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 第23卷第4期 陇东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Ju1 2012 Vo1.23 No.4 鲁迅杂文--5绍兴习俗 赵献涛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 要:鲁迅杂文与绍兴生活民俗存在着密切联系。鲁迅自幼生活于其间的民闽习俗氛围以及它所 蕴涵的精神触动着、影响着鲁迅,并养育了他的个性。这种个性气质流淌在鲁迅杂文的艺术园地里,形成 种与众不同的杂文意蕴,即一种泼辣辣的野气。鲁迅杂文所张扬着的野气的形成是绍兴民间习俗所养 一育的鲁迅个性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鲁迅;杂文;绍兴习俗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12)04-0055—03 收稿日期:2012—02—22 作者简介:赵献涛(1975一),男,河北邯郸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鲁迅杂文与绍兴活生生的生活民俗存在着 时.大妈妈会排“剪刀阵”,小婶婶却会“壶瓶 骂”,或者公婆凶悍,媳妇上吊,而且因为常 常遇到盘算精明的房主人,它们就此学会了 一密切联系,笔者写就此文,主要受到两位学者的启 发,其一是秦弓,其二是顾琅川。秦弓所著《荆棘 上的生命》一书,在对李劫人小说叙事艺术的分 析上,别具眼9L:t ̄民间民俗的关系: (李劫人小说)叙事结构汲取了摆龙门 阵的一些特点。川人摆龙门阵(聊天、讲故 首短歌。 出了李劫人小说叙事与川蜀 同样生活于浙东大地、大家族之内的鲁迅, 对于剪刀阵、壶瓶骂这种民俗也是非常熟悉的,据 俞芳回 乙: 有一次大先生(鲁迅——引者注)给我 们讲绍兴女人吵架时常用的“剪刀阵”和 事).-,h-_z-个特点,一是讲究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是不时夹进相关的插曲,三是众人对同一 “壶瓶骂”,……大先生说着起身做了两脚分 开、两手插腰的姿势,还微笑着叫我照他的 样-T"--/ ̄gr.。我4go.了,他收起姿势,指着我问大 家:“你们看这样-T-像不像一把剪刀1-:7朝下 主题或氛围的参与。李劫人的三部曲里。 ……其中的不少情节就是在众人团团围坐 摆龙门阵中讲出来的。… 顾琅川在分析浙东民间文艺对鲁迅审美选 择的影响时,分析了浙东女性泼辣爽利之风尤其 绍兴女人吵架时剪刀阵、壶瓶骂对鲁迅塑造女性 形象的影响: 这与其说是吵架,不如说是一场精力、 野气的比赛,一种过于旺盛的精神气血与郁 积于胸的怨怒之气的特殊宣泄。浙东妇女 的剪刀?”……大先生接着说,相骂的双方 都摆着这种“剪刀”架势,互相抓住对方的缺 点骂,骂得响、骂得快、骂得狠、骂得有力的 得胜。那么“壶瓶骂”又是怎样呢?这次大 先生自己示范了。只见他左手插腰,右臂向 右前上:;5---/4,直,并用食指指向对方做骂人 状。他问我们:这样子像什么?4gt. ̄像一把 特有的+1-野、悍泼的个性在此表露无余。这 茶壶?我懂了,那插腰的左手表示壶柄,伸 直的右手便是壶嘴了。 种性格提炼、凝聚在民间文艺上,便有戏剧 中“带复仇性的,比别的的一切鬼魂更美,更 强的鬼魂”女吊,弹词上zl<-漫金山.与法海和 由此可知,剪刀阵、壶瓶骂不仅是绍兴封建 大家族家庭纷扰、矛盾激化后会发生的现象,而且 尚斗法恶拼的白娘_y-,--zg--- ̄。【 是较为常见的民间习俗,显示了“浙东妇女特有 的村野、悍泼的个性”。将鲁迅杂文思想艺术与 这两位学者的研究直接启示着笔者去探讨 关系。剪刀阵、壶瓶骂是浙东的民间习俗,不仅平 民百姓间存在此种习俗,而且具有几百年历史的 代就谈到了此种习俗在大家族内发生的情形: 它(燕子——引者注)不但看见过被称 颂过的大家族制度下的家庭纷扰,鲁迅杂文与绍兴民间习俗剪刀阵、壶瓶骂之间的 绍兴吵架的习俗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无疑会给人 一种错觉,即这样做是将鲁迅杂文等同于妇女争 执吵架,会削弱鲁迅杂文的思想性与战斗性。但 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挖掘,不仅不会弱化 大家族内也存有此习,周建人在20世纪的三十年 不可否认的是,鲁迅杂文与绍兴民间习俗的确存 鲁迅杂文的意义,降低鲁迅杂文的地位,而且还会 发掘出鲁迅杂文如何创造性地吸收民间习俗的 55 有争执 一一面,从而1 不U于 n深又寸鲁j-i-t杂文.