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作业题
一、选择题
1、优质级配碎石基层强度主要来源于碎石本身强度及碎石颗粒之间的( A  )。
A.嵌挤力    B. 内摩阻力    C.摩擦力   D. 咬合力 2、稳定保护层有砂土混合料与(  A  )两种。
A.水泥混合料    B. 混凝土    C. 土砂封面    D. 砂浆封面
3、保护层在磨耗层上面,用来保护磨耗层,减少车轮对磨耗层的磨耗,一般保护层厚度不大于( A  )。
A.1cm    B. 2cm    C. 2.5cm    D. 3cm
4、块料路面厚度取决于交通、基层结构整体强度、环境等因素,主要由(  C   )确定。
A.理论方法    B. 经验方法    C. 半经验—半理论方法    D. 极限状态法 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包括应力—应变关系、疲劳特性和( D   )。
A.温缩特性   B. 干缩特性   C. 膨胀特性    D. 收缩特性 6、沥青路面可分为密实型和( B  )两类。
A.松散型  B. 嵌挤型    C. 混合型    D. 拥挤型
7、我国规范规定用浸水马歇尔试验和(  B  )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A.针入度   B. 冻融劈裂   C. 修正马歇尔    D. 弯沉 8、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选用(  B  )层沥青面层结构。
A.2     B. 3    C. 4    D. 5
9、水泥作为混凝土的胶结材料,是混凝土成分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要求采用(  D )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A.27.5   B. 32.5   C. 37.5    D. 42.5
10、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 A  )单轴—双轮组荷载为标准轴载。
A.100kN    B. 150kN   C. 200kN    D. 250kN
11、以( C  )龄期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混凝土的设计弯拉强度。
A.14d    B. 21d   C. 28d    D. 35d
12、路面使用性能包括功能、结构和(  A  )三方面。
A.安全    B. 适用   C. 耐久    D. 强度
13、路面快速修补材料初期强度增加要快,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 D ),即可
开放通车。
A.50%    B. 60%   C. 70%    D. 80%
14、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施工结束后宜封闭交通( C )小时,注意做好早期养护。
A.1~2   B. 3~4   C. 2~6    D. 3~7
15、对于细粒土的路基,影响压实效果的内因中,包括土质和(A  )。
A.湿度    B. 压实功  C.压实时间   D. 土层厚度
二、简答
1、路基常见的病害类型有哪些?
答:(1)边坡的病害。边坡的病害常见的有:崩塌、落石、滑坡、坡面冲刷、坍塌、剥落和泥石流等。
(2)路基水毁。公路的水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①雪、地质原因;②地形地貌原因;③气象原因;④环境的破坏。
(3)路基的冻胀与翻浆。潮湿地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基中的水分不断的向上移动聚集,引起路基冻胀。春融时,路基湿软,强度急剧降低,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发生弹簧、鼓包、冒浆、车辙等现象发生,称为翻浆。
(4)公路沙害。在风沙地区,沙害使公路常见的病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风蚀和风埋,其中尤其以沙埋为主。
2、对石灰土基层的缩裂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1)改善土质。(2)控制压实度和含水量。(3)干缩最不利情况是石灰稳定土成型期,要重视初期养护,保证基层表面处于潮湿状态,防止干晒。在石灰稳定土施工结束后,要及早铺筑面层,使基层含水量不发生大的变化,以减轻干缩裂隙。(4)温缩的最不利季节为温度在0-10℃时,因此施工要在当地气温进入0℃前一个月结束,以防严重温缩。(5)防止基层裂缝反射还可在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设置沥青碎石或沥青贯入式联结层,以防治裂缝反射。也可在石灰土与沥青面层间铺筑10-20cm的碎石隔离过渡层或玻璃纤维网格。
3、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1)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 (2)层间必须紧密稳定,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应力传递的连续性。 (3)各结构层的回弹模量自上而下递减。 (4)层数不宜过多。
(5)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应适当加厚或采取其他措施减轻反射裂缝。
4、通过哪些措施提高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性?
答:(1)改变胸坡或背坡:在地面横坡平缓和横向净空不受时,放缓胸坡,使墙的重心后移以增大力臂,是改善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变竖直墙背为仰斜墙背可以减小土压力。
(2)改变墙身断面类型:当地面横坡较陡或墙前横向净空受时,应使墙尽量陡立,以争取有效墙高,这时可改变墙身截面类型,如在墙背设置衡重台或卸荷板等,以达到减少墙背土压力并增大稳定力矩之目的。
(3)展宽墙趾:增设襟边或展宽已有扩大基础。
5、路堤稳定性验算、沉降分析以及地基加固措施选择都必须先进行土质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以确定什么条件?
答:(1)地基条件—地层的生成类别、成层状态、排水条件、各土层的土性指标(物理特性、固结特性和强度特性);
(2)施工条件—路堤形状、工程进度要求、填料性质、沿线环境和用地等; (3)道路条件—道路性质、容许剩余沉降量和要求的安全系数等。
6、路基路面排水设计一般原则。
答:(1)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讲究实效、注意经济。
(2)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
(3)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 (4)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
(5)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就地取材,以防为主。 (6)尽量阻止水进入路面结构,提供良好的排水措施,迅速排除路面结构内的水。
7、简述路面松散和波浪(搓板)的防治。
答:路面呈现松散多在干燥季节,主要是由于所用材料结合力不够、拌合不匀、碾压不实或保
养不善等所造成。
(1)当松散层厚度不大于3cm:将松散材料扫集起来,整平路面表层,扫除泥土,洒水润湿,把扫集起来的砂石进行筛分,并添加新料和黏土,洒水重拌,重铺压实。
(2)当松散厚度大于3cm:按前诉补坑方法处理,但应适当提高加铺材料的塑性指数,混合料塑性指数大于10,黏土塑性指数最好大于15。
为防止路面松散,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或减轻松散现象的扩大。平时要使路面保持一定的湿润程度,以增强其稳定性。在气候干燥时应予洒水,结合就地取材,可添加食盐或盐水。
8、简要说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程序。
答:(1)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选择规范规定的矿料级配范围。
(2)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3)材料选择取样、试验。
(4)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优选1~3组不同的矿料级配。
(5)对设计级配,初选5组沥青用量,拌和混合料,制作马歇尔试件。 (6)确定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测定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进行马歇尔试验。 (7)技术经济分析确定1组设计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8)进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矿渣膨胀试验等。
(9)完成配合比设计,提交材料品种、配比、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结合就地取材,可添加食盐或盐水。
9、沥青混合料的选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沥青面层与沥青碎石基层通常采用双层或三层式结构,层间应喷洒黏层油,以加强层间联结。
(2)满足耐久、稳定、密实、安全等功能性要求,且便于施工。
(3)表面层应具有良好的表面功能、密水、耐久、抗车辙、抗裂性能。当抗滑性能不符合要
求时,应及时在表面层上加铺抗滑磨耗层。
10、水泥混凝土面板为什么需要设缝 缝的存在会带来那些影响 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1)水泥混凝土板设缝的原因:混凝土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温度升高时混凝土板会形成温度坡差,使板的中部有隆起趋势;温度降低时,板顶温度比底面低,会使板的周边和角隅发生翘起;这些变形会受到板与基础之间的摩阻力和粘结力,以及板的自重车轮荷载等的约束,致使板内产生过大的应力,造成板的断裂或拱胀等破坏,为避免这些缺陷而在砼面板设缝。
(3)任何形式的接缝板处板体都不可能是连续的,其传递荷载的能力总不如非接缝处,而且任何形式的接缝都不免要漏水。
(4)因此,对各种形式的接缝,都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传荷与防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