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

来源:九壹网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 人口

用地规模预测专

(2001—2020年)

安顺市 2001年12月

题报、告

一、人口、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概况 1、行政区划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四邻分别与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及六盘水相接,属贵州省黔中经济带的西端重要区域。

安顺市曾有两次较大行政调整。1996年1月,原属安顺地区的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和息烽县划归贵阳市代管和管辖;2000年6月,安顺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安顺市,撤销原县级安顺市,设立西秀区。安顺市共辖1区5县共36个建制镇和44个乡(含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州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2平方公里,总人口252.29万人。

2、城市规划

从1956年起,安顺市曾先后编制了四次城市规划,其中1994年编制完成的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经贵州省批准并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两次比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同时西部大开发等外部条件的改变,城镇化的机制有了新的变化,城市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二)安顺市人口、用地现状 1、安顺市人口现状

2000年,安顺地区撤销,成立安顺市,行政区划与原安顺地区一致。撤销县级安顺市,设立西秀区(含开发区),实行市带县(区)的行政。安顺市范围包括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西秀区,全市国土总面积92km2

,2000年全市总人口252.29万人,人口密度为272人/平方公里,全市非农业人口为38.77万人。

由于行政的调整原因,在调研和搜集资料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沿用原安顺市(县级市)资料作为西秀区历史资料,名称统一为西秀区,其它县沿用原名,这样既有利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整理,又尊重行政区划的延续和发展。下文中的安顺市指地级市,其统计数据沿用“安顺地区”资料。

(1)总人口及构成、分布

2000年安顺市全市总人口为252.2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41‰。

2000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38.77万人,占总人口的15.37%。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

安顺市人口的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为120.57万人,男性人口为131.7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女性为100)。

安顺市的人口及构成分布见下表:

2000年安顺市人口状况及分布简表

单位:人 年 末 按性别分 按城镇划分 总人口 男 女 城镇 农村 合 计 2522917 1317188 1205729 652843 1870074 西秀区 801051 413539 387514 383222 417829 平坝县 340498 178368 162130 92350 248148 普定县 399246 210345 1801 46988 352235 关岭县 3161 177620 159569 56196 280993 镇宁县 3371 1704 151460 44967 271197 紫云县 328769 172612 156157 29120 2999 注:人口数据系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1

1990—2000年安顺市总人口统计表

单位:万人

指标 年份 年末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备 注 1990 219.29 30.38 15.03 1991 222.63 30.55 1992 226.35 31.18 1993 230.27 31.97 1994 232.11 35.56 96年以前资1995 233.95 35. 13.87 料为原安顺1996 237.31 36.09 14.0 地区统计资1997 240.57 36. 13.65 料 1998 243.27 36.86 13.15 1999 248.94 37.31 13.12 2000 252.29 38.77 13.41 (2)城镇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现状3

城镇人口的界定:是居住在镇一级以上所在地,比较集聚,享受镇以上基础设施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的总和。

城镇人口的构成包括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居留时间在半年以上的部分均作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在安顺市城镇人口的构成中,非农业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城镇人口之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系数。安顺市的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其中,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33.5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例为51.32%。历年非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的经验比例系数在0.5—0.7之间。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2000年分县(区)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一览表

指标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水平 县(区) (万人) (万人) (%) 合 计 252.29 65.28 25.88 西秀区 80.11 38.32 47.83 平坝县 34.05 9.24 27.14 普定县 39.92 4.70 11.77 关岭县 31.62 5.62 17.77 镇宁县 33.72 4.50 13.45 紫云县 32.88 2.91 8.85 在城镇人口中,除西秀区外,其他县的城镇人口构成主体是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暂住人口规模较小,所占比例不大,全县的人口迁出迁入基本保持平衡。而西秀区作为全市中心,不但吸纳区外的人口进入,对本市其它县份剩余劳动力的吸引规模也相当大,每年的暂住人口多达数万人。外来人口的进入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压力,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不容忽视。

(3)西秀区人口及分布

西秀区是安顺撤地设市后由原安顺市(县级市)改制成立的,辖区范围与原安顺市(县级市)统一。为了统计上方便和统一,所使用的历史资料均以原安顺市(县级市)资料作为西秀区的资料。

2000年西秀区总人口发展到80.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1.7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0.66万人。

2000年西秀区的城镇人口达到38.32万人,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7.83%。

