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苏卫牛事、l 管理 ̄2010年第1期(第21卷总第113期 着力践行“大医"精神 金风①钟瓴①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 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方。一方济之,德愈至 此。”这种“大医精诚”的医德精神,自古以来便被 救死扶伤的医者奉为圭臬。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 的医务人员l8年来坚持发扬崇高医德,义务防盲治 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种优秀传统医学伦 理精神。深入探讨这种“大医”精神的内涵,笔者认 为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救死扶伤的使命意识 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 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 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防盲治盲工作,主要是面对区、县、农村,重点是 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工作量大、任务重、持续时间长, 而且是义务工作,没有报酬。自1978年徐州市眼病 防治研究所成立起,社会性的防盲治盲工作便成为 该所一项重要的、不间断的社会医疗工作。从1991 年起,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组织实施了CBMAMI— TY/EYE INSTITUTE项目、“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彭年光明行动”等防盲治盲工作,并作为江苏省医 疗队奔赴青海、西藏、甘肃、安徽及江苏宿迁、徐州市 区和各县为农(牧)民免费普查260多万人次,义诊 7万多人次,投资仪器设备100余万元。徐4,i、I市眼 病防治研究所的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深知,病人的 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 任和神圣义务。医务人员义务感的加强,更能把解 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忱地 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 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 规范 2“为医者仁”的良心感 弘扬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学伦理是医学进步的基 本条件和重要标志,治病救人、“为医者仁”等伦理 ①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徐州市221000 道德规范已成为医学从业者自觉继承、努力恪守、不 断发扬光大的“信念”。好的医德信念一方面来自 于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来自于传承。事实证明,一个 缺乏医德良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关爱病人、建功 立业的优秀医务工作者;而凡是真诚治病救人、在医 学任何一个领域颇有建树的医务工作者都具有较强 的道德良心感,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着对医学的忠 诚,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医学事业上。徐州市眼病防 治研究所创始人李子良教授,带领同事们不懈努力, 逐渐把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做精、做强。他的团 队、他的同事、他的学生,继承和发扬着不畏劳苦、顽 强拼搏、救死扶伤的精神,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传承着 “光明”的事业,传承着为医者的道德“良心”,传承 着坚定的道德“信念”,以丰硕的工作业绩,把徐州 市眼病防治研究所创建成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 科。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18年来“光明行动”所 取得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成就与他们的职业良心、 职业信念和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3业精于勤的敬业理念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实践,是对医学 实践中的道德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概括和 说明,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的,而来源 于医学实践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又对医学活动起 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的医务 工作者正是在十数年防盲治盲工作中树立了这一医 德理念。他们在各级组织的领导、支持下,团结协 作,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开展防盲治盲工作,重点 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培训各级眼科医护人员。针对防盲治 盲工作的特点,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方针,积极主动地开展横向联合,支援基层,广泛开 展群防群治工作。首先,对所有参与防盲治盲的眼 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先后为省内外市、县、乡、村各级医院举办各类培训 班82期,接受培训人数达3 000人次。通过十多年 不间断的努力,受培训的医护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尤 ・82・ 2010年第1期(第21 总第l13 其是为徐州各区、县医院培养了一批能够开展白内 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眼科医生、眼科专业护士、眼科 4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任何时代的医学道德都要求从业者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发扬救死扶伤的“大医精诚”精神。但 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 毒菌不同程度地侵蚀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医疗行业 也不能幸免。曾几何时,少数医生遵奉金钱至上的 辅助人员和乡村眼保健人员,并在各县、乡、村建立 了眼保健网。在培训工作中,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 所医护人员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专门编写了一本 《眼科辅助人员教材》、翻译了《发展中国家眼保健》 一书作为培训教材。如今这两本书已免费发行到全 错误理念,忘却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收受“红包”、索 国各地,受到防盲治盲工作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义务广施白内障复明“仁术”。18年来,徐 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把下乡做手术作为防盲治盲工 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管所内工作多忙,医疗队一 直坚持选拔优秀医务工作人员参与的原则,每年按 上级指示,设定防盲治盲点,严格服从上级主管部门 和残联的领导,主动与当地政府及基层医院协作,普 查、筛选出可治盲患者,然后集中起来精心实施复明 手术。至今,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普查范围近 260万人口,共义务实施白内障手术8 000余例。 审慎是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审慎在医德行为 中作为医德义务、良心的补充,对实践医德要求具 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是否具有审慎的道德修养, 与病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它既是医务人员内心 信念和良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医务人员对病人和社 会履行道德义务高度责任感和强烈同情心的鲜明体 现。防盲治盲工作的中心是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有人说:“都开展十几年、做了几千例(手术)了,他 们(医生)闭着眼睛都能做(手术)。”然而,徐州市眼 病防治研究所每位工作人员却时刻谨记“审慎”原 则,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例手术。因为他们深知业 精于勤、成于慎,手术的成败与否,不仅仅直接影响 到病人是否能重见光明,更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甚至影响到其生命安危。沛县一位老大娘,自从因 白内障致盲后,原先外出打工的儿子、儿媳不得不放 弃工作回家照顾她,她的穿衣、吃饭、出行、如厕等各 方面均需人照料,老人因而认为自己不中用了,是个 “累赘”,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通过白内障复明 手术,她不仅重见光明,不需要儿子、儿媳照料,还在 家照看起小孙子,一家人过得和乐融融。因此,在开 展每一例手术时,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的医务人 员都把它当作第一例手术,以“审慎”的医德态度, 严谨、认真地对待好每一例手术。 取“回扣”、小病大治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医生 圣洁的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医患关系也日益紧张。 这不仅是医者的悲哀,更是医疗行业的悲哀。在这 种形势下,加强淡泊名利奉献精神的宣传教育和优 良医风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的医务工作者在l8年防 盲治盲工作中谨守“不为名利、清廉淳正”的医学道德, 深入到各区、县、乡、村,为广大贫困、致盲人员诊治、手 术,f电f门敬业负责、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披星戴 月,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 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强烈的奉献精神、积极的 工作热情和优质的工作质量,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 所一次次地圆满完成防盲治盲任务。1999年、2002 年两次荣获国务院及六部委颁发的“全国残疾人康 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有10位医务人员被省卫生 厅表彰为防盲先进个人。2005年5月15日,在第 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上,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被 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荣 誉称号。 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大厅正中的形象墙上, 镌刻的“精诚致医”四个大字,诠释着“医无德者,不 堪为医”的中国传统医生职业理念。他们深深感到, 作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护人员,其道德和作风 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大 医精诚”的古训都已重新成为塑造自我风范的标杆, “白衣天使”的称谓也将永远激励着全所医护人员弘 扬医学伦理精神,为广大患者精诚服务。 医德反映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为医学发展提供正 确导向,为符合道德的医学行为辩护。彪炳千秋的 “大医精诚”伦理精神,必将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 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实践中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收稿日期2009—09—04) ・本文编校何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