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l0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Oct.201O 第26卷第5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1.26 No.5 浅析视觉的艺术创作 锕岩 (长春教育学院科研处,吉林长春130061) 摘 要:视觉艺术即研究人的视觉世界的艺术,属于感官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创造的是丰富多彩的视觉空间, 并最终以视觉图像的形式把事物及思想背后的“透明”结构呈现给人们。视觉艺术研究旨在从艺术的角度使人 们获取视觉经验最大限度的积累。使人的视觉经验由低级向高级健康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享受魔力无限的视 觉世界。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 关键词:视觉艺术;视觉世界;图像;视觉经验 中图分类号:T0一O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6531(2010)05—0087-02 一、视觉的艺术 后面过程中所记录的便是经过视觉经验抽取的典型图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个论式引起过不少争议, 像。那么,艺术家的研究也就相对集中,有了针对性。 也常被误解,它探讨的是社会这个躯体的改造,每个 图像不仅仅影响到思考的过程,他们就是思维本身。 人都能够——探讨的前提是必须参与其中,才能促成 图像甚至可以被看成是思维实体,他们对我们的依赖 社会快速转型。 和我们对他们的依赖一样多。 扩展的艺术观念:人必须向下。与动物、植物、 在艺术家的视觉记录过程中,还有两种比较特殊 大自然,向上。和天使、和神相互维系、联接。 的研究对象。一种是经过艺术家创作的典型图像,一 ——约瑟夫・波伊斯 种是抽象图像。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典型图像,我们无 艺术作品与疯癫共同诞生而成为现实的时刻.也 法绕开他们,因为他们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给我们提 就是世界发现自己备受艺术作品谴责,并对那一作品 供即成的视觉经验,如此往复,循环不止。抽象图像, 的性质有责任的时刻。 包括人的意识、空气等抽象事物,我们一般不能直接 ——福柯 看到这类事物本身,只能看到它们在事物身上的各种 视觉艺术即研究人的视觉世界的艺术,属于感官 表现及反应,就像我们看不到空气,却能看到风吹过 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创造的是丰富多彩的视觉空间, 后树枝的摆动。对于这类图像,视觉艺术家研究的不 并最终以视觉图像的形式把事物及思想背后的“透明” 是“树枝的摆动”,而是使树枝摆动的“空气”,这很 结构呈现给人们。就其艺术样式而言,它包括传统的 有意思。再比如,一个老农的终身劳作,我们一般无 创造幻觉空间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录像艺术、波 视其劳作本身,而是去关注是什么驱使他终身劳作, 普艺术,以及创造空间的雕塑艺术、装置艺术、大地 并使这个“什么”视觉化、清晰化。 艺术等,还包括一切正待诞生的新的以视觉形式呈现 三、视觉艺术研究任务 的艺术样式。套用一句话来说,视觉艺术来源于视觉 视觉艺术研究任务是使具体图像和抽象图像背后 世界并高于视觉世界。毫无疑问,视觉艺术空间将更 的“透明”结构视觉化显现出来,换言之即使视觉经 自由并必将对这个世界发生特定的作用。 验视觉化。 二、视觉艺术研究对象 首先,这个任务的完成是一个艰巨的的过程。前 视觉艺术研究的对象是视觉中的世界,世界中的 面讲过的视觉艺术对象其实是公开的,对每位视觉艺 视觉。我们可以把人的眼睛看作一架不间歇移动的摄 术创作者而言视觉世界是相对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 像机,这架摄像机所记录的一切视觉图像都属于视觉 艺术家们风格迥异的视觉经验,所以艺术家们创作出 艺术研究的范畴。随着图像记录在量上的增加,这些 来的新视觉图像才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它不再追 图像必然与人的艺术素养发生反应,进而生成独具个 寻图像背后不可见的思想,而是直接寻求图像中可见 性的视觉经验。这样一来,有了视觉经验的摄像机在 的思想。在图像中思考或者运用图像进行思考,这一 收稿日期:2010-08—02 作者简介:何岩,女,吉林白山人。长春教育学院科研处讲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 假说必然导致另一假说,那就是必然有一种外部思想 立的思想史,是绘画自身即被看做是文化实践的一部 或者说超越于人类意识的、存在于图像世界中的外在 分,也被看做是对文化实践的反思的历史。 化的思想,究其原因,就必然涉及视觉经验的生成问 第三,视觉图像的整理。这一过程可以是具体的, 题,不容忽视。 也可以是抽象的。围绕已定的“透明”结构,可以进 视觉经验的生成,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 行大量具体的整理工作,对图像素材进行反复抽取、 即艺术家的个人素养。福柯说过: “我们必须像创造 拼接、重叠、弱化、强化、解构、重组、再解构、再 艺术作品一样创造我们自己”。由此可见艺术家素养的 重组,直到生成满意的视觉图像为止。也可以把这一 重要性,艺术素养创造性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甚 过程抽象化,整个具体的整理过程全部在大脑中抽象 至可以说,艺术作品即是艺术素养的视觉化。