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题重组1

高考题重组1

来源:九壹网
2014高考平板课标Ⅱ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细胞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 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 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 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4、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数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试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素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链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6、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光呼 29、(2011新课标)29.(9分)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 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 【答案】(1)C3化合物1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2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2 (3)高 1

(4)低 1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识图能力的相关知识。(1)CO2浓度降低后,直接影响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导致C3化合物的量减少,确定物质A是C3化合物,物质B是C5化合物。⑵CO2浓度为1%时,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⑶CO2浓度为0.003%时,C3和C5化合物的浓度保持稳定后,暗反应保持稳定,此时仍根据暗反应中CO2的固定的反应式确定,C3化合物的量应是C5化合物的量的2倍。⑷CO2浓度降低,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因为暗反应减弱,所需的ATP和[H]减少,光反应强度减弱。

调节 30、(09全国1)33.(11分) (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数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和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他们分别是 、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 的生理作用_______(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 答案

(1)神经调节1 体液调节 1 下丘脑1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 促性腺激素1 性激素 1 反馈1

(3)不能1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3

遗传

(2012年新课标)31.(10分)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答案】

(1) 1:1 2 隐1 显 1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 的情况2 (2) 1:1 2 毛色正常 2 【解析】

(1)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正常雌鼠为aa,所以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1:1。

(2)若为亲本中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的雄鼠的(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交配后,不同窝的子代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

【试题评价】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分析应用能力,难度较低。[来源:z#zs#tep.com]

生态

(2014海南卷)28(9分)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⑴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

⑵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

⑶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捕食和竞争 2 (2)有利 2 小鸟捕食了体内有虫卵的小蜂,减少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对小蜂的侵害 3 (3)调节2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X3

(2013新课标Ⅰ卷)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阅读如下材料:

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

材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的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

材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 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有 和 。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是,常用农杆菌转化发,农杆菌的作用是 。

(2)材料乙属于 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 进行改造,或制造制造一种 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 序列发生了改变。

(4)材料丙属于胚胎工程的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 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称为 体,兔乙称为 体。

【答案】(1)显微注射法 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2)蛋白质 现有蛋白质 新蛋白质 氨基酸 (3)同 供 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