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课题成果概述

《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课题成果概述

来源:九壹网


**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 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研究成果概述

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批准立项时间 20**年*月*日

课题类别 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 *****

课题负责人 ***

负责人所在单位 *********

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意义、价值等)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我校以往的习作教学中,语文老师由于受日常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引,习作教学往往侧重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所以学生的作文形式陈旧、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致使不少学生作文兴趣乏然:有的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写作文;有的对于写作文应付,马马虎虎写完了事;还有的对作文畏惧,不会写,不敢写,甚至抄一篇交差……这些现象亟待改变。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习作水平的关键是培养和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习作兴趣是影响习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潜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小学中年级做为由“低”到“高”的过渡阶段,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学校决定在此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确定并开展此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中年级阶段习作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总结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使习作教学富有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习作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是教与学的大改革,对指引小学习作教学的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中年级习作课堂教学的模式。

2.探索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活动形式对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3.探索日记练笔对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本校实际,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从三四年级开始,通过教师习作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探索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习作愿望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探索适合中年级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习作教学教研氛围,开展有效的习作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于写作文。

(三)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创新的习作教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习作教学的课堂成为教师实施新教育观念的场所,成为学生学习和习作的乐园。教师教得投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创设情景,教法新颖;反馈,教与学有针对性;民主合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得快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习作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活动、集体讨论、小组活动有机地结合,大胆发表和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体验习作成就感。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通过独特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动手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们主动参与

写作,言之不尽、言之有物。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或方体系

1.实践反思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践反思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问题,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行动研究的过程,研讨遇到的问题、有效地促进策略的分享,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模式。

2.经验总结法 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实验教师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通过实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案例分析法 实验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分析,总结出优点与不足,在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使习作教学有效出彩。

4.文献资料法 课题组老师学习国内外有关“培养习作兴趣”理论与经验,认识本课题的重要性,常上语文网站,参与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探索总结了以自主、活动为主的中年级习作课堂教学模式

一年多来,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组实验老师分工合作,在实践研究与问题反馈的同时共同探究总结形成了“两个主体”自主、教学活动化的习作教学模式。

“两个主体”是指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自主即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不相符时而自主灵活取舍,教学场所因学习材料、组织与学习方式需要可以自主选择教室、校园或社区等;学生自主即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中以积极、主动方式参与活动、学习;教学活动化是指在两个主体充分自主的前提下,让活动贯穿于整个习作课堂学习中,实现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探索出了两个年级的不同习作活动形式对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1.三年级:自由训练,由浅入深,由说到写。

(1)面向全体,不拘一格

(2)选择话题,明确标准

(3)引入竞争,当场讲评

(4)整理讲话内容,形成书面文字

2.四年级:链接生活, “集体作文”, 博采众长。

(1)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按照相邻座位,以4人为单位编为小组。

(2)教师命题和学生自己拟题相结合。

(3)每次作文每小组确定一位同学当执笔人,轮流进行。

(4)集体讨论,内容包括拟题、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等。

(5)修改定稿。

(三)学生的习作态度与行为得以改变,习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1.学生们明确了日记练笔的重要作用,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因此,各位实验老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运用日记形式记下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并把教材中的练笔与日记相结合,督促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大部分学生们写日记已逐渐成为习惯,能自觉地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记下来。

2.学生们懂得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求真、求实、求活、求新”。

学生们在生活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着重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

3.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习作,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

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付贺语、陈斯羽等同学的作文一直位居同年段榜首;韩增等同学的作文分别刊登在《城晚报》上;韩增等二位同学还分别获得了 “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比赛”一、二等奖。

(四)实验教师习作教学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1.形成了全新的习作教学观。

各位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2.对话赏识、鼓励引领式的评语是习作教学的亮点。

各位实验老师给以积极的评价,赏识学生,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

3.提升了习作教学的素养。

各位实验老师注重习作教学模式的“趣味性”。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目录

论文集 《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研究报告 《关于“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1、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习作

的内在动力,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发展个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现已有两名教师成长市级骨干教师,三名青年教师成长为校级骨干教师。

3、增强了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本课题组成员涉及到两个年级。由于本课题关注的是小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和快乐体验,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更新理念,寻找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有效促进了新课标的全面实施。

七、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适合在小学阶段中年级(三、四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推广应用

八、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一)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二)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