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及其进展

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及其进展

来源:九壹网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12月(总第67期)

・・33

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及其进展

姜立民

庄昉成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该病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尽管这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但人类至今仍然无法消灭它,在我国曾一度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快速回升[1],研制并推广使用安全高效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是控制狂犬病疫情的有效手段。本文就狂犬病疫苗及其研究进展,特别是我国在狂犬病疫苗方面的发展探讨如下。

反应也较轻,不再出现变态性脑脊髓炎。但是也出现过一些免疫失败的病例,分析原因很大程度与疫苗未经浓缩抗原量偏低,疫苗效价也未能达到WHO规定的2.5IU/剂的标准有关。因此卫生部在1993年决定生产效价≥2.5IU/剂的浓缩或浓缩纯化的铝佐剂疫苗取代未浓缩疫苗。但是未纯化的浓缩疫苗含有一定的杂蛋白,如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异性小牛血清、含狂犬病毒的豚鼠脑组织和地鼠肾细胞蛋白等,常引起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大面积红肿、全身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个别出现休克,神志不清,并有危及生命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5%~10%[5]。因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生产和使用纯化的浓缩疫苗取代未纯化的浓缩疫苗。研究报导加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虽然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由于疫苗的作用缓慢,产生的中和抗体较迟,而狂犬病疫苗主要用于暴露后免疫,要求疫苗快速诱导中和抗体,发挥中和抑制病毒以达到保护的作用,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免疫失败的严重后果;铝佐剂不能刺激Th1的细胞活性,也不加强

1狂犬病疫苗回顾

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将狂犬

病病毒在兔脑连续传代和干燥减毒而制成的疫苗,奇迹般的救治了一名被疯狼严重咬伤的9岁小孩,开辟了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新纪元[2]。10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现代细胞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狂犬病疫苗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前所用的狂犬病疫苗都是粗制的羊脑组织狂犬病疫苗,这种疫苗不但免疫效果不理想,而且副反应大,尤其是脑组织引起的变态性脑脊髓炎。因此在1965年开始,由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用狂犬病固定毒北京株通过原代地鼠肾细胞适应传代,研制成功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3]。该疫苗是经灭活加Al(OH)3制成,于1980年获得生产证书并开始生产和应用,取代了羊脑疫苗。该疫苗总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

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活性,即不能增

强细胞免疫,另外铝佐剂是引起副反应的重要原因,如硬结、红肿等[5-9]。鉴于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决定生产和使用无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代替含铝佐剂疫苗。目前已研制成功二种类型的细胞培养的无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一种是地鼠肾细胞纯化疫苗,另一

作者单位:310013,杭州,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病毒病研究所

・・34

种是Vero细胞纯化疫苗。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12月(总第67期)

狂犬病疫苗。用国产(辽宁成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无佐剂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与相同细胞基质的无佐剂纯化进口疫苗

22.1

我国狂犬病疫苗现状

无佐剂纯化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无佐剂纯化浓缩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

苗(PHKCV)

病疫苗[3,9-11]在纯化浓缩地鼠肾细胞佐剂狂犬病疫苗基础上,产生工艺与后者相似,毒种也是狂犬病固定毒北京株通过在原代地鼠肾细胞适应传代的aG株,在原代地鼠肾细

7.0胞的病毒滴度可达106.0~LD50/mL,病毒经福

[即法万特巴斯德疫苗(维尔博)]进行的

疫苗人体副反应和免疫效果观察比较[13]:所有接种对象均未发生即时反应,在接种国产疫苗组的502人中,局部反应以接种部位搔痒、疼痛为主,反应率0.65%,在接种进口疫苗组的100人中,反应率0.43%,两组差异无

显著意义(χ=0.6054,P>0.05)。全身反应观

尔马林灭活,纯化工艺用Sepharose4FF柱层析,杂蛋白的去除率在99%以上,但最后不加Al(OH)3佐剂,加适当稳定剂制成。用河南普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无佐剂疫苗和佐剂疫苗各1批(效价均为4.2IU/mL)进行疫苗人体副反应和免疫效果观察比较,在接种无佐剂疫苗的270人中,无发热反应,无硬结、红肿等局部反应,仅16人主诉注射部位疼痛;在接种佐剂疫苗的39人中亦无发热反应,但有5名于第1、2、3针时发现硬结,均于48h消失,疼痛和硬结人数共14名。两种疫苗的抗体应答,所有志愿者在接种前抗体均为阴性,在首次免后7天,佐剂疫苗37人中仅有3人抗体阳转(≥0.5IU),阳转率8.1%;而无佐剂疫苗31人中抗体阳转

