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南某高速公路隧道进口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西南某高速公路隧道进口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来源:九壹网
《 搬窜 零帮舷 霉程 0 西南某高速公路隧道进口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吴兆敬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17) 【摘要】 日地1 隧道为某高速公路的重要工程。隧道进口二衬施工完后,洞壁出现数条平行5- ̄ ̄7 的裂缝,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进而可能影响整个进口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文章通过搜集详勘资料、隧道 开挖资料、现场调查资料,采用钻探、物探(地面高密度电法)等综合勘察手段,对该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及 计算,查清了该边坡的变形机制,对后续的变形发展趋势给予了预测,并提出了合理的处治措施。 【关键词】隧道进口;边坡;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U416.1 4 【文献标志码】A 花岗岩(^yo ’)。 2.4地质构造 1工程概况及问题由来 日地1 隧道位于康定县日地村与上瓦斯村之间,走向同 318国道平行,为双洞分离式长越岭隧道,左右线轴线相距约 30 m。隧道最大埋深513 m。 隧址区构造部位上处于NE向龙门山断裂带和NW向鲜 水河断裂带及SN向安宁河断裂带构成的“Y”字形构造交汇 日地1 隧道施工采用从出口端往进口端单向掘进,于 2016年9月28日开挖出洞,初期支护采用I18型钢拱架,纵 向间距80 cm,完成二次衬砌后2016年11月4日左右洞之 间边坡出现裂缝,裂缝长度约10 m,平行有两条裂缝,相隔2 m,裂缝宽度1~3 Cill,洞口垮塌约300 m 。二次衬砌完成后, 2017年3月2日,有关单位在监控量测时在洞内分别于桩号 K118+498、Kl18+503、K118+510处上发现三组近于贯通且 处北西部,受断裂影响,区内岩体较发育,完整性较差。 隧址区地表风化裂隙密集发育,普遍张开,半充填岩屑 及黏土,部分无充填,且常沿一组陡倾顺坡向裂隙卸荷张开。 随着埋深的增加和风化、卸荷程度的降低,裂隙发育程度有 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具不均一性。 日地1 隧道进口段(研究区)主要发育儿、J2、J3、J4和 J5五组裂隙。 (1)儿:产状80。/70。,间距1~3 m,开度约1~3 mill, 局部可达30~40 cm,裂面平直。因顺坡发育,常沿该组裂隙 追踪发育为宽大的卸荷裂隙,大多充填岩屑及灰白色可塑状 黏土,地表可见延伸长度大于10 m。该裂隙与边坡走向基本 一左右侧壁对称的横向裂缝,随即开展变形观测等工作。 为查明该边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变形机制及对日地1 隧 道和喇嘛嘴沟大桥可能产生的危害,为设计治理提供合理的 地质依据,工作组在详勘资料、隧道开挖资料、现场调查的基 础上,采用钻探、地面高密度电法等综合勘察手段,对该边坡 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致,陡倾坡外,为控制边坡稳定的主要结构面。 (2)J2:产状78—83。/25—32。,间距0.05~0.5 m左 右,微张,开度约为2—4 mm,节理面较光滑平整,可见延伸 长度3~5 m。钻孔揭示充填物以岩屑为主,裂面附近可见厚 1~3 mitl的黏土;该组裂隙为顺坡向中缓倾裂隙,与儿组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日地1 隧道进口段位于日地喇嘛嘴沟左岸斜坡坡脚部 位,属典型的深切割“V”型高山峡谷地貌区。