2

2000年西秀区人口统计表

指标 行政区域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东街办事处 238 238 南街办事处 22023 22023 西街办事处 20651 20651 北街办事处 27708 27708 东关办事处 71449 29925 华西办事处 44842 19925 幺铺镇 54336 16324 宋旗镇 232 3388 龙宫镇 23757 413 宁谷镇 39704 2230 双堡镇 31709 4561 旧州镇 38339 2132 大西桥镇 38490 2237 七眼桥镇 57044 6060 蔡官镇 53520 6281 轿子山镇 51472 8037 新场乡 16237 460 岩腊乡 17700 452 鸡场乡 16220 851 杨武乡 27715 578 东屯乡 26166 369 黄腊乡 17057 267 刘官乡 16059 500 开发区(西航) 38523 17924 合 计 801051 217194 (4)城市建成区人口及其构成

城市建成区涵盖了西秀区的六个事处和开发区等的全部或部分,并拓展到宋旗镇境内。作为西秀区和安顺市的中心城市,且又是贵州省黔中经济带西片的中心城市,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较强,人口集聚程度大。同时,西秀区下辖各乡镇与城区距离较短,交通便利,各乡镇有很大部分非农业人口的住勤分离,居家落户在城区。而且,周围部分农业人口的生产主要围绕为城市服务,其活动范围也集中在城市里,进入城区的意向选择也在逐渐增强。因此,城区人口除掉包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括的几个办事处及开发区范围内人口外,还包括很大部分附近乡镇住

勤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

根据统计资料,结合地方规划部门提供的资料参考,并通过实施调查、分析,安顺城区人口规模约29.8万人,城区人口统计中每年变数较大在于受暂住人口的年变动影响。

城区人口及构成统计表

单位:万人

城 区 人 口 数 29.8 非农业人口 16.0 建成区农业人口 5.1 构 成 暂住人口 6.6 建成区外农业人口 1.6 通勤人口 0.5 2、土地利用现状 (1)全市土地利用

安顺市全市土地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620224.45ha,占土地总面积的66.95%;建设用地面积30344.43ha,占土地总面积为3.28%;未利用土地面积275831.12ha,占29.77%。

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为327175.82ha,园地面积4994.ha,林地161360.36ha。牧草地全为天然草地,面积116176.06ha。水面面积为10517.32ha。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21367.62ha;交通用地5822.12ha;水利设施用地3154.69ha。

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占21337.37ha,沼泽地1.75ha,沙地8.91ha,裸土地126.14ha,裸岩、石砾地211923.9ha,田坎42433.05ha。

3

全市的耕地垦殖率较高,园地和林地利用潜力大,牧草地的质量不高,产量低。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利用效益差。

在全市的建设用地中,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分标准,位于城镇的工矿用地和一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殊用地都计入城镇建设用地中。安顺市全市城镇人口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均75m2

左右。

(2)西秀区土地利用

西秀区土地总面积172423.51ha,其中农业用地114562.53ha,占66.44%;建设用地8488.97ha,占4.92%;未利用土地49372.01ha,占28.63%。

农业用地中,耕地为69736.15ha,园地2508.91ha,林地30565.45ha,牧草地9688.85ha,水面面积2063.17ha。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5901.35ha,交通用地为1886.24ha,水利设施用地701.38ha。

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15.60ha,沙地5.85ha,裸岩、石砾地40281.29ha,田坎7439.27ha。

(3)安顺市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安顺市城区用地规模总共为2360.0ha,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9.2m2

(三)存在问题

1、总人口及城镇人口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总人口持续增长,但增长势头减缓,速度放慢,年增长规模减少。

1990-1995年,安顺市总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3.03‰。年均增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加人数为2.93万人,其中1993年增长最快,净增加人数达3.92万人,高于平均水平近1万人。

1996-2000年中,1997年人口增加3.3万人,1998年增加2.7万人,1999年增加5.67万人,2000年增加3.35万人。近几年来,行政调整和引导等已成为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要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和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的稳定性,继续深入执行和加大力度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总的来说是下降的,从1996-2000年的自然增长率变动来看,199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03‰,1996年达到14.00‰,1997年为13.65‰,1999年为13.12‰,2000年为13.41‰,从1990年到2000年,自然增长率年均减少0.16个千分点。

