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临朐”地名考释

“临朐”地名考释

来源:九壹网
第24卷第6期 2011年11月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EDUCATIONAL COLLEGE Vo1.24 No.6 NOV.2011 “临朐"地名考释 %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要:通过对渊源、时间、规律三个方面的分析,临山说、临山临水说、临朐是山名说都不能成立,因此临 朐应该源于临水说。但以上仅仅是解决了“临”的问题,而“朐”字是何意,此地的山水为何都以“朐”字命 名,尚需要对“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临山说;临水说;朐;临朐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1)06—0011—04 临朐县在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沂山之北,弥河上游。自西汉置县迄今已越两千余年,文化底蕴丰厚,风景名胜众多,是全国文化模范县和著名的“小戏之乡”、“书画之乡”、“奇石之乡”。但唯其 称谓至今尚存疑义,笔者不揣冒昧,在立足于本专业亦或日朐灞,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l6l3 朐水即是弥 河,弥河是临朐的母亲河,河水澄澈,浮光跃金,两岸 绿树连荫,花香怡人。 3.临山临水说。山水指朐山、朐水。按此说法 “临朐”的“朐”字是朐山和朐水的合称。《续修四库 的基础上对“临朐”地名的由来、“朐”字的含义以及其中的诸多疑点进行探析,借以抛砖引玉,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讨。 一全书》载:赵氏一清日朐是山名又是水名,县名临朐 以城临侧之故耳。 ] 4.临朐是山名说。最早见于《水经注》:应劭日 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6l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关于“临朐”地名的四种说法 1.临山说。《汉书集释八》载:应劭日,临朐山有议临朐县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 伯氏骈邑。师古日,朐,音劬。《通典》汉置临朐县,20辑》载:临朐县名称之由来,东汉应劭说得很清楚: 以县东有朐山也。《元和志》今青州临朐县,本汉县。“临朐”二字是一座山的山名,所以以此命名该县为 县东南二里有朐山,因取为名。《寰宇记》朐山,在I临临朐县。临朐山,又称临山、朐山,故合称临朐山,后 朐县七十里,县因山建名。…且其名临朐者,谓其临世简称朐山。[81351 朐山也。_2 《齐乘》、《山东通志》等都言此说,即县东 临朐山而得名。朐山又名覆釜山(从东南望之状如以上四种说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无定论。 但临朐真正的由来必在其中,今笔者在现有资料的基 覆釜),据《临朐风物专辑》记载:朐山,自汉代即建庙立祠,历代续修增建,形成了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淫 祠、玉皇殿、文昌阁、魁星楼、步云台、高明堂等。[3 3 2.临水说。《辞海》载:以县东朐水得名。¨4 《水础上对其进行分析。 二、关于四种说法的分析 1.从渊源看。四种观点分别来源于两句话。第 一句话,《汉书・地理志》载:应劭日,临朐山有伯氏 经注》:“朐,亦水名”,是也。但城近临龙泉水,外临骈邑。_9 这是关于临朐最早的记载,也是临山说和 巨蔑水。《国语》所谓“具水”。郦道元亦未定指朐水临朐是山名说最根本的依据。由于西汉始建临朐县, 为何水。疑具、朐声相近,又为天下经水,近在郭外数《汉书》成书于东汉(汉和帝时期),应劭(汉灵帝时 武,必以临此水名也。 《水经注》载:巨洋水,即《国期)是当时著名学者,时间接近,较为可靠,所以多为 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后世县志、风物志、辞书等典籍所遵从引述。但由 收稿日期:2011—10—25 作者简介:李岩(1991一),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2011年第6期 李岩:“临朐”地名考释 于古书无标点,此话也有多种理解,首先“临朐山”可 矛盾,如临朐县西汉置(莽改监朐),又为何名称反倒 作“临,朐山”或“临朐,山”之解,临山说取前一种,意 取自王莽之朐水?正如《青州府志》(清咸丰版)所 1 为I临侧朐山。临朐是山名说取后一种理解,意为临朐 云:“临朐汉置而言王莽,岂谓莽不改朐之名耶?”_是山名。但对于临朐是山名说,首先明确“临朐,山 此观点初看挺有道理,实则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这 名也。故县氏之” J3舛是郦道元对应劭原话“临朐山 句话分为两个部分,“应劭日,临朐,山名也”是郦道 有伯氏骈邑”_9 的错解,《水经注疏》载:《汉志・注》 元对应劭之语的错解。