谷底宽约26 合,为控制边坡稳定的滑移面。该裂隙与边坡走向基本一 致,缓倾坡外。 (3)J3:产状269。~270。/66。~84。,间距0.1~1.00 m m,乱石林立,工程区段纵坡坡降约27%。两岸斜坡陡缓相 问,地形坡度在30~45。,局部可达55。。 2.2气象水文 左右,微张,开度约为1~3 mm,局部泥质充填,节理面较光 滑平整,可见延伸长度2~6 m。该裂隙陡倾坡内。 (4)J4:产状301。z_28。,间距0.20~0.50 m左右,微张, 隧址区位于康定河下游,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具 高原气候特征,气候干燥,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常年无夏、 冰雪期长。康定年降水量803.8 mm,多集中在五月到九月, 占全年的60%~85%,多暴雨和连绵雨,最大日降雨量达 96.1 llilli,最长连绵雨长达58 d,雨量达427.5 mm。 2.3地层岩性 开度约为1~3 mm,无充填或半充填泥质或岩屑,节理而较 平整,可见延伸长度3~5 In。该组裂隙倾向与边坡坡向大角 度斜交,为可能的侧向切割面。 (5)J5:175。/70。,开度约为l一3 IIllil,无充填或半充填 据地质调绘情况,隧址区内主要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 新统崩坡积堆积层(Q: )块石、喇嘛沟沟底的泥石流堆积 (Q )块(碎)石,下伏基岩为元古界晋宁一澄江第四期斜长 [定稿日期]2017—12—04 [作者简介]吴兆敬(1983~),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从事公路工程领域岩土工程及地质工程相关工作。 l28 四川建筑第38卷2期2018.04 ·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 灰黄色可塑黏土,节理面较平整,可见延伸长度大于5 nl。该 ~45。,局部可达55。,边坡开挖后,洞口边坡局部直立,临空 组裂隙倾向与边坡坡向近于直交,为可能的侧向切割面。 2.5水文地质 条件较好。此外,隧道处于微凸出的山脊地形上,两侧亦具 有临空条件。 3.2.2地质构造因素 几组裂隙特征:J1:产状8O。L70。,J2:产状78—83。L25 —隧址区地表水主要为瓦斯沟、喇嘛嘴沟及日地沟流水, 其中瓦斯沟为该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瓦斯沟、喇嘛嘴沟、日 地沟常年有水。 32。,J3:产状269。~270。/_66。一84。,J4:产状301。/_28。, 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区内沟床Q 的块石层中, 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向坡下沟谷及下卧层排泄分散性排泄, 透水性强、富水性强,地下水丰富等特点。基岩裂隙水:主要 赋存于花岗岩的构造裂隙之中。基岩裂隙水埋藏较深,不具 备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具有沿裂隙渗流的水文地质特征。 J5:175。L70。。各组裂隙与斜坡的关系详见下图2、图3。 3 隧道进口段边坡变形原因分析 3.1 隧道进口段边坡变形特征 3.1.1坡面变形特征 左右两洞之间已发生垮塌。塌方前缘左侧挡墙部位亦 存在拉裂缝。坡脚部位仍然存在大量与坡面走向一致的张 拉裂缝。 图2边坡岩体裂隙组合BIM模型 在隧道洞顶以上距离洞口约40~50 m处的斜坡坡面清 晰可见台阶状陡坎,且该段地表树木生长普遍歪斜,而其上 游的树木生长正常,下游树木部分歪斜,可间接确定为本段 边坡变形的边界。 从2016年10月23日至2017年5月25日,日地1 隧道 进口段已经产生裂缝的地段地表累计变形量达到90—105 mm,且一直在沉降过程中。 3.1.2洞内变形特征 右线洞内二次衬砌洞壁上出现三条明显的横向裂缝 Ll、I2、L3,其中L】、L2裂缝近于贯通隧道全断面。三条裂缝 两壁的裂缝产状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顺坡向发育 的特点。