察,仅在首针接种后有少数人出现37.1~

38.5℃的一过性体温升高,经72h观察,反应

消失,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均未发现异常反应和中、重度副反应。两种疫苗的抗体应答,国产疫苗组检测50人,进口疫苗组检测35人,首针免疫后l4、45天,2组血清抗体阳转率均为l00%。前者免疫后14天抗体效价为

0.8~l1.9IU/mL,抗体几何均值为5.2IU/mL;

免疫后45天抗体效价为2.7~9.2IU/mL,抗体几何均值为9.5IU/mL。后者免疫后14天抗体效价为0.9~l2.7IU/mL,抗体几何均值为

5.6IU/mL;免疫后45天抗体效价为1.5~25.4IU/mL,抗体几何均值为9.8IU/mL,两组

抗体阳转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差异无显著意义。因此,我国研制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14人,阳转率45.2%。在免后45天,无佐剂

疫苗和佐剂疫苗阳转率均为100%,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6.5IU和17.5IU。以上

结果显示无佐剂疫苗副反应很轻,局部反应低于佐剂疫苗;另外无佐剂疫苗具有快速产生中和抗体的优点,可使人更早获得保护。

3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3.1纯化浓缩人二倍体细胞疫苗

目前用于我国狂犬病疫苗生产的细胞基质为原代地鼠肾细胞或Vero细胞,前者存在动物容易受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外源物质污染,且需要建设相应动物房,大量处死动物不符合等缺点;而后者由“动物伦理学”于是传代细胞系,有一定的致瘤性,细胞残余DNA必须达到标准。人二倍体细胞恰恰没有上述缺点,理应研制开发。

美国Wistar研究所Wiktor等首先进行狂犬病固定毒在人二倍体细胞上的适应传代研究,后法国和德国等国先后进行了人二

2.2无佐剂纯化浓缩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

(PVRV)

我国已研制和生产应用Vero细胞的无佐剂狂犬病疫苗,毒种为aG株、巴斯德PV2061株或CTN-1株,Vero细胞从美国ATCC引进。病毒在Vero细胞上接种后培养

7.5

液的病毒滴度一般在107.0~LD50/mL,并可以

多次收获[12],经浓缩、灭活、纯化,制成无佐剂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12月(总第67期)

・・35

坛株[17]。经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家兔、小鼠、犬等动物可诱导高滴度中和抗体的产生,并能抵抗致死剂量的多株狂犬病病毒的攻击。

倍体细胞疫苗(HDCV)开发研究,并分别在

1974年、1978年获生产许可证。该疫苗已在

欧洲、北美以及世界各国应用二三十年,证实是安全且高效的,但由于其病毒繁殖滴度

7.0

较低(收获液病毒滴度一般在106.0~LD50/mL),

1993年赵卫国等组建了表达狂犬病病毒N

蛋白的痘苗病毒重组体[18]。1995年又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共表达CVS株G和N蛋白的痘苗病毒天坛株重组体,并证明接种小鼠后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抵抗致死剂量狂犬病病毒CVS株的攻击[19]。1996年娄元梅等报道载体系统研究出现了非复制载体或称复制缺失载体系统,该类载体病毒在接受免疫的机体里不会复制后代,但可表达外源基因,从而诱导机体免疫[20]。朱家鸿等[21]已成功构建了单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和双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和核蛋白两系非复制痘苗重组狂犬病疫苗,其安全性比复制型痘苗重组狂犬病疫苗更好,并保留了狂犬病病毒原有的免疫原性。本疫苗经动物试验表明疫苗对乳鼠脑注射不发病,而对照复制型重组病毒会发病,免疫动物可100%诱生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及保护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据此,非复制痘苗重组狂犬病疫苗比复制型更安全,且保留了免疫原性,期待开发成疫苗。

加上生产工艺复杂,因此疫苗的成本高,价格贵,较难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我国科学家致力于研制安全、高效、经济的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严子林等[14]将狂犬病病毒CTN株鼠脑固定毒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连续传代,在40代后增殖达到较高的滴度,大部分都在106.0~7.0LD50/

mL之间,从而获得人二倍体细胞适应株(CTN-1株)。对CTN-1株生物学性质研究,

免疫原性较好,致病力低,表明适合用于人用狂犬病人二倍体细胞灭活疫苗的制备。

3.2狂犬病重组活载体疫苗

研究证明,狂犬病病毒颗粒中糖蛋白和

核蛋白是诱导机体产生抗狂犬病毒体液和细胞免疫的主要保护性抗原。1984年首先将狂犬病病毒ERA的糖蛋白基因重组到痘苗病毒Copenhagen株中(VRG),后来Eposito等则将接近衔毒的CVS株的糖蛋白基因重组到毒力更弱的痘苗病毒NYBH株中。用