“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JlI, 引应劭日,临朐山谓临侧朐山也,非以临朐为山之名, 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是王莽对“朐”的观点,即王莽 善长误矣。_l。。郦道元错解此话,而在《临朐文史资料 认为“朐”是水名。笔者认为在此之前也尚未明确 选辑第20辑》中又将郦道元之语误为应劭之语,且 “临朐山,又称临山、朐山,故合称临朐山,后世简称 朐山”未见资料有此记载,多是作者的臆想和猜测, 因此临朐是山名说不能成立。再者历来学界对“伯 氏骈邑”存有争议,但无论作何解释,应劭之语皆可 意为临近朐山有伯氏的封地,其只是陈述了伯氏的封 地在县内朐山附近的事实,未说明临朐是因朐山建 名,如其已确切说明,与其时代最接近的郦道元也不 会错解此话,而后世多侧重“临,朐山”三字的意思, 未通观全句之意,实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之嫌。现 今最早明确言临山的是《通典》,但此书也不可尽信, 如临邛县,书中也言临山,实际此县名历来也有邛水、 邛崃山、邛民的争议。所以仅凭应劭的一句话临山说 与临朐是山名说都难以立足。第二句话,《水经注》 载:应劭日: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 城侧临胸JlI,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_8 J3舛临水说与临 山临水说出于这句话。在《水经注疏》中记载:其城 侧临朐川,注:朱讹作侧川临朐,赵同,戴改。 赵即 赵一清,他将《水经注》原文“其城侧临朐川”错讹为 “其城侧川临朐”,“侧川临朐”即临山临水之意,但此 意乃是乱改原文所得,显然错误。从第二句话看临山 临水说是讲不通的。但统观两句话的意思都难以否 定临水说。 2.从时间看。如上所述,从渊源看,不但否定了 临山临水说与临朐是山名说,也撼动了临山说的基 础。虽然临山说的文献资料更为广泛、权威,但未必 能以多取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朐山、朐水出现的时 间进行考释。朐山最早出于东汉应劭之语,而对朐水 的记载却在朐山之前。《水经注》载:应劭日:临朐, 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JlI,是以 王莽用表厥称焉。_6J3舛这句话暗示了一条重要的信 息,王莽用表厥称的是朐水,可见王莽时期(新汉)即 有朐水之称,因此朐水早于朐山。有观点认为此话有 1 2 “临朐”地名因何而来,郦道元乃是借该段话叙述自 己的观点和王莽的观点而已。王莽曾将临朐改为监 朐,以王莽之意,临朐之“朐”与监朐之“朐“都指朐 水,此解顺理成章,何来矛盾呢?因此从时间上看,朐 水早于朐山,并且王莽已明确指出临水说,临水说也 早于临山说。 3.从地名规律看。古代处于农业社会,人们受水 源的限制、农业的灌溉以及安全防御的需要,早期的 城镇大都临水依山而建,而地名以山水命名的方式也 有其规律性。笔者将规律进行简单总结:规律一,以 水或以山命名,其地名往往直接将水名或山名作为地 名,如泗水县、商河县、沂水县、文登市、高唐县等。规 律二,临水或临山命名,位于河流侧畔的地名前多加 “临”字,如临贺县“郡对临、贺二水之交会,故取名 焉。”L1 《汉书地理志》临晋县“应劭日临晋水故日临 晋,”[9] ̄7llifi淮、临沅、临沮等,或以水为参照确定其方 位,多作阴阳或南北之说,如《山东通志》载:阳信县, 因处信水之北而名,ll 3_龇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名。 但以在山侧为名的地名多作阴阳或南北之说,如宁阳 县,县在宁山之阳,_1 嵫阳县,以城西嵫山为 名,_1 ]5。蒙阴县、莱阳市等,而“临”字后接山名者少 之又少。临胸始建于汉代,笔者对《汉书》中临字开 头的县进行考证,其中未有明确言临山者,汉以后,临 山镇,明洪武二十年防倭患置卫所筑城,以其背山面 海,环卫皆山,易名临山。[14121 ̄临高县,据《郡县释 名》载:县西北十里有毗耶山,一名高山。县名临高 以此,[ ] 临涧镇,因四面皆山得名临涧o[1412154通过 观察以上所述临水临山的地名又可得出一条规律, “临”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如临水,此水莫不是蜿蜒 盘旋,浩浩荡荡的流经该地区,哺育沿途两岸人民,多 是该地的母亲河。一条声名不彰,长不过百米的小河 不可言临。临山之临亦如此,所临之山必有其独特之 处,上文所述以临山为名的地区中,临山镇,以居所环 2011年第6期 李岩:“临朐”地名考释 19]《海州文史资 卫皆山而改名。临高县,因避嫌改名且高山是县内著 江苏东海县的朐山,秦于此置朐县。【名风景区。临涧县,乃四面环山。可朐山极是普通, 料第7辑:“朐山、朐县”初探》也言此说。 海拔160米,仅是一弹丸之地,虽有一定的历史建筑, 2.“朐”通“锥”,一种野鸡。《蜀史考》载“长江 但汉代始建,可知汉代之前更是默默无闻,而同时期 三峡有朐忍县也,当是句芒族故地;山东临朐县南有 的朐水《青州通史第1卷历史纪程》载:汉代的青州 朐山,下有朐水,当是句芒族的居住地。