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善县万氏物流运输有限公司
运输事故应急预案
鄯善县万氏物流运输有限公司 签 发 人:
实施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前言
1 企业概况 2 应急救援组织设置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2 组成人员 2.3 主要职责 3 事故及其灾害后果预测 4 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应急处置 4.1 停车处置 4.2 信息报告 4.3 信息报告内容 4.4 现场应急处置 5 企业应急处置
5.1 信息报送与通信联络 5.2 响应分级 5.3 应急响应和行动 5.4 应急结束 6 信息发布 7 后期处置 7.1 污染物处理
7.2 受伤人员处理
7.3 事故后果影响消除和现场恢复 7.4 善后赔偿 7.5 事故总结 7.6 应急预案更新 8 应急保障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8.2 应急队伍保障 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8.4 经费保障 8.5 其他保障 9 应急培训和演练 9.1 应急培训 9.2 应急演练 10 附件
附件10—1 液氯安全技术说明书 附件10—2 企业内部人员应急联系表 附件10—3 外部关联单位应急通信联系表 附件10—4 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附件10—5 企业内部所配备的应急物资装备 附件10—6 事故应急救援服务协议
前 言
本应急预案依据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运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要求》(JT/T911-2014)编制。作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系列应急预案之一,本应急预案编制目的在于提高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运输事故的损失,保护国家、企业和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企业正常生产,促进企业的持续有效较快协调发展。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鄯善县万氏物流运输有限公司。
鄯善县万氏物流运输有限公司
运输事故应急预案
1、企业概况
鄯善县万氏物流运输有限公司创建于X X X X年,总部位于X X X。企业现有员工X X X人,其中驾驶人员X X名,押运人员X X名,安全管理人员X X名;现拥有车辆X X X辆,其中X X X型车有X X辆,其罐体为X X X材质,运量为X X X,X X X型车有x x量,其罐体为X X X材质,运量为X X X,主要从事液氯(UN编号为1017)运输,产品主要从X X X运往X X X,现有固定行车路线X X X条。企业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隐患。企业配有常规消防器材和装备,同时配有特殊装备,如防护设备、测量仪器和堵漏用的密封材料等。 2 应急救援组织设置 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企业设有应急领导组、技术指导组和现场工作组等救援小组,其中现场工作组又分为通信调度组、消防人员组、人员救护组、运输保障组等相关应急小组,具体如图1所示。I、Ⅱ、Ⅲ级别的事故应急组织结构相同,只是组织岗位的承担者有所区别,具体见表1。
应急领导小组
人员救护组 抢救救援组
企业应急组织机构及分工
应急组织 岗 位 承 担 者 I-IV级空V级空发事件 发事件 分公司 分队经理 队长 职 责 1、 发生事故时,批准启动和终止本预案; 2、 组织指挥应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3、 向上级汇报或向临近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4、 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1、 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2、 负责突发事件处置时的安全调度工作。 负责受伤人员的就地抢救和转院治疗工作。 1、 负责与就近抢险小组的沟通协调工作。 2、 负责抢险抢修和指挥协调。 3、 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抢救抢修工作。 担负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员工、疏散附近人群等任务。 1、 负责现场车辆的疏导和调度工作。 2、 负责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工作。担负伤员的生活必需品、抢救物资的采购、供应。受伤人员、抢救人员和救援物资的交通运输、应急生活安排等任务。 应急办公室 安全警戒组 后勤保障组 现场工作组 总指挥 总经理 副总指挥 人员 保障组 抢险救援组 安全警戒组 后勤保障组 副总经理 副经理 副队长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 分公司、分队 警卫人员及驾驶人员 财务部 总经办 调度中心 抢险人员 警卫人员及驾驶人员 综合办公室 调度中心 2.2 组成人员 2.2.1 应急领导组成员 组 长:总经理 万云峰 副组长:副总经理 冯敬兰
组 员:生产运营部、财务部、安全总监马春发 2.2.2 技术指导组成员
组 长: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总监马春发
组 员:技术、安全、保卫等部门技术人员组长 2.2.3 现场工作组成员 组 长:安全总监马春发 副组长:安全员 黄旭强
组 员:技术保障人员、救护人员、安全警戒人员、罐车作业人员(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堵漏抢险人员、警戒保卫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2.3 主要职责
依据企业应急组织机构设置,指挥机构成员及其职责见表。 3 事故及其灾害后果预测
依据选择的运输线路及环境状况、车辆状况和原油的理化性质,确定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原油罐车运输可能产生的事故及灾害后果预测见表2,原油浓度对人体产生的危险效应见表3。
4、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应急处置 4.1 停车处置
(1)事故发生后,如发现罐体容器内液氯介质有微小泄漏,必须将罐车开到远离人群、加油站等重点区域的空旷安全地点,靠边停车,并严格监护。
(2)将发动机熄火并切断所有电源,同时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
(3)携带安全卡紧急撤离。 4.2 信息报告
事故发生后,一名罐车作业人员(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根据安全卡上的单位紧急联系方式立即向企业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另一名作业人员在事故现场进行监控,并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同时,驾驶人员或押运人员还应向事故发生地的110、119、120、安全监督管理等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异地的罐车还应向使用注册登记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报告。企业内部人员通信应急联系表见附件10-2,与外部关联单位应急通信联系表见附件10—3。
4.3 信息报告内容 信息报告内容至少包括:
(1)信息报告人姓名、联系方式、单位。
(2)发生事故的类型(如泄漏、燃烧、翻车、车辆损伤等)、部
位,以及事故相关状况。