与民俗文化之 饵迅杂文张扬着一种与文雅之气不同的野 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 间火系的理解。 气,这种野气的形成与绍兴民问习俗翦刀阵、 瓶 骂所养育的鲁迅尖锐泼辣的个性存在着联系。 剪刀阵,正虫n鲁・迅所言,才日骂的双方者fs摆着“剪 刀”的架势,两脚分开,Mti ̄7--插腰,“像一把剪刀口 朝 的剪刀”; 瓶骂则像一把茶壶,“左手插腰, 野性是消失了,4'o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 并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M-夹杂着别的东 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 不如带些兽性。 剪刀阵、壶瓶骂是一种在文雅之士看起来比 较粗野、粗俗的行为,但就是这种行为,因为没有 被精英文化所规训,所以更加带有朴素的野性。 这种野 性,相叉寸于被 II化的人 I生而言,是七匕较张狂 右臂向右前上方伸直,并户H食指指向对方做骂人 状”。在这种对骂的状态里,绍兴妇女的朴野显 的,因为它们是生命内聚之力、抑郁之气的爆发。 因为耳濡目染,由这种粗野而朴素的民间习俗,鲁 露无遗:没有大家闺秀的谨严端庄,也没有小家碧 玉的内敛拘瑾,而将一个体生命的 激之 隋、有 移j之 迅观察到了一种张狂、恣肆的生命形态,这也许是 气淋漓尽致地泼洒无余。这是一种朴野的生命 力的张扬,在这种张扬中,一切外在的陈规陋习、 礼仪道德似乎都被遗忘,生命如同脱了羁绊的野 码一样纵横奔腾,酣畅淋漓地展示着一种自在、自 llj的精神。这 是鲁迅自幼生活于其问的民间 习俗氛同,也是为鲁迅所熟知的民间习俗。这种 习俗以及它所蕴涵的精神触动着、熏陶着鲁迅,养 育了他尖、辣的个性,这种个性气质流淌在鲁迅杂 文的艺术圃地 ,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杂文意蕴, 即一种泼辣辣的野气。鲁迅在写给萧军、萧红的 f吉Ill,是这样解释、论述野气的: 所谓“野气”.大约即是指和上海一般 人的言动不同之点,-M-大约看惯了上海的 “作家”,所以觉得你有些特别 这“野气”要不要故意改它呢?我看不 要故意改。但如上海住得久了,受环境的影 响,是略略会有些变化的,除非不和社会接 触。但是,装假固然不好,处处坦白.也不 成,这要看是什么mJ-候。和朋友谈心.不必 留心,但和敌人 ̄.-j-面,却必须刻刻防备。我 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J-阵要 穿甲。 鲁迅不仅劝告“二萧”不要故意去改掉与大 都市上海一般人肓动不同的野气,而且自身也终 生末摒弃这种来自民间习俗滋养的野气,即以拂 戾u寸人的乖张之气而言,在其逝世前二日所作绝 笔《 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中,鲁迅依 然保持着对乖张的肯定: 例如我罢,性情即日见乖张,二十五年 而已,却偏喜欢说一世纪的四分之一.以形 容其多,真不知忙着什么。 野气,一般而言,是一种粗俗之气;但在笔者 看来,野气是一种不为正统文化所束缚、所羁绊、 所驯服的创作主体的野性气质在文本中的感性 显现,一种野气腾腾的生命气息在文本中的流注, 具体来说,是不拘卒L节的、爿EjE统的生命气息L所夕卜 化的一种主体气质与文章风格。泛泛而肓,散文 具自‘野气美,这种野气美,“首先它是一种敢爱敢 恨、坦白痴情、不避个性的尖锐;其次它是一种不 拘格套、顺势行文、天马行空的潇洒。” 鲁迅的杂 文不仅具有~般散文所具有的野气美,而且在野 气美上还具有自己的个人性。这种个人性的野 气表现在弭迅 文上, 阿先是对野 I生的Ⅱ乎唤、对 I 1月顷的 击: 56 鲁迅提倡“还不女口带些兽 f生”的认识基石出口巴。 这种野气也表现在鲁迅x,-J雅文化的否定、讽 刺上。剪33"阵、壶瓶骂是一种不够文雅的行为,它 们展示着大家族内部的矛盾与龌龊,也显示着一 般民众的粗俗与朴野,但与已经僵化而虚伪的上 层精英文化比较而言,它们却更多显示了人性的 真实,而雅文化与之栩比,则显示出它的矫揉造作 来。