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农业与科技调查研究杭州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王昱恺
牛言瑜
杭州
310026)
浙江(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高质量推进杭州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村产业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重要思想,加快推进杭和*关于新时代“三农”州城市国际化和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建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设,有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
庄106个、精品线路62条、精品区块14个。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公厕综合整治、村庄生态环境修复行政村基本全覆盖。累计完成15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改造提升农村公厕4536座,完成2000余个村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村庄生态环境修复项目。1.1.3
产业基础优势
杭州乡村田园经济基础较
好,目前已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省级
1杭州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1优势分析1.1.1
生态资源优势
美誉,杭州素有“人间天堂”
森林覆盖率达到65.22%,乡山水相依、湖城合璧,山水自然之美是杭村河流水质均达到三类水以上,
(EI)州最显著的特色。杭州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省级位于全国、全省前列,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区)(街道)(市、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9个,省级区)湖等生态景观生态县(市、9个。山、水、林、田、资源丰富,为乡村美丽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1.1.2
村庄环境优势
全市累计建成中心村193
个、精品村325个、风情小镇43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35个、杭派民居示范村23个、AAA级景区村
特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市色农业精品园51个、省级美丽生态牧场57家、基地502个。级“菜篮子”依托美丽田园和特色农产品,近年来,杭州以农村电商、乡村民宿为引领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电商销售额2018年底达到120亿元,总量占全省的1/3以上。2018年农家乐休闲旅游接待游客7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30.5%、32.6%,总量占全省的1/5。1.1.4
市场群体优势
杭州乡村面向整个长三角
消费人群,这是当前中国最具消费力的群体。据统计,长三角26个城市总人口接近1.5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GDP总量占到全国的20%,人均上海、浙GDP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从收入水平来看,
4
江、江苏分列全国第一、三、五位。2018年,杭州接待旅游总人数18403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同比增长18%,继续保持较高增速。1.1.5
信息流通优势
近年来,在深入实施
“一号工程”推动下,杭州信息经济、智慧经济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内容、信息安全等数字经济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3320亿元,增长15%左右。数字经济线上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突破1万亿,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4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2以上,在全省数字经济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同时,杭州还是快递物流的发源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民营快递巨头均诞生于杭州。1.2劣势分析1.2.1
土地短缺
土地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
而农业又是典型的土地要素集约型产业。杭州“八山半水分半田”,耕地面积只有319万亩,人均只有0.42亩左右,没有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条件。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只有201.7万亩,土地流转率只有58%左右。1.2.2
人力短缺
目前杭州农村,特别是稍偏远一
些的村庄,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年轻人基本在外地打工。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
约60%是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所得。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67.7万人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37.5万人,占到55.4%。这说明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还是这些年龄偏大的人,青壮劳动力缺乏。
2杭州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2.1发展思路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
2019年第2期重。发挥杭州的优势,以绿色化、美丽化、特色化、融合化、智慧化发展为方向,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农旅结合和三产融合为特色,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做大做强做优乡村美丽经济,加快形成与杭州城市国际化和世界名城建设相匹配的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2.2发展原则2.2.1
坚持绿色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主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2.2.2
坚持美丽发展
把推进美丽田园、美丽村
庄、美丽庭院建设,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结合起来,让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跨越。2.2.3
坚持特色发展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培育发展基于当地比较优势的乡村特色产业,着力把产业的“长板”拉长,真正形成别具一格、辨识度高的产业特色。
2.2.4坚持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农林牧渔业融合以及乡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融合,以融合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产业新动能。2.2.5
坚持智慧发展
依托杭州信息经济、
智慧经济、数字经济优势,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打造全国智慧乡村发展的样本。2.3发展重点2.3.1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
要充分发挥杭州信息
化、智慧化、数字化的优势,以数字化改造乡村全产业链,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无人机、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农业、智慧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示范园(点),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
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5杭州农业与科技调查研究化。实施农村电商增效工程,
真正把电商做成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当地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3.2
发展农业田园经济
要充分依托土地流转
