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九中学 罗宁城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封建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重点是要说明:明清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本课第15课讲明清的经济与文化一方面侧重于经济文化科技等出现新的变化,在归纳梳理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这些新变化的原因以及阻碍新变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炼信息、归纳观点、分析原因,从历史情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时空的横向联系,乾隆盛世与欧美大事对比,思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以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优势: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学期的中国古代史,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明清的历史剧,对明清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较高。

劣势:对明清历史只是碎片化的,没有建立一个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结构,另外,对中外历史的联系也是割裂的,不容易理解18世纪中后期中西历史潮流。 三、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文献史料的研读,了解明清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在明确史实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分析明清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对明清新经济因素的缓慢发展进行合理解释;

在了解明清思想的基础上,分析史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思想界提倡自由和反对的倾向进行合理解释;

在了解明清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明清市民文化的繁荣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通过了解明清科技著作、历史典籍以及世界地图等,分析史料,对比中西方对外来思想和科技的态度,利用时空的横向联系,乾隆盛世与欧美大事对比,思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对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进行合理解释。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经济文化的新变化

难点: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五、教学资源

图片、文字、微视频、PPT等 六、板书设计 明清时期 中国

西方

固守传统 走向近代

七、教学过程

【导入】第四单元课题展示,找出本单元的特点是繁荣与危机,危机是与当时的西方社会的发展相比较而言。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点明本课的主旨,激发学习兴趣,迅速融入课堂。 【环节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材料: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教师设问:

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材料体现了明清农业具有什么特点?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1)雇佣农民劳动说明有雇佣关系吗,可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农副产品出卖,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繁荣。 2.图片: 清朝前期玉教师设问: 农作物有了系? 学生通过识高产作物迅3.材料:吴

读地图回答:

速推广,与新航路开辟有关。 (苏州)民生齿(户口)最繁,恒产什么新的发展?与世界历史有什么联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固定资产)绝少,家杼(zhu4)轴(织布)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不事耕作),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教师设问:

手工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 材料:新都(新安,即徽州),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乡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教师设问:

商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材料中哪些关键词语能论证?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出现了商帮,长途贩运等现象,商业集资等经营方式,诚信等商业精神。

5.材料: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教师设问:

阅读材料,并思考这些经济领域的新因素还受到了哪些因素的阻碍?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从市场、资金、、思想等因素使经济领域的新因素发展缓慢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经济新因素的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经济的变化(史料实证水平1),并理解这种变化在明清时期的局限性(时空观念水平2)。

【环节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1.材料: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黄书·大正》 2.教材内容: 王守仁:致良知

李贽:提倡热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黄宗羲:抨击君主制度、工商皆本 顾炎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唯物思想 3.历史背景

1)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君主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危机加剧 3)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4)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教师设问:

阅读教材的思想主张,思考这些主张和传统的主流思想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因素推动了这些新倾向的出现?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自由、批判君主等新倾向,从明清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思考推动新倾向的因素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思想的变化(史料实证水平1),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水平3)。 【环节三 小说与戏曲的繁荣】 1.教材内容:

文学:《水浒传》(明初)《三国通俗演义》(明初)《西游记》(明中期) 《儒林外史》(清中期)《红楼梦》(清中期) 戏曲:汤显祖(明)、孔尚任(清) 昆曲(明) 、京剧(清)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京城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2.历史背景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需求增多。 教师设问: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这些文学艺术都是为了适应哪些阶层的口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市民阶层,商品经济繁荣似的市民阶层扩大

【设计意图】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明确市民文化并非明清的主流文化。(唯物史观水平3) 【环节四 科技的成就与特点】 1.教材内容 代表成就

医学:《本草纲目》李时珍“东方药物巨典” 农学:《农政全书》徐光启 介绍西方水利

工艺学:《天工开物》宋应星“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地理:《徐霞客游记》

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2.材料: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徐光启等聘请传教士参与修订历法,引进西方先进天文仪器测量,完成《崇祯历书》。

——摘自教材第93页

3.材料: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但)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为“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皇宫)清谈”。

——《康熙对待西方科技的历史教训》

教师设问:

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材料,思考明清科技有什么新特点和局限性? 学生提取信息并回答:

①总结性著作居多,但创新不足;

②西方科技传入,但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锻炼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信息,确定明清科技的特点和局限(史料实证水平1) 【小结】

教师设问:

比较乾隆盛世时期中西历史大事件,思考中西方各自的发展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感悟:明清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分析,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了,为之后的近代历史埋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伏笔。居安思危,是我们今天需要谨记的历史教训。

【设计意图】对比乾隆盛世时期的中外大事件,明确中国的发展与局限(时空观念水平2)点题:明清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而同时期的近代西方逐步走向近代化,中国必须面临西方的挑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鉴往知今。(家国情怀水平3)。

八、教学反思 1.优点

本课主题线索明确,突出了发展与危机的时代特点,对新课标的理念和解读落实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并根据学情在课堂中随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基础上进行史料阅读、概括、阐释和评析等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通过分析明清思想和文化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中西比较,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通过中西对比,培养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的理性思考能力,由此,培养了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2.不足

经济部分用的时间比较多,材料也很多,但思想部分用时很少,没有充分展开,学生活动不够,课堂显得沉闷,面面俱到就显得重点不够突出。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

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机遇延误论”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同意这一观点。)

阐述: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镇化程度高(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市民文化兴盛;出现一些带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家;西学东渐,中西同期文明有很多相似的现象;但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 19世纪中期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机会。

升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机遇延误的主因(或者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谈也可以)。

示例二 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不成立。(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阐述: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展开论述,(如迁都与面向海洋并无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其影响等)说明明代中国并无走向现代的可能,并不存在历史机遇; 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制度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领导集体、指导思想等层面论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

升华: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角度展开;或从历史全局性综合分析的角度展开也可。 【解析】 【详解】

阅读材料,提出论题:“历史机遇延误说”错失两次机遇论是正确的。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同意这一观点。阐述: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是时代背景,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兴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出现、西学东渐等说明出现近代化趋势,但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失去了一次近代化机遇。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说明中国又失去了走向现代的机会。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化即历史机遇延误的主要原因。(其他论题言之成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也可。)

3.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教材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工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工业的完成,英,法、美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挽救清朝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自强求富的探索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新陈代谢。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同时,主张发展民族经济、与外来侵略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潮产生。先进的知识分子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议会民主政治,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做了准备,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餐、西服、西式建筑、近代西方的交通方式相继传入中国,促进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总之,随着工业的扩展,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此题还可以从工业后,西方的政治、经济侵略是导致近代中国各阶层追寻富强、追求民主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作答)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工业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扩大海外市场;结合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变化等相关史实,说明西方文明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4.论说儒学功过,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 (2)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 一档 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宋代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 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吸收佛教思想继承发展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论证方面 二档 三档 四档 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

作用: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等方面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信息可概括得出,李泽厚认为,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然后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以加强君主集权、宋代朱熹等建立“理学”体系以应对佛道冲击、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应对统治危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论证其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四洲志》。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摘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要求:观点明确,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联系背景、内容、评价等方面对《海国图志》撰写一个简要的书评,可以依据材料“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

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即可。

例如: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反映了儒家思想2000多年的发展趋势。

请任意选择某个时期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述。 【答案】示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评述:汉武帝时期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此后,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解析】 【详解】 示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评述: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主义政治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同时汉武帝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上升,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