只要作 完成,一蹴而就。有一点必须清楚,阅读形象需要一 品一亮,内涵高下立分,无需多言。另一个重要因素 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必须有一个超越了当下和实际 是视觉图像素材的收集,这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外 的价值的历史。必须有这么一个参照系,我们为之找 延。如果说艺术素养决定艺术作品的深度,那么素材 到参量,这将是视觉文化课程中要教的一个基本技巧。 的收集则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广度,因此,一个成功的 最后,视觉艺术再创作,是整个艺术创作中的高 艺术家,除了具备极高的艺术素养外,还必须有开阔 级阶段。经整理后的素材一般是局部的、散乱的、不 的视野。 确定的,只有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再创作,并揉进个人 其次,在视觉经验生成并使之视觉化的过程中, 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具有感染 可能艺术家会有这样的体会: “并非所有的人都生活 力的视觉艺术作品。 在同一个现在,他们只是凭借在今天可以被看到的这 但是,在艺术现实创作中,我们往往会发觉艺术 点而仅仅在表面上共同生活于现在,但这并不意味 创作本身并无章法可循,而且在实际创作中也无需太 着他们和其他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布洛赫语)”。的 循规蹈矩,视觉艺术创作应该是自由的,因人而异的, 确,人作为视觉的主体,其内在差异性不容置疑,而 强加的条条框框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不会有任何积极意 追根溯源,这种差异性的始作俑者,应该就是艺术家 义,只会给本来不大的创作空间徒增桎梏而已。 五、视觉艺术研究的意义 艺术素养的差异性,或者说是艺术家视觉经验的差异 性。可以想象,这种世界本原与个人视觉世界的差异 个人从新生到衰老,视觉记录伴其始终,从未 性或矛盾的存在给艺术家造成了多么大的冲击:大家 停歇。可以想见,在每个人的视觉图库里,有着多么 既然生活于貌似相同的不同世界,充满个性的艺术作 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然而,这些图像对于我们自身 品如何交流便成为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必然导致 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一些视觉标准同步出现。有了这些 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像的强势已经 标准,整个视觉艺术的交流才能得以维系,尽管这些 超越了文字,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 标准的存在并非完美无缺。 式。人们可以通过“视听”来感知和理解世界,对 四、视觉艺术创作 “视”的依赖和强调是前所未有的。应该说,视觉天性 第一,视觉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是艺术家应该具 本身并无高下之分,但视觉图像在人脑中的反应却有 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原因如下:首先,没有一定的艺 天壤之别。视觉艺术研究旨在从艺术的角度使人们获 术素养,就没有相关的艺术知识储备,也就必然缺乏 取视觉经验最大限度的积累,使人的视觉经验由低级 相关的视觉艺术语言的支持,这样的视觉艺术创作很 向高级健康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享受魔力无限的视 难继续下去。其次,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便很难发 觉世界,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 现或领悟到事物及思想背后的“透明”结构,当然也 视觉艺术所信仰的是:从视觉的角度,以视觉为 就谈不上使其显现出来,使之视觉化了。再次,没有 基点,影射万事万物;以视觉为语言,读取一切信息。 定的视觉素养,便很难生成视觉经验。 总之,世界是视觉的世界,视觉是世界的视觉,世界 第二,视觉艺术创作应具备充分的图像素材。视 无限,视觉无限。 觉艺术创作过程中,图像素材的质量将直接或间接地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林夕等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 对创作产生影响,有充分的图像素材储备,将会使创 【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反之,在创作中则捉襟见肘, 究[2】(台)陆荣之.“破”后现代主义[M】.文汇出版社,2002. 错误百出。只有对图像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揭示艺术作 [3】尹吉男.后娘主义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品中的隐喻、象征以及图像要素和结构。艺术史不再 [[4](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是艺术家的历史,也不再是艺术风格的历史或者艺术 [责任编辑:贺春健】 社团的历史,而是或多或少以视觉形象发展出来的独 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