(3)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如X X公路X X处,X X行驶方向。
(4)车辆牌照x x X X X X X、荷载吨位X X、车辆类型X X、罐车罐体容积X X,当前状况。
(5)装运原油罐车的总吨位,装运原油介质的质量,如泄漏点、泄漏量等当前状况。
(6)人员伤亡及危害情况。
(7)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报告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驾驶人的体貌特征等有关情况。 (8)周围环境情况(如建筑物性质、交通、人流、天气状况等)。 (9)事故影响范围。
(10)已采取或拟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4.4 现场应急处置
(1)佩戴好隔离式防毒面具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2)关闭槽罐进出口阀门,检查泄漏点,并对照安全卡上分析的紧急情况,采取主要应急处置措施包括驾驶人员动作,建议援救力量动作等。
(3)如泄漏量太大,导致无法靠近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则在设置相应警戒隔离标志后,立即离开危险区域,并协助疏散附近无关人员。
(4)现场保护。要对肇事车停位,伤亡人员倒位,各种碰撞职
思痕迹,制动拖痕,血迹及其他散落物品进行现场保护,不得破坏、伪造。如原油泄漏的爆炸、火灾、中毒可能危及安全时,为避免发生二次事故,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要劝导并阻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现场。
(5)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应急救援的要求。 (6)积极配合企业和相关救援部门处理善后事宜。
5 企业庳急处置 5.1 信息报送与通信联络
本企业和托运人24h有效的通信应急联系表见附件10-2,事故可能发生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公安、卫生主管部门等有效的应急通信联系表见附件10—3。 本企业负责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的人员、部门,在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立即将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通报的信息内容向应急指挥领导组组长报告。 5.2 响应分级
企业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接到信息报告后,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事故等级,从而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3 应急响应和行动 5.3.1 应急指挥
在确定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后,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案,明确现场应急
指挥人员、调配应急资源,分派应急救援人员赶赴现场。 5.3.2 分析、评估事态及发展
分配专业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持续监控,分析事故现场车辆设备、原油状态、气候条件等情况,评估事故状态,并预测其发展。
5.3.3 紧急疏散
事故发生时应按应急救援预案的规定和要求,及时疏散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内的无关人员。如液氯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时,应立即请求事故发生地的政府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由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将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内的无关人员及时疏散,要特别做好人员聚集区(如居住区、商店、学校、工矿企业等)的疏散工作,并按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和规定,将转移的人员安置至安全场所。人员疏散时,应向事故现场上风区转移。下风区人员需佩戴好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组织引导现场无关人员和车辆紧急撤离到警戒线之外,在撤离过程中要保证撤离秩序和人员安全。 5.3.4 事故现场警戒
油罐车小泄漏的防护参考距离:初始隔离圆周距离(半径)300m,下风向防护距离2500m(白天)或6000m(晚上)。需要封锁相关交通路口,设立相关警示标志。
抢险救援组到达后,根据地形、风向、风速、事故罐车内原油储量、泄漏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
密集程度等,按照应急救援技术方案对警戒区域的要求和规定,对泄漏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迅速确定事故现场危险区和安全区,并根据现场情况和事故发展趋势,随时改变警戒区域。
现场总指挥下达设立警戒指令后,由安全警戒组设置警戒范围并实施交通管制。危险区应有明显警戒标志,并有毒、爆炸等警示标志等。警戒区内必须消除一切可能引起火灾的隐患。警戒保卫人员应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和接近警戒区,并执行24h专人值守制度。
根据事故的性质和灾害程度,以事故现场为中心,通过设置二道警戒线将事故现场由外至内划分为3个区域:群众安全区、现场指挥区和现场救灾区。封锁相关交通路口,实施交通管制。 第一道防线设置在距离事故中心1600m处,以红白带作为警戒线,之外为群众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及外来无关车辆人内。 第二道防线设置在距离事故中心800m处,以红白带作为警戒线,之内为救灾区,只允许消防施救人员、相关操作人员及特种车辆进入,第一道至第二道防线之间为指挥区,只允许现场指挥部人员、上级有关领导及相关车辆进入。
在警戒区域附近封锁相关交通路口,实施交通管制。协助交警对周边通过无关车辆进行疏导,禁止车辆乱停放,确保交通畅通。
5.3.5 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检查人员进入事故区域,采用相应的检查方法对事故程度进行分析,在检查过程中必须根据原油的特性,佩戴好针对性的防护用品。
抢险救援组在第一时间内根据工艺规程,采取及时切断物料来源、转移危险化学品等措施,以防止事故的扩大。
对事故现场做好实时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指挥部会同有关专家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结果决定抢险人员的撤离。
当事故有扩大趋势或现有措施无法消除事故后果影响时,应迅速报警,请求政府有关部门或已经协商的其他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应急救援。
同时采取一切可利用的办法(如周围冷却、切断物料来源、中和、吸收等)对各种可能或已造成事故扩大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5.3.6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当事故现场有中毒、冻伤等受伤人员时,救援人员应首先将受伤人员移至上风处的安全区内,由医护等专业人员进行救治。受伤人员经现场医护等专业人员救护后,应尽快转入医院进行治疗。药物、器材储备信息见附件10—4。
5.3.7 接受主管部门的组织、调度和指挥,协助应急救援 5.3.8 托运方应急处置
托运方应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
5.4 应急结束 5.4.1 应急终止条件
