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医综合-生理学-12

西医综合-生理学-12

来源:九壹网
西医综合-生理学-12

一、A型题(总题数:23,分数:57.50)

1.阻力血管主要是指 (分数:2.50) A.大动脉

B.小动脉及微动脉 √ C.毛细血管 D.小静脉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和微静脉,前两者又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均属于弹性贮器血管;静脉血管属容量血管。 2.下列哪项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分数:2.50) A.微静脉 B.动静脉短路 C.微动脉 D.真毛细血管 √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7部分组成。由于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关于微循环直捷通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分数:2.50) A.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B.在骨骼肌组织中较多见 C.血流速度较快

D.是血管和组织之间讲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

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其主要功能并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直捷通路在骨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为多见。选项D是真毛细血管的生理意义。 4.下列哪种物质为心迷走神经所释放 (分数:2.50)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组胺

D.乙酰胆碱 √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而心交感神经作用于B型肾上腺素能受体。 5.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 (分数:2.50) A.皮肤血管 √ B.冠状血管 C.骨骼肌血管 D.脑血管

人体内几乎所有血管都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支配,但在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在皮肤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在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中的分布次之,而在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的分布最少。

6.下列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分数:2.50)

A.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 B.使心率加快 C.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D.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右移 √

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该递质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并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左移。同时,因交感神经兴奋激活β受体,使收缩力加强,耗氧量增加,从而使冠脉舒张,使其血流量增加。 7.正常人的血压是由下列哪项活动维持稳定的 (分数:2.50)

A.压力感受性反射 √ B.化学感受性反射 C.脑缺血反应 D.体液调节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在80~180mmHg范围内时,由压力感受性反射维持稳定。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性减弱,交感紧张性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压力感受性反射对纠正偏离正常水平血压的能力最强,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也称为缓冲神经。

8.下述哪种作用是血管紧张素Ⅱ不具有的 (分数:2.50)

A.使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增强

B.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增加,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C.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 D.使肾脏近球细胞释放肾素增加 √

肾素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由肾近球细胞合成)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但血管紧张素Ⅱ不能刺激肾素的分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加强,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④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9.下列物质中升血压作用最强的是 (分数:2.50) A.肾上腺素 B.肾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Ⅱ √

对体内多数组织、细胞而言,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最为重要,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导致血压升高,是已知三大收缩血管能力最强的物质之一(注:其他二种缩血管物质分别是内皮素和血管升压素)。 1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使 (分数:2.50) A.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B.肾脏排钠量减少 √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D.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促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也可以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醛固酮合成和释放增加,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增加。 1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效应是 (分数:2.50)

A.两者的升压效应相同

B.两者引起的心率变化相同

C.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使骨骼肌微动脉舒张 √

D.在完整机体中,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引起血压升高,心率明显加快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属于儿茶酚胺,其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点,但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两者对不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合能力不同,具体的鉴别表如下: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20% α>β 1 >β 2 比重 80% 作用受α、β(β 1 、β 2 ) 体 对心脏作用于β 1 受体,产生正性变时、变也能产生正性作用,但较肾上腺素的 力效应, 弱 作用 使输出量增加 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α、β 2 受体的除冠状动脉以外的小动脉强烈收分布: 缩,引起 ①皮肤、肾、胃肠、血管平滑肌(α受外周阻力明显增大而使动脉血压体为主) 升高;然 对血管-可导致其血管收缩;②骨骼肌和肝的而血压升高又可使压力感受性反的 血管 射活动加 作用 (β 2 受体为主)-小剂量引起血管舒强,且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张,大 应超过 剂量时α受体也兴奋,故引起血管收NA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引起心缩 率减慢 12.大量出汗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主要是通过刺激哪种感受器 (分数:2.50) A.血管压力感受器 B.血容量感受器

C.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 D.渗透压感受器 √

大量发汗使机体失水,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反射性引起ADH分泌增多,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 2 O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血浆品体渗透压下降。 13.下列关于冠状血流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分数:2.50)

