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

谈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

来源:九壹网
谈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

□邓在云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从以下这些方面去把握课文,阅读理解,取得了显明的效果。

一、弄清文章体裁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首先要把握住文章体裁。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写法不同,要求掌握的重难点不同,所以读法也应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现代文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只有先弄清体裁,然后再按照相应的要求去阅读,才有可能把文章读具体、读明白、读深刻。

二、 把握基本要素

文章体裁不同,要素也就不同,学生要学会根据不同文体的要素去细读课文。如:记叙文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要注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小说要注意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散文要注意其‚形‛和‚神‛,抓住了这些基本要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文章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学习每一篇文章,必须要抓住主题,否则,就会读糊涂书。当然,概括主题的方法很多,在这里,着重介绍一种简易的抓主题的方法:找中心句或关键句。大多数文章,只要找准了中心句、重点句,然后反复阅读、认真琢磨,主题自然就能显现出来。记叙文中有表达事情线索的句子,有抒情议论句,有中心句。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中心句。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议论文中一般都有明确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如《敬业与乐业》;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如《敬畏自然》;有时在文章的中间。说明文的中心一般都较为明显,在此不再细说。小说虽不存在中心句,但它有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等我把两个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三个发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这是故事的高潮,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散文中也有主旨句、主题句。如《谈生命》中:‚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何尝不美丽?‛弄清了这些句子的含义,‚生命不息,奋进不止‛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

四、理清文章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运用材料反映主题的方法,是布局谋篇的手段。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结构有这几种:(一)、并列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空间并列;(二)、对照式。即文中的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如《中国人失掉信心了吗》,前一部分直接反驳:中国人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后一部分从正面例举事实,间接反驳,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三)、总分式。这种结构又有‚总——分——总、分——总、总——分‛三种形式,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先总说‚格物‛‚致知‛,然后再分述‚格物‛‚致知‛,最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又如《桥之美》:先总述、再分述、然后再总述。再如《春》:先总写春回大地,再分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递形式。即层层深入,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五)、连贯式。如《最后一课》,是按照‚上学路上——上课前——上课时——散学‛的顺序写的。记叙文的结构有时也表现在‚线索‛上,有的文章以‚人‛为线索,如《藤野先生》;有的以‚物‛为线索,如《台阶》;有的以‚事‛为线索,如《羚羊木雕》;有的以‚感情‛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等等。

五、探究文章的写法

探究文章的写法,即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一篇文章,不论作者选择那种写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要在分析语言、理解内容上下功夫。初中阶段的课文中,常见的写法有:

烘托法(又叫侧面描写)。即通过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来烘托或通过人们的反应来突出人物。如《海燕》: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生活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来烘托。又如《口技》,是通过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对比法。如《敬畏自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比较人类智慧和自然的智慧通过在高科技、认识史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在 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大自

然的智慧是人类所不能及的。又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用罗布泊的现在与过去进行对比,警示人类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才能可持续发展。

象征法(又叫托物言志)。即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某种事物上,把某些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回味的余地。如《星星变奏曲》,以‚星星‛象征光明,寄托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又如《海燕》:用‚大海‛象征高潮时的人民群众,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先驱,用‚乌云、狂风‛象征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等。

以小见大的手法,如《老王》,文章通过对一些小事的叙说,刻画出人物独特的性格,树起一个‚人‛的形象,在有意无意间‚带出‛一个时代的影子,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

欲扬先抑。如《阿长与山海经》,开头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就说是顽皮,且常到父母面前告我的状,睡觉摆成‚大‛字;接着写清早的古怪仪式烦琐至极;再写她讲‚长毛‛的故事,进一步表现了她的愚昧无知;最后写她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使我对她又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愿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可以看出,对她身上美好品质的赞扬是何等的热烈和真挚!除此之外,还有联想、想象、类比等表现手法。

六、欣赏精美语言

选入初中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精美语言运用‛的典范。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欣赏课文中的好句好段,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找出文中精美的词、句、段,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并把它抄写下来,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当然,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方法也不仅这些,如各种修辞方法的应用等,关键是教师引导时要会灵活处理,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