3.3DNA疫苗

近年来,核酸疫苗已成为国际疫苗研究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其独到之处在于:直接将编码某种蛋白的外源基因(RNA或

VRG进行了广泛的动物实验和野生动物实验,显示服用滴度为107TCID50时,可使成年狐获得100%的抗狂犬病毒的保护,免疫期12~18个月;安全性方面,证明其对受免

疫动物均无致病性,而且不存在水平传播现象。该疫苗已经生产,并在北美和欧洲野生动物展开使用[15,16]。由于发现狂犬病毒核蛋白具有介导动物机体对狂犬病病毒的细胞免疫的作用,Summer等构建了表达核蛋白基因的痘苗病毒Copenhagen株重组体,证明可诱导小鼠和犬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并能获得对致死剂量病毒攻击的部分保护。

我国在狂犬病重组活载体疫苗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92年林枫等报道将狂犬病病毒CVS株G蛋白基因重组到痘苗病毒天

DNA)注入宿主体内,使之在体细胞中表达,

这种外源蛋白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而激发免疫反应。1994年Xiang等[22]首先将编码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cDNA插入到质粒

DNA中,将构建的质粒注射到小鼠腓肠肌

内,其后小鼠产生了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抗狂犬病病毒特性性CTL和分泌淋巴因子的T辅助(Th)细胞,并能保护狂犬病病毒我国在狂犬病DNA疫苗方面CVS株的攻击。

也作了一些研究,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李萍等[23]报道构建了含有狂犬病毒CVS株糖蛋白(GP)基因的重组质粒pCMVCVSRG,

・・36

证明可在NIH3T3细胞中表达,然后免疫小鼠,可诱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和记忆性B淋巴细胞,并能保护小鼠抵抗狂犬病病毒CVS株的攻击。李宇辉等[24]将SRV9株和CTN株的狂犬病毒糖蛋白部分表位的基因,构建含融合G蛋白基因的DNA疫苗质粒VR1055-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12月(总第67期)

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表明,CpG-ODN可以提高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与铝佐剂联合使用效果更好[30]。

以上两种新型佐剂疫苗,目前还需进行质控研究,以及进一步对疫苗进行人体副反应和免疫效果的观察研究。

SRV9CTN,在NIH试验也取得了很好的免疫效果。DNA疫苗制作简单,成本低,仅一次免

疫可诱生抗体应答和明确的细胞免疫,极有发展前途,但由于其安全问题尚未解决,以及缺乏实践考验,目前尚无法取代其他狂犬病疫苗。

4结语

虽然我国狂犬病疫苗经过几十年的发

展,已经研制成功安全有效且纯化浓缩的组织细胞狂犬病疫苗,疫苗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特别是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快速回升,这应与狂犬病疫苗质量有一定关系,我们应在加强疫苗质量及流通领域监管,同时考虑研制新一代安全、高效、经济的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在国外已经有长期的免疫史,证明是安全的、高效的,我国也已经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加上近年来新型佐剂的研究,因此开发安全的、高效的、经济的新型佐剂狂犬病疫苗应该有很好的前途;另外近几年来高新技术在狂犬病疫苗研究广泛应用,狂犬病重组活载体疫苗与DNA疫苗动物试验均证明安全有效,期待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张永振,肖东楼,孙玉辉,等.中国1984~2002年狂犬病

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4(10):

3.4新型佐剂疫苗

佐剂能增强机体对疫苗病毒的免疫应

答,现有的人体疫苗中因加入的铝佐剂的一些缺陷而大多不含有任何佐剂。林海祥等[25]研究用聚肌胞(PloyI:C)的衍生物,叫聚肌胞卡那霉素钙(Pickca)作为佐剂的皮卡地鼠肾细胞疫苗。聚肌胞本身是一种无毒、高效干扰素诱生剂,有很强的促进机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皮卡狂犬病疫苗的实验观察表明[26],皮卡佐剂疫苗明显优于

Al(OH)3,能明显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促进IL-2的生成,免疫可提高疫苗效价5~10倍,并能显著提高IgG和中和抗体滴度。

近年研究发现细菌DNA和合成的寡脱

氧核苷酸具有免疫刺激活性,序列中都含有未甲基化5’CpG3’二核苷酸,因此统称为

883-886.

[2]俞永新.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01,161.

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DN)[27],功能研究发现,CpGODN可活化B细胞、单NK细胞、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产生IL一12、TNF—a、INF-γ等多种细胞因子,促进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因子CD40、CD80、CD86的表达[28],因此CpG-ODN作为免疫佐剂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将CpG寡脱氧核苷酸作为疫苗佐剂加入疫苗的动物模型研究显示,CpG-ODN能较好活化B细胞,显著提高抗体水平,并且能够显著逆转Al(0H)3对Th1类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29]。

[3]LinFT,ZengFZ,LuLM,etal.Theprimaryhamster

kidneycellrabiesvaccine:adaptionofviralstrainpro-ductionofvaccine,andpostexposuretreatment.JInfectDis,1983,147(3):467-473.

