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教毕业论文
【摘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近30年,一度被国际经济学界誉为“中国之谜”。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再创奇迹,保持稳定的增长,而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又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本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诉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1环境污染每年使中国经济损失巨大,2空间制约成为了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大患.
【关键词】:  水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  空间制约   重复建设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近30年,一度被国际经济学界誉为“中国之谜”。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再创奇迹,保持稳定的增长,而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又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本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诉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污染每年使中国经济损失巨大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在今后20年间,至少有这4种因素在驱动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制约因素也不可视而不见。举例来讲,大城市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挤已严重地制约了汽车的产出。三大汽车厂为何生产能力过剩,与环境和空间的制约密不可分。概括地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消耗为代价换来的。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
(一) 水污染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自60年代至今,全国有环境监测的432条大小河流,80%受到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其中大江河经过城镇河段的占20%,支流污染占60%。全国2800多个湖泊,凡能接纳城
1
         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 
镇污水的,大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京津沪曾大面积沉降1.5米至2米,桂林溶岩区30米地下水重金属超标10到20倍。海洋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海上油田开发及油轮排污,撞船漏油等污染。所有这些由水污染引起的损失共约500亿。
《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国民生产总值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为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当年GDP的9%。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二) 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
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0%左右,现已下降到不足14%,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6%。1998年罕见的长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和黄河断流,莫不是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而致。同时,城镇建设却在以每年侵占150万公顷土地的速度发展着,破坏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2000亿。
由于靠污染环境发展生产代价太大,贵州省截至1998年底在5年的时间里关闭了\"十五小\"企业12000余家。1999年国家和各地更是加大了治污力度。可以说,1998年是一道明显的分水岭: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已经走到了尽头。按传统的发展方式,实际上是增长多少就被治理成本抵消多少。以产值为目标的发展观是最不科学最愚昧的增长方法。环境治理前些年是欠帐,今后几年是要帐的时候了。中国需要寻找全新的发展道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路,再也不宜盲目地追求产值,不宜盲目地提倡高速度,高增长。
2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教毕业论文
二、空间制约成为了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大患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空间制约主要表现在交通和住宅上面。交通堵塞和拥挤影响了国民对汽车的消费,由此连累了一大批机械工业。土地紧缺使城市住宅难以向郊区发展,市内地价昂贵,每亩价格五六百万元。平民大众消费不起。商品房大量积压,由此影响其他商品的消费。加上对土地供应的严格控制,空间制约已成了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大患。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什么不能向郊区大片发展,与落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观念有关。实际上中国的土地不是紧缺问题,而是如何合理地使用问题。搞那么多开发区撂荒在那里才是浪费。多批点土地扩大城市范围,集中人口是应该的。在看来城市是扩大了,占地增多了,但农村人口减少了,土地相应增加了。两者相较是合算的。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非常像日本。战后20年间,日本的土地价格上涨了50倍。到了80年代,日本东京的地价大约是美国大城市地价的100倍。土地昂贵是整个东亚国家共同的现象。这些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人口众多,空间狭小。中国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土地供应和实行土地商品化,那么经济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中国的土地问题在许多方面处在一种模糊状态。不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中国经济便难以发展。
《经济问题探索》于1994年11期报道过,阻碍中国经济的十个原因,其中大量的描述了空间制约对中国经济的阻碍。可见空间制约,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中国经济的要素。
事实上,中国今天的空间环境比50年代建国初期恶化了许多,我们再也没有北大荒可以开垦,边远地区也已经人满为患。因此有人提出\"朔天河工程\",建议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向北方调水。以每年调水2500亿立方米计算,可以向西北地区移民上亿人。先说这一工程设想的财力可行度如何,问题也需要考虑。一处水坝被炸坏,
3
         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 
下游数亿人的生存便受到致命的影响。因此,这一设想恐怕要像天上的一轮美丽画饼被搁置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过必须实行土地整理开发,来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的需求。改土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改造旧村,建设新村不占一分耕地;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重复建设,浪费了多少?