(2)非农业人口增长较快,但基数较低,其作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全市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体现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人口指标是非农业人口,是构成城镇人口的主体,其与城镇人口的比为0.53:1。乡村范围人口的规模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较为明显。2000年安顺市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城镇化发展地域分异明显,并出现了极化现象,西秀区达47.83%,而紫云仅为8.85%。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基本统一,说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中工业化的主要带动影响极大。

(3)城镇就业职工人数规模小,国有企事业单位仍是提供就业的主体。

(4)农村劳动力充足,但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外出务工劳动力规模逐年增大,已成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4

2000年乡村实有劳动力达到119.3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8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达到95.6万人,占全体劳动力的80.12%,而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19.88%。农村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外出务工,刺激了农村的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5)城镇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贵昆铁路、贵黄公路沿线城镇人口集聚程度较高,城镇规模较大,而广大的腹地地区城镇人口规模偏小,人口不多,城镇化的线状发展趋势明显。

2、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1)土地的人口承载负荷较重,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土地污染比较严重; (3)耕地生产力不高,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 (4)未利用土地开发难度较大,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5)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益不高,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重复建设和缺乏规划造成土地浪费,降低了投入的回报率。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全市总人口预测

预测选择常规中的年均增长率法、年均增长数法、时间——人口一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1、年均增长率预测法

该方法利用安顺市人口变动的增长率,作为规划预测总人口的增长基础参数,同时参照安顺市及全省、全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和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拟定符合安顺市实际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里人口发展的增长水平控制指标,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的。

1990-2000年安顺市的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4.12‰,其有连续统计自然增长率的年份自1995年开始,1995-2000年的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3.53‰,年均机械增长率为0.59‰。自1996年以来,安顺市的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呈降低趋势,故《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05年控制在10.0‰以内是可以实现的。在规划中近、中期分别以10.0‰、9.0‰作为人口自然增长水平的目标参数控制,远期以8‰作为控制目标。机械增长率近期以现状水平为基础,选择的指标略高于现状,取1.0‰;中、远期的发展中通过扩大机械增长率进行引导,可控制在3‰左右。那么到2005年和2010年的全市人口综合增长率分别为11.0‰、12.0‰,到2020年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1‰。

预测模型:PN

N=PO〃(1+R)

式中:PO、PN为规划基期年、规划期年的总人口规模; N:规划年限

R:总人口综合增长率

由以上分析所得预测总人口数见下表:

规划年总人口规模一览表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年综合增长率 (‰) 15.42 11.0 12.0 11.0 总 人 口 (万人) 252.29 266.47 282.85 315.55 备 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5

2、年均增长数法

分析历史资料,可以知道安顺市的总人口是增长的,而且年增加人口数总接近某一个常数,说明安顺市的人口增长相对稳定。规划以这一常数作为今后人口发展中年均增加数,对规划期年的人口作预测,以求出规划期年的总人口规模。

预测模型:△P= Pn-P1 n-1

PN=PO+N〃△P

式中:P1、Pn为历史资料中的第1、第n年的人口数; n:为历史资料的数据个数 △P:年均增加人口数

PO、PN:规划基期年、规划期年的总人口数。 N:规划年限

根据安顺市1990-2000年的总人口统计资料可以求得: △P= = =3.30(Pn-P1

252.29-219.29

n-1

10

万人)

由于全市总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随着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水平会进一步下降,而机械增长水平的提高有一定限度,所以年均增加人口数可望比历史统计资料计算的指标略低,规划取3.0万人作为预测参数。

则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人口见下表: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规划年总人口预测规模表 单位:万人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年平均增加数 6.82 3.0 3.0 3.0 总人口数 252.29 267.29 282.29 312.29 备 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在全市来说,以自然增长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而随着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这部分人口规模将减小,尤其是远期人口控制的效应凸现,总人口的规模可望比预测的低。

3、时间数列——人口一元回归法

安顺市的总人口发展随时间的推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增长的,这可从时间——人口坐标系中看出,人口增长的直线趋势相对明显,说明人口与时间数列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因此可构建时间数列——人口的回归方程,以此推算未来一段时间的总人口趋势。

6

(万人) 260 255 250 245 240 235 230 225 220 215 21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年)

预测模型:P=A+B〃T 式中:P:规划年的总人口数 T:规划期年的时间数值

A、B:回归方程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时间数列与总人口统计简表

序号(n) 时间数列(T) 总人口(P)(万人) 1 1990 219.29 2 1991 222.63 3 1992 226.35 4 1993 230.27 5 1994 232.11 6 1995 233.95 7 1996 237.31 8 1997 240.57 9 1998 243.27 10 1999 248.94 11 2000 252.29