A.占心输出量的4%~5%

B.左心室收缩期血流量约是舒张期的20%~30% C.动脉舒张压升高,冠脉血流量增多 D.在心肌缺氧时减少 √

冠脉血液在安静状态下占心输出量的4%~5%。一般情况下,左心室在收缩期的血流量仅有舒张期的20%~30%(主要由于压迫了左冠状动脉),当心肌收缩增强时,心缩期血流量所占比例则更小。可见,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及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在整体情况下,冠状血流量主要是由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来调节的,与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心肌代谢增强时,冠状血管舒张,致冠状血流增加。冠状血管舒张的原因并非是低氧本身,而是在低氧时,心肌细胞产生的腺苷增多,腺苷有强烈舒张小动脉的作用。所以,心肌缺氧时,冠状血流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这是通过腺苷的作用间接实现的。 14.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可发生冠状动脉明显舒张 (分数:2.50)

A.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刺激时 B.动脉血pH增高时 C.甲状腺激素增多时 √

D.动脉血CO2分压降低时

H 和CO 2 虽有舒张冠状动脉作用,但作用都较弱。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可直接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但迷走神经又使心率减慢,心肌代谢率减低,这些因素又抵消了迷走神经对冠状血管的直接作用。甲状腺素能使心肌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使冠状动脉舒张,血流量增加。 15.下列哪项因素可导致脑供血血管收缩 (分数:2.50) A.PaCO2升高 B.H+浓度升高 C.腺苷增多 D.K+减少 √

脑代谢活动加强可引起脑血流量增加,主要原因是代谢产物如腺苷、H 、K 、CO 2 增加和氧分压降低,使脑血管舒张所致。因此K 减少可使脑血管收缩。 16.肺总量等于 (分数:2.50)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残气量 C.功能残气量+肺活量 D.残气量+肺活量 √

肺总容量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残气量+肺活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5.0L,女性约3.5L。 17.阻塞性肺气肿病人肺通气指标肯定下降的是 (分数:2.50)

A.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 B.肺活量 C.潮气量 D.功能残气量

阻塞胜肺气肿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较不易,应结合病史、体征、胸部X线检查及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凡有逐渐加重的呼吸道病史,肺功能检查示残气及残气/肺总量增加,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减低,最大通气量降低,经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肺功能无明显改善者,诊断即可成立。 18.正常人无效腔气量约占潮气量的 (分数:2.50) A.5% B.10% C.30% √ D.50%

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这部分气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约为150ml;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因气流分布不均而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一部分肺泡容量称肺泡无效腔;因后者量较少,一般无效腔气量约为150ml。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500ml左右。 19.关于肺通气量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50) A.用力吸入的气体量 B.每次吸入的气体量

C.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 D.每分钟进肺及出肺的气体总量

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平静呼吸时,成人呼吸频率如为12次/分,潮气量如为500ml,肺通气量则为6L。每分肺通气量随性别、年龄、身材大小和活动量的大小而有差异。

20.呼吸频率加倍,潮气量减半时,将使 (分数:2.50)

+

+

+

+

A.每分通气量增加 B.每分通气量减少 C.肺泡通气量增加 D.肺泡通气量减少 √

浅而快的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减少,不利于肺部气体交换;深而慢的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增加,有利于肺部的气体交换。

21.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决定因素是 (分数:2.50) A.气体的溶解度 B.气体的分压差 √ 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D.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交换所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 22.下列部位氧分压最高的是 (分数:2.50) A.肺泡气 √ B.动脉血 C.静脉血 D.组织液

气体的分压差决定气体扩散的方向,即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最低,氧分压最高;而细胞内液二氧化碳分压最高,氧分压最低。 23.CO 2 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度比O 2 快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50) A.CO2为单纯扩散 B.CO2的分子量比O2大 C.压力梯度比O2大

D.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比O2大 √

扩散系数与溶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CO 2 和O 2 在血浆里的溶解度分别为51.5及2.14,CO 2 的溶解度为O 2 的24倍;CO 2 的分子量44,O 2 的分子量为32,故CO 2 的扩散系数为O 2 的20倍。

二、B型题(总题数:5,分数:25.00)

   

A. B. C. D. √

(2).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分数:2.50) A. √ B. C. D.

