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研完・ 2010年11月NO.11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翻译 龙建明 四川省中江县柏树中学 【摘要】研读经典文言文,领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积淀,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陶冶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然而对于刚涉及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比较困难。不少教师往往采用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模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 文言文的翻译上,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的翻 译能力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学生参与 翻译技巧 积累文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_3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127一O1 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 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 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如:“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上去。 5.栅4:即册0削法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翻译文言文。 由于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它的特点和现代汉语有些不 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学习表现出来总是畏手畏脚。这时,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多肯定学生翻译过程 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多鼓励学生寻找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主动去探寻文言文的规律。 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 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夫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 学中,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 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技 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 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 6.调:即调整法 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 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 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 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郡。”、“庆历四年”表年号可不译。 2.对:即对译法 1.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在坚持不懈中积累文言词汇。 初中的文言词汇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初一主要让学生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初二、初三主要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虚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 词。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中,特别要注意通假字、古今词义的 差别、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的现象。只有当积累的文言词汇多 了,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最终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学生 读懂文言文。 2.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 动句。学生掌握这些句子特殊的语法结构后,不仅有助于学生理 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断其喉,尽其 肉,乃去。”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3.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 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可翻译为“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目光 短浅。” 4.补:即增补法 解文言句子的大意,还可以用文言文从事写作。 总之,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翻译技巧,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 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 富的历史内容,但只是表现历史的形式,同历史教材内容有明显 学名著的好坏、成功与否,若有问题就可以及时地改进,以使文 学名著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四、结束语 的区别,它毕竟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上与教材内容存在差异,在运用时 切忌误用乱用,这就要求老师特别了解文学名著和教材内容,平 时认真研究教材和名著,客观把握教材和名著,精心设计以确保 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学名著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应用。用文学名 著导人新课,激发兴趣,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用文学名著突破 重难点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用文学名著对历史课 堂进行小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总之,文学名著如何 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有许多工作 需要去完成,希望本文能够为文学名著辅助历史教学提供帮助和 文学名著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科学性。 3.反馈性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名著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比 如:课上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及互动情况,课下要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 有益的借鉴。 Chinese and Foreign Edu ̄tional Research青卑与社会I 2ol0. 1下 一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