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28式
  太极拳的⼿法多种多样,下⾯为⼤家介绍下武当太极拳28式⼿法,希望能帮到⼤家!  第⼀式:预备式
  姿势:⾯南直⽴,⾃然中正,全⾝放松,两眼平视,头正直,项松竖,头顶虚灵,仿佛上顶有线悬梁之意;下颔微收,齿轻合,唇轻闭,内⾆轻触上腭;两臂坠肘下垂,沉肩松胸,⽓含⼩腹,肘不贴肋,⼿⼼向⾥,中指肚轻贴腿侧(裤缝);松胯,两膝微弯,分脚,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趾随意动⽽抓地;呼吸顺遂平畅,意守丹⽥。
  要点:头顶悬意不可缺,长腰松胯,护肋,胸间不凹不凸背要圆,⼗趾抓地空涌泉⽳。  说明:
  1、此预备式乃⽆极式,其基本要领均体现太极拳贯串始终的各项要求,故在⾏拳过程中均应⼀贯持守这些法则;  2、此⽆极式暂未分阴阳虚实,但重在呼吸⾃然,意守丹⽥,虽静犹动,势如张⼸待发之动意,守我之静,待⼈之动;
  3、思想集中⽽虚静⽆物,神⽓抱⼀⽽达⽆形⽆象之感,然意存丹⽥⽽待动,保持⼀种平和静⽓,安祥随和,全神贯注⽽内敛⼀种神⽓之韵。  动作:双⼿托天  ⽓沉丹⽥  1.双⼿捧天
  两臂分别从两侧,意动、⼿动、腕、肘整体⼀起向上缓慢抬起,沿斜前⽅起⼿(与⾝体成180度) 起⼿与肩平,沉肩坠肘,撘腕,此时是吸⽓和意念吸收地之灵⽓之势和灵⽓向上运⾏之中,⼿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捧天之精华之⽓,⼜转腕向内,⼿向上抬⾄头顶百会⽳。此时是吸⽓和意念吸收地之灵⽓之势和灵⽓向上运⾏之中,⼿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臂从裤缝侧上⾏时,捧天之精华之⽓,当到达头顶时,⼜转腕向内,掌⼼遂变朝下,⼗指相对,意念天地之精灵汇聚百会⽳。  2.⽓沉丹⽥
  接上动作(在⼗指相对掌⼼朝下时),沿体前前臂以抱球状下⾏,做不明显呼⽓,意念百会真⽓下⾏⼈中⽳,达鹊桥,沿任脉、经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中脘、神阙,聚回丹⽥。双⼿亦同达下腹,后分别沿带脉斜下胯边,回⾄⽆极式。  要点:
  1、这是⼀个深呼吸过程,意念周天循环,呼吸要彻底,⼿意牵引要协调,吸尽天地灵⽓,真⽓存聚丹⽥。
  2、这也是开始进⼊功态的⼀个起势,保持全⾝放松,⼼情平和舒畅动作慢,匀称⼀致,呼吸在⾃然之原则下,由师傅和⾃⼰的熟练程度⽽掌握⽅式。
  说明:掌经云:“先在⼼,后在⾝。”修道即修⼼,故⾸先要⼼⽆杂念,开始练此功也须遵循“有为”地存想内观之法。此运⾏⼤周天之功是,先扣脚⼗趾⽽提涌泉吸地之灵⽓,实质⼀是稳定脚根,⼆是活动经脉,沿阴跷上⾏缩阴提肛,过三关到达百会。此时两⼿劳宫及天门九宫打开吸收天之精华⽽聚汇百会,再由百会沿任脉下到丹⽥,此中真⽓保存,⿎腹蓄⽓,废秽之⽓随放松之体散发体外。
