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州 神州文化 唐彬文 重庆师范大学40001 2 浅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摘要:五千年悠久历史、辽阔的疆域、多民族融合注定了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到2011年连续四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涉及29项。怎么样去保护和发展非物质 文化遗产。成了当下很多有识之士所关心的话题。从2008年 至今。笔者一直视非遗保护为使命,被权威媒体亲切的称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使者”。在此,笔者也想就非遗的 保护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名称由来 起初,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就拿 联合国教科文和我国来说,前者曾称之为“传统与民间文化”、 “非物质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后者也曾有“民族民间 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诸多称谓。这一混乱现象直到 2003年1O月17日才宣告结束,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 第32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英文名为in— 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而在中文本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对译,随着公约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被正式确 立。 (2)概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 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 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上述的定义可以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门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 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非遗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相 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它更加注重技艺、经验、精神,是以 活态流变为特点的活态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根据非遗所覆盖 的对象把非遗分成两种存在形态:一是单一属性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二是综合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认定 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认定,二是对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我国认定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 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 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对单一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的确定,以其所掌握的才艺的文化内涵与技术品质为第 标准,选择掌握才艺的杰出者;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 定,可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态进行切分,找出主干的文化环 节。然后确定其中具有组织推动力量的关键人物,即在特定文 化环境中形成的知识人或文化权威。 间、传承于民间,它的根始终是在民间。只有全民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才有出路。只有全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产,非遗保护才有发展。 (1)我国对于非遗保护的有关措施 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 参考文献: 之一。对非遗的保护在国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约生效以 『l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lO月l7日《保护非物质文 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文件、措施积极保护和挖掘境内“非物质 化遗产公约》 『2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 文化遗产”,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J1.《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1).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实践问题『『31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 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系 Ⅱ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这一系列 的思考『J1.《文化遗产》,2008(1) [4]2005《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的措施有效的推进了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 作J的意见》 特别是201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 护工L一出台,它是我国首部系统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工 作的专门立法,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立 法之一。它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文化遗产基本立法方面仅 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而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不 足,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关于我国进一步保护非遗的几点意见 1.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周期 200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普查工作结束后,至今再也没有进行新 的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难免有遗漏、新增和 失传,因此有必要制定普查周期。但是因为普查是一件很费人 力和物力的工作,所以建议周期时间可以相对较长。在一个周 期内所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和失传可以由各地申 报决定,直到又一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 级,可以进一步完善。最理想的名录体系应该由国家、省、市、 县、乡五级组成,分别由五级文化部门负责名录体系,毕竟乡 也是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乡级名录的确定可以有助于农村 户口的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从而普及“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分担了县级名录的负担。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我国已经从2006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 “文化遗产日”。因为文化遗产的范围太过庞大以及“非物质文 化遗产”相对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来说还是后起之秀,所有有 必要在“文化遗产日”的基础上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区分两者的推广对象,前者注重于物质文化遗产,后者注重非 物质文化遗产。 4.从国家到地方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虽然目前文化部在网上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字博物馆”,但是由于网络空间立体方面的局限性,还不足以 让人们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目前部分地方已经建 立了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但数量和规模远远不够。 从国家到地方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经济薄弱地 区可以在原有博物馆里开辟非物质文化展厅)有助于全民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国际友人更好的了解中国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5.f昌导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008年以来,笔者一直在倡导“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并为之而奔走疾呼。笔者曾通过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 术国际组织f简称iov)为2009年南京云锦的成功申遗提出来 建设性意见。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民间、成长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