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廿[niàn],意为二十。
“每月两节不变更……下半年是八廿三”说的是:上半年的每个月两个节气,前一个节气在六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一号左右,前后相差1~2天。下半年的每个月两个节,前一个在八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三号左右,前后相差
1~2
天。
立春:表示严冬已逝,春季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
雨水:由于气温转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
春分:这一天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昼夜长度各半,冷热均衡,一些越冬作物开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谷雨:由于雨水增多,滋润田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小满:“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芒种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可以采收留种了,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夏至:是全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说明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
小暑:属于“三伏”中的初伏,天气炎热、蒸闷。气温虽高,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立秋:预示着秋季即将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不过暑气并未尽散,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之说。
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暑天即将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秋分:与春分相同,昼夜几乎等长,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
寒露:冷空气渐强,雨季结束,气温由凉转冷,开始出现露水,早晨和夜间会有地冷露凝的现象。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由秋季过渡到冬季的节气,开始有霜冻的现象出现。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田间的操作也随之结束,作物在收割后进行贮藏。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地呈现初冬的景象,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天气较冷,不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围也更广。
冬至:与夏至相反,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数九”。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加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