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九壹网
第34卷Vo1.34 第4期 No.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0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8年4月 Apr.2018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任小倩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行政化倾向严重, 治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一个有序、稳定的社区需要转变职能,以建设服务型为目 标,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公众参与度,实现社区共治,完善治理体系,推动社会的全面发 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4-0046-02[收稿日期]2018一O2—03 社区不管是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中心,还是作 干预过多,把有些简单事务复杂化,社会生活的各个 为居民参加各种活动的区域,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方面被“全能型”控制,导致了越权或缺位或 作用。治理的核心是与其部门的“赋权”和“放 错位,办事效率不高,权力过度集中,权力滥用甚至腐 权”,良好的治理即是“善治”与公民社会有效合 败的现象产生,出现了“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管 作,还政于民,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 了又管不好”的现象 。受街居制的影响和缺少 程 J。加强和推进社区治理,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和 鼓励,非组织的发展并不充分,很少有群体志愿 谐社会的建立及推动社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加社区服务。社区自治力量也发展不成熟,“自治 但随着城市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和社区管理的 缺位”,与居民也很少互动,供需出现矛盾。社区 不断复杂化,城市社区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本 治理中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划分不明确,使居民出现了 文通过解释社区治理的含义,阐释了城市社区治理过 问题找不到人处理和解决,甚至出现“踢皮球”推诿现 程中存在的问题,来提出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象的存在,治理主体没有形成合力,多元化治理主体 也没有真正形成。 (二)社区自治意识不足 、社区治理的含义 社区治理是指城市社区范围内的、非组 织、社区自治组织、辖区单位及居民个人等为了公共 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利益,基于市场原则、社区认同,发挥多元主体优势, “街居制”取代“单位制”,“单位人”逐步转向“社会 相互协调公共事务,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 人”。城市经济改革和政治变革不断深化, 给,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实现社区资源最优配置、社 社区居委会出现,“社区制”取代了“街居制”l4。在 区秩序不断优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区治理的含义 社区制下,事处作为的派出机关,在承担 具体包括:(1)主体多元化。在“小、大社会”的 下派的各种行政事务时,也会将事务中的一部分 国家里,、非组织、社会自治组织、居民等共 强制性地安排给居委会,使居委会治理主体地位丧 同组成了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2)内容多样化。包 失,导致了其自治功能的弱化。居委会是拥有自治权 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各项公 利的基层群众性组织,与其机关对居委会是指导 共事业。(3)方式全面化。不是自上而下管理, 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事实上,居委会成了机构的 而是指导、监督其他主体,各个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协 延伸,居委会被与行政化,使与居民 同互动、协作共建等形成共同认知处理社区事务。 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的互动越来越弱化,对居民真实的需求了解不充分, 不能对社区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 (三)社区资金投入有限 转变以及传统制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 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一般是的财政拨款, 很少有非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居民进行自愿募 题。 城市社区治理面对利益方面的冲突、社会结构的 (一)社区治理主体单一 捐,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社区并没有形成一个多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区治理多以行政化的手 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方面没有专项化,都是 段集中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处理各种公共事务, 零碎的资金补贴,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市场经 [作者简介]任小倩(1991一),女,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第4期 任小倩: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7 济的实行,原来计划经济下的经济活动丧失,大 强化社会组织自治意识和水平 J。社会组织需要不 部分居委会资金来源出现断裂,居委会日常活动及工 断加强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定期对成员组织业务 作人员的工资主要依靠的是的扶持,自身缺乏经 培训,同时还要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营社区的能力,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 J。资金投入 制定一定的激励保障机制,壮大社区组织,提高为社 不足使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也不利于吸引公共管 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加大社区治理资金投入 理、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影响专业技术人才队 伍的形成,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降低,影响到 社区治理涉及到社区养老、就业、医疗、基础设施 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社区事务大部分由居委会进行管理,但居委会受 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依赖,社区工作和社区建 设通过干预才可以顺利展开,大部分居民认为社 区居委会不是实现民主权利的社区自治机关,而是政 府的行政机关,这使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烈,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J。同时居民自治参 与缺乏相应的平台和程序规范,很难参与到治理中。 大部分居民在思想上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只愿意参 加一些对自己有好处的活动,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从 而导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普遍存在,社区居 民矛盾凸显。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 在治理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带领、引 导、社会协同、民众参与、法律支撑”的模式来解决社 区出现的问题。 (一)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 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仍 需要非、企业、社区自治组织、居民等相互协作, 各尽其责,实现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多元主体治 理社区。转变的基本职能,建立服务型和责 任,将原来权利无限大的全能型转变为有限 ,改变思想并认同其他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 作用,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来处理各种社区问 题,提高处理各种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效率 。按照政 社分开的原则,社区组织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负责部分服务职能,为社区公共服务。在宏 观上指导和监督居民委员会,合力搞好社区工作,提 供居民满意的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扩大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不应过多 地干预社会组织,于又受指导、监督,是 和市场失灵的产物,对社区供给公共服务和产品 形成有力的补充,实现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共治。