从单条裂缝上下两壁变形位移来看,上壁位移方向 主要为水平向(即与裂缝倾向一致),竖直向位移几乎为零。 通过现场测量,隧道底板处裂缝最大水平向位移5 mm,竖向 位移约1 mm。 据监测资料,日地1 隧道进口段已经产生裂缝地段从 2017年3月2日至2017年5月23日隧道拱顶及仰拱部位 图3 裂隙持平投影 从赤平投影分析图可见,Jl、J2两组裂隙均倾向坡外,结 构面组合交线倾向坡外,倾角远小于坡角,其倾角一缓一陡, 组合成的楔形体对边坡的稳定极为不利。J4、J5两组结构面 构成了其侧向切割面。边坡裂隙的组合将组成潜在不稳定 的楔形块体。 3.2.3岩性因素 累计变形量一般在3.0~5.8 mm,且一直在缓慢沉降过程 中,部分观测数据有突变,显示出隧道的变形未收敛,隧道仍 在继续变形中(图1)。变形后裂缝位移监测顶拱变形小的 原因是由于岩体蠕动变形相对位移小,滑体与滑床尚未完全 通过钻探,发现岩体中存在明显错动面。ZK2号钻孑L错 动面倾角25—30。,裂面光滑充填黏土,沿裂隙面附近的岩石 风化严重。ZK3号钻孔错动面同样主要由岩屑及黏土充填, 分开,且岩体变形后正值枯水期及施工结束,岩体的应力状 态达到了暂时的平衡,变形量相对较小。 倾角25—28。。这两组裂隙在倾角和埋深上大体一致,推测 为滑面底界(即上述的J2裂隙)。另外在强风化岩体中还发 育数条陡倾角70。一80。裂隙,裂面仍然充填灰白色、灰色岩 圈1 KI18+504断面拱顶沉降变化趋势 块、岩屑及黏土。 3.2边坡变形成因机制 此外,在中风化岩体中,风化卸荷裂隙仍以陡倾角为主, 裂面粗糙,严重~轻微锈染均有发育,岩体中存在差异性风 化现象,在裂隙发育或挤压带部位岩体风化相对严重,呈强 ~3.2.1地形地貌因素 日地1 隧道进口段位于日地喇嘛嘴沟左岸斜坡,属典型 的深切割“V”型高山峡谷地貌区。斜坡坡度一般坡度在30 全风化状。裂隙发育带或挤压带(面)为岩体中的不利结 四川建筑第38卷2期2018.04 l29 构面,为岩体滑动或变形提供了边界条件。 3.2.4水文地质因素 4.2.3计算方法及采用公式 采用折线形滑面的传递系数法(规范推荐)进行计算,计 算模型见图4。计算公式为:E。= 。Ei +KTi—R.。 该隧道基岩裂隙水较发育,受构造影响裂隙连通率较高, 贯通性较好,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导水条件。通过裂 隙面锈染程度、充填物潮湿性、充填物类型上分析,强卸荷带 内岩体具有地表水入渗的良好通道,且河流的下切基准面较 低,为地下水的流动提供客观条件。因此,在连续降雨条件下, 风化卸荷带内的地下水可能较丰富,对边坡的稳定极不利。 综上所述,该段岩质边坡处临空条件良好、岩体卸荷松 弛严重、岩体中发育的各种裂隙形成不利的组合是引起该段 岩体发生变形的主观原因,而岩体渗透性及裂隙导水性良好 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软化岩体,造成岩体及结构面抗剪强度较 低、隧道施工爆破震动及开挖隧道加大临空空间和应力重分 布等原因,是引起该段岩体变形的客观原因。 4边坡稳定性评价 4.1定性评价 目前右洞地表监测累计最大变形量已达105 mm,洞内 衬砌裂缝可观测到的最大变形约5 mm,洞内顶拱变形监测 累计最大变形量已达5.1 mm。虽变形量总体不大,但表明 虽历经近1.5月,其变形仍在缓慢发展。表明滑面可能没有 kll 十O…blU … +),U +)…)5U +)IU +4 u 十4,u …u … 图4右线隧道洞轴线计算断面示意 4.2.4计算工况 完全贯通,边坡通过变形协调应力重新分布后,岩体应力仍 然在寻求新的平衡过程中,边坡整体处于蠕动变形状态。但 这与变形以来停止施工和正处于枯水期无明显的地表水入 对边坡的潜在滑面稳定性计算及推力计算考虑三种工 况:天然工况、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地震工况。 4.2.5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渗息息相关。