关于朐族之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淄河、弥河这两河流域,更是当 名义…”句“应是锥鸟的省写,即野鸡。”“锥”字是个 时最繁华的地方,汉朝的两河流域就相当于现在的长 象声词,来自于野公鸡的叫鸣声。《诗(小雅・小 江三角洲。_1钊再者如果县内无朐水,临朐山可视为在 弁)》:“雉之朝锥,尚求其雌”。《陕西地理沿革》云: 规律之外,但县内既有朐水,且朐水之功能、声誉皆高 “陈仓山,在宝鸡市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上有石 于朐山,有此水不临,为何舍大而志小言临山呢?因 块形若山鸡。《汉书(郊祀志>》:“秦文公获若石,于 此从规律看,临山说也不能成立。 陈坂祠之,其神来,声殷殷如野雉夜锥,因命日陈宝 3.“朐”通“晌”,日出之意。《少昊氏稽索》载: 2刚 通过对渊源、时间、规律三个方面的分析,临山 祠。”说明该地人是以野鸡为图腾的。l说、临山临水说、临朐是山名说都不能成立,因此临朐 应该源于临水说。但以上仅仅是解决了“临”的问 这座祭日之地的昀谷之山,处于少昊之墟太阳高挂的 题,而“朐”字是何意,此地的山水为何都以“朐”字命 吴天之下,属于少昊分支“东方句芒”的地域之中,再 名,尚需要对“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三、“朐”字溯源 证以将军崖的“三日图”以及东磊的太阳石,用朐字 命名,实在是恰当的。[21 在观点1中,何光岳先生将临朐之“朐”定位在 对于“朐”的含义,在志书典籍中多言:自一面望 之如朐,故名朐山 J5。《辞海》载:通“鞫”。车轭两 须朐国,须朐国由“须”和“朐”两个族群结合而成,笔 边叉马颈的曲木。l1 笔者认为“朐”字素来少用,而山 者同意这两种观点。但笔者认为临朐地区并不是朐 皆有弯曲之形,多有曲木之状,为何独此山言朐之名? 族最早的居住地,而是由须朐国迁至该地区。试述理 “朐”在殷商时就已出现,如商铜器句须簋。原始社 由如下: 会出现了图腾崇拜,人们将动物或植物作为群体的图 (1)须朐国,是西周时期封置的风姓子爵小国。 腾,并以此作为群体的名称,久而久之也以图腾命名 相传为古帝太皋伏羲氏之后,统治地域,在今山东省 自己的居住地。因此近代学者结合以“朐”命名的地 东平县一带。在此地区,据《台前县志》记载:西周有 名又提出“朐”乃朐族之说,但对朐族之“朐”的含义 须句国,春秋时期南部地区属于朐邑,隶属鲁国。战 又有不同考释。笔者将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国时期隶属齐国。秦朝设须昌县。l2 又《齐鲁军事史 1.“朐”指胸弯曲。《康熙字典通解》载:《礼・曲 (下册)》载:梁山,西周为须朐国之地,战国时属齐国 礼》“左朐右末。”《注》:“屈中日朐。”_1 8_“屈中日 的范邑、寿邑、朐邑。_2 《山东省志3建置志》:临朐, 朐”,屈中指胸弯屈。此地居民可能有佝偻之形。 西周为纪国郑邑(亦称骈邑)。春秋时为齐国之郑 24 以上资料可知,在 《东夷源流史》载:须句,《尔雅・释鸟》鹏,须赢释日: 邑、东阳邑。战国为齐之朐邑。_“鹧一名须赢,郭云:‘鹧霉似凫而小,膏中莹刀。”’ 战国时期,这两个地区都有朐邑之称且都属于齐国。 《方言》:“野凫,其小而好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霉 《中国政治制度史(战国官制综述)》载:县制普遍建 25 3 鹧。”原来须是以水鸟须赢为图腾的,而赢即赢,又与 立,长官称令,唯齐国的邑相当于县,长官称大夫。[赢族有亲密关系。郭沫若对商铜器《句须簋》释句须 说明当时邑的面积并不小,并且两个地区在同一时 即春秋僖公二十二年之须句。《水经注・济水》作须 期、同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如此相近,邑名又相同,这 朐。京相瑶日“须朐一国二城两名”,说明朐并非语 绝非巧合,笔者认为朐邑只有一处,应是东平之朐邑 尾,而是与须结合的另一个部族。山东省临朐县南有 东迁至临朐地区。 朐山,下有朐水,当是朐族最早的居留地。后来朐人 (2)《临朐县志》记载:据《竹书纪年》和《齐乘》 西迁与须人结合成须朐国,为子爵,朐人的名称之意, 载,今临朐境少昊世为爽鸠氏、帝尧时代为帝子丹朱、 可能因这个民族具有的体形而得名,朐人又南迁到今 虞夏时期为季前、商朝为诸侯逄伯陵的封地。西周, 1 3 2011年第6期 李岩:“临朐”地名考释 今临朐境称骈邑,为纪国所辖。春秋时期,齐国灭纪, 姓氏,由于早期的姓氏、地名多是图腾名,所以“朐” 骈邑改属齐国。战国时临朐地为齐之胸邑。 以上 字应来源于一种图腾,因此笔者同意“朐”通“锥”的 资料表明临朐地区春秋时期就属于齐国,但“朐邑” 说法。在这一族群居住地的附近一定有许多野鸡,形 之称始于战国时期,之前没有以“朐”字或与该字相 似凤凰,或于空中展翅飞翔,或于林间开喉歌唱,人们 近的字作为地名的相关记载,而在东平地区西周时即 对这种野鸡的敬畏和崇拜油然而生,将它作为自己的 有须朐国,春秋时有朐邑,可见临朐之朐邑晚于东平 图腾。关于“朐”通“晌”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将军崖岩 之朐邑,再者东平地区处于齐国的西南部边境,各国 画,但岩画的内容、年代等至今仍议论纷纷,也难以令 征伐,战乱频繁,此处的朐邑应迁至东部的骈邑地区, 人信服。