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综述
作者:金鹏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R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03-01         【摘要】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宋代本草著作里含有大量的养生经验与方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总结。         【关键词】:本草著作,养生,综述
目前,对宋代本草著作的研究还比较少,大概是因为宋代本草卷帙浩繁,大部分养生资料都散在与各篇章节之中,研究起来也较为困难。现代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立足原著,提炼学术思想;另一种是就原著中的一些养生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分析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加以继承发扬,用以指导现代人的养生实践。本论文主要是按照第一种方法研究宋代本草养生文献。         1 关于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的整体研究
万方[1]主要研究了《大观本草》命名及早期流传沿革的情况,认为《大观本草》的刊行与无关,其易名为大观本草是与当时金方早已流行的宇文虚中跋刊的《政和本草》相区别,并非为北宋校刊。对于本草养生的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研究,此外尚志钧对辑复了嘉祐本草等大量本草著作,但现在尚没有专门对大观本草养生文献进行研究的报道。
沈肖军[2]主要研究了本草衍义序论中的养生方法,以寇氏“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从静养心神、珍惜元气、预防疾病三个方面论述养生方法。
黄幼群[3]认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有五个方面:一是指出了前人论述的谬误;二是补充了药物性味功用以及校验的认识;三是提出了许多生药学的辨识特征;四是主张正确认识使用丹药,反对滥服丹石药;五是推动了后世药性理论研究。
于文忠[4]主要研究了《山家清供》的食疗成就以及流派。通过论述饭、粥、饼、馄饨、羹、菜肴、茶等七类的食疗方法,以及具有治疗、养生保健作用,指出有些食疗的方剂至今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张海震,于春风[5]提出《山家清供》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崇尚绿色植物;二是寓药于石,通过食养达到养生的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上是对宋代本草著作养生的研究,由此可见,现代对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的研究还在初步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研究整理。         2 宋代本草养生文献的价值
2.1 保存宋代及以前大量本草养生文献
宋代本草特别是官修本草收集资料广泛,保存了大量前人编著的医药文献,特别是保存了许多已散佚的本草及相关文献,如隋唐五代时期,产生了至少70多种本草文献,由于唐末、五代战乱频发,大量本草文献散佚,而宋代的《嘉祐本草》所引用的50种文献中,其中本草文献即有16种,这些本草文献大多数在宋代已很少见,因此宋官修本草对保持本草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代尚志钧教授在辑复方面做了举足轻重的贡献,通过不同版本的《证类本草》以及相关文献的核对、比较,并作了大量细致的研究,辑复了大量的本草著作《唐新修木草》、《神农本草经校点本》、《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食疗本草》、《药性论》、《本草拾遗》、《海药本草》、《日华子本草》、《图经本草》等。对于个人本草著作虽然收集的药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对都是常见药物的收录,也是对官修本草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并对于进行考证,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2.2 不断充实、完善本草学知识
宋代本草注重对药物品种和内容进行认真考订,阐发新的观点,如《绍兴本草》药物条下注“绍兴校定”,虽寥寥数语,但从临床药学的观点和角度出发,对药物的药性和主治进行了全面考订,从而使药物内容更加完备和充实,对更深人地认识药物和应用药物具有指导作用。除了对药物的认识不断修订和完善外,本草用药数量也逐步增加,如《新修本草》新增药物有114种,《嘉枯本草》新增药物99种,《大观本草》新增药品628种,《绍兴本草》新增药物634种。现在可知的宋代药物达1883种,较唐代新修本草增加了1033种,新增加的药品299种,大多为常用药,如秋石、樟脑、银杏、炉甘石、胡萝卜、曼陀罗等。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绘制了1358种精美的工笔画彩图,其中至少有366幅为新增的药图。         2.3 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及学术水平
宋代官修的四本大型本草著作均由批准后,组织专编纂而成,参加编纂工作的人员一般从数十人到上百人,这些本草著作均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这与民间所编纂的本草著作的个人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经过组织编撰的大型本草具有了国家药典的性质。由于有主导这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编纂工作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物普查,比较详细的了解当时用药的基本情况,用药的种类也比较容易收集和整理,因此收集的药物品种就较多。而且本身就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也可以向民间征集。因而收集到的可以参考资料十分广泛。官修本草十分重视对药物品种以及内容的全面考订,纠正前人的谬误,如在《开宝本草》[6]条目后分别注以“今注”、“今按”,“详其解释,审其形状,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而述之者,又为今按”。故书中常有新的见解和认识。由于均是采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书写顺序,末注”“新附”,从而使包含的内容更加充实,且叙述的思路非常清晰。在总结前人本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的补充对药物各方面的认识,使本草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成为后世编撰官修本草的一套模式。