B= =3.026545455 ΣT〃P-Τ〃ΣP

ΣT2-1/n(ΣT)2

A=P-B〃T=-5803.093636

相关系数r = 0.994102509,说明方程相关程度较高。 则所得回归模型方程为:

P=-5803.093636+3.026545455〃T 模型预测人口见下表: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预测参数(T) — 2005 2010 2020 人口数(P)(万人) 252.29 265.13 280.26 310.53 备 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4、安顺市人口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中确

7

定安顺市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65万人以内,那么中远期安顺市的人口在符合国家及省的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下,通过引导来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则人口自然增长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分阶段控制指标可以选取以上方法预测的低值。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安顺市人口,规划安顺市的人口分期控制目标分别如下:

近期(2005年):265万人 中期(2010年):280万人 远期(2020年):310万人 (二)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安顺市的城镇人口,由于资料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统计,因此,利用有可比性的非农业人口的预测,所得结果通过与城镇人口存在的稳定经验比例常数换算城镇人口规模,以此作为测算城镇人口的途径,从而对全市的城镇人口进行规模上的测算。规划预测方法有年均增长率法、年均增长数法和年份时间数列——非农业人口的线性回归预测以及通过人口地域分布测算方法等。

1、年均增长率法

1990—2000年的全市非农业人口的年均综合增长率24.69‰。其中,1990-1995年的年均综合增长率为32.45‰,1996-2000年为16.98‰,2000年时达到39.13‰。跨入2000年后,安顺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大中型项目建设的影响下,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和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创造了较高水平。而且,安顺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市的产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也吸引了部分非农业人口的进入,给非农业人口的加快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非农业人口预测时,年均综合增长率也将保持较高水平,这既符合非农业人口发展规律,也符合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规划预测中,近、中期的非农业人口增长水平选取20‰,远期为18‰作为预测参考指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近、中期控制在10‰,远期控制在8‰的水平。

年均增长率法非农业人口预测表

单位:万人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综合增长率(‰) 39.13 20 20 18 非农业人口(万人) 38.77 42.8 47.3 56.5 备 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2、年均增长数法

1990-2000年的全市非农业人口年均增加0.84万人,其中,1990-1995年为1.05万,1996-2000年为0.63万,而2000年时年增加数达1.46万人。在以此方法预测安顺市的未来一定时间内的非农业人口,考虑户籍制度改革、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规划引导的人口流动和转移等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内非农业人口发展的规模也会较大。由于以上这些因素作用的时效性差异,也会对未来具有较大的增长带动影响。因此,近、中期非农业人口增长的规模与历年平均数保持接近,而远期增长速度可能有一定变化。规划选取现状年均增长值1.0万人作为未来非农业人口增长的预测参数,从而测算出的

8

全市非农业人口数。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年均增长数(万人) - 1.0 1.0 1.0 非农业人口(万人) 38.77 43.8 48.8 58.8 备 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3、年份时间数列——非农业人口回归预测法

对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可知非农业人口随时间的发展是逐年增长的,且与时间数列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历史资料构建时间数列与非农业人口增长的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年份时间数列与非农业人口对应的数据见下表:

序号(n) 时间数列(T) 非农业人口(P) 1 1990 30.38 2 1991 30.55 3 1992 31.18 4 1993 31.97 5 1994 35.56 6 1995 35. 7 1996 36.09 8 1997 36. 9 1998 36.86 10 1999 37.31 11 2000 38.77 以历史统计资料计算的时间数列——非农业人口增长模型为:P= -1706.5455+0.871818181〃T,模型的相关性系数为r=0.958317824,说明模型高度相关。预测结果见下表: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非农业人口(万人) 38.77 43.4 47.7 56.4 备 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4、分区域计算非农业人口法

安顺市非农业人口的集聚程度极高,西秀区占了58.8%的非农业人口,而且集中了全市44.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8.0%的工业总产值,因此,非农业人口的分布与工业化水平有相当的关系,所以,对西秀区和其他县分别统计计算非农业人口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和可操作性。

今后的非农业人口增长中,上的放开和国家战略的调整等因素,将继续保证西秀区和其他各县的非农业人口以较高增长水平发展,集中的趋势和城市规划作用将刺激西秀区的人口有大幅度的提高。分区域预测西秀区及其他各县的非农业人口,西秀区的非农业人口增长水平可望达到25‰水平,而其他各县综合平均水平可望达到15‰。则分区预测结果见下表:

年 份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合 计 43.0 47.6 58.6 其中 西秀区 24.6 27.8 35.6 其他县 18.4 19.8 23.0 由以上几个分析方法可以看出,安顺市在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非农业人口规模可望达到43万、48万和58万人。

按照现状非农业人口所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为50~60%核算,则近期全市的城镇人口将达到8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0.2%。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发展,非农业人口所占城镇人口的比重将会发生一定变化,中远期按45~50%、40~45%计算,则同期城镇人口将分别达到100.0万人和138.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35.7%和44.5%左右。

9

安顺市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指标表

规 划 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非农业人口(万人) 38.77 43.0 48.0 58.0 城镇人口(万人) 65.28 80.0 100.0 138.0 城镇化水平(%) 25.87 30.2 35.7 44.5 由于安顺市的城镇化起点相对较低,在2020年以前的这个阶段,城镇化发展体现在量的增长较突出,农村人口基数大,部分地削弱了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性。对于城镇化过程分析,由于安顺市的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及基础较浅,可以描述为处于城镇化的起飞准备阶段,因此,近期发展尽管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较小,这符合城镇化发展初期阶段的特征。 三、城区人口预测

(一)城区人口及构成

安顺市城区包括西秀区(含开发区)的建成区及邻近的宋旗等镇的部分范围。

作为城市化发展地区,随着城区的扩展、产业替代和升级,使得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规模会逐渐减小,并逐渐转移为非农业人口。通过户籍的暂住人口登记转为常住人口的规模会逐渐增大,农转非进入城区构成城区人口增长的重要方式,即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会保持较高水平。安顺市城区人口机械增长2000年比1999年差不多翻了一倍,这是一个特例,但说明了城市机械增长人口规模在创新(行政调整)和国家宏观战略部署背景下已成为安顺城市人口扩张的主流。参照贵州省其他地区所在城市的机械增长水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平,都呈现这一特点,因此,在对安顺市城区人口预测中,机械增长水平相对较高,这符合安顺市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区人口增长轨迹,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水平较市域及西秀区为高。

(二)城区人口预测

在城区人口的预测采用增长率法,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中期和远期分别为10‰和8‰,机械增长率近期、中期和远期分别为15.0‰、20.0‰和15.0‰。

预测模型:PN

N=PO(1+R+r)

式中:R、r分别为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K:暂住人口

PO:基期年的城区人口

PN:规划期年的城区人口

则预测结果见下表:

规 划 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自然增长率(‰) — 10.0 10.0 8.0 机械增长率(‰) — 15.0 20.0 15.0 城区人口(万人) 29.8 33.7 39.1 49.1 其中:暂住人口 6.6 5.5 6.5 8.0 备 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安顺市到2020年达到大城市规模,即人口达到50万人规模。结合以上分析结果,规划确定安顺市城区人口在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可以控制在33.0、40.0和50.0万人左右,年均综合增长率达到32.1‰。

10

四、城市建设用地及其供需分析

(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预测,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38万人,其中近期(2005年)达到80.0万人,中期(2010年)达到100.0万人。

参考《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安顺市现状条件,规划到2020年安顺市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0m2

,其中近期(2005年)达到80 m2

/人,中期(2010年)达到85 m2

/人。则到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安顺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将达到00ha、8500ha和12420ha。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5m2左右,城市用地总规模为46.0ha,因此,近期、中期和远期分别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1504.0ha、2100.0ha和3920.0ha,在现状基础上合计共新增7524.0ha。

2、安顺市城区用地规模

规划安顺市城区人口到2020年达到50万人,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为85m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4250ha,在现状基础上新增加10.0ha,规划近期(2005年)城区人口达到33.0万人,中期达到40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分别达到81.0m2

和83.0m2

,城市建设用地分别达到2673.0ha、3320.0ha,近期需新增城市建设用地313.0ha,中期需新增7.0ha,远期新增930.0ha。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二)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分析 1、土地利用规划 ①安顺市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市农用地为639763.11ha,其中:①耕地面积为295405.35ha,净减少31770.47ha。净减耕地中允许建设占用2570.47ha;②园地为13794.13ha,净增加8799.24ha,允许建设占用20.50ha;③林地为196770.78ha,净增加35410.42ha,允许建设占用50.40ha;④牧草地为122676.39ha,净增加6500.33ha,允许建设占用50.50ha;⑤水面为11116.46ha。