A.乙酰胆碱 B.5-羟色胺 C.组胺

D.去甲肾上腺素

(1).交感缩血管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分数:2.50)

(1)交感缩血管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所支配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有α和β 2 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 2 受体结合后,则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但是,去甲肾上腺素与β 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因此,缩血管纤维兴奋时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2)2 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阿托品可阻断其效应。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在平时没有紧张性活动,只有在情绪激动状态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记忆口诀“输(舒)破胆(乙酰胆碱)缩回家(去甲)”。

   

A.肺弹性阻力 B.胸廓弹性阻力 C.气道阻力 D.惯性阻力

(1).肺顺应性是反映何种阻力的指标(分数:2.50) A. √ B. C. D.

(2).推动单位时间内气体流量所需的呼吸道两端的压力差反映(分数:2.50) A. B. C. √ D.

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在气流停止的静止状态下仍存在,属静态阻力;而非弹性阻力只在气体流动时才有,故为动态阻力。顺应性越大,弹性阻力就越小。

   

A. B.

A.余气量 B.肺活量 C.功能余气量 D.用力肺活量

(1).呼吸肌完全松弛时的肺容量等于(分数:2.50)

C. √ D.

(2).对肺泡气中的O 2 和CO 2 分压的过度变化起缓冲作用的是(分数:2.50) A. B. C. √ D.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即呼吸肌完全松弛时,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约2500ml。功能余气量的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过度变化,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   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每分通气量 D.肺泡通气量

(1).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为(分数:2.50) A. B. C. D. √

(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分数:2.50) A. B. √ C. D.

肺泡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时间肺活量。

   

A. B.

A.功能残气量增加 B.用力肺活量减少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哮喘患者(分数:2.50)

C. √ D.

(2).肺气肿患者(分数:2.50) A. B. C. √ D.

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用力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哮喘和肺气肿患者,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减少,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增多。若肺实质性病变则可出现功能残气量减小。

三、X型题(总题数:7,分数:17.50)

24.刺激迷走神经时,错误的是 (分数:2.50) A.心率减慢 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外周血管收缩 √ D.平台期延长 √

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血管扩张、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复极化时K 外流加速、平台期缩短。 25.关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分数:2.50)

A.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 √ B.使心率加快 √ C.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 D.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

(1)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即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2)交感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冠脉收缩,这主要是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而实现的;但交感活动加强可通过激活心肌上的β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

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强而使代谢产物增多,因而可继发性引起冠脉舒张,从而使交感神经盲接的缩血管效应被掩盖。

26.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 (分数:2.50) A.肾上腺素 √ B.去甲肾上腺素 √ C.抗利尿激素 √ D.血管紧张素Ⅱ √

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RAS、NE、ADH、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肾上腺髓质素等。 27.下列关于冠脉血流特点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分数:2.50)

A.左侧冠脉在心肌舒张时血流量明显增加 √ B.冠脉在心肌缺氧时收缩

C.冠脉血流不受神经和体液因素控制 D.冠脉的舒缩主要受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 √

冠状动脉小分支穿行于心肌组织中,故其血流受心肌收缩影响,心室收缩时冠状血管受挤压,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心室舒张时,阻力减小,血流加大。调节冠状血管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缺氧时冠脉舒张,同时也受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支配。 28.脑循环的特点有 (分数:2.50) A.耗氧量大 √ B.血流量大 √ C.血流量变化小 √ D.有血-脑屏障 √

脑循环的特点:①血流量大、耗氧量大;②血流量变化小;③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29.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50)

A.由肺泡I型细胞分泌 B.使肺顺应性增加 √ C.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D.能稳定肺泡大小不同的容积 √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所以可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从而增加肺的顺应性,维持肺泡大小不等的容积。 30.肺的弹性阻力包括 (分数:2.50)

A.肺组织自身的弹性成分 √ B.表面张力 √ C.表面张力+气道阻力 D.肺的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包括肺组织自身的弹性成分和表面张力。肺组织自身的弹性成分主要来自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回缩力。当肺扩张时,这些纤维被牵拉而倾向于回缩,阻碍肺扩张。肺扩张越大,对上述纤维的牵拉程度也越大,回缩力也越大,弹性阻力也越大,反之则小。肺组织自身的弹性成分仅占1/3,2/3是由肺泡的表面张力决定的。肺泡表面张力倾向于使肺泡缩小,产生弹性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