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淫
1.六淫概念: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上述两个途径同时受邪而发病,因六淫之邪多从外受,故称“外感六淫”,所致疾病,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六淫致病常有一定的季节性,故习称为“时令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域影响密切相关。         (4)环境性:六淫致病常与环境影响密切相关。
(5)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外邪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邪或两邪以上相合侵袭人体而致病。
(6)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3.内生五邪的含义: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热、化火等病理反应,临床上常出现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因其非外来之邪,不属于六淫的范围,故称为“内生五邪”。
4.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动而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使气液外泄。风邪常易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肺等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风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其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③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挟带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风邪四季均有,风邪侵人无孔不入,其致病最多、变化最快,可导致多种病证。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病致病因素的总称。④风性主动: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
(2)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阴寒邪气偏盛,阳气受损,而呈现出阳气衰退的寒证。②寒性凝滞:阴寒偏盛,阳气受损,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各种疼痛证。③寒主收引:寒邪袭体,使体内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④寒性清澈:分泌物或排泄物出现清稀状。
(3)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其性属阴,易损人之阳气;湿喜归脾,脾喜燥恶湿,所以湿邪常先困伤脾阳,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②湿性重浊:湿邪的临床表现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湿邪为病,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③湿性粘滞:一是湿病症状的粘滞性。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有下趋之特性,湿邪致病易伤机体下部。
(4)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干燥而涩滞,易耗伤阴液。②燥易伤肺:燥邪多从口鼻、皮毛而入,最易伤肺。
(5)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阳胜则热。②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火热之邪伤人易扰心神。
③火(热)易耗气伤津:火属阳邪,一则热迫津外泄;二则热邪消灼煎熬阴津。当热迫津外泄的同时,气随津泄,故又易导致津伤气耗。④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灼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热入营血,火热之邪可迫血妄行,甚则灼伤脉络,而致各种出血证。⑤火热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
(6)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这是与六淫中其余五种邪气的不同点。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如下: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属阳邪。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暑与其他季节之温热邪气相比,其势炽盛,更具独特的炎热性。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故侵犯机体可上扰心神及头目;多直入气分,使腠理开泄而为多汗;大量汗出则气随津泄而耗气。③暑多挟湿:暑季炎热,且多雨而潮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病多兼挟湿邪犯机体。 (二)疠气
5.疠气与六淫的区别。
二者均由外受,同属外感致病因素,但二者不同:六淫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与生活地域及环境影响密切相关。而疠气为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虽可见散发,但因其传染性强,通过空气、水源、饮食,或其他形式接触病原体等途径在人群中发生传染播,甚至多造成大面积流行;疠气发病比六淫更为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笃,若抢救不及时,可于发病后数小时死亡;六淫致病具有相兼性和转化性,而疠气致病,一种疠气仅引起一种疫疠病发生,并且每一种疫疠病,其临床症状基本一致。  (三)七情
6.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以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转归:异常剧烈的情志变动,使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加速死亡。  (四)痰饮
7.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易扰乱心神;        (5)多见滑腻舌苔。  (五)瘀血
8.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瘀血是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其致病特点主要为: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紫、⑤脉涩或结代。  (六)病机
9.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相搏所出现病理反应较剧烈的有余证候,称为“实证”;正气虚衰所出现病理反应较虚弱的不足证候,称为“虚证”。实邪久留则会损伤正气,病证由实证转为虚证;正气不足又可致实邪积聚等,出现因虚致实的病理转化过程。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而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如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10.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1)正胜邪退:正气奋起抗邪,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2)邪胜正衰:邪气亢盛,正气虚弱,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趋势。         11.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及与寒热变化的关系。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阳胜则热,可致实热证;阴虚亦热,但致虚热证;阴胜则寒,可致实寒证;阳虚亦寒,但致虚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