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唐代女性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原因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唐代女性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原因

来源:九壹网
第28卷第6期 Vo1.28,No.6 西安社会科学 Xi’all Social Science 2010年l2月 Dee.,2010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 唐代女性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原因 邓天开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顶峰,女性审美观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胖为美”的独特趋向。本文欲对以肥 为美进行辨析,说明其并非越肥越美。同时探析唐代女性审美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观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6-094—03 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人们提起唐代女性的审 美特点首先就是丰腴艳丽,普遍认为“以胖为美”是 唐代社会审美观上的共识。大量的出土陶俑和壁画 随当时女性体态美的发展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 是有延续性的,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风俗文化,审美 情趣也是一样,所以可见唐开国时期三十多年间,女 也可以发现其间女性形象较之魏晋以来的确丰满了 许多,但是这种风气是否在唐近三百年间一直如此 呢?而这种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笔者以前人的研究 为参考,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证梳理唐代各个时期的 审美风尚和形成原因。 一性依然延续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纤细婀娜的审美情 趣。 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唐朝综合国力的增强,政 治清明,文化昌盛,尤其是西域胡族生活习惯的引 入,社会风气也开始有所变化。初唐的女性已经有了 不同于以往的一些转变,这种转变主要发生在高宗 朝,并在武后时期成型。 、初唐 唐代以前我国妇女还是大多以纤细为美的,从 前秦至两汉一直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以帝王为首的 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上有好 之,下必随之。“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 腰,宫中多饿死。,,【1 虽然这是帝王的一种几乎病态 的审美取向,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那个时代对女 《新唐书・外戚传》中记载:“(太平)公主丰硕,方 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可见武则天本人的 长相应该也是宽额头,下巴丰满。而武则天正是因 “貌美’’而被太宗听闻选入宫中的,说明武氏“方额广 颐”的样子已经被公认为美人的标准,否则不会得 “媚娘’,之名。武后入宫时为贞观十二年,可见从太宗 性的体态是以轻盈纤细为美的。从汉朝轻盈掌中舞 的赵飞燕到南朝“抱月飘烟一尺腰”的张静婉,纤瘦 一后期开始人们已经对那种柔若无骨的清瘦美女不再 推崇。从出土壁画作品中也可以找到类似证据,李晦 墓壁画中的侍女也是面部丰腴,体态略胖,但还不至 于丰满。李晦官至秋官尚书,卒于永昌元年(684 年),正是高宗目眩武后掌权时期。 从上述材料可见,高祖到武后的百年间,女性的 直是女性审美观发展的主流标准。甚至到了隋代, 从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男女文武侍从陶俑中 的女子也是体型颀长,腰肢袅娜的。这种风气一直延 续到唐朝初年。 初唐武德贞观年间,社会上还是秉承前朝遗风, 这从初唐~些诗人的作品中就可知,刘希夷《春女 审美整体上呈现这样一个趋势:早期以纤腰袅娜为 美,到后期又开始崇尚丰腴肥美。但从流行的时间上 看,初唐女性审美观总体上还是以纤瘦匀称为主,即 使体态略丰,也是一种运动中的矫健之美。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转变呢?首先当然是统治 者的提倡,李唐皇室源于崇尚武功的关陇军事集团, 李唐宗室的女性都是受着家族尚武风气影响长大 行》诗中旮 纤腰弄明月”之句,杜易简《湘川新曲二 首》中“纤腰向舸(卷四十五)”。还有“小腰丽女夺人 奇”这些诗句中都有对纤纤细腰的称赞,此外在绘画 艺术作品中也有反映,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可以 发现太宗周围的宫女依然是身材婀娜。虽然不属于 上层阶级,但是其身处宫掖,迎合帝王后妃,最能跟 收稿日期:2010—05—08 作者简介:邓天开(1986--),黑龙江哈尔滨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生。 ・ 94 ・ 的,如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鄂县 庄,散家资招引山中l-'z_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女个性的,摒弃女性充当男性附属物的传统观 念,要求女性也有健康的体魄,反对弱不禁风的病美 被关中百姓称为“李娘子”。连李渊都说“公主功参 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31上行下效,贵族阶层的 人。实际上唐人提倡的是“脸如芙蓉胸似玉”[8 的局 部的丰满,整体上才能呈现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 妇女也大都走出闺房,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 是从前女人不曾参与的体育运动,如骑马、射箭等, 这样身形自然也从纤瘦转向健壮;另#t-,社会风气胡 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 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 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 非汉族”。