中国这些年来重复建设或说过度建设十分严重。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例如,房地产积压和过剩是惊人的。上海的写字楼空置率高达70%。全国积压商品房继续增加,到1998年9月底比上年增加27%,估计现在已达到9000万平方米。最近两年来,在房地产市场的“冷” 、“热” 、“泡沫” 、房价升降之争中,无论是赞同“泡沫”说,还是反对“泡沫”论的,往往都用商品房闲置量的增降数据作为自己论点依据。据不完全统计,三亚闲置的商品房约有上万套,随着开发量和售卖量的增加,三亚的闲置房将会更多。这些积压的商品房由于设计款式问题、施工质量等问题,可能已成为过时的劣质产品。积压到一定时候需要降价处理。
中国由于重复建设造成的工业能力过剩有多严重呢?《经济日报》1月21日的一篇文章透露:
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有一半左右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只有10%。全国棉纺能力1991年就达到3882万锭,1992年决定压锭改造,但1995年反而增加出300万锭。
4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教毕业论文
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已达到1.5亿吨,1995年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6%,但1996年有29个省市仍在上炼钢项目,平均规模17万吨,远低于中型钢铁企业60万吨的最小规模。全国有轧钢企业7363家,冶金系统只占271家,其余都是地方自己上的,平均每个地市21家,每个县3.4家。
重复建设造成企业和项目小型化、分散化,降低产业竞争力。
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已达4467万台,当年产量只有2058万台,利用率仅46%。但当年投资彩电项目又有14个,建设规模为541万台。
自行车国内需求已从每年3000万辆高峰下降到不足2000万辆,但生产能力却在1995年就达到了8200万辆,并且当年还有16个项目(676万辆的规模)投入建设。
集装箱生产能力目前已达到148万国际标准箱,大大超过全世界约120万箱的市场总需求,导致40%的生产能力闲置,80%的企业亏损。为了维持生产,只有竞相压价,一只20英尺国际标准箱1992年价格为2650美元,如今已下降到1600美元,甚至1200美元,跌破1500美元的最低成本。尽管如此,1997年又有8家工厂上马。南方某省在8家集装箱厂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又有两处各投资上亿元建新厂。
目前我国炼油能力已达2.45亿吨,1997年实际炼油量只有1.6亿吨,含硫高的原油提炼能力又严重不足。另外还有玻璃生产能力过剩,水泥生产能力过剩,机械生产能力过剩……低水平的小企业遍地开花。
这场经济跃进的后果是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浪费,以致于国家经贸委不得不编制出
5
         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 
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的命令,通过淘汰过剩生产能力来发展经济。
在这时,最需要检讨的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善于重复建设,这么盲从。1994年,郑州亚细亚商场最红火的时候,每天要接待的参观人员有四五拨,一拨有时人数七八十人。全国各地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取经学习和模仿。这种时期留下的心态和习惯是造成中国经济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离不开单一性。期间是八个样板戏,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上下一个模子一个调。到了市场经济时期,如果还按这种思维模式去经营去建设,非弄出一窝蜂、赶潮流和重复建设不可。所以,今天我们要对重复建设的根源进行深刻地认识。消费者要有个性,企业要有个性,产品要有特色,社会要多元化,避免蜂拥现象,减少投资浪费。
重复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削弱了这个国家的投资能力,使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得而复失。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亏损已每年约达1500亿元,国有资产的家底日渐消耗。国企连续亏损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国民财富大量浪费。重复建设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经济动荡的可能性。看看银行的呆帐坏帐,其实质是投资浪费的总记录。这一部分财富实物形式已经消失,却仍以坏帐形式保留下来。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国家新的投资能力,甚至容易使决策者产生错误的判断,好像我们还有能力上新项目。这种局面已不能不引起人们严重关注。中国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来搞经济,90年代的经验值得深刻总结。
四、中国经济的新边疆在哪儿?