到2010年,建设用地为33338.62ha,净增加2994.19ha;其中: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23601.21ha,净增加2233.59ha,允许占用耕地19.34ha。其中城镇净增1624.63ha;②交通用地6527.ha,其中占用耕地494.82ha;③水利设施用地3209.77ha,净增55.08ha。

到2010年,未利用土地为253298.27ha。 ②西秀区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西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县级市安顺市的《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区农用地达到114422.52ha,其中:①耕地65547.56ha,净减4188.99ha;②园地3202.12ha,净增693.21ha;③林地33355.86ha,净增2790.41ha;④牧草地10253.81ha,净增5.96ha;⑤水面2063.17ha。

到2010年,建设用地达到98.60ha。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1

67.27ha,交通用地2010.91ha,水利设施用地为740.42ha。

到2010年,未利用土地为51227.54ha。 2、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分析

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知,到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规划规模33338.62ha,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3601.21ha,交通用地6527.ha,水利设施用地3209.77ha。西秀区建设用地达到98.60ha,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7.27ha,交通用地2010.91ha,水利设施用地为740.42ha。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8500.0ha,其中新增规模为3604.0ha。到2010年,安顺市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3320.0ha,其中新增规模为960.0ha。

应该说明的是,安顺市土地利用规划和西秀区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安顺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完成的。行政调整后,行政因素作为城镇化的动力因素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安顺市借行政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东风,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城镇人口增长很快,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很大,所以,市也积极地组织和加强对原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可以肯定,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并加强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可以保证全市及城区各级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同时,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市规划的统计中有很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大部分在城区或城镇建成区内部,城市建设用地统计分类应将其列入,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渠道比土地利用规划中规定的更广,到2010年,以规划、用地使用性质的调整和有序的土地开发整理等方式,可以满足城市建设所需规模要求。

2010年以后,继续强化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可以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充分发挥土地经济效益。

五、安顺市城区总体规划及建设用地分析

(一)城区总体规划 1、城市规划区

规划确定安顺市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区所在的6个事处和西秀区的宋旗、幺铺、轿子山、蔡官、七眼桥、宁谷、龙宫等7个镇及普定县的马官镇、白岩乡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879km2

2、城市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面积152km2

,西至关脚,南抵么铺车站,东达两所屯,北接火烧寨,东西长约18.8km,南北宽约11.7km。

3、城市规模

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4250.0ha,人均85.0m2

(二)城市建设用地分析

安顺市城区通过行政调整后,城市建设明显加快,建设过

12

程中的条块分割矛盾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因建设而需调整的关系通过统一的协调机构能得到妥善处理,很大程度上削弱和淡化了城市建设受地域行政观念的局限性,城市在内涵和外延上有了充分拓展余地,城市人口、经济的集聚强度增大。城市生产体系的建立,对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度增长。城市职能发展要充分体现城市性质,城市建设的标准提高,需要有保证程度较高的用地储备。以安顺市城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城市发展方向分析,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为避免土地无序开发,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倡节约用地和挖掘用地潜力,必须严格制定土地年度开发计划和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开发,土地利用还必须成为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等9大类,其涵盖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等几个地类。同时,由于城市绿地建设的特殊性,主要利用了城区内的许多山头、林地、水域、园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地等既有条件。因此,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建设用地的新增加量显得较小,并保留了其原来的用地性质,而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量就比较大。

安顺市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来源,以林地、耕地、园地、居民点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及未利用土地为主。通过外延上的土地开发并转换使用性质扩大用地,同时强化原有土地使用功能和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并进行城市用地的开发整理,保证城市建设的用地持续供给。

安顺市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分解分析如下:①占用一定比例耕地;②工矿用地,位于城区内的统计计入城市建设用地;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规划保留的用地计入;③农村居民点用地,位于建成区的,调整性质后计入城市建设用地;位于规划范围内,规划用于城市建设活动的计入;④特殊用地中,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的计入;位于规划范围内保留的特殊用地计入;⑤开发一定的园地、林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⑥开发一定的未利用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⑦城区内用作公园等绿地的水域;⑧城区范围内的部分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其用地计入城市建设用地;⑨城市规划范围内其他建设项目占地的计入。

规划到2005、2010年及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新增规模及其来源统计如下表。

