
“崩”,分正崩、反崩二法。正崩是持剑手手心向内,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反崩是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
“劈”,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上向前下直劈。
“截”,分平截、左截、右截、反截四种。持剑手手心向内,以剑前部向前截敌腕为平截;向右闪身,剑向左方截敌腕为左截;反之为右截;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由下向上截敌魄为反截。
“搅”,分横搅直搅二法。绞式均以剑尖绕腕划圈,自己之手腕要避开对方剑尖绕行。侧绞为横搅,前绞为直搅。
“压”,持剑手手心向下,使剑身直向下压敌剑。
“洗”,持剑手外旋成手心向外,剑面竖直由下向上撩击。
武当派保健养生八法
武林人天天习武练功,如不明白养生之法,不但成不了高功夫,而且往往练出一身病来,因此养生之道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编我收集整理的武当派练功中的养生八法,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法:忌凉法
前辈师长们说:“热成功,凉看病”。武功练习之后,全身出汗,自然发热,此为正常必然的现象。而停动之后,切忌受凉。热身突然受凉,身体生病。练铁沙掌、铁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一小时内不可遇凉水、摸凉处(手掌不可碰冷水、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否则功夫退尽而成疾病。所以练功人首先忌凉而知保暖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练功出汗以后,不可凉水洗、冷风吹,而应知守汗之法。出汗后,应该用干毛巾擦汗,不可突然跳入凉水中贫凉,不可用电风扇吹。汗毛孔开时,突然遇冷闭住,汗浊余毒积牛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后要保汗,不但不要脱衣服,反要穿上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后,以热水毛巾擦洗身体。以上为守汗法。
第三法:饮水法
人体由水组成,汗后大量失水,故应及时补水,但如汗后如马上大量饮水,即成疾患。正确的方法是:早上练功前先饮一杯头天晚上备好的凉开水,以补一夜的身体失水。晚上练功前,也先饮一杯温凉开水为好。每次练功出汗后,不宜马上饮水,汗干后再少量饮半杯至一杯为宣。
第四法:解雾法
大雾天不应练功,且尽量不要出屋子。因为雾毒浊气,对人体有极大伤害。在这样天气,应知解雾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雾天,要饮三口酒,即饮三小杯白酒,可解雾毒、气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为最好。
第五法:防风法
练功出汗后,不可冷风吹身体,不可面对电风扇。防风如防箭,防止风毒入侵身体。不可在阴处呆,不可在门洞风中站,否则均可生病。风湿之病,多因中风毒而致,故习武练功之人,一定要防风。
武当明目功的技巧方法
练武术的好处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抵抗力,其实还可以保护我们的视力,在武术的各种分类中,都有相应的练眼方法。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武术护眼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当明目功