[4]陈学奎,孟丽,郭中平.人用狂犬病疫苗过敏性反应探讨.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0,28(4):14-16.

[5]GuptaRK,SiberGR.Adjuvantsforhumanvaccine:Current

status,problemsandfuturepropects.Vaccine,1995,13:1263-1276.

[6]RajeshKGupta.Aluminumcompoundsasvaccineadjuvants.

AdvDelivRev,1998,32:155-172.

[7]林海祥,PerrinP.铝佐剂对实验狂犬病疫苗的影响.中华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12月(总第67期)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13(2):133-135.

・・37

10(1):15-21.

[20]娄元梅,阮力,朱既明.痘苗病毒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进

展.病毒学报,1996,12(1):88-96.

[8]董关木,郑海发,刘增顺,等.我国纯化狂犬病疫苗的临床

反应及效果观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O2,15:312-

314.

[9]刘增顺,郑海发,董关木.国产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临床

观察及免疫学效果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20-22.

[21]李萍,胡巧玲,孙朝晖,等.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非复

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与鉴定.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13(2):170.

[22]XiangZQ,SpitalnikeSL,TranM,eta1.Vaccinationwitha

plasmidvectorcarryingtherabiesviresglycoproteingeneinducesprotectiveimmunityagainstrabiesvirus.Virology,1994,199:132.

[23]李萍,严家新,朱家鸿.狂犬病毒糖蛋白DNA疫苗的研

制及其免疫效果的观察.

中国病毒学,1997,12(2):

[10]董关木,刘增顺,郑海发,等.精制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

苗的效果观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9,12(3):181-

183.

[11]俞永新.我国狂犬病疫苗的发展和存在问题.中国生物

制品学杂志,1999,15(6):378-380.

[12]董关木,刘增顺,俞永新,等.狂犬病毒CTN-1株在Vero

细胞上的适应传代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5,23(2):82-84.

142-148.

[24]李宇辉,谷丽萍,崔颖杰,等.狂犬病毒融合糖蛋白DNA

疫苗及免疫效果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20O5,21(11):856-859.

[13]查力,高军,侯剑英,等.无佐剂狂犬病疫苗的反应及免

疫效果观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19(2):206-

[25]LinHX,GontierC,SaronMF,etal.Anewimmunos-

timulatorycomplex(PICKCa)inexperimentalrabies:an-tiviralandadjuvanteffects.ArchVirol,1993;131(3-4):307-319.

[26]林海祥,PerrinP.皮卡狂犬病疫苗的实验研究.中国生物

制品学杂志,1998,11(3):137-139.

207.

[14]严子林,韩秀娟,纪元吉,等.狂犬病毒在小鼠和人二倍

体细胞上传代和适应.中华微生物学免疫学杂志,1983,

3(5):305-307.

[15]DesmettreP,LanguetB,ChappluisG,etal.Useofvaccinia

rabiesrecombinantfororalvaccinationofwildlife.VetMicrobiol,1990,23:227-236.

[16]BrochierB,KienyMP,CostyF,etal.Large-scaleeradi-

cationofrabiesusingrecombinantvaccinia-rabiesvac-cine.Nature,1991,354:520-522.

[17]林枫,朱家鸿,陈乃民,等.表达狂犬病糖蛋白的痘苗病

毒的构建和鉴定.病毒学报,1992,8(3):210-217.

[27]KriegAM,YiAK,MatsonS,eta1.CpGmotifsinbacterial

DNAtriggerdirectB-celIactivation.Nature,1995,374:546-549.

[28]KriegAM,HartmannG,YiAK,eta1.Mechanismofacti-

vationofCpGDNA.CurrTopMicrobiolImmunol,2000,247:l-21.

[29]许洪林,王世峰,郭斐,等.CpG寡脱氧核苷酸作为人用

疫苗佐剂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53-

[18]赵卫国,应保龄,王继麟.表达狂犬病毒N蛋白重组痘苗

病毒株的建立及其免疫效果观察.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3,7:60-63.

556.

[30]李宇辉,袁彦宝,李淑兰,等.CpG对狂犬病疫苗免疫效

果的影响.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4,17(1):31-32.

[19]赵卫国,AzaibiTamin,朱家鸿,等.狂犬病毒G蛋白和N

蛋白在痘苗病毒天坛株同表达.中国病毒学,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