当事故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事故危害被基本消除时,应急响应工作即告结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故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泄漏量已降至规定限值内。
(3)事故造成的危害已被彻底清除,无继续发生可能。 (4)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一般和较大突发事故,由政府确定应急响应结束。 5.4.2 事故情况上报
将事故的起因、抢险救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做好记录,并上报安全监督管理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其联络方式见附件10—3。
5.4.3 事故相关事项移交
事故相关情况需要作进一步调查时,需向事故调查小组移交相关事项。
6 信息发布
企业应急救援指挥组负责事故和应急救援的信息发布工作。必要时,由总经理代表指挥部,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做好事故现场新闻发布,正确引导媒体和公众舆论。
7 后期处置 7.1 污染物处理
污染物处置需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二次事故。根据液氯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处理。 7.2 受伤人员处理
在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救治的基础上,转入医院进行全面、及时的治疗。
7.3 事故后果影响消除和现场恢复
由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恢复,恢复包括现场清理和恢复现场所有功能。
恢复现场前应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必要时进行录像、拍照、绘图等。并将这些资料连同事故的信息资料移交给事故调查处理小组。
现场设施功能的恢复,也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和防护措施。经有关部门、专家对事故现场的安全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解除警戒,恢复交通。
安抚受害和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 7.4 善后赔偿
事故发生后,由财务部联系保险机构开展相关的保险受理和赔付工作。
7.5 事故总结
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结束后,由总指挥牵头,按照事故应急工作原则,认真分析事故原因、经过,收集、整理应急救援工作记录、方案、文件等资料,组织专家对应急救援过程和应急救援保障等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总结应急处置工作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并将总结评估报告报当地安监局。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经过、现场处置情况、事故后果的初步汇总。 7.6 应急预案更新
分析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应急行动取得的经验,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重新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完善、更新。
8 应急保障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应急中心:110;消防:119;急救:120;环保:12369。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准确、及时、快速的事故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公布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事机构抢救人员电话,保证准确、及时报送信息,不得瞒报、缓报和谎报。企业内部人员通信应急联系表见附件10—2,均包括备用方案;与外部关联单位应急通信联系表见附件
10—3。
8.2 应急队伍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完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管理机制,落实应急处置专业人员,并加强对应急处置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教育培训。
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加强和托运人的联系与配合,成立X X个专业救援小组,组织和人员组成及硬件配备见附件10-4。 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的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做好应急处置所必需的重要物资等资源的合理储备工作。
企业必须配备一定的应急设备和防护用品,以便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快速、正确地投人到应急救援行动中,由财务部长和总经办调度中心实施后勤保障应急行动,负责各种物资设备的调用。
发生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时,事故发生地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启动应急救助时,有权指挥、调度本区域应急救援人员和设备、车辆。
企业内部所配备的应急物资装备见附件10—5。 8.4 经费保障
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监控设备定期检测、应急救援物资采购、应急救援演习和应急人员培训等。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
位。
8.5 其他保障
其他相关应急保障,企业根据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与具备相应条件单位或专业救援部门签订应急救援救助协议,协议书见附件10—6,落实相关应急救援救助方案。
9 应急培训和演练 9.1 应急培训
针对可能的安全事故情景及承担的应急职责,不同的人员培训不同的内容;1年至少进行1次培训。
根据企业实际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定期开设培训班、上课、事故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以及黑板报、公告栏、墙报等,使教育培训形象生动。
应急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识别危险;如何启动紧急警报系统;危险物质泄漏控制措施等。 9.2 应急演练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演练可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3个阶段。 (1)演练准备阶段。演练策划小组编制演练计划和方案,演练方案主要包括:演练的课题、目标、队伍、规模、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
(2)演练实施阶段。依据演练方案开展,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记录。
(3)演练总结阶段。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讲评,以检查应急预案是否需要改进,并编写演练报告。
10 附件