边坡前缘的喇嘛嘴沟大桥基坑开挖必将使边 坡进一步临空,小桩号侧的龙进隧道施工难免爆破震动,特 别是雨季即将来临,暴雨将导致大量地表水通过裂隙渗入到 岩体中进一步降低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且本区地震烈度高, 不排除在连续暴雨及地震等极端工况条件下裂面贯通的可 能性,继而诱发边坡的整体失稳。因此,日地1 隧道进El段 岩体在目前状态下暂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连续降雨或地 震状态下将处于不稳定状态。 滑面采用岩屑夹泥性结构面参数(表1)。 表1稳定性计算参数 天然及地震状态 饱水状态 岩土名称 天然重度 饱和重度 饱水粘 饱水内 结构面 /(KN· 粘聚力 内摩擦 /(KNC/kP聚力 摩擦角 a 角‘D/。 · m ) m一 C,kPa tp/。 滑体 I、11I段 滑面 Ⅱ段滑面 24 7 6 50 60 46 26 36 24.5 5 40 44 24 34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地1 隧道左洞目前虽未变形,这 与左洞开挖后未经历雨季有关,也可能与左洞因未衬砌难以 发现较小的变形有关,但左洞与右洞所处地形地质结构基本 一, 50 (高阻区) 注:从物探成果来看,ZK2、ZK3之间的推测滑面附近处于高阻 致,不排除左洞在暴雨及地震作用下失稳的可能。 4.2定量评价 区,说明岩体相对完整,裂隙应属刚性、无充填结构面,故该段(表中 Ⅱ段)抗剪参数采用其统计值:内摩擦角 值统计标准值为36。,凝 聚力C统计标准值为60 kPa。 4.2.1滑体重度 场地区内基岩产生变形段主要为花岗岩,根据试验成 果,强风化花岗岩天然重度为24.0 kN/m ,饱和重度取为 24.5 kN/m ,中风化花岗岩天然重度为25.0 kN/m ,饱和重 各工况下稳定性计算成果见表2。 表2各工况下稳定系数计算表 工况 天然 暴雨 地震 度取为25.5 kN/m 。在滑坡稳定性验算及推力计算时,天 然工况下滑体取天然重度,暴雨工况下滑体按全饱水计算, 取饱和重度。 4.2.2滑带抗剪强度 稳定系数 1.124 1.oo1 1.041 由表2可知,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安 全储备不足;暴雨及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系数 据临近某大型水电站同类岩体大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 成果,本研究区内强卸荷带的陡倾角卸荷裂隙,其内摩擦角 ‘口值统计标准值为31.38。,凝聚力C统计标准值为100 kPa。 缓倾角裂隙属岩屑夹泥性结构面,其内摩擦角 值统计标准 值为26.1。,凝聚力C统计标准值为50 kPa。 均不满足JTGD 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关安全系 数的要求。 根据上述定性及定量分析认为: 对于两洞之间已垮塌的边坡,目前即处于蠕变状态,坡面 (下转第133页) 130 四川建筑第38卷2期2o18.04 横梁固定在井沿上(以防止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钢筋笼向上 达到45.12 mm,表明隔离桩施工对4号蓄冷水罐沉降影响 浮起),接着进行混凝土灌注,采用直升导管法浇筑混凝土, 严禁在孔口抛铲或倒车卸入。混凝土应垂直灌入桩孔内,严 较大;蓄冷水罐累计不均匀沉降最大达到了34.96 mm,蓄冷 水罐出现了向基坑方向的轻微倾斜。不同位置的隔离桩施 禁混凝土导管斜向冲击主筋,使主筋局部扭曲。混凝土采用 连续浇灌。桩顶混凝土应比桩顶理论标高高出60~100 cm, 待桩身强度达到5~8 MPa时凿除桩顶浮浆。浇筑桩体混凝 土时,相邻10 in范围内的桩孔内不得作业,以免发生危险。 工引起沉降量的变化也不同,说明蓄冷水罐底部水平位移变 化不大,水平位移变化基本随沉降量变化而变化。从1号罐 到4号罐,累计不均匀沉降和累计最大沉降都在增加,这也 对应了基坑开挖的方向,因此在注浆加固和旋喷桩施工期, 可以适当加大在3、4号蓄水罐区间的强度。 4施工监测及分析 监测项目包括:地表沉降;裂缝监测;罐体沉降、倾斜监 测。监测等级为特级。蓄冷水罐布设3个水准点BM1、 BM2、BM3,同时也是导线点的位置,基点距离基坑边30 in以 外稳定的位置。