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
第一章 “十一五”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中纪委中组部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省“脱贫攻坚”工程和市“突破睢宁”战略三大政治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取得突破性发展,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速度省市领先,经济总量倍数扩张。“突破睢宁”战略实施以来,全县经济迈入迅猛发展“快车道”,发展速度领跑全市、领先全省,经济总量实现倍增。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剔除调整因素,现价同口径比,下同)26.3%,完成规划目标的1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499元,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1.1亿元,是2005年的8.9倍,完成规划目标的31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4亿元,是2005年的7.5倍,财政收入实现5年翻三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4.5亿元,年均增长32%,实现5年翻两番;实际利用外资达6539万美元,是2005的3.86倍;自营出口突破1亿美元大关,是2005年的9.4倍。
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五大百亿产业初具规模,“一体两翼,一区多园”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39亿元,是2005年的6倍,年均增长42%;二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比2005提高7.6个百分点;白色家电、纺织服装等五大产业总量指标占比达70%以上,效益指标占比超过80%;白色家电、高端棉纺织、皮革制造产能全国领先,成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和全国皮革皮具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效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2010年,全县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6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1万亩,日光能温室达到7.6万亩,规模养
殖场达到308个,成为日光能温室规模全省第一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县。服务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突飞猛进,环境面貌变美变靓。2008年以来,按照“拉开框架、留足空间、繁荣活跃、精美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以打造宜居、宜业、最美新睢宁为目标,大力实施10大类、171项、总投资达236亿元的城建重点工程,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拉开13平方公里新城区框架,相当于过去20年城市发展规模的总和,再造了一个新县城,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城市控制区面积扩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2%,比2005年上升了14.74个百分点。“水袖”、“喜阙”、云河广场、庙湾广场、大街景观带、徐沙河景观带、花径、白塘河湿地公园、下邳大道景观带等一大批城市景观工程的建成,彰显了睢宁特色、扮靓了睢宁面孔。共铺设城区道路40条,总长度达103.5公里,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3.9 平方米,超出小康目标值1.9 平方米,形成内部成网、外部成环、便捷畅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共完成拆迁面积182.8万平方米,建设商住房298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80公里、截污管网42公里,建设污水处理厂2个、地面水厂1个。完成城区绿化332.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6.1%。重点中心镇建设有序推进,镇容镇貌大为改观;“平改楼”试点稳妥实施,建成新农村示范点40个、省级环境整治试点村8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65%,位居全省第二,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发展环境成为优势品牌。紧抓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机遇,以提高执行力、建设好民风、打造优越发展环境为目标,以“两风”转变为突破口,以“两保”服务为保障,以社会动员、社会管理为手段,在全国率先迈出改革创新“六步曲”,初步建立原创性、集成性的制度化、常态化改革创新体系,形成睢宁改革逻辑,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根本“蜕变”,并成为睢宁独特的优势品牌和发展竞争力。树立“睢宁规矩”,严管干部,使“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一切立足于干成”成为睢宁干部的鲜明特质和自觉追求;规范用权,正确行使权力,和的施政与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公开党务政务,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一述双评三监督”制度,“勤廉
睢宁”闻名全国;创新社会动员,有效监管权力,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改革行政语言与行政行为,干部群众互动交融,干群关系和谐密切;施行大众信用管理,民风显著改善,“守法守信、向善向上”成为睢宁民风的鲜明特色。
居民收入大幅攀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71元,基本实现5年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7022元,比2005年增长82.6%。新农保参保33.3万人,参保率达92%;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全市第一,累计发放补偿金4.7亿元;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达10.9万人、7.12万人;发放城乡低保1.6亿元,惠及59.6万人。先后实施了“百万人民免费体检”、“今年家里不进水”、“小街小巷治理”、“出门方便”、“巷巷光明”、“甘泉入户”、桥梁改造、污水处理、住房保障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群众生活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跨越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面向全国、面向名校公开招聘工业经济管理人才117人;培训各类适用技术人才1万人,人才引进战略实施效果显著。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职级,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组合制,公开选聘61所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由校长组合;成功举办全国儿童画颁奖典礼暨睢宁儿童画精品展活动、睢宁儿童画特种邮票首发式。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建设总规模8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总投资近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0倍以上;镇级卫生院综合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级验收。龙虎斗、云牌舞、苏北大鼓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城乡治安技防体系全面加强,实现400个村(社区)技防监控全覆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进步,各类刑事案件、“两抢一盗”案件降幅全市第一;积极推进“阳光”信访,由信访重点管理地区转变为信访管理先进地区,成为江苏省信访工作“三无”县、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金融生态示范县。
总体而言,“十一五”时期是睢宁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辉煌成就,一是得益于选择了一条符合睢宁实际的发展路径,始终把“工业兴县、产业强县”作为实现跨越发展、进位崛起的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大干项目、干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确立了引领科学跨越发展的“方向标”;二是得益于积极抢抓各种