  这⼀过程意念可强可弱,不可过僵过执,动作要慢,意念、动作、呼吸三合⼀,要协调。所以预备式的⽓势就影响和决定整个⾏拳的效果,需下功夫练习。  第⼆式:起式
  动作:1、提⼿上绷 2、虚步下切  1.提⼿上绷
  两臂分别内动,向上搠起,⼿⼼由相对变为向下,上棚同时胯膝下坐,成马步,⽓在丹⽥,慢慢屈膝成115℃屈膝度根据架式⾼、中、低⽽定,通常以中架为例,以下均同中架)。搠⾄臂与肩平,要意达指梢⽽微微坐腕,⼿变勾⼿,  2.虚步下切
  接上动做,重⼼在左脚,坐胯右脚变虚,脚尖着地,同时右勾⼿顺左⼿腕下切,在转移重⼼到右边,同时左⼿顺右⼿完下切⾄右边,45度⾓⾄膝下⾜三⾥侧,屈臂沉肘格架在与肩平。  要点:
  1.遵循拳经“⼀动⽆有不动”原则,全⾝⾸先在放松的前提下,⽤意不⽤⼒地开始柔和运转,轻灵与沉着俱在,变换虚实,注意上下,⼀动就开始体现阴阳。
  2.⾏拳中腰⾝、⼿、腕、肘、胯、膝均活⽽不僵,活⽽不乱,松⽽不懈,刚⽽不僵,以意引动有规则转动,⾝体似屈⾮屈,似直⾮直,动作到位,意⽓也⼀定到位。
  3.⼀般按呼吸⾃然原则,多以起时吸, 沉时呼,即上吸下呼,但均不明显⽤⼝⿐,⾏拳保持匀、细,因其动作缓慢⽽⼜深长,所以⼀般开始学拳架动作,不必过分注意呼吸⽅式。时时注意⽓沉丹⽥⽽意于腰腹,活于胯部。  ⽤法:
  因为太极拳因⼈⽽动,因敌⽽变,所以在⼀个招法中可因对⽅的⽤⼒和攻击⽅式⽽采取⼏种不同的攻防⽅式,故此,在介绍其⽤法时,⼀般只突出⼀例,其余稍加说明或省略。
  太极拳起势在⽤法上,须符合贵化不贵抗,后发先⾄的思想,化中有打,打中有化。
  “双搠撑掌”主要是应付对⽅“双风贯⽿\"或“双按推掌\"。对⽅欲出双拳击打头部,我则坐⾝,使对⽅落空,同时出双掌对对⽅胸前的空处推掌。如果对⽅双按掌来,我搠撑相接,粘上⽽随⼒化⾛,根据对⽅变招⽽再出招还击。多数⽅式以脚下虚实变换,⼿法⼀防⼀攻⽽⽴判胜负。 “虚步下切\"中含有⼏种变化⽅式,据敌⽽⽤,⽽⽤时之势,已不再像虚步下切之定势了。  第三式:退步崩式
  动作:1、丁步抱球 2、转⾝架掌  1.抱球独⽴
  接上式。重⼼移⾄右脚,右⼿与左⼿由勾⼿变掌成包球式,脚成丁字步,右45度⾓。⾝体保持正中,背直不屈,两掌⼼相对,右腿微屈。  2.转⾝崩式
  接上动。由腰转带动左腿向后(东北),脚跟先着地,成左⼸步;左⼿随⾝体由下朝上划弧崩起,掌⼼朝⾥,右掌由眼下经胸前向左腋下推出,横掌于丹⽥处,掌⼼向下定型时,⼿、脚、⾝、步⼀起到位。  要点:
  1.正如介绍武当三丰太极拳特点时说过:此拳步法灵活,仅从开始⼏动中可以看出步、腿的灵活度,同时要求步、⾝、⼿,齐到合⼀。  2.动作连贯性不可分割、断劲,在定型时,微有内劲到达之意,⾮单操练时,不得⽤⼒或发⼒。