与雅相对的野既然得到了肯定,那么与野相 对的雅被鲁迅所否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 鲁迅的杂文里,举凡与雅相关的词语大多被赋予 讽刺的意义,诸如雅人、文雅、古雅、雅号、风雅等, “许多雅人,连记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国纪元。 不知道是没有如此大胆的艺术家;还是虽有而民 众都加迫害,他于是乎只得萎缩,死掉了?” 与雅 市H关的词语褒义贬崩的现象,显示着鲁迅刈’中国 雅文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思想基础是凶为 标举雅文化的不合时宜,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 历史11寸期具有逃避现实、粉饰现实的倾向,一方面 是因为鲁迅感同身受iiP_,接触了民间习俗剪刀阵、 壶瓶骂活泼、恣纵与朴野的精神。鲁迅:x,j-中国雅 文化的批判也显示着王国维、鲁迅这两代知识分 子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王国维借用古雅指示 一种美的概念,鲁迅则对古雅提出了质疑。 这种野气还表现在鲁迅杂文借用野谚野语 的外在形式上。鲁迅杂文借用了较多的语言民 俗,诸如谚语“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 “好死不如恶活”、“受人一饭,听人使唤”、“雷声 大,雨点小”等,在这种野谚野语借用的背后应该 有绍兴民间习俗剪.77阵、壶瓶骂遥远的支持。剪 刀阵、壶瓶骂既然是绍兴民间吵架习俗,在吵架的 过程之中,可想而知,吵架双方会使用大量的民间 习语,诸如谚语、歇后语等,这必然会给鲁迅留下 ~定的印象,使得鲁迅在其杂文仓,J-if ̄中自然而然 地对野谚野语加以运用,从而增强论辩的气势和 力度。即以杂文《论“他妈的!”》而言,选择骂人 之语来写文章以揭示国民劣根性,本身或许就与 鲁迅所熟知的家乡民间习俗剪刀阵、壶瓶骂相关, 冈为鲁迅在文章之中直接地以家乡习俗作为论 据,“我生长于浙江之东……那地方通行的‘国 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绝不牵涉余 人。” 这种野气尤其表现在鲁迅杂文的气脉上。 感性地把握鲁迅杂文的气脉,就会发现,鲁迅一度 生活于其问的民间习俗文化已经内化为其杂文 星的一种气息,流淌不已。与周作人追求没有人 洋务运动挺侣者更换了内涌,文嬉文明的意思, 问气息的僧侣气不同,与郁达夫尽情发散其名士 “野”是野蛮落后的意思。洋务运动提倡者借助 气不同,与徐志摩散文浓得化不开的才子气不同, 文野之分的止因幕来f吕高 钩爪锯 ,以为文野之分 与其他散文家的玄学气、经院气不iS],鲁迅杂文有 即胜负所判。这些“辁才小慧之徒”,在鲁迅看 一种随民间野性泼洒而来的野气,这是一种受到 来,是“近不知叶-同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 绍兴民间习俗剪刀阵、壶瓶骂“过于旺盛的精神 从中可知.洋务派等传统士大夫对野抱有很深的 气血与郁积于胸的怨怒之气的特殊宣?lit”的影响 偏见,在他们的思想观念 ,“野”等同于野蛮、落 而来的野气。从鲁i_g对剪刀阵的陈述中知道, 后、粗狂,与他f门不同,鲁迅贝U突出了“野”的价值。 “相骂的双方都摆着这种‘剪刀’架势,互fel抓住 不仅身体力行地从事关于“野”的文化的1-作(诸 叉寸方的缺 骂,骂得Ⅱ向、骂得 陕、骂得孑艮、骂得有力 如乡邦文献的辑录、古小说史料的钩沉、画像砖瓦 的得胜”。几个“骂”字的排比使用,可以想见这 的搜集等),而且将绍兴民间的野性、野气灌注进 种剪刀阵的气势:排山倒海、银瓶乍泄,可谓“银瓶 自己的杂文世界里,形成一种不YJ ̄tg人所驯服的 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yJ枪呜”。这种气贯长虹、 气息。因为这种物化为激楚之言、奔放之词的野 不拘成规、天马行空、白马非马的气息就是野气在 气的灌注,传统的“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 鲁迅某些杂文文脉上的体现。 伤,乐而不淫” 的审美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鲁迅杂文所具有的野性、野气的意义,只有 鲁迅生活于活态的民间习俗剪刀阵、壶瓶骂 放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上才可以凸现出来。 