官修本草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是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成为从事中医药文献和我国药学史研究的重要书籍。由于其所载内容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且具有典范作用,因而也是人们研究和利用中药的重要参考文献。但是大观本草大部分只是收集整理工作,对本草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比较少,对当时反对服石的风气持以否定的态度,对本草更深入的研究较少,《证类本草》[7]中记载了许多有这类功效的药物,如寒水石“能压丹石毒风”,车前子“压丹石毒”,葛粉“主压丹石”,恶实“去丹石毒”,芰买“解丹石毒。”等。李时珍[8]曾高度评价此书“师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宋代本草特别是《证类本草》、《大观本草》、《本草衍义》对后世本草纲目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寇氏经过多年经验与实际观察写出《本草衍义》,其目的在于推衍《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的未尽之义,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辨正和阐发,内容主要涉及医药学理论及一些单味药的名称考定、鉴别、炮制、运用等各方面,书中记载了寇氏的大量单方和验方,主要是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较为可信。此书还将《素问》中的药理原则运用于解释药效,而这种方法至金元时期则更为系统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书又在北宋与金元药学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纽带作用。此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本草学史上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宝庆本草折衷》[9]书中博采众长,被征引的南宋医药学家有缙云、刘信甫、艾原甫、陈日行、王梦龙、张松、吴珽、徐兆、陈言、李知先、许叔微等十多位,还从一些笔记方志中摘引了有关资料,该书很注重药性理论,是南宋难得的一部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3 宋代本草养生文献的影响         对临床养生的影响
《宝庆本草折衷》注重药性理论,提出“用药当审虚实”、“通变”,既参考前代记载的药性,更权衡张仲景之方法,求其与主治相结合者订为定论焉。”把药性与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并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水火升降等与药物作用的部位、趋势相联系。这些转变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本草衍义》是继唐慎微《证类本草》又一部对本草学有巨大贡献的著作在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医药学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好古《汤液本草》的一些药条引用了他的一些内容,朱震亨《本草衍义拾遗》载药1种,引用《本草衍义》一百五十三种,并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同时,书中对药物的五行归属、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阐发,比其他的本草著作具有独到之处。刘文泰在《本草品汇精要》[10]凡例中,“《衍义》之言,多能折衷,虽书其末。实以正诸家之疑也。”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写成的巨著《本草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也多次引用本草衍义的内容,李时珍对本书评价很高,他说:“以《补注》及《图经本草》二书,参考事实,覆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遵信之”,并引用了其大量的内容。清代学者、目录学家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志》[11]中称,“盖翻性味之说,而立气味之论,东垣、丹溪之徒多尊信之,本草之学,自此一变。”         小结
本论文在研究宋代本草养生文献著作的过程中,对宋代的本草进行了逐一的对比,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观本草》、《本草衍义》、《山家清供》《本心斋蔬菜谱》等书中的食养、药疗、摄养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在细细研读其内容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对书中养生思想、食疗方法、四时养生等一系列的养生观点、养生药物、养生方法进行总结,对后世养生学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宋代本草著作养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阐明养生药物以及养生方法,对现代本草养生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万方.关于《大观本草》及其早期流传沿革考的命名[J].江苏中医杂志,1982,369(6):49-50.
[2] 沈肖军.《本草衍义》中的养生方法[J].辽宁中医杂志,2002,38(6):560.         [3] 黄幼群, 颜正华.论《本草衍义》的学术价值[J].中医药学报,1987(5):17-18.
[4] 于文忠.《山家清供》的食疗特点[J].医史文献,1991,181 (3):53.         [5] 张海震,于春风.浅论山家清供中菜肴中菜肴制作特点与饮食养生思想[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8(9):10.
[6] 宋·卢多逊,李昉等撰.尚志鈞点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 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8]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63.
[9] 宋·陈衍撰,郑金生整理.南宋珍惜本草三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0]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 清·杨守敬,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2] 宋·陈直.陈可冀,李春生订正评注.养老奉亲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3] 宋·陈直原著.元·邹铉增续.寿亲养老新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