一、守意明目
自然站立,两腿与肩同宽平行,自然呼吸,仰首望天约一分钟,再低头望地一分钟。然后合目静坐。坐在凳子上,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手指放松,手心劳宫穴对准髌骨之上。微微合目,舌顶上腭,意首上丹田(印堂穴)。闭目养神,使眼睛清凉,视力倍增,意守2分钟后开目,双目微张,引光入目,可滋补眼珠。
仰首望天约一分钟
二、视物明目
自然站立,舌顶上腭通任督,意守天目。然后找一远处物体,瞪大眼睛远视半分钟,
在找一近的目标,近视半分钟。如此交替进行,以恢复眼睛调节远近的功能。
当然,一般可以选择贴近大自然的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好,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释放心情,快速进入状态。
三、引气烫目
自然站立,舌顶上腭通任督,双手成抱球状于面前,手心对准脸部,做双手心慢慢接近眼睛后又慢慢拉远的动作,在接近的过程中,意念手心发出一股外气,灌进眼睛里面。拉开的过程中,不用意念。
如此反复12次,会觉得手心与眼球都产生热涨的感觉,此乃外气进入眼球通达气血的效果。贯完12次后,将双手快速擦热,用手心覆盖在眼睛上,让余热烫目,然后搓一搓脸。
四、松紧吐纳
自然站立,两腿与肩同宽平行,舌顶上腭通任督,意念双眼。开始合目静坐,自然呼吸,鼻吸口呼,吸气时收紧双眼球,呼气时放松,反复36次。
眼睛的保护,主要还是在适当的休息,一定时间的闭目养神是非常必要的,即使时间很短暂,也可以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
练功要求
1、思想集中,无杂念,合目。
2、早晚练一次,如当日眼睛过于疲劳,可适当增加次数。
3、练功后的穴位以达到微热及微酸麻感为宜。
练眼法
练眼法,又名眼功;变名夜视功。此功专门锻炼眼肌与视神经,以改造和提高视力,保护眼睛的一种保健的,是武术内功的必修。
一、练功要领
取站位或坐位均可。
①站位时,两脚开立平行向前,与肩同宽,足趾轻抓地,膝微曲、松胯、收肛、收肾、收腹、含胸拨背,沉肩虚腋,头颈虚顶。两手合于丹田(在脐下一寸半气海穴)。男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女的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并且注意要使百会穴、丹田穴、会阴穴要在一条直线上。还必须注意含胸拨背与松跨。含胸者即胸略内含,使气深于丹田;拨背者即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拨背。具体做法是肋骨内含,脊骨平背,自然含胸拨背,气略下沉。松胯,即深吸一口气,略向后坐、后把气缓缓吐出、胯也随之放松。
②坐位凳的高度要适当。身体端正、屈膝成九十度,两大腿平行、双足平踏地、两手置膝上。其它要求同站势。
无论是站位或坐位、都必须微闭唇扣齿,舌抵上龈。其目的在于沟通阴阳任督两脉。练功时,气血运行时由快到慢,均匀无息。
二、练功方法
有运经功、运视功、运点功,运按功四步练法。现分别阐述。
①运经功
指循足厥阴肝经运气去病法,功势与要领同前。闭目、松体、意念循肝经起于大敦穴,(足拇指外侧处)沿小腿、大腿内侧入腹部上至章门穴、期门穴,再咽喉部上穿入水沟穴,至眼部承泣穴。睁开眼视前方数米外固定目标,意想除去眼内浊气。重复练习九次。
②运视功
指沿眼周围运视法。功势要领同前,闭目、松体,意念集中,先闭目内视双眼上下,左右,正视,然后从左至右、后从右至左旋轻练习。重复练习九次。