之中,并且在离开故乡绍兴之后依然对之记忆犹 中国3:c4-E自孔-T-时代起就强调文质彬彬,“质胜 新,可见此种习俗对鲁迅的意义。绍兴民问习俗 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7=。”文野 -剪刀阵、壶瓶骂在精神气质上感性地赋予鲁迅一 之辨在以后的时代里成为一个命题,成为传统文 种野性,使其杂文创作具有浓厚的野气。 人言说的工具,并被现代文学所延续,鲁迅、毛泽 【参考文献】 东都就此问题展开过论述。即以鲁迅而言,他曾 [1]秦弓.荆棘上的生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叙事[M]. 一度对洋务运动期间甚嚣尘上的借文野观念而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oo2:152. 竞言武事者提出了批评: [23顾琅川1.周氏兄弟与浙东文化[Mj,北京:人民出版社, 有新国林起-y-西,以其殊异之方术来 2008:144. 向,一施吹拂,块然 ̄-4 ̄E,人心始自危,rT,j辁 [3]周建人.燕子[J].太白,1935(2). 才小慧之徒,于是竞言武事。后有学于殊域 [4]俞芳.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者,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 社,2ooo:182—183. 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 [5][6]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事,又引文明之语,用以自文,征印度波兰, 1981:79.79. 作之前鉴。夫以力角盈绌者。于文野亦何 [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远之则罗马之于东西戈尔,迩之则中国 1981:556. 之于蒙古-A-真,此程度之离距为何如.决之 [8]赵金华.浅谈散文的“野气”【J].湖南教育,2005(11):33. 不待智者。然其胜负之数,果奈何矣?苟日 [9]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是惟往古为然,今则机械其先,非以力取,故 1981:414. 胜负所判,即文野之由分也。则曷弗启人智 [1O儿I1][1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而开发其性灵,使知罟获戈矛.不过以御豺 版社,1981:197~198,231.44—45. 虎,而喋喋誉白人肉攫之心,以为极世界之 [13]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356. 文明者又何耶? 【责任编辑朱允】 显然,原为文采、朴野的文野观念在这里被 Lu Xun’s Essays and Customs of Shaoxing ZHAO Xian.ta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Hebei) Abstract:Lu Xun’s essays and Shaoxing customs are closely linked.The life in such folk atmosphere and its spirit touched,influenced Lu Xun and raised his characteristics.The personality flow in the art of Lu Xun’s essays。 forming a different type of essay。a steady wildness.The wildness of Lu Xun’s essays is the formation of Shaoxing customs which brought the result of Lu Xun’s personality. Key words:Lu Xun’s;essays;Shaoxing Customs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