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
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17.图5为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                                         B.段祺瑞C.张勋D.溥仪
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农村城镇
17.6%8.0%8.9%4.5%
消费水平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贵族滥用权力
2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由英国扩展到世界21.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22.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图6反映了
图6  2009—2010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都超过发达经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
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
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
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3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
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4分)(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 2012年:12C13D14A15B16D17C18B19D20A21B22C
36(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主张:资产阶级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进步意义:资产阶级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的“国民”;中国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37(1)社会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干预经济。共同精神:人文主义。(2)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等次得分观点论证表述第一等
9—12分
观点正确,史实准确,
思路清晰,
能辩证认识史论结合密
表达确切
问题切论点基本正史实基本准有基本思确,认识不确,史论结路,表达不
第二等5—8分
够全面
第三等
0—4分
合不够密切够确切
论点不准未能结合史缺乏条理确,认识模实,仅能罗性,表达欠糊列部分史实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