指沿眼周围运视法
③运点功
指运气时选某一点的练法。功势与要领同前。闭目、松体、意念集中,先远望数米内的某一固定点。(如树木或花草)眼目虎视即瞪视,然后闭目内视。双眼一睁一合。如此重复九次。
④运按功
即运气于手指以意点按眼部经穴法。功势与要领同前,闭目、松体、意念集中,意领气于两手剑指(食指或中指)进行点按。
运按的路线有三条
1.先从百会,然后气沿督脉,经神庭注入印堂穴(即百会→神庭→印堂)。
2.再沿双眼周围循穴进行。即从印堂→攒竹→鱼腰(沿眉)→丝竹空,眼角→球后→承泣→健明→崐终于睛明,运按一周。即先从左眼眉弓至右眼眉弓,反自右眼眶下,顺逆方向各七圈。
3.再从百会→印堂→分循两眉左右绕眼睛周围,经睛明下至鼻旁两迎香穴会于人中,顺前胸下至丹田重复练习。
三、收功
古人云:练功不收功、收获白白扔。练功因此必须收功,练功出现的口中津液被古人尊为“圣水”,“神水”,必须分三口以意作用咽入下丹田。
双手缓缓向前提起至肩平、屈肘,指尖相对,手心朝下,轻轻下按经膻中、下丹田而自然放于体侧,或合掌以右手压左手(女性相反)贴于腹部丹田处,闭目休息片刻即可收功。
四、调心与调息
通过调心入静、自然呼吸闭目平气,展眉舒胸,睁眼时吸气,闭眼时呼气。意念与呼吸协调配合进行练习。
武术基本功
腿功
1、正压腿
面对一定高度的物体,左脚跟放在物体上,脚尖勾起,两腿伸直,两手扶按在左膝上,或用两手抓握左脚,然后上体立腰向前下方振压,用头顶尽量触及脚尖。两腿交替进行。学练要点,两腿伸直,立腰挺胸前压。
2、侧压腿
右腿支撑站立,左脚从体侧放置到一定高度的物体上,脚尖勾起,右臂上举,左掌立于胸前,两腿伸直,腰部挺立,上体向左侧下振压,振压幅度要逐渐加大,直到上体能侧倒在左腿上。两腿交替进行。学练要点,两腿伸直,开髋立腰挺胸,上体完全侧倒。
3、竖叉
竖叉大家应该都了解,就是劈叉的意思,方向是前后一条直线,双手举起贴耳朵,两腿交替的进行锻炼。学习要点,抬头挺胸,两腿伸直,双脚绷紧。
腰功
1、前俯腰
身体向前倾俯,塌腰,双手触碰地面,坚持几秒后,双手绕过双腿。将两脚跟抱住,尽量使上身贴近腿部。学习要点,双腿绷直,上身尽量向前向下弯曲。
身体向前倾俯,塌腰,双手触碰地面
2、甩腰
开步站立,两臂伸直前举,以腰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甩腰动作,两臂也随之甩动。学练要点,两腿伸直,腰部放松,后甩时抬头挺胸,甩腰动作紧凑而有弹性。
3、下腰
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伸直上举;腰向后弯,抬头,挺腰,双手撑地身体呈桥形。学练要点,两脚支撑站稳,膝关节尽量挺直,腰部后弯上顶,脚跟不能离地。
肩功
1、压肩
面对一定高度的物体,两脚开立同肩宽,上体前俯,两手抓住横杆,抬头挺胸,塌腰,用力向下振压。学练要点,两腿伸直,肩部松沉,用力震压,力点集中于肩部。
2、单臂绕环
左弓步站立,左手扶按左膝,右臂以肩为轴做直臂的顺、逆时针绕环。两臂交替进行。学练要点,臂伸直,肩放松,绕立圆。
3、双臂绕环
开步站立,以肩关节为轴,两臂分别向前和向后做直臂绕环。顺、逆时针绕环交替进行。学练要点,身体正直,臂伸直,肩放松,绕环协调和顺。
八段锦床上十段
八段锦是流传至今的一种广为人知且行之有效的健身术,种类很多。下面有由小编介绍在床上的八段锦的十段功,其配合呼吸将内气运至四肢百骸,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从而使人体快速恢复健康。
第一段:
每天早晨起床前及晚上临睡前,仰卧于床上,全身放松,面带微笑,双手呈抱球状,
置于小腹上方,距肚腹约20厘米。闭目,舌抵上腭,然后开始有规律的呼吸:口吐鼻吸先吐后吸,吐多吸少,吐时念,吸时静。即先用嘴吐气一口,同时按“六字诀”(唏、呵、呼、嘘、吹、嘻)的字音进行默念,每次默念一字,共吐纳6次,从而达到祛病除邪之效。
