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可编辑)

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可编辑)

来源:九壹网
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水产品以其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营养结构合理等特点已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长,水产品贸易的前景十分广阔。

浙江省是全国沿海地区中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从陆域看,浙江是资源小省;放眼海洋,浙江则是海洋资源大省。浙江拥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总长度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数分别占全的1/5和2/5,是我国的渔业大省,全省渔业人口达130多万人,渔业劳动力81万人,占全省农业劳动力的10%左右,渔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0%。水产业是浙江省最主要的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资源优势,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浙江水产品历年来都在快速稳健的增长,一直以来,山东、广东、辽宁、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城市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分列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的前六位,应该说浙江水产品出口在国内省际间具有很强竞争力。据2010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山东出口量72万吨,继续位居出口省份首位。福建更是收获颇丰,不仅超越了浙江,而且从我国第五大出口省份一跃成为我国第二,广

东、辽宁、浙江分列全国第三、四、五位,即浙江水产品出口在省际间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浙江水产品出口下降14.01%。通过多方努力,年初以来水产品出口大幅下降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品出口在波动中出现积极变化,2010年1~3月,浙江省宁波市水产品出口形势喜人,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水产品出口总量达35159吨,同比增长11.96%。2010年前三季度浙江水产品出口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49.1%。

在浙江省水产品出口回暖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一是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二是国际市场针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多,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并且已经从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产业;三是药残超标问题成为困扰水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企业违规使用抗生素,日本和欧盟均从我国出口的水产品重检测出硝基呋喃代谢物残留。四是水产品加工行业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人民币升值、工人工资、能源消耗费用上涨等因素也使水产品加工企业利润空间逐步缩小。浙江省水产品出口原先的价格、劳动力优势已经逐渐失去往日的比较优势,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浙江省作为我国水产品出口大省,也首当其冲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水产品出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培育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提高浙江省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运用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近些年来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的发展状况,选取冻虾仁这一典型进行案例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其竞争力,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加快提升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竞

争力的对策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全球化时代 ,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下面就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1)国外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国际竞争力主体的多元性、结构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广泛性,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仍存在不少争议,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世界经济论坛(WEF,1986)就首次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企业能够提供比国内外竞争对手更优质量和更低成本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3)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保持一个能够使企业持续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的环境的能力”。这个研究机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注重国家提供环境与财富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运行、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4 大要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一国创造财富的总体环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

目前国际竞争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IMD国际竞争力理论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出版了著名的

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论述了“竞争力问题”,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提出,要着重研究产业竞争力,建立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和等六要要素分析了一国如何获取国际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1990)和哈默(Gary Hamel,1990)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是一个能力集合体,企业的能力可分为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生产组织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而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各种能力中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它暗含于企业文化、员工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在塑造国际竞争力环境中,存在着4 种力量,即吸引力与扩张力、本土化与全球化、资产与过程、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凝聚力。一国只有主动把握与平衡这 4 种力量 ,才能推动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当前评价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主要有IMD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WEF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UNIDO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IMD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 4 个要素构成,它们是:经济运行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这些要素共包含 300 多个指标,根据统计方法和来源的不同,这些指标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大类。其中硬指标约占总指标的2/3,软指标约占总指标的 1/3。

WEF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增长竞争力指数和企业竞争力指数两大指数系统组成。前者主要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前景,后者主要衡量一国当前的生

产潜力。

UNIDO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由体现一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能力的指标所构成,综合反映一国生产工业制成品的竞争能力。每个指标的取值范围都标准化为从0(最差)到1(最好),6 项基本指标值也没有特别的权重,综合指数就是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2)国内有关水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水产业的经济各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揭示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建议对实践发展都具有一定价值。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水产品总体竞争力较强,不同种类产品的竞争力有差异,如孙深、谭向勇2001采用对外竞争力指标和相对比较优势指标分析了1990-1997中国水产品对外竞争力变化趋势,发现总体竞争力较强,但如鲜甲壳类则不具有对外竞争力;李金明(2002)利用1988-1999年出口额数据,用比价系数、比较优势指数法指标对水产品七大类产品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水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部分类别产品不具竞争力,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只表现在粗放的总量上。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水产品的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如山世英(2007)全面分析了中国水产品进出口的国际地位,得出中国水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较高的出口能力;在亚洲国家之间进行比较,资源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却是很弱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水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外延型粗放发展阶段,应该逐渐走内涵型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刘学忠(2010)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对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水产品竞争优势波动较大,而且呈下降