13

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新增规模及来源统计汇总表

单位:ha

规划期 指标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项目 (近期) (中期) (远期) 规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 313.0 7.0 930.0 耕 地 216.6 442.5 681.0 来 园 地 3.4 6.8 14.0 林 地 5.6 8.2 21.1 牧草地 1.1 2.4 12.2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40.5 61.9 77.1 源 交通用地 4.3 6.8 13.1 水 域 18.8 21.2 48.2 未利用土地 22.7 97.2 63.3 近期建设用地新增量中,占用耕地量为216.6ha,占新增用地的69.2%;中期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为442.5ha,占同期新增用地的68.4%;远期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为681.0ha,约占同期新增用地的73.2%左右。到2020年,累计共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0.0ha,其中,占用耕地1340.1ha,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的70.9%。

占用耕地的控制意见,规划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土,坡改梯及提高农业用地后备资源生产力和使用强度。进行农业用地开发整理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和发展“三高”农业,提高单产、亩产水平。改善农田基本设施条件,补偿因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损失,严格审批城市建设项目和执行城市用地“两证一书”制度,对于重点项目重点保证,一般项目要有具体的占补措施,并贯彻节约用地方能批地。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六、有控制地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

1、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 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坚持“节约用地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城市规划范围的建设活动,首先考虑使用坡地、劣地、闲臵地等,减少占用耕地数量。建设活动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制定相应的用地补偿制度,“占一补一”,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城市周围城镇积极推动和发展城郊型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使用效率,并保证城市生活物资供应;利用荒山荒坡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等工程,开辟生态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郊区城镇,要求编制相应的集镇建设规划,确定合理的人口容量和用地规模,集中建设和发展,避免建设规模夸大和脱离实际,减少村民建设乱占滥建和无序,造成新的土地浪费,提高集镇居民生活质量。规划范围的重要建设项目要保证用地需求,重大基础设施和水源保护区等要严格地划出用地范围,便于改善城市供应线的条件和供应安全。

2、合理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遵循城镇级差地租规律,自觉引导土地开发,转换土地使用性质。把位于城市中较好地段、收益差、环境影响严重的生产性企业向城市外和城市边缘转移,并集中布臵,便于统筹安排用地、工程管线和生产原材料供应,退出中心区域的土地竞争。臵换出的土地作为收益高、附加值大、利于城市功能发挥和充分体现土地价值的服务性行业、第二、三产业等用途,也能形成城市较为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调整优化城市布局。

14

3、加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和审批管理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及时编制分区规划和片区与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落实土地的具体使用。坚决依法办事,严格执行“两证一书”制度,及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城市各项建设开发活动,坚决依据有关的规划用地性质使用,明确功能,保持城市建设活动的统一性和科学性,保证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空间。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附件1:

城市规模核定一览表

省名 贵州省 市名 安顺市

现状 近期 远期 年 限 备注 2000年 2005年 2020年 市域规模(万人) 252.29 265.00 310.00 城市化水平(%) 25.9 30.2 44.5 总人口(万人) 29.8 33.0 50.0 人 16.5 24.0 39.0 建 其 非农人口(万人) 农业人口(6.7 3.5 3.0 万人) 口 成 中 暂住人口(万人) 6.6 5.5 8.0 自然增长率(‰) 11.70 10.0 8.0 区 机械增长率(‰) 27.36 15.0 15.0 综合增长率(‰) 39.06 25.0 23.0 用 建成区用地(ha) 2360.0 2673.0 4250.0 地 人均指标(m2/人) 79.2 81.0 85.0 备注 说明:1、建成区栏内总人口应等于该栏内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人口相加之和 2、综合增长率一般是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之和 3、暂住人口只统计暂住期一年以上者

15

目 录

一、人口、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 1 (一)概况 ..................................................................................................... 1 (二)安顺市人口、用地现状 ..................................................................... 1 (三)存在问题 ............................................................................................. 4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 5 (一)全市总人口预测 ................................................................................. 5 (二)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 8 三、城区人口预测 .................................................................................... 10 (一)城区人口及构成 ............................................................................... 10 (二)城区人口预测 ................................................................................... 10 四、城市建设用地及其供需分析 ............................................................ 11 (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 11 (二)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分析 ....................................... 11 五、安顺市城区总体规划及建设用地分析 ............................................ 12 (一)城区总体规划 ................................................................................... 12 (二)城市建设用地分析 ........................................................................... 12 六、有控制地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 ................................................ 14 附件1:城市规模核定一览表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