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语读后感200字(10篇)

论语读后感200字(10篇)

来源:九壹网
论语读后感200字(10篇)

《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记录。其中教给我们很多学习的方法。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论语读后感200字(10篇),以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1

我在《论语》这部书中熟悉了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孔子是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讲孝道是我在读《论语》后感受最深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盼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

第 1 页

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中的孝道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更深层的孝的含义。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2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头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欢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肯定是好人,而好人肯定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特别惭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成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如今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从今日开头,我肯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主动的看法,是道德品性、情感才智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第 2 页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3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法规、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洁地说:它告知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抱负,在《论语》中孔子谈抱负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抱负是大是小,实现全部抱负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久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抱负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气始于人格与内心。假如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懊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简单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力量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常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做一个的你自己,根据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才智的凝聚,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

第 3 页

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气在现代的规章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也许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赐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4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始终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受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高校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行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高校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究中去吗答案是确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详细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详细性情。由于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或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详细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缘由。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改变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表达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

第 4 页

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见“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宏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像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定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假如仅仅是勤奋,唯恐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敬重了。他的好学表如今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虚心;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5

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行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熟悉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

第 5 页

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__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盼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6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假如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需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才智。”确实,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

第 6 页

匪浅。

_月_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22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索,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索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假如我们不去细细品尝,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尝,而不去尝它外表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喜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果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由于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非常佩服孔子的才智,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如今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浅显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渐渐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7

第 7 页

《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洁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丢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全部人的过失。《论语》告知我们,要本着公平和理性的看法去敬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行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尝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开心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育我们欢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静。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8

暑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宏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化理解。孔子作为宏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同学从不分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

第 8 页

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宏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索的论述特别精辟,比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索,就会糊涂;只思索不学习,便会怀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如今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头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奉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9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受至深。由于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方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支配,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白我们应当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当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

第 9 页

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焦急,假如太焦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究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焦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途。 还有大家最熟识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奇的学问。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假如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其次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终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复习。

论语读后感200字 篇10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简单的就是对父母态度温和。让我们看看今日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月,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态度温和呢?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欢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终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

第 10 页

为一名中同学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劳,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常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常肯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常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让我明白了……

两千多年来,《论语》由于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内涵,始终被人们所仰慕,而我却只能了解其皮毛,我想我将穷毕生之精力去解读她、感悟她,我信任她肯定还会让我们明白更多……

第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