  3.此拳架攻防意义很强,虽练时不专注攻防作⽤,但要明细其⽤法。此转⾝上步、上搠下打之法,动作显明,同时可变作左揽雀尾式的⽤法,惟⽅向相反,⽤法不另叙。  第四式:揽雀尾式  动作:1.回⾝抽掌
  接上式。由腰⾝带动右⼿,由横掌前按变内旋成仰掌,往右回分,左⼿外旋变压掌和外切掌;左脚回扣(即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转30度),⾝体变成右靠⼸进步。  2.虚步拧转
  上动不停。重⼼移⾄左腿,右肘下沉,右⼿外翻,带前臂滚旋,右脚变虚;左⼿由胯下翻掌向左前⽅到左侧上⽅,⾄左侧时,脚下左脚变实,承担重⼼;左右⼿掌⼼相对成抱球式。
  3.上步靠掤 上动不停。左脚落地着实,右脚急上步于右侧,向斜前⽅45度出步,⾝、
  肩、膝同到;右⼿由胸前划内旋弧⾄裆前,左⼿随按劲沉肘,转回头前掌⼼朝⾯。
  4.撩肘掤 右⼿由裆前朝外,由下⾄上,再由肩、肘、⼿节节贯穿,划弧上掤⾄右侧 前⽅。左⼿在后,掌⼼与右⼿相对。  5.马虚搬
  右⼿向右前⽅掤⾄与肩⾼,膝与肘相合,⼿尖与脚尖相对时不再往前。接着右⼿开始由内向外翻掌,左⼿由外向内翻掌,重⼼移⾄左脚,左⼿在前,右⼿在后,向左边捋过,右脚变虚,右掌⼼向卞,左掌⼼向上。  6.上步挤
  上动不停。左⼿从左脚后收再向右肘处,掌⼼朝上捅出;同时重⼼移⾄右脚,左脚跟左⼿⼀起上步,先脚跟落地,承担重⼼;右⼿从左⼿⾄左肘下抽回,再沉左肘滑滚向左⼿,掌⼼向外。  7.落步按
  当左右两⼿交叉会于右膝时,两⼿随臂转翻掌,并搂过右膝,收回腰问后从腋下推按出去;同时当⼿搂过膝盖时,右脚提起,蹬脚后落地,肘到脚到⼿到,成马步双按掌式。  要点:
  1、此式分解动作多,较为复杂,也是独特分别于其它拳架的标志。实际运⽤要注意⼿、⾝、脚、意、⽓、⼒齐⾄;  2、此式劲⼒明显,靠、掤和落步双按是典型的⼒点(⼒点是实际⽤法上的技击发⼒处),要注意体会;
  3、式中连绵性强,不能脱节,要⼀环套⼀环,在推⼿和技击中配合得好,很具威⼒,但主要不能散、乱;  4、此中步伐变化多⽽快,步幅⼤⼩可根据⾃⼰架式变换,虚实⼀定要分清,  实腿承受重⼒要沉裆,敛臀,保持腰胯的灵活。
  说明:从上⼀式转⾝掤掌(有⼈称⿊虎掏⼼)后,回⾝时若后⼿被⼈拿住,则左⼿从右⼿上削砍⽽出,击打对⽅腰肋。当对⽅右边拳击来,我⽤右前臂接粘,沉肘松肩⽽翻掌粘拿,同时坐胯转上左步右⼿。左⼿乃虚招,能实则打,不实则回护头脸,左⼿从外⽤掌砍对⽅胯,若对⽅招架,顺右脚上步对⽅裆中,左⼿护脸头,右侧⾝膝顶背靠;若不成出右⼿从下打上,再不成便掤住对⽅。
  掤住对⽅后,⽤前臂或⼿掌鱼际等感觉粘上后,顺对⽅之`捋化,左⼿封对⽅中节或另⼀⼿,同时进步,插裆和套步,顺⼒将对⽅按出或推出。
  第五式:顺拉单鞭  动作:
  1. 接上按式。左⼿朝上微翻掌,向左随⾝体带回,右⼿在距左⼿尺余,掌⼼向上,托时之意,随⾝向左移,重⼼在左脚,左脚以后跟为轴随⼿臂向外转,右脚后跟不动,前脚掌回扣,与⼿臂同向,成丁字步。
  当转⾄左侧丁字步后,右⼿由仰掌旋臂成向外、向下的抓掌,左掌变托掌,向右以右脚为重⼼拧带;脚法与前相反,即以右脚跟为轴向右侧随⾝、⼿臂移45度,左脚以同样⽅式回扣45度。
  2.左脚收回,随⾝起⽴,左⼿护右肘,右⼿从斜前⽅突出;然后右⼿翻掌勾⼿,指尖向下,左⼿由护右腕;重⼼在右脚,左腿随机提起蹬出。  3.重⼼仍在右脚,右勾⼿不动,⽓下沉,左脚、左⼿由腰带动⼀起向左前⽅挥迈⽽出,变成左⼸箭步。  要点:
  在左右平带过程中,拧劲等暗劲是关键,要求也很严格。像两掌⼆⽅向相对,意为把持⼿和肘,时时可采撂制住对⽅,往返之变是根据对⽅⼒的变化⽽变化,折叠过程中的⾝、腰、脚均要⼀致变化,体现整体性,才能制敌。即为变化⽆⽅之意,根据对⽅空处、破绽处⽽击,上架⼗字⼿,下出进腿,落步⽽顺掌到,动作是圆⽽连贯,有⼀定的实⽤价值。
  ⽤法:单鞭之⽤,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每⼀个动作是⼀个技击⽤法的母式,这⼀母式本⾝可以发劲击⼈外,还可演化出多种招式。就是若对⽅朝我中上部⼀拳击来,我⼀⼿粘拳头、⼀⼿托臂肘,运⽤听劲掌握对⽅⼒向,既可采撂拿脉、反⾻,也可把架肘靠⽽放出对⽅。  2、若对⽅⼒⼤,肯定会反抗我之⼒,我则顺其⼒变成拧捋⽽击空胁。
  3、若对⽅中胁击不成,则上击咽喉,架肘击裆腿,乘机进步⽽放发。关键是⼿脚进肘,⾝腰要捅跟⽽上,有⼀种捅挤之势。  第六式提⼿上式(或回⾝提⼿)  动作:
  1.接上式。重⼼右移,左脚尖回扣,右腿受重⼒,左脚和左⼿同动,左⼿向下、向怀内划弧同时右⼿带回与左⼿放⾄腰间;左脚经右脚边向正前迈定于正前⽅成丁字步。
  2.⾝体重⼼移在左脚,右脚右⼿同动,右⼿由下向上与右脚⼀起侧⾝向正前⽅,随⾝屈膝坐⾝,在正前⽅右⼿经膝前插掌向右脚尖,随之由腰带胯、带腿随动右⼿变勾⼿,与右脚⼀起随⾝上提,上达与肩平,成勾提⼿式。左⼿⽴掌于右⼿肘关节处。
  3.重⼼在左⾯,腰⾝带动右胯,腿与⼿、臂⼀起下落成⾼⼸步,左⼿随⾝化收回腰间,右⼿随落⽽按切在裆前,掌⼼向下,形成⼸步切按掌式。
  要点:
  1、经云:粘即是⾛,⾛即是粘。单鞭之后的左⼿对来敌之变,就是粘化之法,粘后护⾯,侧⾝上法,护⾝打下,随化随进,其妙法也。  2、提⼿之式,即右⼿勾与右脚尖,有⼀根线带着之意,连呼吸⼀起同动,落步按封时,呼⽓。  3、⾝法要协调,稳固,沉肩松肘,意在腰际,带动全⾝。
  ⽤法:左⼿对敌之攻势,先粘化,或格粘或化拿,随后护⾯进⾝,偷步旋转步法,委⾝击敌下部,若不中,可随之蹬裆,踢腿,落步按封。主要对付来势汹涌之拳脚,沉⽓按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