第二段:
姿势同上,按以下方法接着凝神吐纳:先吐后吸,吸多吐少,吸念吐静,口吐鼻吸。即将身体摆正后,吐气一口,略微停一会儿,再吸气,同时默念上述六字,吐气时不念,而且吸气时要尽量缓慢,多吸一些气,如此吐纳6次。本段具有补元气、壮肾阳之效。
第三段:
第二段练完后,丹田之气已较充足,此时可借吐气时小腹凹陷之机,用意念使丹田之气转向命门,并沿督脉上至玉枕、百会诸穴。等真气在百会(上丹田)盘旋数周之后,再随吸气小腹凸起之机,让盘旋于上丹田的真气经任脉下归丹田。这便是“小周天”。功至此境后,必有热气循督脉上行、有凉气循任脉下行的感觉,异常舒适。如此行功6圈后,休息片刻,接练下一段。
第四段:
接上势,将两臂伸直放于体侧,然后弯曲手指和脚趾,闭目瞑心,面带微笑。待小腹有“气机”时,进行吐纳:吐气时,乘小腹内凹之机,意念丹田之气蹿至命门,且分成上下两路,上行一路至大椎后,再分成左右两路,分别沿双手外侧的手三阳经运至十指端;下行一路则在命门分成左右两路循足三阳经至十趾端。此时切忌内气外放外泄,否则易伤元气。吐气完毕,稍停,再吸气。吸气时,小腹外凸,并意念手指之气循手三阴经上行至
膻中,接着沿任脉回至小腹丹田,脚趾之气则同时循足三阴经上行回归丹田。如此反复运功十余次,便会感觉手指、脚趾有胀热感,经络畅通。
常练本段,可调节机体的整体性能,对瘫痪、风湿病并伴有末梢麻木者效果尤佳。
第五段:
盘足而坐,面带笑容,双目微闭,两手掌合十置于胸前,待心神安定,开始有规律的吐纳:吐时双手固定不动,头随之向下低,使鼻碰手指尖。稍停,再行吸气,同时头逐渐抬起,随之向一侧扭转,并将双手挤向相反的一侧,使气至丹田。吸气毕,稍停,再呼气,同时双手恢复正位,头也随之低下,使鼻与食指相碰,如此反复呼吸6次。
本段具有宽胸利气,增强心肺功能之效。
第六段:
接上势,双腿盘坐,双手呈抱球状置于腹前,待心平气和之后,开始吐纳:吐气时将双手转向肚腹,小腹内收,头随之前倾。吸气时,头略向后仰,小腹自然鼓起。吸毕,恢复前坐姿势。如此反复吐纳6次。
本段可清肝利胆,健脾胃。
第七段:
如前坐定,握拳。将两臂举起,使拳头与头顶平,成“山”字形,成定势。待心平气和之后,开始吐纳:吐气时,双手略向前伸,头身也随之略前倾,小腹同时自然内收。接
着吸气,双手十指用力抓紧收回,成“山”字形,头身也随之升起且稍后仰。接着闭气,快速摇动肩节3次(要求筋骨作响)。随后再如前吐气、吸气、闭气,反复练习6次。
本段能加强双臂的韧带功能,使臂力大增。
第八段
: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吐气,双手掌心向下尽力伸向前方,以摸到脚趾为佳(习者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同时小腹自然内收。吐毕,保持俯势片刻,然后吸气,双手举起,使手掌托天,同时头身顺势后仰,小腹也随之自然鼓起。如此反复吐纳6次。
本段可预防骨质增生、椎体老化,并加强肾脏功能,延年益寿。
第九段:
双腿盘坐,双手置于小腹,配合极慢的摇晃动作进行吐纳:先正身吐气一口,吐完后,稍停,再作圆形摇晃,同时配以吸气;然后吐气,恢复正位。共摇晃12周,逢单数则左下右上,遇双数则右下左上。摇晃速度越慢效果越佳,摇晃幅度越大越好。
本段旨在放松身体的各个关节,让散布在全身各处的真气聚于丹田,为收功做准备。
第十段:
调息收功。正身盘坐,缓慢呼吸,全身放松,渐渐忘记呼吸,从而达到似有似无的“胎息”状态(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以心静气匀缓为度)。不久,便会感觉到周身之气呈现螺旋状收归丹田,舒适之感无法言表,至此便可收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