附件10-1:原油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原油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原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 Crude Oil CAS No.: 8030-30-6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技术说明书编制日期: 2013-1-5 生效日期: 2013年1月1日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或混合物: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原油 有害物成分:原油 含量:无资料 CAS No.: 8030-30-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原油蒸气可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浓度过高,
几分钟即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爆危险: 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
烧爆炸。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
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1)小量泄漏——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
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空旷的地方掩埋;蒸发、或焚烧。 (2) 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
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
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戴安全防护眼镜,穿相应的防护服,戴防护手套,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
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废弃: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储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
制焚烧法处置。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建议佩带
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
眼镜。
身体防护: 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 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
是烷烃,此外原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外观与性状: 红棕色或黑色有绿色荧光的粘稠性油状液体。 熔点(℃): 无资料
沸点(℃): 120~200 相对密度(水=1): 0.78~0.97 闪点(℃): ﹤-18 自燃温度(℃): 350 爆炸上限%(V/V): 8.7 爆炸下限%(V/V): 1.1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可分离出多种有机原料,如汽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石蜡、
煤油、沥青等。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高温、明火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500~5000mg/kg(哺乳动物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无资料 刺激性:无资料 致敏性: 无资料 致突变性:无资料
致畸性: 无资料 致癌性: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 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 无资料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危险废弃物 废弃处置方法: 收集或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储存参见“储
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04 UN编号: 1256 包装标志: 易燃液体 包装类别: Ⅱ类包装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
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钢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
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
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
发布),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工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
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填表时间: 2012年12月30日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2013年1月20日修订
附件10—2 企业内部人员应急联系表
企业内部人员应急联系表
姓名 部门 分机 手机号码 备用手机号码 总经理 副总经理 总经办 安全调度室 财务部
附件10—3 外部关联单位应急通信联系表
外部关联单位应急通信联系表
单 位 安全监督管理局 消防大队 化学急救中心 医疗急救中心公安交警部门 环境监测中心 联系电话
附件10—4 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组 成 总指挥 副总指挥 通信调度组 关系协调组 技术保障组 人员救险组 组 长 总经理 副总经理 总经办 厂家技术人员 医护人员 警卫人员及驾安全警戒组 驶员
成 员 硬件配备 附件10—5 企业内部所配备的应急物资装备
企业内部所配备的应急物资装备
序号 1 2 3 4 名称 数量 存放位置 管理责任人 手机号码
附件10-6 事故应急救援服务协议
事故应急救援服务协议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救死扶伤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合作开展针对X X X X X的事故应急救援服务项目。为了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任务,特签订以下协议: 一、甲方职责和任务
1、甲方必须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尽量避免发生运输事故。
2、甲方设立24h联系电话,并保持电话、传真通畅,并负责泽供事故相关信息。 二、乙方职责和任务
1、乙方必须设立24h急救服务呼叫中心,并保持电话、传真通畅。
2、乙方接到甲方事故通知后,必须在5min之内派出救援车赶往事故现场,甲乙双方救援人员必须保持联系。 三、其他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xx年。
甲方法人代表(签字):(甲方盖章)
乙方法人代表(签字):(乙方盖章)
X X X X年X X月X X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