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谥号,庙号,尊号。

谥号,庙号,尊号。

来源:九壹网
文学文化常识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分别为表扬性的,批判性的,以及表同情的。

(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 ǐn )

1. 谥号还有专门的谥法,有褒有贬。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例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2. 私谥:有些人不是,或在有罪流放之中,朝廷不予谥号。亲友们给予他谥号。

3. 庙号: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寺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 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如唐太宗、宋太祖。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

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4.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如“开元”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刘彻。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一君在位而多次改为新年号也称为改元。到了明代以后,规定一帝一元,如此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个人觉得蛮好的,毕竟相比于清圣祖和爱新觉罗·玄烨,我还是觉得康熙更好记。) 5. 尊号、徽号:尊”是尊敬,“徽”是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皇后往往在生前都有尊号。如清乾隆皇帝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长不长?)。

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尊号和谥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谥号只能死后上(极个别的奇葩除外),而尊号生前死后都可以上。死后上的,即可以说是谥号,也可以说是尊号。但也有将生前尊号即作为死后谥号的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