并且关于临朐县与江苏省古朐山县的关系, 随后骈邑地区改用朐邑之名,现在文献关于朐邑的记 现今也是莫衷一是,依据现在的资料难以定论。 载多指临朐地区。 通观全篇,在原始社会有一个以野鸡为图腾的民 从上可知,临朐之“朐”源于须朐国。但对“朐” 族,名日朐族。后来与须族结合,组成了须朐国,居住 字的最终含义何光岳先生认为可能是族人有佝偻之 在东平地区,在战国时期又迁往临朐地区,附近有一 形,但无可靠的文献记载,仅是一种猜测,不足为信。 座山和一条河,分别名之为朐山、胸水,此地区因临近 而须朐国之“胸”源于朐族,“朐”应该是这一族群的 朐水而得名临朐。 参考文献: [1]施之勉.汉书集释八[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3239—3240. [2]政协临朐县委员会.临朐县旧志汇编[M].潍坊:潍坊市新闻出版局,2002. [3]政协临朐县委员会.临朐风物专辑[M].临朐:临朐县政协,1991:23.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74. [5](明)傅国.昌国赊煌[M].傅绍业,程士贵,整理.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13. [6](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谭属春,陈爱平,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5. [7]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170经部・四书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2. [8]程士贵.临朐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M].临朐:政协临朐县学宣文史委员会,2003. [9](东汉)班固.汉书[M].超星图书馆,1991. [10]郦道元,注.水经注疏(中)[M].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校.陈桥驿,复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208.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临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5)[M].临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朐县委员会, 1987:140—141. [12]段木干.中外地名大辞典[M].台北:人文出版社,1981:5100. [13](清)岳浚.法敏(雍正)山东通志 [14]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5]贾文毓,李引.中国地名辞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6]王立胜.青州通史第1卷.历史纪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2. [17]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854. [18]张力伟.康熙字典通解[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1821. [19]何光岳.东夷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11—12. [20]伏元杰.蜀史考蜀族的起源和变迁[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103. [21]李洪甫.少吴氏稽索[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4,(94—106). [22]台前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台前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1. [23]周建生.齐鲁军事史(下)[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0:485. [24]赵延庆.山东省志(3)建置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90. [25]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09. [26]临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朐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41. (责任编辑:牛守祯)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