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某隧道弃碴场滑坡复杂地质条件下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某隧道弃碴场滑坡复杂地质条件下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来源:九壹网
第29卷第11期 2013年6月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 I2.29Ⅳo.1l Jun.2013 某隧道弃碴场滑坡复杂地质 条件下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余和广 ,陈喜峰 (1.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2.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5) 摘要:某隧道弃碴场位于路线左侧850m山谷中,处于一大型老滑坡上,经过不断地弃碴加载,导致老滑坡局部复 活,危及弃碴场安全,影响正常弃碴,同时,不良地质环境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威胁弃碴场下游村庄的安全。对弃碴 场复杂地质条件下弃方后出现的各类病害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采用抗滑桩支挡、地表截排水、填方反压与绿化防 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为解决类似工程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抗滑桩;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43 该隧道弃碴场位于线路左侧约850m的山谷 中,占荒沟6.86hm ,弃碴场位于一大型老滑坡体 雪。沟内为季节性流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冲沟汇水 面积约75万m 。 2.2.2地下水 上。弃碴场计划弃碴50万m ,已弃碴方量约 3O万rn’。在连续强降雨的不利影响下,弃碴场表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水量不大, 仅能在坑内少量聚集,无常流水,水质良好。 面以及弃碴场后部山体上方坡面出现大量贯通裂 缝,山谷下部已施工挡土墙错断开裂,滑坡发生滑动 变形,影响弃碴场安全,导致无法继续弃碴,影响隧 洞正常施工。同时,不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强降雨 的影响下,山谷上弃碴场的松散物质有引发泥石流 的可能,将威胁冲沟下游村庄的安全。因此,该弃碴 场滑坡必须及时治理。 3滑坡变形原因分析 根据勘察资料以及现场变形情况分析,变形原 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气降雨的影响,由于当地连续强降雨的影 响,降雨强度达到百年一遇,大量地表水汇集后下渗 至土体内,软化土体强度,最终导致滑坡滑动。 1滑坡性质及变形特征 该滑坡体为一堆积层(黄土质)中型滑坡,滑面 2)该滑坡位于一大型老滑坡体中前部,根据地 貌显示,老滑坡曾出现多次大规模变形,为滑坡滑动 变形提供了不利基础。 3)人为因素,隧洞施工将大量弃方堆填于滑坡 中后部,于老滑体上加载,造成滑坡产生滑动变形, 此为该滑坡变形的直接原因。 位于底部基岩顶面,深度在12—20m之间,滑坡宽 约140m,纵向长度约230m,体积约38万m。。滑坡 滑动方向大致与冲沟方向垂直。滑坡发生滑动变形 后,坡体出现大量裂缝,滑坡前缘挡土墙被挤断开 裂,后缘及侧界裂缝明显且贯通,后缘裂缝下错最大 达1rllo 4)弃碴未进行碾压压实,仍为松散体,便于地 表水下渗软化滑面强度,也为不利影响因素之一。 2地质条件 2.1地层岩性 4滑坡滑动的方式以及滑坡推力的选 取 4.1滑坡滑动的方式 根据钻探揭露,弃碴场下部为下第三系泥岩夹 砂岩及砾岩,表层为第四系黄土,厚度5—22.5m不 按设计弃碴完成后,由于弃碴场后部地势较平 缓,原有山体以及弃方体均可处于稳定状态,仅弃碴 场前部易发生滑动变形,因此,仅考虑弃碴场前部土 体的不稳定性问题。根据现场实际地形条件,滑坡 有以下3种滑动变形可能: 等,弃碴为强风化砂泥岩。 2.2水文地质特征 2.2.1地表水 碴场沟谷地表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融 ll8 甘肃科技 第29卷 图2原有滑坡主断面 3)弃碴基本沿着山谷沟底地形进行弃方,应考 虑弃方体本身稳定性问题…,即考虑弃方体沿着地 面线发生滑动变形的可能,滑动方向大致与沟底地 形走势一致,如图3所示Ⅱ一Ⅱ断面方向。 图3新增滑坡主断面 4.2滑坡推力计算与选取 为节省工程数量以降低造价,根据地形条件,工 程布设于滑坡左侧外冲沟较窄处。 对于第1)种滑动方式,由于地形条件所限,只 需保证弃碴厚度即可满足原有滑坡稳定性,因此,需 检算弃碴完成后原有滑坡的稳定性,即图2所示的 断面稳定性,稳定性须达到安全要求 J。 对于第2)种滑动方式,选取原有滑坡滑带土指 标强度,按传递系数方L3 计算工程位置处滑坡推 力,推力大小为1365kN/m。 对于第3)种滑动方式,参照经验数据选取滑带 土指标强度 计算工程位置处滑坡推力,推力大小 为1080kN/m。 此外,由于弃碴填方体较高,工程位置处还需考 虑主动土压力作用 J,其值为967kN/m。 因此,设计推力选取滑坡推力与土压力较大值, 为1365kN/m。 5 治理方案考虑以及治理措施 5.1治理方案考虑 方案设计须从以下4方面考虑: 1)保证已有滑坡的稳定性;2)避免产生新增滑 坡;3)防止泥石流病害的发生 ;4)保证弃碴场的 弃碴容量。 对已有滑坡的整治:于滑坡左侧界外冲沟较窄 处设置桩板墙 后,充分利用隧洞弃方对滑坡前缘 设置适当坡率及宽平台,逐级回填反压,并辅以地表 排水措施,确保滑坡的稳定,同时也可防止泥石流的 发生,保证弃碴场和冲沟下游村庄的安全。 为避免新增滑坡滑动,设置抗滑桩、挡土板进行 支挡,保证坡体稳定。 为防止泥石流发生,针对泥石流产生的两个主 要原因进行治理。对地表水的处理:1)采用截排水 沟截断地表水对弃方体的补给;2)设置排洪沟疏排 山体汇集的地表水-8 ;3)对弃方体表层设置黏土层 隔断地表水的下渗;4)弃方体横、纵断面设置成 10%的坡率便于地表水迅速流出。对弃方松散物质 的处理:1)保证压实度,杜绝松散物质;2)下游设置 桩板墙,对弃方体进行支挡。 按设计要求逐级回填弃碴,弃碴总体容量为57 万m ,能满足弃碴要求。 