蓄冷水罐沉降监测点位于蓄冷水罐之间和 两端部位,垂直于基坑布设5排,每排5个测点,间距为10 //1,共25个测点。具体在基坑边缘50 cm左右的地方采用20 mm,长200~300 mm的钢筋打入地下,地面露出20 mm左右 5结论 深圳机场高铁站基坑近接高度敏感的建(构)筑物,地连 墙距超重蓄冷水罐最小距离3.4 in。临近高度敏感的建 (构)筑物的深基坑开挖产生不均匀沉降,将会影响临近建筑 物的安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实时监测表明,采用论文提供 的加固方案,穿越填海地区砂卵层的深基坑施工引起的临近 基坑的变形控制满足设计要求,确保了临近高敏感建(构)筑 的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并用水泥加固,使钢筋头露出水泥面1~1.5 cm写好观测点 点号。每组蓄冷水罐沉降监测布设沿蓄冷水罐基础周边位 置对称布设8组点,4组蓄冷水罐共32组点。罐体沉降监测 在土方开挖期间的报警指标要求:累计不均匀沉降达到78 mm,变化速率1 mm/d。现场检测数据见表1。 表1沉降监控统计表 [1] 俞鑫风,王健.地铁隧道近接施工相互影响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3):30—34. [2] 王哲宇.轻轨车站复杂交错空间近接施工影响及施工优化研 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3]孙经伟.既有隧道在下穿新建隧道影响下的力学特性研究 [D].重庆交通大学,2016. [4] 李瑞英.城市隧道穿越建筑物施工的技术措施[J].安全, 2011,32(12):11—13.  J.J f … 2号罐l塑 4 __ 24二 — 竺__一直径方向差异沉降报警值 ■ 十 ■r 十— __1 。mm,最大 mm 地基基础沉降主要与基础低地层土的物理结构性等有 关,对土体的扰动必然改变土体的结构性。蓄冷水罐沉降值 89 l一25.21 l 0.9 J 78mm控制值97ram;倾斜 3号罐l 33.96 l一38.18 l 1.2 I 86mm,2.8‰;沉降报警值 [5]杨挺.城市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建筑物加固技术及工程应用 [J].江苏建筑,2008(6):22—25. [6]汪尧清,童绥保.浅谈现代建筑物加固技术[J].山西建筑, 2004(20):37—38. (上接第130页) 变形裂缝明显,在极端工况下,易发生新 的滑动破坏,稳定性差。 5建议处理措施 由于本区降雨较为集中,坡面覆盖层及基岩均具有良好 的渗透性,坡面水渗入地下后将快速运移并软化结构面的抗 剪强度。结构面内摩擦角对稳定系数最为敏感,而水是控制 结构面内摩擦角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建议设计根据稳定性 计算成果,采用暴雨工况作为设计控制工况,采用排水与抗 滑结合的综合处治措施,必要时可采取前缘堆载反压或对滑 面附近岩土体采取固结灌浆措施以提高滑面的抗剪强度。 抗滑桩桩端及锚索锚固端应嵌入中风化弱卸荷带内一定深 度,具体桩长及锚索长度以设计计算予以确定。 计算结果表明,日地1 隧道进口段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其 稳定系数K=1.124,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计算结果与病害现 状基本吻合。在非正常工况I(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 为 1.0左右,不稳定。在非正常工况II(地震工况)下稳定系数 K为1.01~1.05之间,不稳定。因病害发生后本段边坡未经 历雨季及暴雨,不能排除在后期施工及暴雨、地震等极端工 况下,存在沿潜在滑面产生大规模滑动的地质风险,必须采 取可靠的工程处治措施,确保隧道和桥梁的安全。 四川建筑第38卷2期2018.04 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