由于以上此类因素,中国经济出现阶段性的减速是必然的。这种减速引起最大的后果是社会劳动力闲置。中国目前城乡过剩劳动力将近2亿人。如果实现将近2亿人的充分就业,可以增加GDP几万亿元。但环境、空间和资源都与庞大的过剩劳动力形成尖锐的矛
6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教毕业论文
盾与冲突。到底照顾哪一方?照顾环境还是照顾人?不管怎样,建立大范围的社会保障来减轻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看来是势在必行了。
《经济问题探索》在1994年11期中写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形成密切相关。计划经济管理建立于建国初期,初始时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的作用还能有限度的发挥。但随着强调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的完整的计划经济的形成,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近乎灭绝。完整的计划是指包括计划、财政、金融、投资、工商等在内的综合管理。这种把公有制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一切均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这个国民经济的细胞在与市场(实际也没有市场)隔绝状态下逐渐失去了活力,越搞越死,企业与职工没有积极性可言,只能吃大锅饭。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起步标志的会议召开之后,对传统的计划经济进行反思和改革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虽然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但改革累积的成果不断扩大。十五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极大改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确立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步伐,也为大规模的综合改革拉开了序幕。此后国有企业在破“三铁”、组织形式、分配制度等方面不断触及传统,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快。不仅如此,十四届三中全会掀起的经济领域更多方面的改革,如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物价、产权等在目前已经发生重大改革,这些都将会使国有企业旧下的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形成的企业税负不公平、鞭打快牛以及很难合理的亏损补贴等奇异现象将会逐渐消除,企业的活力因此会增强,国家经济有了更快发展的基础。
1998年,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2865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700亿元,增幅达到15%。这其中,国有工业企业的投资大幅增加,但民间投资有一定幅度的下降。1999年社会总投资能达到多少,还难断定。主要是难以掌握民间投资的变化。这一块由市场和来决定的投资约占中国社会总投资的50%,它既反映着中国经济的状况,又反映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能否调动好民间资金为失业者增加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
7
         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 
头等重要的问题。因此,问题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难度。如果那些情况更糟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摆脱不了谷底困境,那么1999年全球经济将不会有什么起色,能保持平稳的减速也就不错了。从环保角度看,困难国家的人民要降低生活期望值,准备过朴素的生活。这不失是拯救地球和世界经济的一副良药。在这一历史时期,最好的办法是不断调整过时的经济关系,深化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效益。
最近美国人提出要开拓经济的\"土\",像当年开发西部那样开发信息技术产业。针对这一发展趋势,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在13年发表 了他那篇著名《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文中,他对“边疆”这一地理概念进行引申,用来说明伴随着地理边疆的不断变动和拓展,还有更重要的资本和 产业层面“经济边疆”随之向前推动的进程。在此之后,不管肯尼迪时代的“新边疆”计划还是里根时代的 “高边疆”战略,其实都反映了美国国内产业资本、高新技术等寻找更大市场、继续拓展“经济边疆”的迫切需求。知识经济已成了一片等待人们开发的新边疆。面对这片广阔的沃土,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摩拳擦掌正在进行\"热身赛\"。大家目光都瞅上了网络这块新领域。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办,有没有可能走捷径赶上欧美发达国家?应当说机会是有的。关键看怎么追赶。如果不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落后的行为观念,不摈弃落后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就会像有人指出的那样:数百年无缘于工业资本快车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又会与知识经济擦肩而过。
参考文献:
①刘鹤等:《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管理世界》, 1999年第1期。
②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04
8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教毕业论文
页
③韩廷春,经济持续增长与科教兴国,经济研究,1999年,25一33页
④马丁·贝尔、凯斯·帕威特:《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积累》,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1992年。
⑤陈淮:《中国经济仍具持续增长前景,中期目标可考虑7%》,《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12期。
⑥林云:《我国需求约束型经济的初步形成与经济持续增长》,《当代财经》,1998年第6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