社 会组织与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互补合作的关系,有 利于与居民加强沟通,积极引导居民自发成立社 区组织,培育志愿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 等各个领域,可以对其设置专门资金管理,保障各项 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解决资金可能出现空缺的现象。 要引导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到治理中来,吸纳社会 其他群体的资金,将投入与社会资金结合,建立 起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自筹渠道为辅的社区建设 发展筹资体系,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资金融资渠道。同 时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与教育,制定一 系列激励保障制度,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 建设一支高素质、较稳定的人才队伍,提高公共服务 质量和效率。 (四)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社区利益的直接相关者是居民,社区居民作为社 区治理的主体之一,要注重居民的诉求,搭建公共参 与平台和载体,如微博、社会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 倾听居民需求,来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J。社区 应该定期举行各种公益性讲座和文艺活动,完善社区 软件和硬件设施的配套结合,如图书馆、体育场等方 面,开展居民教育培训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增强 公民在治理中的主体性、责任感,促使他们能够主动 加人社区志愿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 实现居民自治,从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自我监督。 四、结语 社区治理以善治为目标,、非组织、社区 自治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同参与社区 事务。理顺主体之间的关系,转变职能,强化政 府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社会组织,鼓励居民积 极参与,健全需求表达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质 量,实现社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8—9. [2]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5—56. [3]于磊磊.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湖 北大学,2014. [4]董昭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 [J].统计与管理,2017,(1):137—138. (下转第49页) 第4期 刘东芝: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49 要是理想的大学生活、大学期间奋斗目标、未来几年 因素分析为我们呈现了四个不同的层面,若从理 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对现实的认知与判断、对公平的 论角度讲,世界观和价值观应该属于上位概念,决定 看法等,可将其统称为理想与信念,它是大学生对社 了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追求与自我认知。但从调查 会、未来、自身能力的判断,决定着大学生在学校期间 来看,这四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调查并未发 的具体表现。第二个层面包括学生业余时间的安排、 现大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存在差异,但每个学生对理 具体的精神生活感受、是否参加社团、课余时间安排、 想、信念、自我认知却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学生在日 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具体评价,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业 常生活中的表现,对自我的要求,对学习的态度,对目 追求及对未来的判断,可将其统称为追求与自我认 标的追求,对社会各种现象的思考,反而引起他们对 知。第三个层面主要包括学生对金钱的看法、对权力 自己已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思。访谈发现,大学生 的认知、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评判、对公共利益、集体利 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多是在学生时代习得的,他们并 益、个人幸福及奉献精神的看法,可以统称为大学生 未真正意识到其含义,因此彼此之间并无太大区别, 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学生的理想与信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又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做出新的 念,也决定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四个层面 判断。例如,我们从小教学生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教 为世界观,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世界、对人生、对物质的 学生要舍己为人,不计个人得失,大学生还都基本认 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自我人生的规划,对 同这些价值观念,但是在遇到具体情况时,却会根据 公平、努力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是大学生精 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处理问题。比如,在别人遇到困难 神生活的重要维度,也是影响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决定是否 价值判断以及努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帮助对方,而很少有人选择牺牲自己利益去帮助别 人。不得不说,生活实践和社会的导向其实在潜 (一)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指标分为四个层面 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他们幼时所习得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指标 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大学时代已悄然发生变化。虽然 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理想与信念,追求与自我认 我们的学生仍然赞同一些价值观念,因此他们在世界 知、价值观、世界观。 观和价值观层面区别不大,但对理想与信念、追求与 自我认知层面却表现出了个性和差异性。由此可见, (二)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根据统计结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造大学 构建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大学 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可分为四个 生精神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维度,主要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念、理想与信念、追求 与自我认知,下设二级指标共分为15个维度。其中, [参考文献] 世界观包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价值观念 n P.C.Tam.Faith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piritual Di— 包括大学生对金钱的观念、对权力的观念、对公共利 [1]Ekmaection[J].Pastoral Psychology,1996,(4). 益的观念、对个人幸福的观念;理想与信念包括人生 r理想、奋斗目标、个人兴趣、人生规划、职业规划;追求 与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努力程度、业余生活、学业 追求。 (三)指标体系各层面间关系探讨 [2]廖小琴.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5, (12):160—164. [责任编辑:李瑞] (上接第47页) [5]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9:72. [8]袁方成,邓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与重点 [J].行政论坛,2016,(5):86—91. [9]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2011. [6]王伟,李精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成就问题与应对 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96—98. [7]陈燕,郭彩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成因及对策[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36—41. [责任编辑:李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