5.2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如下: 1)为防止弃方引发新的滑坡以及泥石流,冲沟 下方较窄处设置5根抗滑桩,抗滑桩采用C30砼现 场浇筑,截面为2.0m X 3.0m,桩长20m,高出地面 10m,抗滑桩嵌入中至弱风化泥岩长度不小于8m。 2)抗滑桩之间设置C25钢筋砼挡土板,挡土板 厚30cm,与抗滑桩搭接长度不小于40cm,挡土板底 部埋人地面线以下不小于lm,板上设置泄水孔,挡 土板采用内挂的形式与抗滑桩搭接。 3)两端抗滑桩与山体之间空隙采用C25砼进 第ll期 余和广等:某隧道弃碴场滑坡复杂地质条件下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表面进行植草绿化。 119 行填补,以便于桩后填方,为便于桩与土体联合受 力,填补嵌入两侧山体内,填补设置呈台阶状,台阶 宽2m,高1m,填补厚度为1.5m。 4)为抵抗滑坡推力,采用隧道弃碴对滑坡前缘 进行回填反压,反压后,共设置6级边坡,坡率均为 1:1.5,坡高为8m。每级坡之间设一50m宽平台, 平台坡率均为10%。为便于地表水快速流人冲沟侧 排洪沟内,弃方横向坡率设为10%。 5)弃方完成后于冲沟侧稳定地层设置一C20 砼排洪沟,将山体汇集的地表水引至村庄外侧冲沟 内,排洪沟底宽2m,高1.5m,内侧坡率1:0.5,厚 0.4m。 6总结 弃碴场一般选址于沟谷地段,由于特殊地形地 势条件,易发生滑坡变形。对于弃碴场滑坡的治理, 应综合考虑各类滑坡发生的可能性,防止已有滑坡 再次失稳变形以及产生新增滑坡变形,同时,对于大 面积汇水地区,还应考虑泥石流病害的处治。本治 理工程措施经过几个雨季的考验,没有发生任何灾 害,说明对滑坡的治理措施是安全可靠的,达到了预 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惠民,王恭先,周德培.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 6)为避免地表水下渗弃方体内,于弃方周界设 置l道C20砼截排水沟,截断地表水对弃方体的补 给,将地表水顺畅引至排洪沟,截排水沟断面为梯 治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变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公路设计.路基[M].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形,底宽0.6m,高0.6m,内侧坡率1:0.5,厚0.3m。 7)为防止水流冲刷,抗滑桩处排洪沟、截排水 沟出口处设2个尺寸长宽高为2m×2m×1.5m的 消力池,消力池厚0.3m。 8)为迅速汇集冲沟上游的地表水,防止地表水 溢出于排洪沟、截排水沟外,排洪沟、截排水沟进水 口两侧处呈八字形设置4道C20砼拦水墙,每道拦 [3]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 出版社,2004. [4]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 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5]李海光.新型支挡结构设计与工程实例[M].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2011. [6]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特殊地质与灾害防治[M].甘 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水墙长5m,宽0.2m,高出地面0.3m,埋人地面以下 不小于0.4m。 9)为防止弃方体上地表水下渗,弃方体表层采 用黏土进行夯填封闭处理,黏土层厚度为0.3m。 10)为避免水土流失,保持生态环境,对弃碴场 (上接第58页) [7]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8]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1. 自从Y H Pao等开创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电力 系统安全评估问题的方法以来,人工神经网络在 电力系统的应用己渗透到电力系统的各个研究领 域 引。 大型柴油发电机组系统是一个高阶强藕合的非 线性系统,工况、环境以及外部复杂的负载,更增加 了电力网络谐波和电磁干扰等问题,使系统更加复 杂。而人工神经网络以其良好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及 优良的容错性能为解决未知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建 模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如下特点:1)良好的非线性 映射能力。2)并行分部处理。3)只需非线性系统 较少的先期知识。4)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神经网 络在训练时能从历史数据中提出规律性的知识记忆 于网络的权值中,并且具有泛化能力。5)信息的融 合能力:神经网络可以同时处理定量信息和定性信 息,因此可以综合利用传统的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 技术。 综上所述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在电量采集上是 比较合适的算法。 参考文献: [1]卢卫平,高新华.交流采样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及改进[J].广东电力,1998,11(4):29—31. [2]孙开放,游至诚.一种高精度的微机交流采样的算法 [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25(5):59—63. [3]张红,王成梅.电力系统交流采样方法比较[M].北 京:华北电力技术,1999. [4]王叔青,蔡维由.交流采样测量的精度问题及解决方 法[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0,15(2):42—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