[ 李唐皇室具有鲜卑血统早已是学界的共 三、中晚唐 天宝十四载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分水岭,既 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辉煌煊赫的唐帝国从繁 盛的顶峰跌落,唐人那包容一切、进取向上的民族自 尊心也随之跌落,表现在女性的审美情趣上则是由 丰腴饱满向早期的纤瘦风格回潮。 文学从来都是wl-4 ̄的反映,唐代内容丰富的诗 识,而且许多初唐H.-j期的勋贵都是具有鲜卑血统或 歌宝库中对女性的描写非常明显地显现出这一趋 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另外贞观四年的灭东突厥,二十 一年灭薛延陀,大量西域突厥和铁勒人内迁。在长安 的突厥人万余人,五品以上外族“半公卿”,胡人以游 牧为生,妇人也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希望牲畜肥壮, 体格强健,在审美上很自然也以肥大丰满为荚;最后 就是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经济的恢复,体态丰腴的 妇女逐渐增多,这样既符合国家强大的大背景,也突 出了贵族女性与平民妇女的等级差异,而上层社会 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使这种审美倾向逐渐蔓延开 来。 二、盛唐 史学上对盛唐的划分通常是指唐玄宗统治下的 开元天宝年问,这段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高度繁 荣,国力空前强大。文化昌盛的唐王朝显现出蓬勃向 上的勃勃生机。在文化领域呈现出后世称为“盛唐之 Nt,”的趋向,即突破禁锢、积极进取的Nt,尚,女性审美 观上也是如此。在继承了初唐审美趋向的基础上,出 现了“一种健康的,禁锢色彩淡薄的女性审美观”,这 就是后世所说的“以胖为美”。 提到盛唐美人,首推杨玉环,即为人熟知的杨贵 妃,史籍记载“太真资质丰艳”,f5 而各种存世文献和 诗歌对其的描述大多不脱丰腴雍容之辞藻。如《开元 天宝遗事》中记载:“贵妃素有肉”。白居易《长恨歌》: “温泉水滑洗凝脂”,似乎可以想见杨玉怀丰腴艳丽 的身形。盛唐时期人们常以牡丹比喻美人,正因为牡 丹雍容华贵之气与当时崇尚丰满的审美情趣相得益 彰,这与喜爱竹兰梅菊的魏晋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6_所以李白在 恭维杨贵妃的美貌时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 拂槛露华浓。”n 杨贵妃似牡丹般丰腴关艳,正是盛 唐时期女子效仿的典范和推崇的对象。J ̄c#l-,出土墓 葬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也表现得十分充分。周}方的《簪 花仕女图》就描绘了一个盛唐时期贵妇人的典型形 象,而开元十八年(730年)的臧怀亮墓壁画中的侍 女,脸庞丰肥,下颌圈明显,体态胖大。 但要说明的是,以胖为美之“胖”绝非是肥胖,更 不是越胖越美。唐人董迪就有评论:太真丰肌秀骨。 (《厂一川I画跋》)杨贵妃的胖之美是一种局部的丰满, 整体的匀称,即所谓的“骨秀”,而不是被民间误读的 “体丰怯热难上马”的胖女人。盛唐之风包括一种妇 势。于愤的《宫怨诗》:“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杜 牧《扬州三首》:“纤腰间长袖,王佩杂繁缨。”这种纤 瘦虽然延续了六朝以来弱不胜衣的瘦弱,但与初唐 不同的是,其更有一种灵动飘逸的纤瘦。唐传奇是唐 代N:-3e的一朵奇葩,由于取材民间,更能体现史书中 发现不了的风俗变化,在传奇《步非烟》中描述女主 人公步非烟:“容止纤丽,若不胜罗绮。”嘲步非烟故 事发生在咸通年问,已是晚唐,可见丰满艳丽的盛唐 之风至此已不存。 崔护脍炙人口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 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 春风。”no 除了留下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和“人 面桃花”的典故外,还可以发现中唐以来女性审美的 变化。崔护两唐书无传,但在《旧唐书・文宗本纪》中 有记载:“丁酉,以京兆尹崔护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 使”,叭 又根据孟柴《本事诗・情感》:“博陵崔护,姿质 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 南”。从他在文宗朝任方镇大员推测其中举应该在德 宗朝贞元年间,正是中唐时期。崔护以桃花比美女固 然是因为其所处桃花之中,寓情于景,然而可以看出 此时人们已用桃花清瘦明艳之风取代了牡丹雍容华 贵之风,而成为比喻美女的共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丰满之风在安史之乱后并没 有迅速消失,就好像在初唐时它并没有迅速出现一 样。元稹《会真诗三十韵》中的诗句“气清兰蕊馥,肤 润玉肌丰。”说明在肃、代、德宗时期,这种审美倾向 并没有完全消失。但从仅有的诗句和不多的实例我 4f]可以看出,盛唐时期丰腴肥硕的女性审美观在中 唐己不再流行,宣宗以后唐室再无明主,故大中以后 盛唐余韵也不存,但开启了五代赵宋以后女性审美 观新方向。 为什么中晚唐女性会转而以纤瘦轻盈为美呢? 首先,就是政治混乱,经济凋敝。任何文化转变都是 政治的投影,女性的审美情趣也是如此。安史之乱是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文学上从慷慨激昂转向 潜头低吟,在审美上则由丰腴华贵转向纤细瘦弱。其 次是社会原因。安史之乱使北方大批流民南下。南方 素来是六朝金粉之地,对南朝纤细的女性审美风格 一直有所保留。而且有关中洛阳统治阶级主导的丰 满倾向对南方的影响与关中山东(下转第133页) . 95 ・ 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 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 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x,j- 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 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欣赏和认同的态度,让学生体验 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 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激发 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 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 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 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 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 诉学生这些,:if-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 