和规模经营,重点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在着力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基础上,深化农业现代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农业大平台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美丽田园建设行动、“标准化+”农业生产行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行动,加快实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2.3.3
发展乡村林下经济
充分发挥杭州森林覆
盖率高、森林景观丰富、林地产出多样的优势,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重点围绕木本油料、竹笋、花卉苗木等产业,打造特色林业基地。推广香榧、甜柿、薄壳山核桃、雷竹林、林下草药等“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林粮、林蔬、林禽、林药、林菌、林苗等多种林下经营模式试点,形成“上中下、短中长”立体经营格局,推进林下经济科学化、标准化、基地化和产业化。2.3.4
发展乡村休闲经济
以全省“大花园”
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民宿、森林休憩等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各地依托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杭派民居等优势,积极争创3A级以上村落景区。选择森林康养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着力创建一批森林康养基地。重点沿“三江两岸”、环千岛湖、高速沿线等地区,培育一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园。实施乡村民宿(农家乐)品质提升计划,着力提升乡村民宿环境、服务、营销、文化和周边产业联动水平。2.3.5
发展农业总部经济
要发挥杭州省会城市
和农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引导企业跨区域经营、走出去发展,加快形成两头在外的农业“总部经济”模式。要依托对口支援、山海协作、招商引资、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平台,积极推动杭州农业走出去发展。鼓励企业将种业、研发、
中试、市场、财务等中心6
留在主城区,将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等向省内外、国内外拓展,通过面向全国的标准、技术输出,推动杭州市农业企业外向型发展。
2.3.6
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要深耕杭州乡村的特
色农产品、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等资源,以会展节庆打响杭州乡村产业的品牌和知名度。
积极组织农业企业、电商企业、乡村旅游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专业会展。积极引进举办国际国内重要涉农会议(论坛)、展览、节庆活动。鼓励区县(市)和乡镇(街道)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以节庆活化传统经济,带动各类非遗文化的产业开发,带动乡村文创产业发展。2.3.7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要尊重村庄交通区位、
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的差异,着力挖掘资源、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发展资产租赁型、生产服务型、股份合作型、联合发展型、农业开发型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增收、节支、化债”并举,全面落实集体经济消薄“一村一方案”,扎实推进“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同时,要注重示范带动,重点培育一批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的样板和示范。2.3.8
发展乡村服务经济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生
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相协调的乡村服务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
着力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打造一批“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来料加工专业乡、专业村,成为来料加工经纪服务、加工服务经济发展的典范。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作业服务、智慧农资供应服务、农产品购销服务、农村电商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科技服务。
3推动杭州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3.1加强人才支撑
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
社等主体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领军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中小农户共同发展。二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学院、各级党校等平台,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和专业认证,
挖掘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等。三是引导城市人才上山下乡。鼓励返乡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回乡村创业,引导城市各类人才和工商资本下乡发展。3.2加强科技支撑
一是发挥好种子种苗研发优势。要加强种业技术创新,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以科技示范点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深化名院名校名企合作。借助国家级科研院所、省市农科院力量,探索“科技+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建成一批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示范站等农业科技转化平台。
三是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一条龙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率和贡献率。
3.3加强财政支撑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专门设立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
资金预算使用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涉农资金最终审定权下放到县(区、市)级,试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到县”,由县(区、市)级职能部门进行统筹管理使用。三是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定期报告、审
2019年第2期计、绩效评价等制度,避免资金沉淀和绩效不高等问题。同时,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各地在完成市定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金安排情况统筹使用。
3.4加强金融支撑
一是组建乡村产业发展基金。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投入、村级自有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带动金融资本组建乡村产业振兴基金等,用于扶持实施乡村产业项目开发。
二是开发普惠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助农贷”“物业贷”“生态贷”“民宿贷”等多种金融惠农产品,着力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三是完善农信担保体系。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准入机制,研究制定涉农性担保贷款风险补助。四是加大性农业保险力度。探索发展新型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围,提高财政补助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3.5加强用地支撑
一是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形成农田连片、村庄集聚、生态宜居与集约高效的农村土地利用新结构。二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对农村闲置、低效利用、零星分散的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整合和盘活力度,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它存量建设用地复垦。四是制定农村新业态发展设施用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给予用地支持。■
7“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