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黄帝曰:调之奈何?
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翻译:黄帝问于岐伯说: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在变化和反映于体表的病状,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首先要确定了五脏与五色、脉的对应关系,五脏的病情才可以辨别。
黄帝问:确定了气色和脉象与五脏对应的关系之后,怎么就能够判别病情了呢?
岐伯说:只要再诊查出脉来的缓急、脉象的大小脉势的滑涩等情况,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变了。
黄帝问:怎样来诊查这些脉象的情况呢?
岐伯回答说:脉来急促,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紧急;脉来徐缓,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松弛;脉象小,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瘦薄而少气;脉象大,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好像要隆起似的;脉象滑,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滑润;脉象涩,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枯涩。大凡这一类的变化,有显著的也有不甚显著的,所以善于观察尺肤的医生,有时可以不必诊察寸口的脉象;善于诊察脉象
的医生,有时也可以不必察望面色。能够将察色、辨脉以及观察尺肤这三者相互配合而进行诊断的医生,就可以称为上工,上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九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能够运用其中两种的医生称为中工,中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七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仅能进行其中之一的医生称为下工,下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只能治愈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