机遇,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力作为,全力放大效应,使之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助推器”;三是得益于持续推进改革创新,通过机制的率先突破,强力推进“两风”转变,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磁场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突破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四是得益于全县上下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向心力”。
在充分肯定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主要是: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水平相对靠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层次不优,一产比重较高;增长方式仍较粗放,集约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园区功能尚需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增收空间尚需进一步拓宽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表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2010年 2010年 指 标 规划目标 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综合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实力 财政总收入(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经济 三次产业结构 结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 300 393 100 134.5 19:47:34 21:43:36 130 10000 10 5 200.1 18499 31.1 12.94 工业投资(亿元) 工业 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经济 规模工业利税(亿元) 招商引招商引资(亿元) 资及商自营出口额(万美元) 贸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人民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生活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市化水平(%)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社会 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三大保险覆盖发展 率(%)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
第三节 发展目标
70 150 12 80 6000 58 5800 9600 90 100 70 239 38 165 10492.3 62.5 7022 12171 107 基本应保尽保 <4.5 40左右 90 均100 2.11 42 90.2 基本应保尽保 85 85
“十二五”时期,睢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小康社会,冲刺全国百强。
――综合实力更快增强。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0亿元,力争实现五年翻两番。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50个县(市)中年年进位,发展水平力争进入苏北先进行列,综合实力冲刺全国百强。
――民生福祉更快提高。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2015年分别超过22000元、13000元,实现6年翻一番。2011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4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新增城镇就业8-1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基本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满意度显著增强。让久居的人感恩,让远行的人牵挂,让外来的
人成就人生精彩。
――经济结构更快优化。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52:40;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75%左右;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占比超过80%,高效农业占比达65%,传统产业升级再造成效显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城乡面貌更加靓丽。新城区建设日趋完善,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区功能显著改善,睢宁县城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化、个性化、均衡化的崭新城市,成为苏北地区最具魅力、最美的县级城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全面争创省园林城市、省级平安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县、省卫生城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平改楼”步伐,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提高到87分。
――改革开放更显成效。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建成制度化、系统化体系,机制创新形成长效机制,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对跨越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打造闻名全国的政治生态示范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各类经济主体竞相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和自营出口额均力争达到3亿美元,开放型经济贡献份额明显提高。
表2: 睢宁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一级 二 级 指 标 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经济 发展 4.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元)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经济8.城镇化水平(%) 结构 9.三次产业结构 改革10.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开放 11.自营出口(万美元) 1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自主业产值比重(%) 创新 13.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4.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 人民16.城镇调查失业率(%) 生活 17.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率(%) 21.人口自然增长率(‰) 资源22.森林覆盖率(%) 环境 23.城市绿化覆盖率(%) 2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 完成 200.1 18499 12.94 1196 99.8 62.5 239 42 目标 属 性 500 30000 40 3000 300 150 800 5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2010年 2015年指 标 21:43:36 8:52:40 预期性 6539 10492.3 24.2 1.45 基本 应保尽保 45 2.11 12171 7022 5.1 36.6 36.1 84.9 30000 30000 35 1.5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基本应约束性 保尽保 65 <4 8-10 22000 13000 <6 40 42 87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20以上 约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