趋势。

另外有一些研究表明,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如董楠楠 2005测算了2000-2003年间主要水产品出口国的水产品竞争力系数和产业内贸易系数,发现中国各类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王永德(2009)对中美两国农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指标显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与美国农产品相比差距很大;但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获取指数指标则显示,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绩效呈改善趋势,与美国的差距有望缩小。

除此之外,不少学者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提升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新见解。孙杭生(2003)认为,水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三个因素: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水产品的质量优势。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和欠发达市场上,决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成本优势,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市场上,质量保证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来源。胡求光(2009)运用“基于需求视角的动态结构优化模型”,按照充分发挥中国渔业资源禀赋优势及水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原则,以适应世界水产品需求为目的,以促进水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为主线,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水产品出口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是水产品出口大国,不少学者针对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也作了很多专门的研究,为我们研究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董楠楠(2008)分析了近年来CAC、SPS和TBT协议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宁波海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了企业要提高质量意识等相应对策。孙华平(2009)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不同的角度对浙江、山东水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了比

较分析,认为浙江水产品出口尚处于外延型粗放发展阶段,急需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水产品附加值。徐海杰(2010)对舟山水产品出口贸易进行 SWOT分析,得知舟山市水产品加工贸易具有整体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也存在出口市场较集中,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水产品原料供需矛盾加剧,加工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等劣势。舟山水产品出口贸易在部门支持和国际市场的刚性需求的机遇下,同时还受到人民币升值及国际贸易壁垒阻碍的威胁。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总体来看,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也逐渐增多,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关注面比较集中,往往只涉及单个层面,对微观潜在指标的综合统计分析少之又少。另外,当前研究多数是从中国水产品自身的角度来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变动趋势,较少将本国与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二是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不够。目前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主要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研究方法上又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和讨论,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从宏观视角出发,微观实证和宏观分析结合的研究太少。

所以,本论文将会在借鉴以上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近几年来浙江水产品出口现状进行定量分析,运用钻石模型对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从宏观上对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作一个衡量。微观上,以冻虾仁出口竞争力为典型案例,建立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本文的特色是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从而为提升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3.参考文献

[1]胡求光. 结构因素、需求变动与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董桂才.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王永德.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9.

[4]山世英. 中国水产业的经济分析和研究[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孙杭生.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12.

[6]孙深,谭向勇. 加入WTO对中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17.

[7]李金明. 我国出口水产品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内陆水产,20029. [8]孙华平. 浙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 [9]刘学忠.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5.

[10 董楠楠. 世界水产品贸易竞争力与产业内贸易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56.

[11]董楠楠. 浅议宁波水产品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渔业经济研究,20086.

[12]徐海杰. 舟山水产品出口贸易SWOT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6. [13]朱应皋.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6. [14]胡豹. 淮安市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0910.

[15] Michael 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London:Maeillan Press Eta,1990.

[16] //.hal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5.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国际竞争力理论 1.1 比较优势理论 1.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3 核心竞争力理论

2 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现状 2.1 浙江省水产品生产情况 2.2 浙江省水产品出口情况

3 基于钻石模型的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3.1 生产要素 3.2 需求条件 3.3 相关与支持产业

3.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3.5 机遇 3.6

4 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评价 4.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结论

5 提升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本论文主要研究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运用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结合浙江水产品出口竞争实证分析,所需文献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万方

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查找;关于浙江省水产品进出口的相关数据资料主要通过浙江统计年鉴、浙江商务厅及相关部门网站获得。

进度计划:

第7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写作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第7学期第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7学期第13-14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7学期第15-20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结合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初稿。 第8学期第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3-6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8学期第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

交。

第8学期第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