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 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 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开展美术教育 思想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体系中美术活动的方式 教学工作的指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 培养学生的学科,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 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 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去培养 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 学生的种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在新课程标准 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 理念的引导-F,我们要重视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 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 生的审美能力,而不只仅仅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 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多少美术技法。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 要开发学生的发散'NE思维。-h ̄Jn索感叹道:“我 从小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教 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 育的任务不仅是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而且要 师不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 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 展,有助于人的高尚品德的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的育 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得直直的,把太阳画得 人观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学评价观,从而更好 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学生的 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促进教育功能延伸的职能 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 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 性,以物之美,开启心灵之美。 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捆 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造 参考文献: - 就有充分艺术仓,J ̄LJ-J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 [1]易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一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尊重、保护、鼓励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生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 [z]庄志民.审美心理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而使学生发挥特长,表现个性,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美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自己的活 (责任编校:王琪玖) 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上美术 (上接第95页)地区相比明显要小,这在潜移默化 参考资料: 中开始了向六朝纤细女性风格的回潮。最后就是唐 【l】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七《汉纪三十九》)t-M].中华书局,1956. 王朝民族融合力的下降。盛唐气象一大特点就是包 [212E溥.唐会要・公主杂录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容,对胡族生活习惯的借鉴是其标志之一,所以女性 【3】刘啕.旧唐书・列传八[M】.中华书局,1975. 由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因而身体健壮。而至中唐以 【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I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后,唐王朝对外族由攻转守,甚至平定安史之乱尚需 【5】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后妃传[MI.中华书局,1975. 向回鹘借兵,唐王朝的民族"dz由兼容转向狭隘, 【6]刘禹锡.赏牡丹(A】.全唐诗【C】.中华书局,1999. 直接反映到了对女性审美标准向传统观念的回归 【7】李白.清平调【A】.全唐诗【C】.中华书局,1999. 所以,唐近三百年间并不是一 以胖为美”,它 [8]自居易.上阳白发人【A].全唐诗【c】.中华书局,i999. 是经历了由魏晋以来纤瘦传统向盛唐丰腴美艳的过 [9】李叻等编.太平广记 【】.中华书局,1981. 渡,又从安史之乱后由丰满向纤瘦回归的过程。可以 【lo]孟柴.本事诗(桃园居士)[M1.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说以胖为美是中国古代女性美学观发展史上一个特 【ll】刘啕.旧唐书・文宗本纪(卷十七)D阅.中华书局,1975. 殊的时期,只有在中国封建时代顶峰的盛唐时期才 会出现的个例,虽然为时不久,但是风靡一时,和那 (责任编校:李亚绒) 个辉煌的时代一样,令后人不断回忆仰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